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的孔雀河,则系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这四条河在相距不远处同时出发,向着不同的方向,流过不同的地域,蜿蜒跌宕大相径庭过千里万里之后,重又在同一个归宿地——印度洋中相聚。人们在这一神奇事实面前,大惑不解之余,又仿佛于冥冥中获得了神圣意味的某种启示。
于是,作为神圣中最为神圣的,古代印度人就安排了他们的至关之神居于冈仁波钦。从佛教所认为的该山为因陀罗(帝释天)的居所分析,当是对于印度教前身的婆罗门教的移花接木。因为在早期《吠陀》中,因陀罗即是古印度的主神,是万能之神,且是万神之中最受崇敬的神。在后来的印度教中,因陀罗仍旧沿袭了天界众神之王的冠冕,主管雷电风雨。
印度教有三位主神'注'——创造之神婆罗贺摩、保护之神毗瑟奴、毁灭之神湿婆。其中湿婆法力最大、地位最高。虽然身为毁灭之神,但他尚有无数各具特色、各司其职的化身。既可毁灭,亦能创造世界万物,所以又称再生之神。他还是苦行之神、舞蹈之神——世界因了湿婆的舞蹈而运转而节律。有关湿婆的故事,在印度教经典中,在印度的民间传说中比比皆是。印度和尼泊尔的湿婆庙内不设偶像,只以牛或男性生殖器模拟作为湿婆的象征而向之祈祷祭祀。在文学艺术的描述和塑造中,他则是一个额上有目、颈缠蛇饰、头顶新月的形象。
作为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其宫殿理所当然位于他们的凯拉斯山上。在那儿,他或者坐在莲花座中处于冥想状态;或者坐在山巅显现着慈祥面孔,而他的妻子乌玛女神,则坐在他的膝盖上与他一起度过未来。另外一个说法是,乌玛女神每日在玛旁雍措湖中沐浴,他俩千万年的交媾使精液积为雪山,由于众神的不满和诅咒,此地才成为缺乏生命的雪线荒漠。印度古代诗人们则认为湿婆的笑是白色的,冰峰雪岭由湿婆的大笑积累而成。
公元四——五世纪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曾在他著名的抒情长诗《云使》中,详细描画了这一圣地。该诗拟一药叉的语气,请求北行之云为爱妻捎信为全诗主线。药叉小神是掌管财宝之神俱毗罗的侍从,住在大神湿婆的凯拉斯山上。因药叉怠忽职守,被贬滴去南方树林一年。他拜托云使前往家乡传达口信以解念妻之苦。为给云使指路不免就多处谈到这座神山的特征,使用了大量的有关传说之典。这是不胜其美的诗人的冈底斯——因积雪而皓白的高山,仿佛新折下的象牙,白色夜莲一般皎洁地布满天空。有湿婆的坐骑白牛崛起的山峰,有十面王用臂震开的峰峦关节,有纪念持斧罗摩名声的天鹅门山口,山石因有怀脐香的麝常坐而芬芳扑鼻,岩石上印有湿婆的足迹永远成为信士献祭之地……头戴新月的湿婆已去掉颈上蛇饰,正手扶乌玛以步行为乐。
《云使》把神山宫城描绘得优美香酥,临摹了诗人当代的世俗风情:上触云霄,珠宝铺地,宫殿美女,图画音乐,悬在丝络上的月光宝石点点泻下,有天上恒河冰过的凉风缓缓吹送。药叉们走上水晶造成的宫顶平台,台上星光辉映成花朵;女郎手执秋莲,发间斜插冬茉莉,应神仙们的请求常做一种游戏,寻找那些藏在金沙里的珍宝;多情药叉每天与仙女班头倾心谈笑,朝欢暮乐,而唇如频婆果的女人的松解的罗衣,被情郎用鲁莽的手扯下,一心想鸾颠凤倒。
那儿,因走动而从发上落下的曼陀罗花,
贝多罗的嫩枝片片,从耳边落下的金色莲,
一些珠串,还有碰撞乳房而断了线的花环,
都在日出时显示女人夜间赴幽会的路线。
——难怪有人说印度教是一种快乐宗教!冰清玉洁的冈底斯予文人以灵感。印度人对于圣山神殿的描绘在西藏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同一座山峰的感觉和描述,印度人的华美飞动、妩媚浪漫与西藏人稚拙淳朴、粗砺实在恰成鲜明对照,是全然不同的两类风情画。
西藏本土有关冈仁波钦的传说多乎其多,如同断了线的珠宝随处散落。幸有迄今还住家在冈仁波钦峰下塔尔钦的曲尼多吉辛勤地串起了它,写成藏文的《冈底斯山简介》,发表于西藏佛协编辑的刊物上。内容包括:马年转冈底斯为何重要,世界和冈底斯山的形成;内部世界的形成;佛经中的冈底斯;噶举派对冈底斯的解说等。此刊物已发行二万七千余册,这在西藏已是可观数目。在阿里采访中,凡谈及神山圣湖者,莫不举此篇作为权威依据。我们在狮泉河便讨得一本,在科加村那幢土坯房里,就着微弱烛光,由亲爱的次丹多吉口译,我们一群记录——真够难为他的!这小伙子三年前还差不多不会使用汉字写信,要翻译这么艰涩的古典与术语,多亏了他的聪明过人。
动笔前我曾打算摘要这一译述和采访所得,以便显示藏地人心目中的神山概貌。待到翻看了记录,立即放弃了这一事倍功半的打算。首先因为它们的琐碎,难成系统;其次因为各教派间说法各异,令人无所适从,介绍过此说,必得介绍彼说;其三则是这类传说中牵涉到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神灵、半人半神、僧俗人等。每一人皆典故,势必造成头绪繁多,大大增加讲述及阅读障碍。在藏十几年间的耳濡目染、多方求教,尚且使我难及二三,何况对西藏不可望亦不可即的人们?总而言之,面对着同一座物质的山体,不同民族、不同年代、不同宗教和教派所罗列叠加其上的文化地层,令我首先就感到了人类想象力的空间无限。这六千六百五十六米的雪峰之巅如何就承受了这么多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民族心态与风格。试举一例:转山路上有一座卓玛拉山,曲尼多吉搜集到有关传说为——卓玛拉的岩石上有度母化身的狼的脚印;米拉日巴脚印;将到卓玛宫殿时,有仁增的脚印、涅拉朗活佛脚印;在卓玛宫殿右边是洛桑王、引超拉姆的宫殿;左边则有大菩萨塔、护法神宫殿等。卓玛拉山上还有本教僧人色巴拉玛的脚印,有空行母作为浴池的小湖。印地语称其为“果日察”,是印度教乌玛女神的浴池。一九四○年铁龙年,湖水溢出,被认为不吉利,果然,第二年阿里就出现了“哈萨克”,许多地区包括一些寺院遭到强盗抢劫。而现在,这座湖很小,预测当年收成可看湖水高低。
……
《冈底斯山简介》的主要内容和行文风格据此可略见一斑。
这位住在塔尔钦的黑瘦的曲尼多吉,去过印度,放过十年的羊,精通英、藏文,印度文,现在是西藏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年住塔尔钦,神山多多转过,对这条转山道的一石一木了若指掌,就在这篇“简介”中费神地罗列了沿五十七公里之途所发生过的所有故事及遗留的圣迹。仅脚印一项,上至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度母、罗汉、空行母、护法神、英雄格萨尔及王妃珠牡、洛桑王及王妃引起拉姆、藏传佛教各高僧活佛,法王,普通喇嘛,一一留下脚印;乃至毫无地位可言的普通妇女——这位妇女在饥寒交迫中背着孩子坚持转完了全程,神便留下了她的脚印以褒扬其虔诚。
从文化学现象看取这些传说,无疑很有意味。在开始神山冈仁波钦之行之前,我也迫切需要了解有关它的一切。一当转山开始,在震撼与沉醉之中,我却立即丢掉道听途说的一切记忆,全身心地扑向了作为纯自然的冈仁波钦!并在两天的转山途程中,我能够迅速调整了思想和心态,对于以往并未来作出评价和抉择。我所深切地感着兴趣的,正是这座山本身;从转山开始升发直至今日,我仍坚持认为冈仁波钦乃至阿里首先是一个感受领域的世界,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灵魂对于自我的检视过程。从这一意义讲,上述一切传说都与己无关。
为了完整地心无旁骛地表述一次精神灵魂之旅,我仍需将有关神山的概况尽可能介绍明白。特别要补充的一点是米拉日巴的故事,这是一个转折点:自他与本教斗法获胜后,冈仁波钦才由本教圣地转而为佛教圣地。
西藏历史上真有米拉日巴其人。他的生卒年月为一○四○至一一二三年。他之所以被奉为尊者并成为传奇人物,是因他较之其他高僧有两个显著之点。其一是他自黑业转而为白业。即他早年为报仇雪耻,从师学习黑巫术,咒杀仇人三十五人之多并降雹毁稼使全村颗粒无收。为此他悔恨不已,改投佛教大师玛尔巴门下,由于心诚得其真传;其二是他的骇人听闻的苦行。在山洞修行的多年间,他赤身露体,以尊麻叶充饥,及至后来,连毛发、肤色都成为绿色。相传他曾在冈仁波钦直热布洞中修行过。传说中的米拉日巴与本教修行者那如本穷斗法获胜的精彩场面就发生在这里。在争夺神山的比赛中,开始以歌斗智,随后比试神变,本教徒那如本穷接连受挫仍不服气。最后决定二月十五日那天以谁先到达山顶裁决胜负。
在规定的那个日子里,那如本穷一大早就骑着鼓向冈仁波钦峰顶飞升,而米拉日巴正在睡大觉呢。当太阳即将升起时,米拉日巴穿好僧衣。当太阳的第一道光芒迸射,米拉日巴乘着光线瞬间抵达山顶。而此刻,那如本穷刚刚飞到山脖颈上。看到米拉日巴端坐山顶,一惊一乍中,作为乘骑的鼓顺着山势溜到山脚,至今山体留一垂直深壑。那如本穷妒忌地说:“你赢了,这块圣地属于你。我只请求这圣地也有我居住的权利。”米拉回答说,看在佛面上,加之你也穿了教派衣服,你就住在那边吧。说罢,抓一把雪撒在东面的山上。从此那山叫做本日山——本教神山。
自此,神山易主。在佛教的一统天下中,本教委曲求全地侧身其中分一勺羹。
崇拜神山一定不是佛教创始者的初衷。转神山有明确的功利动机也一定不合佛教教义。这是非常有意味的佛教本土化的演变。据称:转冈仁波钦一圈,可洗清本次轮回中的罪孽;转十圈,可洗清一“该巴”(劫)罪孽;转百圈的话,今生可以成佛。
至于马年转山何以一圈等于十三圈,是来源于时轮经方面的说法:释迦牟尼诞生于马年。每逢马年,十方的菩萨神灵、人与非人、神与非神,都汇聚于此。在佛的本命年转山则会额外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
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的佛诞日,是为神山树经幡的日子。今年的村经幡活动很隆重。届时转山帷幕已拉开,塔尔钦五六百顶帐篷形成集镇规模,除了西藏本地的百姓外,青海、四川也开来了卡车。不肯乘车以步行表示虔诚的四川阿坝藏族百姓,徒步走了一年多才到达。村经幡这一天,由喇嘛吹号击钹念经做法事,长达二十六点五米的经杆上事先绑好了经文。自治区佛协敬献了一块经幡,各地、县代表也各献一方。喇嘛在经杆顶部洒圣水并青稞以示吉祥,再由朝圣的汉子们以简单工具树起这巨大经杆。这一活动共有六千多人参加。由政府向百姓发放作为布施的糌粑。
我们没能赶上这次的树经幡活动。我们到达山脚准备转山时,今年的朝圣高潮已过。这当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终于转了向往已久的冈仁波钦神山。
罗列传说、记叙过程是容易的,但要进入这一空前的精神之旅,我的笔却踯躅不前。有这样一句格言:“凡是不能言说的,对之必须缄默。”——欲待将这不可言传的心事守口如瓶,无奈灵魂难以独自承受这惊心动魄的感化。只得以此刻为我所空前痛恨的拙劣文字,强己所难,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这是一个晴朗而多云的天气。越过灰蒙蒙的开阔草坝,渺远而巍峨的纳木那尼雪峰一线最早承受了金色的朝晖,连同上方的随意随形的云丝云团,连同山前平地而起的蓬勃云体。浅蓝的苍穹背景前,浓浓淡淡的灰云游移。空气清凉宜人。无风。准备一天转完一圈的人们早在四五个小时之前就启程了。此刻上路是打算在路上宿夜者。执意不肯同行转山的格勒送出我们好远,约略显出些不安地嘱咐了又嘱咐。我们快要转过前面山坡了,回头瞧瞧,他瘦长的身形还在。
转神山的我们一行七人,南希、小杨和我三女士,扎呷、次丹多吉、杨成和韩兴刚四男士。不约而同地,我们都穿了那种善走的富于弹性的鞋子,恰好都是白色。当我们依次行走,就像一列欢乐的小白鹅在脚前脚后扑腾。
浅黄色转经小道,在铺满砾石疏草的山基斜坡上曲曲弯弯、高高低低地伸延。心中雍塞着大片喜悦,脚下也轻松如生风。迅速地赶过了三个磕长头的朝拜者,他们是剃了发的年轻僧人,绛色喇嘛装外,特意以白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