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和客人不断地打着招呼,这时家丁从外面进来禀报,说石家相公陪着祖母来给他贺寿。
“那个石家相公?”孙员外怀疑自己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就是那个小神童石不移石小相公。”家丁答话时用了很大的声音。
那个神奇的少年自从搬到新家后,很少与人交际,唯一一次就是在前任知州汪大人临行时,他来送别,也在那时他写下了名扬天下的《岳阳楼记》。现在他居然来为自家老爷贺寿,连这个家丁也倍感有面子。
“快,快,快请石相公进来。”孙员外连说了三声快字,想想还是不对,又亲自来到门口。
一会儿,孙员外居于侧面,殷勤地将石家三人接进屋子里。
这些客人全都停止了说话,看着这个少年。只见这个少年感觉着众人的眼光,宠辱不惊,脸上稍许带着一点笑容,向众人点了点头,算是和众人打了招呼。然后他默默站在老妪身后。
石坚来到那只猴子面前,他知道这不是一只猴子,而是一只苏门达腊猩猩。这种猩猩身高在137到115厘米之间,吃果实、嫩枝、花蕾、昆虫、蔓生植物,偶尔也吃鸟卵和小型脊椎动物,重达40到90公斤。难怪红鸢和绿萼说好大。
客人看到他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只猩猩,还以为他终归是小孩子家,是来看好奇的,否则他连知州大人都不去拜见,怎能来贺孙员外的寿。
这只猩猩大概和人类相处久了,也不怕人,不顾众人的围观,只顾吃着嘴里的苹果。这时候它看到石坚,大约以为他是一个小孩子好欺负,向石坚咧牙呲嘴,惹得绿萼吃吃地笑。
石坚这才献上寿礼,然后来到孙家那个女婿面前和他攀谈起来。绿萼和老妪知道石坚此来是为了那些佃农或者为了大宋所有人,他们也不顾得看那只在搞怪的猩猩,也跟了过来。
这时,客厅里所有客人视线都集中在石坚身上。他们都听说过石坚的事迹,有的还透过石家的篱笆看过这少年读书写字的样子。可他们那里敢和他交谈,那可是未来大宋的重臣。不看到他身边的小丫头,也是当今皇后的亲近丫环。这时他们亲眼见到石坚和孙家女婿交谈时彬彬有礼,比大人还老练沉着,都在心里赞叹果然是文奎星下凡,与别的小孩子就是不一样。
通过交谈,石坚知道他是杭州人,但常年漂在海上,每次从泉州带好货物出发,到达南洋各个国家,最远还到过弼琶啰(今索马里东部),来回一趟花了近两年时间。石坚看到他脸上让海风吹得黝黑,想此言也不虚。可他的夫人,也就是孙员外的女儿,长得果然美丽,虽年近四十,可依然绰约多姿,就象岁月没有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石坚和他交谈了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老太太与绿萼在一旁听到这些古古怪怪的风俗习惯,也听得津津有味。但她们弄不明白这与改善佃农生活有何联系。
然后石坚这才站起来向孙员外的女婿行了一个大礼。
这让孙员外的女婿慌了神,这位主虽是一个小孩子,可不是普通的小孩子,那可是连皇帝和皇后都看中,天下名扬的主。他不鞠身份,和自己折节攀谈,就已经是自己的荣幸,那里还敢承受他的大礼。他慌忙从椅子站起来说道:“石相公,你想折杀我啊。”
石坚却正色道:“此礼非是我向你行礼,而是代天下大宋黎民百姓请求你办一件事。”
孙家女婿苦笑道:“石相公,你这不是在笑话我吗?我除了用船经商,别的都不会,能为大宋黎民百姓做什么事?”
石坚说道:“我想请江老爷替我带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你若带回,将为大宋立下很大很大的功劳。”
他在功劳面前加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形容词。
孙家女婿听了两眼放光,如果这个小神童说的是真的,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说不定会让皇帝封一个官。虽然宋朝对商人是各个朝代采取的最包容的态度,可千百年留下的传统,商人的身份还是低下的。这也是老妪宁肯贫穷,也不让石坚经商的原因。如果让这个江姓商人做一个小官,拿怕叫他捐出全部家资他也是愿意的。
石坚向在座客人环手说道:“各位大概听说过家祖母曾经买了一些田地的事吧?”
这些客人听他这一问,脸上都露出古怪的笑容。这位老太太了不起,居然教出这样一个孙儿,可她在生计上也太糊涂了,竟买光四周所有各个地主都不想要的劣地。不过这个老太太心肠好,不但没有收那些佃农的租子,反而赏了一些钱给他们度日。可那有买地回来还倒贴的。
石坚又说道:“祖母看他们可怜,免受了他们的租子。可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家祖母就叫小子想个办法,让他们改善生活。”
这些人听了肃然起敬,可也想到这位老太太家教也太严了吧,叫一个八岁的小孩子想只办法解决数千年都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但没有老太太这样严厉的教导,这位小神童怎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想法?
石坚继续说道:“于是我翻看所有的农书,又想到先父在江宁时有一个海商朋友,他和先父交谈,说起海外各国物产,当时我与家父都没在意。”
在场的人听了这句话又再次露出古怪笑容,他们心想,你那时才四岁,能记住就不错了,还会有什么想法?
石坚说:“现在想起家父那位朋友的谈话,使我想起了一些物产可以引到我们大宋来,这些物产适合各地旱地种植,如果能成功,将会为大宋每年增加上百亿斤甚至上千亿斤的粮食。”
众人听了开始大声喧哗。上百亿斤甚至上千亿斤的粮食,那将养活多少人?绿萼与老妪和众人张大了嘴巴,吃惊地望着石坚。
石坚语不惊人死不休,继续说道:“而且现在布价将降下十倍,那时就是平常百姓也能拿出钱买新衣服。”
十倍!也就是现在每匹绢只要一百文就可以买到,这是什么概念?
老妪用手摸着石坚的额头,说道:“我的乖孙儿,你是不是发烧将脑子烧糊涂了?”
正文 第二十五章 生死
更新时间:2010…6…26 8:08:33 本章字数:4194
石坚说道:“奶奶,您不要着急,且等孙儿把话说完了。”
这对祖孙正说着话,外面又传来家丁的禀报,说知州大人带着一干官员来给孙员外贺寿。
孙员外和众客人心知肝明,这些官员前来给孙员外贺寿是假,听说石坚前来也随着赶来是真。谁知道这少年会不会一时冲动,给孙员外作一首词,那他们就错过了一次大好的观摩机会。
相互寒喧后,陶知州看到众人全望着石坚,他问清了原委,这些官员全都张大了嘴巴。上百亿斤粮食,一个和州一年出产多少粮食。如果这个少年说的是真的,那么宋朝再也不会出现饥荒之年。众位大大,宋朝疆域不比现代中国,可那时由于环境没有现在恶劣,耕地面积并不比现代中国少,但那时生产力低下,一亩地水稻产量仅为两石,还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王安石变法失败固然与他急于功成有关,也有宋神宗时连连发生自然灾害有关。
石坚又叫孙家拿来纸墨,还要来颜料。他画了两幅画,一副是占城水稻,一副是棉花。他用的是现代西方写实画法,讲究光影搭配,这两幅画让他画得徐徐如生。
绿萼在他身边悄声说:“少爷,难道你真是天上星宿下凡?”
因为她陪同石坚身边,还整理过石坚的文稿,可从没有看到过他作画。可现在这幅画画得多好,不是天上星宿下凡,他怎能懂得这么多?又怎能聪明到如此地步?又怎能什么事都无师自通?
可陶知州全都望着这少年的嘴巴,比起这幅画来,上百亿斤的粮食比这重要了不知多少倍。
石坚指着水稻的画图说道:“这是占城稻。”
陶知州这时在旁边说道:“这种水稻本官也听说过,祥符四年,真宗陛下还命农官引进过这种水稻。”
对于这段历史石坚曾特地考证过,一些YY小说中描述双季稻一出,马上粮食产量大增,其实不是这回事,在宋朝双季稻已经很普及,可因为生产力与技术的关系,产量比单季稻高不了多少,还有极耗地力。好在这时农民还极其愚昧,不怕辛苦,只要得到一点点收成就心满意足了。石坚前世也出生在沿江地区,在他幼时农村还普遍种植这种双季稻。后来随着杂交稻技术成熟,双季稻再次被淘汰。到了石坚长大后,在农村已经很少看到有人种双季稻了。
石坚拿起桌子上一串葡萄说:“葡萄生在西域,壮如碧玉珍珠,自汉张骞引进中原后,成紫色圆球。味亦不同。南人不适北方寒冷,北人不适南方湿热,因此北人去南方任官寿短,南人去北方任官命亦不长。但他们后代若在异地长大,却与本土人无异。自祖母有命,小子遍看农书,又想起本地农人操作,看到他们不会选种。因此小子有请各位大人在两广路两浙路选优质的占城早稻和优质的晚熟寒糯稻与寒粳稻。小子或许有办法让每亩地产量添加一石。”
说到这里,他又叹了口气,心想难道我让大宋提前一千年出现化肥?后世造化肥简单,可在这个朝代要牵扯到多少东西,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他说道:“这也许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每年选其健壮稻实作出下一年稻种,待到这种水稻适应大宋水土,才可普及天下。而且这种双季比单季稻也耗地力。不过小子想也许几十年后,或几百年后有人会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他说这一句话时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在场所有官民全在心里感叹,难怪他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怪连圣上也如此看中他,天下有那个八岁顽童有这少年的抱负?
石坚又指着棉花说道:“这种植物叫棉花。”
陶知州又说道:“这个棉花本官也见过,不过它的名字叫白叠子。”(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石坚说道:“不错,它也能观赏,但是它要是培养得当一亩地可收籽棉上千斤,皮棉四五百斤,也就是可以织出四五百斤布匹。同时剥下来棉籽可以榨油,可以用它来代替菜油点灯。”
他说的可是后世的棉花产量。当他这一句话说完,客厅所有人都大哗。要知道现在每斤棉(这是木棉)官收价是三十到五十文,四五百斤棉那是什么概念。难怪刚才少年说布价会下降十成,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新衣服。他们都忘记了石坚后面说的棉籽可以榨油的价值。
石坚摆了一下手,说:“据小子听那海客描述,现在我大宋朝南方偏远地区和西域已经有人种植,得植法都不得当。产量也不高,如达到小子所说,还需数十年光景选出优秀种子和摸索出适当的方法。”
这句话又让众人冷了一大截,心想原来还不能种植哦。
石坚又说道:“现在宋朝以及周边国家有海岛棉,又叫粗绒绵,是从江老爷去过的弼琶啰所在的那片大陆(非洲)引进的,主要种植在西域。还有一种草棉和粗绒棉,是从天竺引进的。小子答应祖母改善那些在高地坡地种植粮食佃农的生活,故从农书里寻找物种和种植方法。”
这一句话又让人肃然起敬,老太太心好现在人人皆知,可对这个孙儿也苛刻。但这个神童也争气,别人看的可是死书,人家看才是活书。
有人问道:“石相公,那个天竺是不是你写的《西游孝记》里的西天?”
石坚一拱手道:“各位,唐僧历史确有其事,他法名叫玄奘,历经艰难,到天竺取回佛经。天竺也正是佛教发源地。不过这本书那是小子为了使老祖母开心写得玩的,大家茶余饭后看了一乐,不必要相信。”
他又正色道:“所以小子分析后得出目前大宋最适宜种植的是粗绒棉。而且这种棉花还适合在旱地种植,以小子能力虽不能让它每亩产出五百斤布棉,也可以让它产出两三百斤还是可以的。”
石坚话音未落,客厅再次燥动。
两三百斤也行啊。如果布价不跌,那可是近十贯,况且还是劣质的旱地。这样说来,那些旱地不是成了黄金?
石坚又叹道:“当然水田排灌之后,种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