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死!你怎么不早说啊?”
得知恩师正在楼上,田文建的头都大了,恨不得现在就撒腿走人。
“怕什么怕?有我们这些外人在,吴老头儿还能把你吃了?”
安晓彬的话音刚落,刚走进电梯的司机小梁也笑道:“建哥,吴主任对你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听说你在A省出事后,差点把咱老板的办公室给砸了。对了,他今天还给你带来了好多东西,比对他那个在美国的假洋鬼子女婿还要好。”
田文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博澜那个授业恩师。老爷子已经在楼上等着,田文建不得不硬着头皮,忐忑不安的跟了上去。
酒是好酒,菜是好菜。但因为有吴博澜这位在J省分社资格比老社长还要老的前辈在,众人怎么也提不起食欲。田文建更是如坐针毡的呆在一边,半天都不敢啃声。
老头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躁,把他惹急了别说分社社长的面子不会给,连总社领导都得让他几分。要知道他可是华新社图片中心硕果仅存的元老,他培训出来的摄影弟子可以用遍及全球来形容。
“都愣着干什么?动筷子呀!”老头子似乎意识到他的存在坏了气氛,干咳了两声后终于开了尊口。
小梁不愧是阎副社长的亲信,是跟着领导见过大世面的人!吴博澜刚刚说完,小梁就站了起来准备倒果汁,并一脸谄笑的说道:“吴老,您身体不好,今天就喝点果汁吧。”
吴博澜摇了摇头,一边抓起安晓彬面前的茅台,一边冷冷的说道:“喝一杯死不了人!”
田文建再也坐不住了,连忙抢过恩师手中的酒瓶,并急切的说道:“师傅,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您老人家可不能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唉!”想到自己曾引以为豪的关门弟子差点啷当入狱,吴博澜便痛心疾首的自责道:“文建,你走到今天这一步,师傅我有很大的责任。如果不是我老了老了还爱慕虚荣,就不会答应江政华去他们江南大学兼任什么客座教授,也就不会认识你,更不会把才上大一的你带进华新社。”
“让我把话说完。”见田文建准备开口,吴博澜就举起右手示意徒弟坐下,并继续说道:“虽然你顺利的拿到了学位,但耽误了你的学业也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时代在变,国家的政策在变,可我的思想却一直都没有变。总以为自己能改变你的人生,能把你带进华新社,能让你继承我的衣钵。可这都是我的一厢情愿,你还没有拿到毕业证,社里就开始了编制改革。说到底……还是我这个老糊涂无能,还是我这个老糊涂耽误了你的前程。”
看着恩师那怜惜之心溢于言表的样子,田文建不禁泛起了一阵酸楚,连忙哽咽着说道:“师傅,您老千万别这么说。我落到如此田地,完全是我咎由自取,跟您老没一点关系。说句心里话,没有师傅您对我的提携,我现在还欠着一屁股外债。就算能顺利的读完大学,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文建,你就别安慰我了。”吴博澜打断了弟子的话,说道:“张无崖是什么人?我知道的是一清二楚。可我考虑到社里的实际困难,对你掺和他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一年前我能坚持原则,能在党组会上反对版面承包,或者不同意你掺和进去,那你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还好这件事不了了之了,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你的父母。”
吴博澜当着阎副社长两位亲信的面这么说,话里话外无不透着指桑骂槐的意思。安晓彬反应了过来,立即抓起身后的公文包,一边拿出张银行卡轻放到田文建面前,一边不无尴尬的说道:“吴主任,文建现在不是没事吗?他为社里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这十六万是他去年的提成,是阎副社长特别要求财务算出来的。”
安晓彬刚刚说完,小梁也从口袋里掏出一部新款诺基亚手机,和一个摩托罗拉中文寻呼机,并呵呵笑道:“这是阎副社长托我带给建哥的小意思,有了它们建哥以后与您老联系也就方便了。”
看上去手笔是很大,但吴博澜却知道这些都是田文建应得的。如果按照之前的约定,十六万的提成可能还少算了。至于手机和BP机田文建本来就有,只不过在去年的“假记者”案中,被A省海原警方当成作案工具给没收了。可以说小梁拿出来的这些,只是社里的赔偿而已。
但想到真正的冤大头张无崖夫妇,不但倾家荡产还面临着牢狱之灾,田文建能有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吴博澜便挥了挥手,示意田文建收下,说道:“难得阎副社长能记得这些,证明文建还没有跟错人。小安,你现在是出息了,今后还得帮我多提携提携文建啊。”
“吴主任,您老这么说就太见外了。”安晓彬看了看田文建,信誓旦旦的说道:“文建不但是我的同事,还是我的铁哥们,他的事就是我的事。”
“是啊,吴主任,建哥在社里的人缘那么好。我前天送老社长回医院时,他还跟我提起了建哥,上上下下谁不说您老收了个好徒弟?”小梁也跟着恭维了起来。
吴博澜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转过身去,拿出一台崭新的IBM笔记本电脑放到餐桌上,并意味深长的说道:“文建,这是你晓燕姐从美国给我捎回来了。我老了,这些高科技的玩意儿留着也没什么用。还不如给你带回去学习学习,反正你现在有的是时间。”
“师傅,我……我……!”
“我什么我?让你拿着就拿着。”吴博澜指了指雅间门后的一个纸箱,接着说道:“箱子里都是你师兄们过年时给我送的些烟酒,你也给我带回去吧。”
安晓彬站了起来,指着墙角边的那个旅行袋,哈哈大笑道:“吴主任,咱们这次可是想到一块儿去了。阎副社长和我也给文建准备了点吃的,省得他在部队里乱花钱。”
“好,好,好,有你在龙江照应着文建,那我就放心了。”吴博澜看了看手表,随即站了起来,说道:“小安、小梁,龙江宣传部的几个老朋友还在龙江宾馆等着我,我就先走一步了。你们俩先坐着,让文建送我下去就行。”
对安晓彬二人来说,这还真是件求之不得的事情。吴博澜刚刚说完,安晓彬就站了起来笑道:“没问题,您老慢走,我们等着就行。”
田文建刚跟师傅走进了电梯,就急不可耐的问道:“师傅,您老是不是有什么事?”
“你看出来了?”
“搞得像托孤似的,我能看不出来吗?”
“去年的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了,但各地分社在《考参消息》里夹私货的行为,还是引起了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吴博澜拍了拍田文建的肩膀,严肃的说道:“我们J省分社是这件事的导火索,也是社领导关注的重点。”
田文建想了想之后,连忙问道:“师傅,您是说阎副社长?”
“恩!虽然工作组没查出个所以然来,但分社的内讧还是让社领导很不满。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李阎二人谁也上不了位。”
吴博澜指了指楼上的方向,继续说道:“小安子才工作了多久?有什么资格担任龙江站站长?他之所以能代理这个职务,就是阎收到了京里的风声,才在临走之前不顾影响,给自己人安排后路。”
田文建被这个消息给搞懵了,暗想押了重注的阎副社长竟然落选,那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全打水漂了吗?
看着弟子那副目瞪口呆的样子,吴博澜摇头叹道:“文建,你算是生不逢时啊!出了这么大事情,分社的人员必然要调整。现在上上下下都提倡年轻化,我再干几个月也要退了。你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阎的帮助在部队提干;二是破罐子破摔,退伍后跟你父亲一样开照相馆。”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田文建的眼前一片漆黑,感觉世界末日到了一样。提干当军官对别人来说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可对一心想当正牌“无冕之王”的田文建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好出路。
阎副社长一走,恩师吴博澜一退,那退而求其次去省报社的机会都没了。田文建赫然发现,他的运气是那么背,简直背到了极点。
“我知道这个消息对你的打击会很大,不然我也不会跑这一趟。文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想开点,别钻牛角尖,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连级军官才千把块钱一个月,对身家已经超过二十万的田文建来说,实在没有一点吸引力。在他看来与其把青春浪费在军营,还不如早点出来创业。凭他的摄影技术和人脉资源,在J省省会江城开个婚纱摄影都要比在部队强。
但一时半会儿间,心有不甘的田文建还是无法作出抉择,便试探着问道:“师傅,阎副社长还能在分社呆多长时间?”
吴博澜沉思了片刻后,说道:“最快少也得两个月吧,这件事不急,你考虑清楚了再做决定。另外阎这个人做事虽然大胆了一点,但对自己人还是不错的。就算他离开了J省,他承诺过的事情还是会照办的。”
…………………………………………………
求推荐!求收藏!求点击!求评论!三哥在此再次厚颜求各位读者大大们的支持~
正文 第八章 事与愿违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山里走出来的田文建也不例外。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家里的负担,刚上大一的他必须勤工俭学。
与女同学相比,男同学搞家教没有任何优势。屡屡碰壁的田文建,总算在一家刚开的婚纱影楼找到了份打杂的工作。
摄影对民国时期就开照相馆的老田家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技术活。从为慈禧太后拍照的那种大画幅林哈夫照相机,到以瑞士哈苏勃莱德500c型120单反光照相机为蓝本设计制作的东风6920,到仿德国莱卡M3型平视取景照相机的红旗20,到后来的海鸥双反,老田家是应有尽有,简直可以开个老相机博物馆。甚至连田文建姐弟二人上大学的部分学费,都是田老爹咬牙变卖老相机筹集的。
摄影对田家来说是赖以为生的一门手艺,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了下来,摄影也成了老田家上下的爱好,这直接导致了田文静和田文建姐弟报考的都是于摄影有关的专业。
田老爹闲暇时用老相机拍出来的乡村作品,还时不时的被摄影杂志采用。这么多年下来,竟然让他打出了个乡村摄影家的名头。
早年在中南海担任过“御用”摄影师的吴博澜,就是在摄协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中,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结识了田老爹。
一直以来,吴田两家的关系仅限于摄影交流。除了偶尔给田家寄点胶片、冲洗胶片的药水和摄影杂志外,并没有什么深交。甚至直到今天,田老爹都不知道吴博澜的真正身份。
也许是这个世界太小了!
吴博澜接受老朋友的邀请,担任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时,发现一个学生总是逃他的课。这是“吴教授”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要知道他可是J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是J省摄影界泰斗级的人物。想要在这个行当里混出个名堂,谁不给他吴大师几分面子?
当辅导员把那个总逃课去打工的学生带到办公室时,吴博澜才发现竟然是朋友之子。老田家的经济状况,吴博澜知道的是一清二楚。给田老爹寄去封万字长信后,就把田文建收为关门弟子。并顺理成章的把田文建带进了华新社,当他的编外助手。
之所以把才读大一的田文建带出来,吴博澜是有着深远考虑的。一是工农兵出身的吴博澜,认为大学教的那些对田文建来说没什么意义。说句不谦虚的话,田文建在摄影上的造诣,去江南大学当个讲师都没有问题。
二来分社有那么多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却只有他一个。田文建来当助手不但可以减轻他的工作压力,还能给田文建提供一份待遇不低的临时工作。最最重要的是,凭他与江南大学的关系,田文建就算不去上课,三年后也一样的能拿到毕业证。
就这样,田文建一步登天,成了华新社J省分社的“摄影记者”。为了让弟子将来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吴博澜总是给他创造独当一面的机会。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是田文建的座右铭。用安小彬的话来说,田文建这些年来的经历可以写一本励志小说。
为了能留在这个隐性权力巨大,待遇超高,身份地位超然的单位。田文建付出了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在专业上向师傅虚心求教,对本职工作是兢兢业业。为了跟得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田文建更是主动的去学习数码照相和计算机技术。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掌握了发达国家摄影记者,才掌握的数码摄影和图片网络传输技术。
现在看来这似乎没什么,但在那时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当时就算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华新社摄影记者,都还在使用胶片相机。
除了拍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