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白血红-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情况是敌强我弱。我们只有一个拳头,敌人有好几个拳头,一个拳头是打不过好几个拳头的。怎么办?就是要把敌人的拳头变成手掌。怎么变?就是把城市丢给他们。城市一丢,人们的包袱就没了,身子就轻了,敌人和拳头可就伸开了,我们就可以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吃掉他们了。
解决东北的问题要靠战争。战争的根本问题在于消灭敌人。胜负不能从一时的进退看,也不能从一城一地的得失看。我们力量小,城市只能是旅馆(林彪在各种讲话中,经常讲“城市是旅馆”——笔者),暂住一时。
把敌人拉散了,把敌人一股股地吃掉了,城市自然就是我们的了。如果我们现在舍不得城市,和敌人硬拼,那我们只能有两条路:或者被敌人吃掉,或者走抗联的老路——退到苏联去。
刚才我讲了,拿破仑的军队开进莫斯科时,也是很猖狂的,可他们的失败在那时候已经决定了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已经通过大规模撤退,换取了消灭敌人的有利条件。这并不是个新问题。我们当年在中央苏区和敌后根据地,就是这么做的。
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气力用到建设根据地去。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粮有粮,要衣服有衣服——在座不少人还穿着棉衣哩。我们有了这些,我们就会有全东北。
从“拒敌于国门外”,到“保卫马德里”,在“万花筒”时期那些像放花一样的比喻中,把四平撤退比作“莫斯科撤退”,还是较为准确的。
不过,对于一个扛着步枪的士兵来说,他们更注意的不是说,而是干,是跟着你林彪到底能打胜仗还是打败仗。
“东北王”《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中,关于1946年6月16日这一天的文字,是这样的: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56)
关于黑土地10个月来情况的一次组织总结,当然也是思想路线总结。
林彪——“东北王”。
据说,林彪看完电报,沉思一下,就继续踱步。那步履和神态,与过去一般无二。
而毛泽东在决定林彪当“东北王”时,对于这个当年的“娃娃”,会想些什么呢?
1948年11月23日,就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兵分三路,启程进关时,东北局在沈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其中有这样一段:当我们开始进入东北,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帮助下,曾经利用和平烟幕,进兵东北,接着又依靠其当时军事上的优势,配合东北反动势力,向我作大举进攻,企图消灭我们于立足未稳之时,当时情况,极为困难。尤其是当时东北党内少数领导干部所存在的错误思想,更增加了当时的困难。
这些同志对于敌人的和平阴谋抱着很大的幻想,对敌我力量的对比,以肓目的乐观代替了冷静的科学分析,对旧政权旧军队敌伪残余分子和阶级本质,缺乏阶级的分析,过份强调少数一时不能取得的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忽视了广大的乡村,因而使他们违背了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在坚决依靠东北人民,坚决消灭敌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种政策上发生了许多原则性的错误。这是在阶级斗争的紧要关头,少数同志丧失阶级立场的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这种倾向,一开始就遭受到另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坚决反对,但仍给予东北人民解放事业以很大的损失。直到一九四六年东北局七七决议之后,才在全东北党内贯彻了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克服了党内右倾危险……
基本公正中的一个基本的不公正,是把毛泽东的错误“忘掉”了。“独霸东北”,“拒敌于国门之外”,“最后一战”,“化四平为马德里”,“把长春变为马德里(输入者注:此处“马德里”似应为“凡尔登”)”……好像全都是“东北党内少数领导干部”提出来的,毛泽东只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
“东北党内少数领导干部”,或者是就这样认识的形势,并积极向中央建议的,或者是执行中央的指示,这样做确实“更增加了当时的困难”。但是,把这一切都归咎到他们头上,这不是人为地把这段历史搞复杂了吗?怎能叫人口服心服呢?应该看到这个决议的毛泽东,当时又会作何感想?
没有错误的毛泽东,是另一外一个毛泽东。
被掩盖、回避了的历史,不是真的历史。
停战15天
就在共产党人整顿好行装,随时准备弃城出走之际,6月5日,毛泽东来电报了:东北局及林:宁周电称,蒋已允马停战十天谈判,请东北局坚守哈尔滨十天等语。
望立即布置坚守十天至要至要。

  中央
从6月7日开始,停战半个月。
6月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地区,中国内战全面爆发。
黑土地却一直沉寂到10月下旬。
这四个月,是黑土地共产党人宝贵的春天。他们惜时如金,全力以赴,挥汗如雨地播种,耕耘,两年后就收获了个金灿灿的秋天。
从当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说国民党没向江北推进是失算。否则,共产党的日子将更难过。
“停战外,我军整补,共军也会整补。而且共军扩充得非常迅速,我军却不能尽量扩充。”杜聿明是个明白人,蒋介石也不糊涂。对于受伤的老虎,当然应该穷追猛打,置之死地,而不可放虎归山,让它养好伤口再扑出来。
只是,和日本人打了8年,血流成渠,接着又和中国人打,把黑土地打得雪白血红。共产党打乏了,国民党也打累了,双方都迫切需要坐下来喘口气儿。
而且,国际国内舆论都是和平,蒋介石有压力。还有,过江占领哈尔滨,在苏联门口舞刀弄枪,也不大好。或多或少,这也是个原因。
关键还是兵力不弥分配。
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司编写的《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作战检讨》中,有这样一段:㈠我军以接收之目的,应进出松花江自有必要,惟就作战方针言,欲压迫共军于松花江而歼灭之,则似过远,以分进合击包围于四平地区而歼灭之,尔后向松花江进出为当。其次,就本案压迫松花江歼灭之方针,在兵力部署上,与方针又不相吻合,即逐次使用兵力,致四平街久攻不下,其后增加兵力,亦未着重四平附近歼灭共军之措施。迨攻下以后,即为离心推进,而成为广泛之驱逐,卒未获歼灭共军也。
㈡作战初期,我军因兼顾辽东辽南方向之作战,仅以新一军担负四平及解长春之围双重任务,兵力不足,以致四平久攻不下,长春沦于敌手。
而后次第以第七十一军和新六军两军加入,虽获得四平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月以上时间,使敌得以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以无穷之后患。
㈢我战略受政略影响,专注重城市及交通线之占领,忽略歼灭共军主力……(57)
“欲压迫共军于松花江而歼灭之,则似过远。”兵力不足,才感到“过远”。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逐次使用兵力”为兵家所忌。可兵力不足,不能一拥而上,一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使用添油战术。待“以第七十一军和新六军两军加入”,连夺四平、长春、吉林,虽“未能将敌主力击破”,也算大获全胜之际,刚刚“平定”的南满又乱了套:60军184师在火线上倒戈了。
“八·一五”前的东北,大米为日本人的“专利”,只有少数“高等华人”才能进口。日本节节败退,前方吃紧,后方吃紧,先是吃大米加高粱的“二米饭”,后来就成清一色的高粱米。于是,黑土地就有了句至今在一些老人口中还能听到的歇后语:“小日本吃高粱米——没法子了。”
蒋介石大概一辈子也没吃过高粱米,但他也是没法子了。
注释
⑴⑵丁晓春、戈福禄、王世英编:《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十五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⑶牋采访中,很多老人都谈到,这句口号是东北局在一封电报中提出来的。原电未查到。
⑷牋《辽沈战役亲历记》,526页。
⑸牋《在中国土地上--苏联顾问回忆录》,2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⑹当时电报分为四个等级:标有一个“A”的为一般电报,两个“A”为急电,三个“A”为加急,四个“A”为特急。
⑺即黄克诚、梁兴初、李运昌和沙克。沙克当时为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
⑻即罗荣桓。
⑼“吕”即吕正操,“李”即东北局副书记,北满分局书记李富春。
⑽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编(1949年10月):《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6,7页。
⑾同⑽,196页。
⑿沈阳市图书馆编印(1985年):《东北名胜古迹轶闻》,185页。
⒀刘震当时为新四军3师第一副师长,洪学智为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
⒁《中国革命史论文辑要》,982页。
⒂“程”即冀热辽军区政委程子华,“高”即高岗,“陈”即陈云。
⒃即马林诺夫斯基元帅。
⒄“詹”即冀东军区司令员詹才芳。
⒅12月5日,高岗、陈云覆电为:彭罗:㈠我们对满洲的战略意见,详见未发完的艳致东北局及中央电,马帅谈话内容未见,最近对我们兵力的数量位置也不知道。
㈡大歼灭及阻断北宁线,同时以三四万主力进攻沈阳,一万主力威胁长春,如此大兵,已否全部到,并请考虑后果及影响如何。㈢你们转来中央关于改变独占满洲与建立根据地战略指示,与你们来电是不同的。我们意见,亦分别请示中央。高陈微⒆《东北解放战争在事记》,30、31页。
⒇《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075、1076、1077页。
(21)《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105、106页(22)有的资料说是2月13日。
(23)李运昌等著:《雪野雄风》,72页。自由出版社(1988年)。
(24)东北三年内战中历次战斗双方伤亡数字,所见资料有些出入,有的出入还较大。笔者均以最新资料为准。没有,则以”文化大革命“前最早的资料为准。
(30)《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276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
(31)《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46、47页。
(32)四平市博物馆编(1985年):《四战四平》第1集,8页。
(33)5页。
(34)史迪威,美国佛罗里达州人。1942年任中印缅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1949年被美国政府调回。(35)《八·一五前后的中国政局》,435页。
(36)据江南著《蒋经国传》摘引官方公布的资料称,1955年6月初,孙立人和陆总第五署督训组长郭连亮(输入者注:好像是叫郭廷亮。记不清了)等人,欲乘蒋介石在台南检阅部队时,发动“兵谏”。在官方公布的孙立人的辞职书中,称之谓“不肖事件”。郭连亮等人被捕,孙立人被软禁至今。此案疑点甚多,至今众说纷纭。江南先生称“孙立人是政治的牺牲品”。
(37)《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26页。
(38)《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71页。
(39)《辽沈战役亲历记》,555页。
(40)见本书第8章《独霸东北》的《“撤退将军”》一节,119页。
(41)程世才当时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3纵司令员。
(42)《党史研究资料》,第1、2期,5、6页。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1986年2月20日)。
(43)《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8页。
(44)黄济人著:《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9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
(45)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默兹省的城市和铁路枢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德军伤亡近60万人,法军伤亡35万人,故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46)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阵中日记》,14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47)有的资料说王继芳是作战科副科长,有的老人说他在山东时当科长,到东北后是作战科参谋。
(48)《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35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