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笑农家腊酒浑-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捐,这就是第二次纳捐了,总要好好念书学习,不然再不中,可就真的难堪了。
所以那样的话,还不如在家里自己念书,若是中不了秀才,再捐个捐生考举人也好。
所以齐敏儿笑道:“那也好,便在家里念书,也一样能考中秀才的。只是我看那俞秀才的儿子,教书太过迂阔,你还是多看看经世之书,不要总念那四书五经了。我听说如今朝廷重策论和政论,以前的那些经史子集,考的越来越少了。”
苏睿见齐敏儿说出这样的话,倒是有些疑惑,但很快也就会意——这定是平日里齐长春和齐福所说的话,让齐敏儿听到了,心中也是一动,思忖了一会儿,问道:“那宝兄弟呢?下一科他考不?”
齐敏儿道:“这个我不知,到时候再说吧。”
心里想——他考?考什么?齐家出了一个齐福就算运气顶到天了,再来一个齐宝儿,祖坟冒青烟都不能表达这种运气了,估计得用凤凰栖身在齐家屋顶上来说这福兆了。
要知道齐宝儿这段时间因为齐长春中举之后应酬增多,没空来管他,所以学习上还不如先前呢——齐敏儿这也才明白,《红楼梦》里的贾政怎么会不盯着贾宝玉学习,只是隔很久才来查一次,导致他成天跟一群女人混事儿,不好好念书。
原来是因为应酬和俗事太多啊!
不过现在想来,也许是正因为如此,齐长春才会考不中贡士吧。
所以齐长春这京城待上三年,一边苦读,一边通过马福奎得知朝廷的动向,下一科应考时答题就知道怎么迎合朝廷的意思,那样就会考中了。
苏睿见齐敏儿脸色淡淡的,还以为她因为见不到自己而感到不快,便笑道:“敏儿别急,我会给你写信的。”
齐敏儿怔了一下,随即也笑道:“这么近,写什么信,又没什么大事的。”
苏睿道:“可是我会想你啊。”
齐敏儿道:“有甚好想的,我总是在这里,逢年过节的,你来城里,不一样也能见到我么。”
苏睿道:“话虽如此,但总也不是长久之计,唉!希望我能考中秀才,进县学里呢!”
齐敏儿道:“那便预祝你高中了,好好念书,也是立身之计。”
苏睿见齐敏儿也祝自己高中,想到一直以来,齐敏儿都表现出希望自己中了试,在城里陪她的样子,心里也热了起来,便应了一声,高高兴兴地走了。
齐敏儿见苏睿走了,心里也有点空落落的——这段时间自从齐长春走了,齐宝儿要么就窝在书房里读书(齐福受了齐长春的委托,每天都要带着他念书),要么就要和齐福出门逛街玩耍,只有苏睿一直来陪她,所以和苏睿也渐渐亲密了起来。
五十六章 又过年了
虽然苏睿只是个孩子,但好在古人早熟,他又是个聪明的,齐敏儿倒也和他说得蛮投机,要不然也不会让他少读四书五经,多读些治世之作。
现在对苏睿说了这样的话,也不知他到底听进去了没有,或许只把这当成一个孩子的话吧。不过齐敏儿也不甚在意——齐福的际遇表明,神马都是浮云!
到了这一年的四月,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建文帝组织了一只庞大的船队,从泉州出港往南洋而去,而率领这条庞大船队的人,就是郑和。
看来建文帝在灭了朱棣之后,笼络收服了这个外交和军事人才,让他为自己效力了。
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后世很多人以为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去赐给南洋和西洋的小国,掏空了国库。事实上这是个误解,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在清朝被销毁了,明朝的刘大夏只是把他藏了起来,并未销毁,销毁它的人是清朝的乾隆。
刘大夏藏起航海记录,是因为那些资料中所显示的,不是亏钱,而是赚钱——因为郑和的船队是以贸易为主的,自从郑和下西洋后,沿海港口的国际贸易做得日渐火红。
但是这些生意是以郑和的船队为主体的国家商队的贸易往来,私人的民间团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国家相比的。所以那些当官的和民间的商人眼红不已,只能通过隐藏航海记录和欺骗朱棣子孙的方式,告诉新皇帝郑和下西洋是亏钱而不是赚钱,让皇帝停止下西洋的活动,然后由民间的官商勾结自己来作海上贸易。
明代的私自下海作海上贸易的事,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官员与商人勾结,或者官员与商家本就是一族的,然后只瞒着皇帝,自己去做生意。
至于乾隆,他是不能允许前朝这样伟大的事情有流传的,明朝怎么能比清朝伟大,所以这样的东西是一定要销毁的,更何况这样的记录有损于他锁国的禁海令。
齐敏儿这才明白,原来之前提拔人才,是为了组织船队下海啊。看来这个皇帝的目的在于以国家的名义直接与外国作生意赚钱,所以对民间的商税和粮税都定得极低也并没有什么所谓了。
那个年代可是没什么关税的,明朝地大物博,用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去换金银珠宝或矿藏的开采权,那可是肥得流油啊!
到了这一年的年末,齐长春回了盱眙——过年总还是要一起过的。
齐敏儿见只有那仆人宋石头回来,小苩却没有跟回来,心里倒是一惊——不会是大着肚子回不来吧?
前世里她曾一部电影,那里面有一句台词:古代的时候多好啊,进京赶考,一去三年,回来后说啥子都是成立的。
现在齐长春去了一年不到,不会已经把小苩收了吧!
于是赶紧问:“爹爹,怎么小苩不见回来?”
齐长春放下抱在怀里齐宝儿,然后又抱起齐敏儿,在脸上亲了一口后,笑道:“怎么却想着她?难道不想爹爹么?”
齐敏儿无奈,只好道:“想啊,爹你胡子好长啊。”
原来如今齐长春中了举,为了保持风度,就蓄起了须,软软长长的,蹭得齐敏儿好痒——古人以长须为美,真是特别的审美观啊。
一旁的文氏带着两个孩子来见齐长春,闻言也道:“怎么?我也挺奇怪的,怎么小苩不回来?生病了?“
齐长春哈哈一笑:“没有生病,而是要生娃娃啦!”
文氏和齐宝儿齐敏儿都吃了一惊,齐长春却笑道:“我把小苩嫁给宋石头啦,他们两个总是跟在我身边,我住在马福奎家里,他家里也清贫,仆妇屋子都不多,他们两个若是结成夫妇,也方便一点。”
原来京城地价高,马福奎虽然是个监生,可他又没什么背景,得了些银子,京城里来往应酬很多,他一个监生的收入有限,所以生活反倒不如在盱眙的齐长春自在。齐长春见马福奎在京中也没有搭上什么贵人,便也有些失望,但也不好便走,只好在那里待着,自己走走门路。
齐敏儿听说小苩嫁给了宋石头,心里也是暗叹——小苩才十六岁,宋石头都快三十岁了,古代的奴仆果然没有人权啊,主人一指婚就完了。
于是就想到自己——古代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万一来个官二代什么的提亲,爹娘一心动,自己就完了。
越想越怕——虽然自己只有六岁,但是岁月如梭,想想十年后自己就有可能嫁给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那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那边齐长春抱起了齐芸和齐升,笑着向先向里面走去,文氏和齐宝儿跟在后面,齐敏儿一边想着心思,一边跟在最后。
这时齐芸和齐升只有三岁,比起当年的齐敏儿,那是远远不如了,走路都是跌跌撞撞的,说也说得不是很利索,文氏整天都离不开两个孩子。不过齐敏儿如今也不用刻苦学习女红维持生计了,每日里除了和齐宝儿玩笑几句,就是看些《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之类的——古代的娱乐活动少,适合她这样的女孩子的更少,只能窝在家里看些杂书了。
好在这时候这几本书都没有被列为禁毁的,虽然已经看过无数遍,便也是聊胜于无。
等到了内室后围坐在桌前,此时已是傍晚,文氏便吩咐开饭,丫头们端上饭菜,齐长春便一边吃饭,一边问齐宝儿学业的事。
齐宝儿这段日子里杂书看得不少,四书五经看得不多,齐长春问了几句,颇多不满,便责怪起文氏教训不周来。
文氏道:“好啦,宝儿毕竟还小,过了年才十岁,福儿不也是十三岁才跟你念书的,等你回来了,再细细教导宝儿也来得及。”
齐长春叹了口气:“这一年在京师,别的没有,钱倒用了不少,我看马福奎也挺清苦,用度太多了。我若下一科考不中,便回来,再不能在京师待的了。”说着一瞪齐宝儿,“下次回来,你若还是没有长进,非好好教训你不可!”
齐宝儿不敢说话,只是点头。
文氏道:“何必这样凶霸霸的,你难得回来一次,大家开开心心的不是好?”
齐长春笑道:“自古严父慈母,我若不作些威严,岂不是让他无法无天了。”
文氏道:“有你在,他怎么敢!”
齐长春看了一眼齐宝儿,见他如今生得面白唇红,一对眸子黑漆一般,又灵动又活泛,头上绾着一个髻,用细丝巾缚着,倒是不俗,心里也自欢喜,便也不忍心再说队什么,只道:“日后好自为知,不要让爹娘失望!”
齐宝儿应了一声,忽道:“前儿我听前面的几个下人说话,说是刘举人放了个实缺,怎么爹爹在京师,反倒不如他?”
齐长春愣了一下,道:“有这事?我却不知!”于是叹了口气,对他道,“这些事你且不用管,只管念好你的书便是了。”
文氏道:“确是有这事,我听说那刘举人花了不少钱活动,才补的这个缺。”
齐长春笑道:“做人不必那样贪心,若真有任命,能为一方百姓做些事,倒也罢了。若是学问不到,凭银子去活动来一个实缺,为了把这银子捞回来,不免做些违纪之事,不免上负皇恩,下负黎民。”
文氏道:“我也没说你什么,只是说说这事罢了。大嫂重阳时又来过,她还是想要那个粮长的职位,亏得你没有实缺,若有时,岂不是推却不掉!”
齐长春道:“你不知,我如今在京师里,听说皇帝有意迁都,若是如此,咱们这里的粮长押运粮草的责任更重,何必去讨那个罪受。”
齐敏儿听了一惊,脱口问道:“迁都?”
齐长春对她笑笑,摸了摸她的头,道:“就是把国都迁往别处。”
文氏道:“迁到哪里?”
齐长春道:“先太祖皇帝曾派孝康皇帝去长安巡视,以考察长安是否可以做新都。只是后来孝康皇帝染疾而崩,这才搁置了下来。如今可能要此时此刻事重提了。”
孝康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也是建文帝的父亲,建文帝登基后追谥他为明兴宗孝康皇帝。
文氏道:“迁到西北,那运粮去那边,一路上能捞的油水不是更多!我看到时候大嫂的心会更热了。”
齐敏儿心想,西安倒也是古都,而且也算是中原的重镇,南京作都城,总让人有偏安一隅的感觉。这个建文帝要迁都去西安的话,目的是什么呢?不可能是为了迁都而迁都啊,而且西安离蒙古不远,并不是个好地方啊。
齐敏儿在这里胡思乱想,那边齐长春道:“这事咱们还是尽量别掺合的好,也不知朝廷到底如何。”说着话锋一转,“福儿呢?怎么不见他?”
文氏道:“他现在不与我们同吃了,大多与那些县学里的生员一起往来应酬,难得回来一次,却也大多在那边,与灵梓一起用饭。”
齐长春道:“他对灵梓倒是不错,不过与那些酸秀才有什么好多来往的,多是些不通实务的人,没的浪费了钱。”
文氏道:“他也没耽误学业,平日里还是在家中苦读的为多。”
齐长春道:“你给他例钱么?”
文氏道:“给他月例一两五钱,再加上他爹娘每个月送来的,也有二两多呢,够他花用的。”
齐长春点了点头:“如今自们家也不短钱使用,不要亏待了他,免得大哥大嫂怪我。”
文氏道:“这个我自懂得,给灵梓的月例也有八钱银子呢,比咱们家的丫环都高些。”
齐长春道:“灵梓是魏家的姑娘,当年也不知她娘典了多少钱给大哥,让她存些钱,也好赎个身。”
文氏道:“我看她平时也不怎么开销,钱也都给了她娘去,却不知她娘怎么想的,也不替她赎身。”
齐宝儿道:“她们孤儿寡母的,若是赎了身,哪里去找个每月八钱的活!”
齐长春一想也是,叹了口气道:“可也是!”随即对文氏笑道,“左右是你对下人们太好了,弄得人家都不愿赎身了。”
文氏也笑道:“这却是我的不是了,改日要好好管束管束他们。”
几人正在谈笑,忽地门帘一掀,齐福走了进来,对齐长春一揖到底:“二叔回来了,小侄才回,还请二叔勿怪。”
齐长春让他先坐下,然后道:“你吃过了?”
齐福笑道:“与赵秀才和陆秀才一起在四方楼吃了。”
齐长春道:“那些人往日里也不做学问,你还是多温温书,中了举,才能博个出身。”
齐福脸上一红,道:“侄儿不敢怠慢。”
齐长春道:“我也知你不是中了个秀才就荒疏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