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悉听戴大人安排!”
“戴大人安排得可是非常周密啊!陶匪肯定打不进来的。”
几个人相继奉承着。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一点:你戴彰勋全面负责剿匪,我们哪敢出些啥主意?还是你来安排最好。如果灭了陶克陶胡,我们是功臣。如果出了事,自有你戴彰勋兜着。
戴彰勋又说:“当然,这全力防守只是权宜之计。最主要的还是要确定陶匪的具体位置。那样的话,我们可以倾所有之力,在北部草原消灭之,那样才能永绝后患!”
几个守备听完,又是一通奉承。
戴彰勋当然不喜欢听这些,但他只能说:“各位大人可要多多辛苦了,你们要亲自带队,在自己的防区巡查。另外,巡检署、千总署、巡警局主要负责五个城门以及城内路口栅栏的警戒,要严查过往行人和客商,防止陶克陶胡奸细混入。但你们也要有个尺度,绝对不能扰乱市井秩序,更不能骚扰来往客商。另外,由直隶总督府杨大人配属给我的马队队长肖化南率领卫队负责搜寻陶克陶胡马匪的踪迹,如果遇到了陶匪,不可接敌,速返多伦诺尔报告。希望各位大人要以国家社稷、百姓的安危为重。如果哪位大人玩忽职守的话,到时候可别怪我戴某人不客气了。”
协台衙门的三位守备,巡检署、千总署、巡警局的千总和局长们领命后相继离去。
这时,戴彰勋喊住了正往外走的右营守备穆兴云:“穆大人,请留步。我有几句话要和你说。”
穆兴云只得又返回坐下。
戴彰勋直入话题:“穆大人!有些商人说你敲诈商户,这些谣言流传甚广。本官虽不相信这些谣言,但是要传到杨大人耳朵里,对你可是不利呀。”
穆兴云心头一惊,心想:是哪个多嘴驴在戴彰勋面前说的风凉话?该不是刘兰芳或者是孙立明吧,要不他咋知道的呢?
穆兴云故作清白地说:“是哪个如此大胆,来诬陷本官?”
“当然是一些商人。”戴彰勋不软不硬地说。
穆兴云连忙摆出一个无辜者的样子:“商人?本官的职责就是巡查叛匪和检查违禁货物,得罪了人是常有的事情。商人如此造谣自然也在常理之中,本官不在乎。”
“那就好。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嘛,望穆大人好自为之!”
“那一定!不过,抓住妖言惑众者,本官会严惩不贷的。同时也希望戴大人这么做!”
“这你放心!”戴彰勋说。
穆兴云走后,戴彰勋望着外面那一片昏暗的天空,想着自己千方百计地寻找,而马上又要进攻多伦诺尔的陶克陶胡,心里矛盾极了。
045: 第十章:为生意,恶买办套牢小商 '本章字数:4308 最新更新时间:20120712 10:10:10。0'
第十章:为生意,恶买办套牢小商户
多伦诺尔市面上有一股恶势力??外国洋行!这些洋行依仗手中特权,搅乱市面、排挤旅蒙商,妄图独霸市场。商务会的会长和巡警局局长竟也参与其中。戴彰勋经过多方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图波列夫的到来,让戴彰勋抓住了把柄……
一、查访回商
在前一阶段的查访和其后的处理各种商民事务过程中,戴彰勋感觉到遗漏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缺乏对人数众多的回族商民的了解。因为回族商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大漠内外,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可以说,经商是回族人的天性,这在《古兰经》当中也是鼓励的。在天津老家的时候,隔壁邻居也是回族,他们常年往返于津门和多伦诺尔之间,经常给他讲一些那里回族的故事。再加上多伦诺尔的回族商人进货地点又主要是天津。时间一长,天津人竟然连他们的进货地点都改称为“多伦大道”了。戴彰勋从小耳熏目染,对这里的回族颇感新奇。在召开布防会的第二天,他不顾疲劳,想要再次到街面上去看看,详细了解一下这里回族商人的经营状况,以便更好地推动古城经济的发展。
周青山被叫到了同知署后面的内宅。戴彰勋道出了原委,并让周青山先仔细介绍一下回商的情况,然后他们再下去。自从戴彰勋到多伦诺尔上任后,周青山这个精明的当地人就成为了二府老爷的主要助手了。
周青山连想都没想,便说:“这里的回族商民确实不少,就连卑职的内人都是回族呢。我也是早就入了教的,所以我对回族商民了解的也就比较全面一些。多伦诺尔的回商来自天朝的四面八方,主要来源有这么几种。一种是来自于京城周边地区。这部分人是最早到达这里的,因为京城周边的回族人主要是以拉骆驼运货为生,也就是‘赶脚’行业。自打康熙皇帝、雍正皇帝敕建汇宗寺和善因寺时,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用料和寺庙陈设用品。这一部分回族人利用在天子脚下的便利,开始往这里运送各类物资。有些回族人还跟随着这些驼工到汇宗寺、善因寺的工地上做工匠。久而久之,便聚集起来。在他们的影响下,就连这里的口音都改为京腔了。这一部分回族商人是最多的。第二种回族人来自于陕甘两省。同治初年,西北发生暴乱,回族聚集地动荡不安。一部分回族人为躲避战祸,便移居到了这里。”
戴彰勋道:“这种情况在我们天津留庄一带也很普遍。那时的西北回民造反,殃及到了许多的无辜人。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回民逃难到了津门,在那里开了许多商铺,主要是饭馆一类的。我对这些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你接着说。”
“第三种回族人来自于山东、河南。几十年前,鲁豫发生‘丁戊奇荒’,饿殍遍野。那里的部分回族人便以投亲靠友的形式,到这里谋生。还有一些回族来自直隶的张家口、宣化周边,但人数不多。这些回族人到达这里后,刚开始,主要是从事驼运、工匠、种地等。后来,这些人看到这里的生意极为好做,便放弃原来的行业,纷纷投入到经商活动中来。他们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优势,逐渐地,饭馆、皮毛加工、屠宰、长途贩运牲畜等行业都被他们垄断,这里面出现了不少的大商人呢!”
戴彰勋问:“那回商的会社在什么地方?”
周青山说:“回商不像其他商帮那样建立会馆一类的行业组织,而是集资兴建了四座清真寺,用来礼拜和集会等等。目前,他们还有一座清真中寺正在兴建当中呢。他们的代表您见过,就是那天乌良义代表商务会来拜访老爷时,跟在后面的那个留小山羊胡的人。他叫杨义顺,是义和顺商号的二掌柜,有着从五品的顶戴。他们专门做外蒙生意。”
“怎么二掌柜的当了回商代表,那大掌柜的呢?”
“义和顺商号是哥俩经营。他大哥常年住在京城,很少来这里的。所以,回商们就推选了弟弟杨义顺做了回商代表。”
戴彰勋听完周青山的介绍后,对回族商民的印象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他又问道:“你们有没有统计过回商商号上缴的税赋能占我们总税赋的几成?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又有多少呢?”
“卑职统计过。这些商号上缴的税赋可占我们总税赋的两成半左右,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我们多伦诺尔六十三行中占据了大半。”
“也就是说,他们每年上缴的赋税有十五万两银子之多,”戴彰勋说,“这足够养活一万名士兵呢!”
“那是!”周青山虽不是回族,但其话语里也透露出自豪。
“嗯!那我们下去看看这些商号,顺便到清真寺转转!”
“大人!还是便装出巡?”
“你说呢?”
在这个季节里,是回族商人最为讲究的“卧羊”时间。也就是说,牛羊经过一个夏天的养育,膘肥体壮,味道最为鲜嫩。天南地北的商人也都集中到这里做着畜产品交易。回族商人们都在忙乎着牲畜交换和牛羊屠宰等活计,并利用那些堆积如山的牛羊皮鞣制皮革、制作各类蒙古人急需的过冬物品。
由于只是考察一个专门的群体,用不着漫无目的地乱转。戴彰勋他们走访了一些回商的店铺和两个清真寺后,又折回到了离同知署不远处的清真北寺。
清真北寺位于城北二道街北端。北寺的大门朝东,共有两进院落,清一色的青砖建筑。两层高的邦克楼矗立在大经堂后方,楼顶上那绿色的琉璃瓦和巨大的风磨铜饰顶在周围一大片灰色的山西式建筑中分外显眼。这里,所有的门窗和雕梁画栋都是绿色的。精美的圆形砖雕饰窗排列在围墙上,显得神秘而又古朴典雅。
北寺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回族民众集资兴建,属伊斯兰教古行教派。这个寺是城内四座清真寺中最大的。
一进大门,一股安息香那种清馨的气味扑面而来。几个人沿着青石铺就的甬道走了进去。以往,到这里参加礼拜的人拥挤不堪。但现在是商业旺季,除了少数年长者参加礼拜以外,并没有显现的有多么热闹。在大殿内,十几个参加会礼的回民跪在一条条洁白的毡子上,静听阿訇宣讲。大殿内除了阿訇的讲经声,听讲经的人异常安静。讲经的阿訇用他那高亢的的喉咙,几乎是将《古兰经》唱了出来。那是《古兰经》中《讨白》的一段:“迁士和辅士中的先进者,以及跟着他们行善的人,真主喜爱他们,他们也喜爱他,他以为我们预备下临诸河的乐园;他们将永居其中……”
一个阿訇见有人走进寺来,便迎了上去。他穿着大褂,头上戴了一顶绣着图案的小白帽,满脸浓密的胡子,脸上的皱纹一条接着一条,很慈祥。不难看出,他是这个寺的大阿訇。阿訇认识周青山。他见有着七品顶戴的同知署主簿竟然毕恭毕敬地跟在一个客商模样的人后面,知道这个人的来头一定不小。于是,他上前与周青山打招呼:“安塞俩木而来昆!”
周青山急忙回礼:“吾而来坤闷赛俩目!”
二人说罢,阿訇便陪在一旁,领着他们参观。
戴彰勋低声问周青山:“你们的话是什么意思?”
周青山回答:“这是阿拉伯语。阿訇是说‘真主赐你平安!’我回答‘真主也赐你平安!’,回族人一见面,大多这么打招呼的。”
“哦,原来是用阿拉伯语相互问候的。”
“嗯,回族人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都是用阿拉伯语问候的。还有暗语,比如,伸出食指叫‘以嘛依’,也就是真主唯一的意思。”
走到礼拜大堂门口,戴彰勋一抬头,只见大堂正首房檐下悬挂着一块夔龙镶边的大匾,上面镌刻这四个颜体正楷大字:“福佑一真”。字是正楷颜体,刚劲有力,颇具戴彬元之风。戴彰勋凑到近前一看,落款为“郑魁士”,这让他颇为吃惊。
这个郑魁士??郑提督是大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威名赫赫。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造反队伍势如破竹,占领了南国大部省份,天朝岌岌可危。朝廷急调猛将郑魁士率部前往镇压。当时,安徽省庐州城和周围各县都已被太平天国部队攻陷。郑魁士率部打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还是没有攻下庐州城。第二年,他亲自带兵潜到城墙下面,搭起云梯,爬上城楼,一鼓作气,拿下了庐州城。郑魁士勇敢善战,得到朝廷的嘉奖,被提升为提督。咸丰六年(1856年),捻军威胁京师。郑魁士又奉旨剿灭捻军,先后辗转于安徽、河南等地。他曾在怀远被围,在突围中,郑魁士身先士卒,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咸丰皇帝颁诏嘉赏他头品顶戴,授予沙拉玛巴图鲁,也就是勇士的称号,赐黄马褂,为大清国自建国以来为数不多的勇士之一。他替朝廷收复不少失地,成为独当一面的从一品大员。郑魁士虽贵为封疆大吏,每临大阵,仍冲锋在前,以致“创伤积鲮”。官兵们都劝他到后方静养,可郑魁士裹好伤,又继续投入到血战中。直到咸丰十一年,郑魁士创伤加剧,才奏请开缺,回籍调养。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再次向北进攻,震动畿辅。朝廷下旨,郑魁士再度应诏出山,协助僧格林沁赴直隶东路协剿,打败了捻军。第二年,署直隶提督。同治八年,因伤病再度复发,回到家乡直隶省宣化疗养。
戴彰勋的父亲戴彬元豪才斐然,经常有人前来拜访。郑魁士文武具备,他在任直隶提督时,因仰慕戴彰勋的父亲戴彬元的书法,故与其交往甚密。郑魁士告老还乡后,曾到过戴彬元在京的公馆。当时,戴彰勋只有三四岁,依稀记得二人交流书法时的情景。郑提督临别时还赠给戴彰勋一块佩玉,佩玉上刻着“周密贵微”四个篆字。这句话取自于鬼谷子“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周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之相随。”的捭阖之术。意思是说,使用捭阖之术,离不开谋划。当然,这种谋划要周密,考虑要周详。行事要不露声色,才能成大事。这句名言,戴彰勋极为喜欢,成为了他人生当中的座右铭。这块佩玉,他便挂在身上,形影不离。戴彰勋在这座清真寺见到郑老提督题的字,能不感到意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