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僖公很有战略眼光,知道在这样的武力无礼冒犯侵略面前,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必须迎面狠击,打得他满地找牙,这次如果让北戎来犯得逞,以后谁也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他的是猎枪!
决心已下,齐僖公分别派人前往鲁、郑、卫三国借兵,自己则亲自率领公子元,公孙戴仲前往历城迎敌。
再说郑庄公收到齐僖公的消息,紧急召见世子忽。对于齐国的借兵请求,郑庄公答应的很干脆。他心里很清楚,郑国几次联合齐国、鲁国作战,其实主要是为了郑国利益,但是齐国从来没有二话。而且在历次作战中,因为齐国的关系,鲁国也顺利跟随。所以现在齐国有事,郑国必须迅速出击,有力帮助,这才是盟友之道。
郑庄公命令世子忽为大将,高渠弥为副将,祝聃为先锋,选车三百乘,星夜兼程,直抵历城,火速驰援齐国。
豪华的阵容,飞速赶来,不但说明郑国的实力,更说明郑国对待齐国的态度。
是哥们才能急人所急。
态度加实力决定了郑国的军队是第一支到达的援助军队,当郑国军队到达历下,鲁国和卫国的军队还在路上。
齐僖公这次是真感动了,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一出事看出来谁真心对自己好了。齐僖公亲自前往城外犒劳郑国援军。
两国首长见面,齐僖公首先表达感激之情,感谢郑国及时的帮助,两国首长会面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双方对此次北戎方面的侵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作战计划。
根据郑国统帅世子忽的分析,北戎习惯于单兵作战,容易进退;而我们中原地区则习惯于以战车为单位群体作战,难以被击破,但是进攻也比较困难。从性格上分析,北戎人性格自由,不受拘束,如果胜了不会让,败了也互相不救援。所以我们如果将小股部队诱敌,故意失败,然后以大部分主力伏击北戎,一定能获得大胜。
看来世子忽深得郑庄公真传,虽然没有太多的作战方案,但是这个诱敌深入的方案和他对北戎人性格的分析还是有独到之处。
经他这么一说,齐僖公当即决定作战方案,命令齐兵在东,遏制戎兵前锋,郑兵在北,伏击戎兵后路。世子忽领命前去埋伏。
齐僖公又命公子元,领兵埋伏在东门,只等见了戎兵便领兵杀出;命令公孙戴仲领兵诱敌,只许输不许赢,将戎兵引至东门便是大功一件。
能听从郑国世子忽的建议,可见齐僖公是心胸宽广,能容人之人;能依据这一判断,迅速安排兵马部署,可见他更是一个胸怀韬略之人。
齐僖公分派已定,引亲军独守中军大营,只等戎兵来犯。
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三十四章 打出来的婚事
北戎这次入侵齐国可谓有恃无恐。
毕竟有上次犬戎洗荡镐京的美好记忆,想来这次不会差到哪儿去。他们忘记了,上次在镐京之所以能那么顺利,全凭了申侯指路。但凡一个大国,要突然被敌人袭破,没有内奸或者汉奸的帮忙,总是难以想象的。加上国人当时对周幽王的态度,才成就了犬戎在镐京为所欲为。
这次不一样,这次是北戎入侵齐国,而齐国恰恰是诸侯中实力雄厚的一个。
北戎元帅大良、小良对这次齐国抢/劫之旅充满了期待。
只是这齐国军队却总是在抵抗,并没有主动挑战,看来是怕了。这仗打的叫一个没劲。看不见交战的对方,只能看见盾牌和城墙。汉人果然没那么勇敢。
北戎这边懒洋洋的进攻,忽然报称齐国军队前来挑战。
挑战?
齐国不是缩头乌龟吗?
元帅小良自告奋勇,亲自率领三千铁骑,扫荡而出。
只见一员小将,银盔银甲,稚气未脱,口称是齐国公孙戴仲,前来挑战。
小良哈哈大笑,风霜抚就的脸上绽开了花,“那娃娃,还没长大就要学打仗吗?小心元帅我手下刀枪无眼,断了你的生路!”
两旁散立的北戎将士同样哈哈大笑不止,在他们眼里,这什么公孙,就是个好笑的小娃娃,如何能经得起草原上刀枪的力度?
公孙戴仲却不回话,催马上前举刀便砍。
小良一见公孙戴仲来势凶猛,倒也不敢大意,小心应对。只是几个回合下来,他感到对方确实没什么力气,或许是这小将真的没长大,或许宗室贵介,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他手下逐渐用力,擒了齐国公孙,肯定是大功一件。
公孙戴仲却有眼色,战不几合,回车边走。却没走来路,直接向东边而去。
小良怎么能眼看着胜利从眼前溜走?
一声唿哨,无数戎兵呼啸而上,追赶不舍。元帅大良见齐国小将如此脓包,也命令大军紧随其后,务必要尽歼来敌。
这场跑步比赛激烈的进行着。
按理说,北戎士兵来自草原,广阔无垠的草原是他们天然的赛马场,应该必胜无疑。
可是齐国在来之前已经计划好了是打了就跑,所以开始就保存体力。而且齐国毕竟还是熟悉地形地貌,何况是整车编队逃跑,这就很壮观了。偶尔有追上来的北戎士兵,多为散兵,也会被齐国车队吃掉。但是齐国车队却根本不回头,就是使劲往前跑。
将近东门一带,忽然听得震天炮响,北戎兵还暗自纳闷,这齐国看来是跑的高兴了,逃跑还带放炮的?
再一看,周围草丛中密密麻麻全是伏兵,一时间杀声震天。小良大叫中计,回马往回便走,反而碰上后面大良的部队,爆发大规模拥挤踩踏事故。
这次跑步比赛的顺序发生了有趣逆转。
刚才是北戎兵追着齐国士兵跑,现在是齐国士兵追着北戎士兵跑。
虽然方向发生了变化,但这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也没有丝毫的敷衍。同样跑的热火朝天,跑的精疲力竭。
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这可是逃命啊!
元帅大良这时候发挥了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他命令小良为先锋开路,带领大家赶紧逃跑,自己留下断后。就这样又是一顿混战,北戎这边不少士兵因为跑步太落后被抓被杀。
剩下的北戎士兵到了鹊山,看看总算是追兵渐远,能放心喘口气了。逃跑也是需要体力的,跑了那么久早就肚子饿的咕咕叫了,刚想埋锅造饭,又听得一阵喊杀声,“郑国上将高渠弥在此!”
这回北戎士兵聪明了,也不抵抗,锅也不要了,饭也不做了,赶紧上马,跑啊!
高渠弥在后紧追不放,一阵子又听得喊声大作,世子忽率兵来到助阵。
北戎士兵人人心中叫苦,这汉人果然惹不得,这是埋伏了多少兵马啊!
跑步比赛以齐国联军一方胜利结束,小良被先锋祝聃一箭穿头而过,坠马而死;大良被世子忽斩于马下;生擒戎兵三百,死者无数。
世子忽将大良、小良献于齐僖公驾前,齐僖公喜不胜收,“这一仗全凭世子英勇,齐国百姓的安全全凭世子所赐!”
世子忽当然再三谦让,战胜北戎,那多亏了领导重视,组织全面,保障有力,同志们奋勇杀敌。
齐僖公当然知道,北戎在草原能骑善射,这次能稳胜,还是世子忽开始对北戎的分析起到了绝对性作用。正是因为世子忽对北戎正确深入的分析,才有了后来对敌的策略。
齐僖公大摆宴席,款待世子忽。
世子忽进退有据,温文有礼,齐僖公真是越看越喜欢,在宴席上就提出来,想把女儿嫁给世子忽。
世子忽再三谦让。
齐僖公这倒不解了,知道这世子忽有礼貌,谦虚,可是婚姻大事也能谦让吗?齐僖公左思右想,世子忽这样的人才还是不能放弃,暗地里找到郑国大将高渠弥,托他问个究竟,事成之后,以白璧两双,黄金百镒为谢礼。高渠弥一看齐僖公这是下血本了啊,于是找到世子忽,转述齐僖公的诚意,和齐国结姻,日后有此大国为助,那也是一件美事。
谁知世子忽直接告诉高渠弥,当日没来齐国解围,齐国转托父亲,说道婚事我还没同意呢,这时候有了功劳便同意,那别人会怎么看我?肯定得说我是因为这点功劳逼迫齐国,这又何必呢?
高渠弥一看这还真是,上杆子的不是买卖。再三劝说,世子忽只是不从。也不知道是月老没给世子忽与齐国牵就这根红线,还是郑国与齐国没有亲家缘分。
其实从根本上看,都是世子忽内心的自卑作怪。因为他并不是宋殇公、鲁隐公那样没有政治头脑的君主,从他对高渠弥的看法以及击退北戎,都可以看出他继承了父亲郑庄公的谋略和才能。
世子忽不同意与齐国联姻的主要原因,就是郑弱齐强,说到底还是自卑。如果真的对自己自信,为什么不能说有一天郑国会和齐国一样强大甚至超过齐国呢?这种自卑让他根本不能考虑这桩婚事。
可以说,这使世子忽避免了一桩悲剧,但陷入到另外一桩悲剧之中。
齐僖公这边心急如火,第二天就派夷仲年登门商议婚事。
看来他对自己太自信了,直接商议婚事,这边根本也没同意啊!高渠弥同志看来没有做好媒人的工作,根本也没传达到世子忽的意见。
这次世子忽直接推辞,说未秉父命,私婚有罪。
这次齐僖公真怒了,怎么的,我们家闺女害怕找不到好丈夫吗?
第三十五章 闹心并乱套的联姻
郑国发兵援齐,本来击退北戎,皆大欢喜,不想齐僖公对于世子忽的过分偏爱碰上了倔强的回绝,反而好不尴尬,一拍两散。
世子忽回国之后,当然将此事禀明父亲郑庄公,郑庄公当然不能批评儿子牛心古怪,只能说世子忽是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将来自立基业,还愁没有好姻缘吗?
反倒是祭足暗地里埋怨高渠弥,虽说你是个武将吧,这么大一个靠山你瞪眼看不见吗?为什么不能抓住机遇,深化两国关系呢?郑庄公颇多内宠,儿子也很多,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哪有一个省油的灯?世子如果能借助大国,岂不是将国事定下来了吗?就算齐国不提,咱们也应该上杆子的表示啊!你跟着去怎么没把这事定一下呢?
高渠弥说我怎么没说,我说了啊,关键是他听吗?
祭足叹息不已。
命运的确有玄妙之处,但更多的时候,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渠弥本来就和公子亹关系密切,听了祭足的话,更加刻意结交。可见高渠弥的确有不臣之心。
世子忽得知高渠弥所作所为,又跑到郑庄公处告了一状,大将与公子结交,的确心不可测,傻子都看出来他俩想干点啥。可惜世子忽虽然有政治敏锐性,却没有政治警觉性。这样直接告状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郑庄公因为世子忽的小报告,狠狠警告了高渠弥。
高渠弥是真害怕了,再不敢当面和公子亹结交,只能背后偷偷说几句话。公子亹心里这个不痛快,告诉高渠弥当时不就是因为世子忽打小报告,让你上卿当不上吗?我爹还在呢,他就这么猖狂,哪天我爹要是去了,还能容下你?
高渠弥倒明白,反而劝解公子亹,说世子忽虽然聪慧,但是优柔寡断,肯定不能害人。将来的事情,不还是我们俩说了算吗?
世子忽一个小报告,不但没有解决高渠弥的问题,反而让高渠弥和公子亹走的更近,盟约更紧密。
祭足这边也为世子忽谋划与陈国联姻,然后和卫国修好。陈、卫两国自来关系和睦,当年州吁政变,还是石碏一封书信多亏陈国才平定此乱。如果和陈、卫修好,三足鼎立之势,国事可定。
当然这只是祭足为世子忽谋划的下策。
上策自然是与齐国联姻,可惜世子忽已经接连拒绝,那只好以下策行之。
世子忽却认为这样很好,于是郑国向陈国求婚,世子忽亲自接妫氏成婚。
鲁桓公这边也向齐国求婚,据说齐僖公将女儿许配给鲁桓公为夫人。
原来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都有倾国倾城之色。长女嫁于卫国,即卫宣姜。次女文姜,不但容貌出众,而且博古通今,出口成文,故此名为文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匪夷所思了。或者可以看做《雷雨》古代版。
齐国世子诸儿,与文姜虽为兄妹,但是不是一个母亲,是同父异母。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幼时顽皮倒也无事。只是年齿见长,这诸儿见妹妹长得花儿朵一样人物,且兼气质出众,文采飞扬,竟然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妹妹。要说诸儿身为世子,本人也长相出众,风流倜傥。
但是这可是亲兄妹啊,居然有暧昧情愫,而齐僖公夫妇溺爱子女,全然不曾察觉。果然是重口味。
后来世子忽打败北戎,齐僖公喜欢的不得了,想将文姜嫁给世子忽。也许是对自己的国家太有信心了,齐僖公没等世子忽同意,就把消息告诉了文姜,同时好好讲述了一番世子忽的英勇事迹。文姜虽然还和世子忽素未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