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求甚解”之我见
不求甚解可则可矣,但只应限于一个较狭小的范畴,譬如读书,或仅仅想广泛涉猎一下各种领域的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仍然应当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勇气。
马南邨认为,不求甚解就是虚心,因为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但正是因为真谛难求才需要我们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去追寻去探索。正如人不完美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去追求完美,尽管它也许只属于远方。同样,书艰深难懂,韵味无穷,但这不是我们不求甚解的理由。
马南邨认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当然是扩大阅读量的读书法。但是,难道求甚解,就一定意味着要死抠一字一句,因小失大吗?求甚解,只是适当地追寻细节,统观全局当然不会被求甚解的方式排除在外。我们说细节重要,因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万事万物均始于细节。
当今社会,科技引领时代车轮的方向,掌控着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验现象,一个与前人有微小差异的答案,背后潜藏着多么广阔的未知星空!倘若瑞利不求甚解,又怎么会有“第三位小数上的发现”氩气的问世;倘若丁肇中不求甚解,第四种夸克怎么会被揭下了神秘的面纱?
由此观之,求甚解才是慎微严谨的作风,才是新时代的青年们应具有的素质,让我们带着求甚解的精神启航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学如何写驳论文,于是应老师要求作了这篇驳论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中自有真情在
一本本书在那木质的大书柜里,尽释书香,那是母爱酝酿的芬芳。
——题记
我的妈妈是80年代的大学生,她希望我成材,希望我的人生更精彩。妈妈在我走进学校后不久就为我制订了一套适合我成长的“明明成长计划”,并随着我的成长不断完善,我在妈妈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忘不了的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在我的卧室和家中的书房里,都并排着两个顶天立地的巨型书柜,满满的书被分类地排放着,井然有序。打开它们,从那淡淡的书香中可以闻到母爱的芬芳。
如果你留神细看,那么你可以发现这些被保护得如同簇新的书中偶尔会掺杂着一些古典的“线装书”。还记得小时候的我是个不太爱惜书的孩子,有时会把书页弄折或是把书脊弄断,妈妈这时总要说我几句,然后找来胶水、书皮,修修补补的就成了一本新书。曾经有一次,一本《二十五史》被我弄坏了书脊,一张张书页就这么脱了出来,妈心疼地责备了我好久。她试着用胶水、书皮把书包好,把书页粘好,然而,这本书被伤得太重了,胶水也无济于事。于是那晚的灯下,我看见她找来了麻线和针,很细致地在书上打孔,穿线,装好后的书就成了一本“线装书”,虽不漂亮,却别有一番古典的韵味。爱,也就被一针一线穿进了书里。
除却了这些“线装书”,在我卧室的书架上,你还可以发现另一种罕见的书——复印书。它们是由一张张的复印纸组成的,它们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小学四年级。早已忘了那次不知老师叫我们买什么重要的参考书,妈妈踏破了铁鞋也未能觅到所求。我急得又吵又闹,同她赌了一晚的气,现在想来不免自责,殊不知孩子的焦灼和苦痛到了母亲那里总是要翻倍的。她第二天又去了几家书店,仍然行而未果。回家看到失望又焦躁的我,她轻轻地说,不急,妈总有办法。
是的,妈总有办法,为了给我买书,湛江城中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曾有她的身影,可这次,唉,希望应是寥若晨星的吧。
我万万没想到她的方法竟是这样!当两天之后她将一本复印好的书递到我手上时,我不禁震惊,我知道家中虽然并不拮据,但这也太奢侈了吧?!妈妈笑道:“没什么,只要你可以学有得所,只要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这钱也不会白花。”爱,就这样被她印进了书里。
我的书柜与妈妈的衣柜之间的函数关系似乎是成反比的,我的书柜越大,妈妈的衣柜越小,我的书柜越满,她的衣柜越空,就在一满一空,一大一小的对比之间,爱,萦绕在我身边。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在于我,却是“书中自有真情在”,那是母亲青出于蓝的期许,是母亲望女成凤的企盼。这深沉而炽热的爱;又怎是我的“读书破万卷”和似孔夫子的“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绝:断;相传孔子读《易》时,三次翻断牛皮绳,后以此泛指勤奋读书,刻苦治学。所报答得尽的?
天道酬勤
“你那么勤奋有什么用?”这是我在奥数班的一次大考中大失水准后听到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当时说那句话的同学是什么意图,讥讽,嘲笑抑或仅仅是想开我的玩笑。但在那时,这句话却如一支冰棱,直透我的心,不痛,因为已冷得麻木。
我一直都认为勤奋后的失败不应被人嘲笑,只有那些终日不思进取又幻想可以成为人上人的荒谬才有可笑之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错,这是老生常谈,可叹的是这一陈词滥调很多人却不能谨记于心。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实践着这一真理,证明了这一真理。“晋车胤好学,家贫夜读无油,乃取萤火囊之,借其光以照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乃出庭前,映雪光而读;汉代朱买臣贫而采樵,不废读书,方砍柴时,置书于林下而读,负薪而归,悬书于担头,诵而步行。”古人留下的千古美谈应由今天的我们来发扬光大。
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校园里,有着这么一种错误的观念,它认为,勤奋的人不聪明,不值一提。在持这种观念人的眼中,似乎只有那些每天蹬着赛车、听着MP3、打着篮球、上网吧玩得天昏地暗却还能在全级三甲竞赛中勇猛夺冠的人才值得钦佩。于是,有些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甚至晚上挑灯夜战,白天无所事事,以此想博取“天才”的美名,实在可笑。
是的,真正的天才确实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这样的天才天下能有几个?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拥有普通的智商、普通的思维,若这些普通人也像天才一样“不受之人”,那么就“得为众人而已矣”了。
再说,天才还是要“受之于人”的,也要有勤奋助其一臂之力。先看看手有生花妙笔的江郎吧,一篇《别赋》述尽天下断肠的别离,一篇《恨赋》道尽古今抱恨终身的余痛,其飞扬的文采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他晚年却因疏于练笔,诗文不进,以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谓叹。再看看金溪那个年方五岁便已名动一时的天才方仲永吧。虽然可以“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父亲的“不使学”导致了他的“泯然众人”,终落得王安石《伤仲永》的扼腕叹息。由此可见,天才若是疏于练习,懒于学习,也会沦为常人甚至不如常人,后天的勤奋学习比天赐的禀赋更加重要。
相信勤奋,相信努力,只有这样,成功才会相信我们,让我们把这一联镂刻于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寓情于景
聆听了老师一番教诲之后,翻开语文书细细推敲,才算明白了《香菱学诗》中的三首诗境界相差竟如此悬殊。第一首意思肤浅,第二首过于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说成有这种意思。,唯有第三首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把孤苦无依的感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明白了这一点,我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写不好写景文章的道理了。记得以前写写景文章,翻来覆去也不过是什么“天上的星星眨眼睛”之类的陈词滥调,通篇文章只是绞尽脑汁地想让文笔更富文采,让词藻更加雍容华贵。殊不知华美的词藻只是缺乏了感情之魂的文章上夺目的外衣,剥开这层缀饰,所余者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也难怪每次回头读到自己的一些写景文章或写景片断总有无地自容般的羞愧感。现在才明白,要真正让写景文章写得出文采或写景片断能为文章服务,就要寓情于景,把自己的感情注入笔端,赋予它深层的内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千年的等待
我从宫门走过
看那等在时间里的容颜如兰花的开落
长门宫中夜凉如水
前殿歌声纷纷入云
不谙离恨苦的烟月
依然传递着亘古不变的柔情
红烛自怜无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我从江南走过
叹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细如愁思的秋雨
展不开芭蕉紧锁的丁香结
归来的大雁
带不回离人的锦书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我从秦淮走过
伤那等在乱世中的容颜如梨花的开落
楼外高楼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
酒已阑,窗影寒,笛声残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后记:当时正在学诗歌单元,老师让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摹仿,于是我选择了郑愁予的《错误》,写了这首《千年的等待》。诗中有些句子引用了原诗,有些句子是化用了唐诗宋词。比如每小节的第三、四句都是化用了古诗词,每小节的最后两句都是直接引用。)
朋友一生一起走
记得上学期,在班会课上,班主任陈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关于她和她的朋友。
那时她还是个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她和朋友一起找了份推销员的工作。有一天,朋友很忙,她就独自提了一大包东西去推销,可惜在一个十字路口处迷了路。滚滚车流奔向四面八方,她却不知道哪一个是她要去的地方。身边不时有搭客的摩托车司机前来殷勤探问,她既不敢上车,又不敢答话,恐惧和孤独袭上心头,觉得心像离开了地面悬在空中一般,没有依赖,没有屏障,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安全感。于是她拼命地打朋友的手机,仿佛多打一次就可以多获得一份安慰。当朋友搭车赶到后二人紧紧拥抱时,她说她那时感觉就像漂泊无依的落叶,重新触到坚实的大地一样,很踏实,很温馨。
全班都沉默,老师的故事也许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我也记起了一件事。那是在备战初二奥英竞赛的时候。那个冬天,我的手蜕皮很厉害,一层一层地往里烂,被何老师看见了,她说,抹点凡士林或许管用。我当时谢了她,却不太在意她说的药,因为我的手从6岁治到13岁,仍然年年如此,这使我对任何药物都失去了信心。
两个星期后,我生日那天,婧突然递给我一盒膏药,竟然就是凡士林,我这才想起何老师说这话时她也在场,她竟就此记住了。于是我的心像被一片蔚蓝的海水包裹,有惊喜有感激也有感动。从小到大我没有开过生日晚会,自然也极少收到生日礼物,而那天我收到了最好的礼物,还有关怀。
佛说,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同学这种缘分又是怎样的一种珍贵与幸福。
朋友一生一起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真理之求
“如图是联欢会上的两串礼物,获奖者可由下至上摘取礼物(每次只能摘每串的最下一个)那么有几种不同的摘法?第三次摘到B的概率是多少?”
这是初二的一次大考中数学的一道6分大题,我的解法是:列枝形图:
所以共10种取法,第一次取A概率为1''2,继A之后,取B为1''2×1''21''4,取D也为1''2×1''21''4,继D之后取B为1''4×1''21''8,依此类推,则P(第三次取B)1''8+1''81''4。
但出考场后问了好几个人,他们的第二问的答案均为2''5,理由是共有10种取法,其中有4种在第三次取到B,于是4÷102''5。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10种取法的概率是不同的,这道题目不属于古典概型。由上面的枝形图可见,最右边的一种取法(DEABC)是最特殊的,当取了DE后别无选择只能按A、B、C顺序取下去,故本题在乱序中又有一定的有序,DEABC的概率高达1''4,很明显,ABCDE这种方法概率也较高,故我认为像那些同学那样做是不正确的,他们错误地将10种方法当成概率都相同了。但就连老师的答案也是2''5。
不服气的我冲去办公室去找数学老师,可惜她不在,我只好去找了级里的另一位数学老师,她在听完我的解法后,沉吟了一会儿,道:“有点道理,我帮你问问出题的老师。”出题老师也斜了一眼我的草稿纸,道:“怎么能这样相加呢?”我将自己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她道:“啊,这个,我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