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10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革命的真正目标”。①农民尽管是重要的革命力量,但是必须遵从不是工人的,就是资产阶级的领导,而不能起自主的政治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政治原理之一,追溯到了马克思本人。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之中,毛泽东的理论贡献并不在于以与这原理对立的理论来代替它,而是在于把工人阶级领导的原则,同他相信中国革命的命运最终有赖于农村发生的事情,这二者编织在一起。
毛泽东实际上在1926年9月说过,整个中国社会得不到解放,农民就不可能解放他们自己。他似乎赋予农民一种使命,这种使命颇像马克思归之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无产阶级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他同时承认工人是“所有革命阶级的领导阶级”。这两种说法,我们如果认为一种是关于最近将来的革命斗争的形式,另一个是界定革命之事的长期模式,两者就可以一致起来,虽然如此解释的综合说法,将使农民具有一种很难与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观念一致的主动性。不管怎么说,如果这就是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话,那么他解决农民问题的后一半的方法,只有在取得政权之后,为社会的革命变革确定模式的过程中,才开始起作用。在那一时刻到来之前,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运动都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① 关于毛泽东早年的生活和思想的全面叙述,可见于李锐撰写的毛泽东早年的 传记,最初发表于1957年,书名《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这部著作已由安东尼·S。萨里蒂翻译成英文,由熊玠编辑,宣道华作导言。而今,李锐已推出这部著作经过大量修改和扩充的第二版,书名改为《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这个版本收入大量新资料,包括一整章叙述五四前后毛泽东思想的资料,这一章原载于《历史研究》 1979年第1期,第33—51页。今后第二版版本应被视为标准本。在一些情况下,为便于非汉学家读者阅读,我也引用英译本。
① 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3卷第2期(1917年4 月),(每篇文章分别编页)第1页;这篇文章的英译文载于宣道华:《毛泽东 的政治思想》,第153页。这部著作收入毛泽东1917年写的这篇文章的摘录。 我也已在我的专著《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刊载这篇文章的全译文。1975年,M。亨利·戴把这篇文章全文翻译成英文,载于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学位论文《毛泽东1917—1927年:文献》,第21—31页。这部很有价值的著作收入在东京出版的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1卷所收全部中文毛泽东著作的英译文,附有引人兴趣和有创见的、但往往不足以令人相信的评论,对增进我们在青年毛泽东及其思想方面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①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5页。
② 颜元:《四存编·存学》,第63页。
①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1页。
② 斯诺:《西行漫记》(中文版,董乐山译,三联书店, 1979年),第121—122 页。
③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30页。
①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5—6页。
② 这封信载于《毛泽东集》第1卷,第33页。关于毛泽东写这封信时的环境, 见戴:《毛泽东,1917—1927年:文献》,第18—20页。
③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毛泽东著作汇编(《资料选编》第10—11页)中, 这封信被判定是写给杨怀中(杨昌济)本人的,而其实是写给黎锦熙的。关 于这封信的全文,见《毛泽东集补卷》第 1卷,第 19—23页;这里引用的一 段在第20—21页。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0页。
② 同上书,第20—21页。按照毛泽东所抱的中国也应对世界有所贡献的观点, 他是遵循他的老师杨昌济的基本方向,杨昌济在海外长期留学时改名怀中, 以表达他的爱国感情。关于这点,见李锐:《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时代的报 告》第12期(1983年12月),另见转载这篇文章的《新华文摘》 1984年第 1期,第178页。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2—23页。
②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7页。
③ 见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110页引文。毛泽东对泡尔生著《伦 理学原理》的批语,在《毛泽东集补卷》第9卷第19—47页全文转载。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9卷,第21、40—41页。
② 《毛泽东集补卷》第9卷,第28—34、37—39、42、45—46页。这些引文大 多数而不是全部被收入李锐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114—116页。
① 我已在《中国季刊》发表这篇文章的英译全文,并附有分析。毛泽东的《民 众的大联合》,附于宣道华《从“民众的大联合”到“大联盟”》,《中国季 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76—105页。又见戴:《毛泽东,1917— 1927年:文献》,第85—100页。这篇文章的中文全文可在《毛泽东集》第1 卷第57—69页见到。
② 《中国季刊》第49期,第78—79页。可以理解的是,这段文字没有被李锐收 入在他的1957年版《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所载的这篇文章的摘录中, 因为这段文字不大支持李锐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是毛 泽东“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著作 之一”的观点(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第106页)。正如下面 所指出的那样,李锐在这部著作的1980年修订版《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中对这个观点的处理完全不同。
③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213页。
① 《毛泽东集》第1卷,第59—60页。
② 《每周评论》第36期(1919年8月24日),第4页。
① 《毛泽东集》第1卷,第69页。
② 《毛泽东集》第1卷,第65页。
① 这些材料——毛泽东写的四篇文章,及毛泽东和其他人联名提出的召集宪法 会议的建议——已由安格斯·麦克唐纳在准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农村革命 的城市根源》(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74年)的过程中发现,这篇学 位论文也以同样的标题以书籍的形式出版。麦克唐纳把这些文章的中文全文 发表在《法学研究》第 46卷第 2期(1972年)第99—107页,附有用日文写 的评论;又用英文在《浪人》(东京)第14期(1973年12月)第37—47页 和《中国季刊》第68期(1976年12月)第751—777页论述这些文章。
②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29—230页。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42页。
① 《新民学会资料》,第62—65页。《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191—194页。
② 《新民学会资料》,第75—76页。《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61—262页。
① 《新民学会资料》,第63—65页。《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192—194页。
② 《新民学会资料》,第75—76页。《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61页。
③ 《新民学会资料》,第127页(蔡和森1920年5月28日的信)和第121页(毛 泽东1920年11月25日给罗学瓒的信)。后一信也见于《毛泽东集补卷》第 1卷,第275—277页。
④ 毛泽东就这个主题共写了九篇文章。关于这些文章的简短摘要,见李锐:《毛 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第110—111页。这九篇文章的全文刊载在1919 年11月16日和28日之间的长沙《大公报》,见《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 143—172页。
① 特别是见《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161— 163页。又《改革婚制问题》,《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149页。
②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76页。
③ 李大钊:《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李大钊选集》,第327—329页。
④ 《新民学会资料》,第146页和第15—41页,特别是第20—23页。
① 《新民学会资料》,第144—152页;《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289—296页。关于蔡和森和萧旭东1920年8月的信,见《新民学会资料》,第128—143页。罗伯特·斯卡拉皮诺论述了这个时期蔡和森对毛泽东的影响,见《一个青年革命者的发展:毛泽东在1919—1921年》,《亚洲研究杂志》第42卷第1期 (1982年11月),第29—61页。
① 《新民学会资料》,第153—162页。
② 《新民学会资料》,第162—163页。这封信和毛泽东1920年12月 1日给蔡和森和萧旭东的信,编在《蔡和森文集》,第37—40、49—73页。毛泽东1920年12月和1921年1月给蔡和森的信,编在《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16页。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第81—84页。这篇宣言刊载在《东方杂志》第20 卷第 6期(1923年 3月 1日)。
①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428—430页。《毛泽东集补卷》的编者 收罗毛泽东的著作范围很广,收罗到的关于工人运动的著作,除这一篇外,也 只有很短的文章两三篇。见《毛泽东集补卷》第2卷,第89—107页。
① 见毛泽东1922年6月20日,《致施复亮并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信和1923 年9月28日《致林伯渠和彭素民》的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1—24页。
① 《外力、军阀与革命》,《毛泽东集补卷》第2卷,第109—111页。
① 林达·谢弗:《毛泽东与1922年10月长沙建筑工人的罢工》,《现代中国》第 4期(1978年10月),第380、416—471页。同样的论点也重见于林达·谢 弗: 毛泽东与工人:湖南工人运动, 1920—1923年》,第1—2、 222—223页。
① 毛泽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译者。
②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党务调查科,后扩大为党务调查处——译者。
③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第47页。
④ 《毛泽东集》第1卷,第151页。
① 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第1卷第2期(1919年12月);引文见于汪澍白和张慎恒:《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第59—60页。
② 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特别是第55—56、80—89页。
① 《告中国的农民》,原载于《共产党》第3期(1920年12月23日),《一大前后》第207—214页转载。毛泽东用这篇文章讲课的事实见于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455页。《资料选编》第24页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毛泽东,这个说法显然错误。
① 《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1926年1月)和《中国社 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2月),《毛泽东集》第1卷,第153—173页。
② 《一大前后》,第212—214页。
③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集》第1卷,第161—174页。
① 如黄宗智在他的论文《毛泽东与中农,1925—1928年》中的论述,见《现代 中国》第1卷第3期(1975年7月),第279—280页。
② 约翰·菲茨杰拉德在他的论文《便装的毛泽东:新近识别的毛泽东著作》中, 最先认为这些文章是毛泽东所写的〔见《澳洲中国学报》第9期(1983年1 月),第1—16页〕。菲茨杰拉德的论点本身都是有说服力的,但是,这些文 章是毛泽东所写的事实也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胡华在1982年9 月10日同我的一次谈话中证实。毛泽东的文章《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原载《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第10—12页,英译全文见菲茨杰拉德文第9—15页。事实上,毛泽东早在1910年在东山小学读书时就用“子任”作为替用名。他取“子任”之名是出于对梁启超的仰慕,毛泽东当时受梁启超的影响,上文已经提到。梁启超号任公,“子任”有“任之子”之意。见李锐:《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新华文摘》1984年第1期,第176页。
① 《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毛泽东集补卷》第2卷, 第148页。这篇文章中采用的各类人口数字,与1926年2月写的文章中采用 的数字相同。
②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集》第1卷,第170页。
③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集》第1卷,第175—179页。关 于这个问题的更详细的论述,见我的论文《毛泽东与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 作用,1923—1927年》,附有这篇文章的英译文摘录。
① 《毛泽东集》第1卷,第175—176页。
① 《毛泽东集》第1卷。第176—177页。
② 《毛泽东集》第1卷,第211—212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