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则说:“各人自便。”
大邵分雅士都说“不要”,小姐也就算了。
小姐又问:“会不会冲功夫茶?”
诗人作家都是老茶客,那有不会之理,纷纷说:“不用劳驾了,
我们自己来。”
于是小姐离去,反手拉上木隔拉门。
这雅座,其实也就是20平方米左右的一种日本式茶座,里面不设坐椅,只铺一种纺织得很细密的席子,置有不少席编的蒲团,文人雅士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屁股下垫上一个蒲团。每人面前一个盖碗茶盅,长长的小茶几放着几个热水瓶。四面的墙上却用红木镜框挂着少许中国字画,有着几分文化人的淡雅、散乱和随意,意在创造一种自由放言的气氛。
海牛诗人开始表演他的拿手茶道。他习惯性地理了理脑后散散的长发说:“烧杯热壶,高冲低斟,关公跑城,韩信点兵。”冲前先用滚水浸泡茶具三四分钟,这叫“热身运动”,也就是“烧杯热壶”。
他一边表演,一边说:“然后在滚热的茶壶里放进茶叶,冲进开水,冲开水时要从高处直冲,让茶叶在壶中翻滚,促其出味。冲好盖上壶盖,稍候二三分钟,方宜饮用。斟茶入杯时,方法与冲茶正好相反,茶壶嘴要低低靠近杯子,沿杯身慢慢斟入避免茶香因水力冲击而散失。这就是高冲低斟了。”
说完,海牛先生在每位雅士杯中先斟四分之一,第二轮又斟四分之一,第三轮还是四分之一。他解释说:“这样每杯茶的浓淡才均匀,这就叫‘关公跑城’。”这时壶中的茶已差不多斟完了,剩下的茶尾是真正的精华。他轮流在每杯茶中斟上点滴,解释道:“这就是‘韩信点兵’了。”
斟完茶后,他一一用双手捧给每一位雅士,颇带点江湖味地说:“来,兄弟我敬每位贤契一杯。”
于是大家都举起杯来品尝这台湾冻顶乌龙茶。这茶果然名不虚传,入口但觉芳香甘醇。
随后大家吃瓜子、剥毛豆,照海牛的样子开始泡茶品茗,聊天。
一位穿花格子衬衫,留着小胡子的诗人正在放言高论。这位诗人四方脸,大眼睛,浓眉毛,一头浓密的黑发,很招人喜欢的样子。他用一种带点大陆古都口音的香港话,在大声宣示着他对诗的见解。海诗人悄悄告诉张女士,这位香港来的诗人叫杜天马,他演讲的题目是(拒绝美丽》。但见他一边品着茶,一边用动感强烈的手势在放言高论:
“文明以前世界的美丽是一种无美丽。这种美丽是命名式的。
它和后来那种‘言此及彼’的本体和美丽无关。在这里,世界被呼唤为一个声音。本体是物,声音是这个物的审美。这种转换并不依赖于相似性,因为某个集体无意识的等值世界并不存在。一个声音,它代表一个世界,一个语言世界。它并不表示世界的广阔、
丰富、博大……”
这些深奥玄妙的话,使写惯纪实文学的张丽姗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他的语言和带点广东客家或福建闽南口音的台湾官话相比土得不能再土。那语气中古都城南口音太重。她想起了古都那位A省出版厅的谭冠厅长的口音和这位杜天马的太相似。而他表述的语言却那么拗口聱牙,简直像是天国里的鸟语。而眼前这位海诗人对他的放言高论却很不以为然。海诗人自我标榜的是诗界最新流派新写实主义的代表,和眼前这位自命为后现代主义的诗人显然并不相投。海诗人呷了一口茶,用轻蔑的口吻说:“哎,小杜嘛,不是我,他早就倒毙在香港街头了,你当他是什么人,现在人五人六的,以前只是一个古都市的三流文人。”于是他和眼前这位司爱的小女人喁喁细谈起了杜天马。
“杜天马这小子,原来不叫杜天马。这名字是他到香港以后改的。他是古都市人,也是国军去台人员遗留在大陆的子弟,其命运可想而知。1949年国军撤退去台湾。其中有一姓杜的上校团长。这团长临别前告别了身怀六甲的太太。杜上校是随大军坐火车去了西北,准备建立反共复国基地的,以为不几年就可能反攻回古都市,太太就留在古都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杜天马降生人世。不久古都市陷于共军之手,为了不株连子女,杜天马随了母姓,取名梁来春。杜太太从此缄口不言上校,只当是国共内战中死了,她也未改嫁,一直守着儿子,在城南开着一爿小老虎灶。”
海诗人看着张丽姗疑惑不解的样子,解释道:
“这老虎灶就是茶水炉,在沿街的房子里,开一个门面,砌了一个大灶,嵌上几个锅,水开了,就帮附近的居民灌上一瓶,那时5分钱一瓶,现在台湾和大陆都已见不到了。母子俩相依为命,杜夫人将儿子扶养成人。国军遗留在大陆的家属,其日子之艰难是可以想象的,状似孤儿寡母。好在梁来春聪明好学,从小学到中学在班上的成绩一直领先。家境虽然贫寒,然而杜夫人知书识礼,教子有方。原指望儿子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将来分配一个好工作也算有了指望,不想大陆闹起了‘文化大**’。杜夫人倍受磨难,梁来春下放农村,眼见凭学业进取的希望破灭。梁来春独辟蹊径,追随时尚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他写的诗歌频频见报,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文革”过后,知青返城,他也回到了古都。中共改革开放后,杜上校已退役经商,并小有积蓄。杜上校始终挂念大陆的母子,辗转托人去大陆查询母子下落,竟也联系上了,从此两岸常有书信来往。梁来春已成为一文艺刊物诗歌编辑,也常有诗歌发表。那诗当然是基调始终昂扬、词藻堆砌得十分华丽的那种,也是大陆流行的那种格式。在大陆诗界,他的诗最多只算是三流的。如果没有杜上校那老子临终前的电报,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小有名气,名气又不太响的诗人,最终湮没在一大批自称诗人的人海之中,就是偶有诗作发表,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这边海诗人在向张女士小声介绍着杜天马,那头杜天马还在慷慨陈词介绍自己的新发现。其实坐着喝茶的文人诗客们都在各谈各的。那位留着小胡子的老诗人竟和坐在身边的一位身材肥硕的女诗人在猜拳调笑,输了就罚喝茶,玩得很开心,也很斯文。有的人只是出于礼貌,才耐着性子听杜天马吹下去。
杜天马正在对自己的观点做着小结,那是一种诗的语言:
“对美丽的拒绝,最终显露的是诗的无美的本性。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回到语言来的路上去,回到美的之前,至于怎么回到,我只能沉默。这就是诗。”
最后他朗诵自己的新作《儿子。老子》:
儿子仔细测量
老子留在床前的影子
目光时时骨碌碌乱转
仿佛为了看清影子里的秘密
长长的阴影
盖着儿子的眼睛
使他凝视一片暗淡的灰色
老子小心地俯身亲吻儿子
儿子眼前一片黑暗
黑暗中啼笑出光明
老子抱他举过了头顶
头顶上的灯泡
发出太阳一般的光芒
刺激得儿子闭上双眼
依然一片漆黑、漆黑一片……
茶座激荡出一片快乐的喧闹,响起一阵稀稀落落的掌声。杜天马感觉良好地端起茶杯。
海诗人冷冷地说:“这就是他现在的诗,由过去田园诗般的极端华丽,到现在的放弃美丽,玩弄文字游戏。这是诗歌的堕落。我丰张的新写实主义诗歌.其根源存于民族丰艾的根基,自民族的血脉中崛起,而矗立在时代的高峰,去拥抱现代的曙光。我的诗必须言之有物,言之可解,追求文字的简洁、清丽、和谐。意象求妥贴典雅,兑换求准确顺畅。除此之外,还求语味与自然。杜天马这小子什么放弃美丽,统统是屁话,还儿子与老子呢?整个是儿子向老子发泄不满。”
“怎么,他们父子之间还有什么芥蒂,引得这小杜还写诗骂老杜?”张丽姗扶了扶她的无框眼镜眨着大眼睛问。
海诗人轻轻说:“我们离开这个乌烟障气的鸟地方,到外面散散步好不好?待会儿我告诉你,他到香港后的遭遇和发迹的秘密。”
张女士点点头。
他们双双离座向文友们道别。文友们微笑着点点头,有的还打趣地说:“海诗人与张女士双双离去,另有所约,爱心贴上了海牛,张女士情深似海,海牛兄艳福不浅,可以自便,可以自便。”他们身后响起一片友好的嘻嘻哈哈声。
海诗人故作潇洒地挽起张丽姗的胳膊,顺手抛给了大家一个飞吻,向大家微笑着点点头。他们像是恋人那样款款离去,引得文友们一片妒嫉的目光。
一个长得像是香港女影星肥肥一样可爱的女士,起立发言,她讲的题目是《诗的印象和人的记忆》。
104
出得“三更鸡茶艺馆”,张丽姗女士和海牛诗人像是父女,更像是一对年龄悬殊的恋人,在繁华热闹的街头漫步。
宽阔的道路两边高楼栉比林立,马路边停放着一辆辆摩托车,挤满了摆地摊的小贩。马路两边大楼的门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像是一个不夜城。马路上的车流如织,一辆接着一辆,尾灯闪闪烁烁。
“先弄点吃吃,解决一下肚子问题怎么样?”海牛先生肚子饿了,提出建议。
“好啊!在‘三更鸡’听他们吹牛,灌了一肚子茶水,这会肚子里咕辘辘地叫着呢。”张女士莞尔一笑。
张女士很久没有单独和男人一起逛街,此刻心情很好,她主要是为海牛诗人有关杜天马的故事吸引,想听一个究竟。另一层意思也是想了解一下这大名鼎鼎的海牛先生的风格,她被他那奇怪的装束和男性的魅力所吸引,她对他写诗歌的见解也极为欣赏。她似乎预感到她今晚会和海牛之问发生点什么,反正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随心所欲地进入角色,再自然不过,绝不刻意追求什么,但也决不拒绝自己生理的正常需要,这应当是符合天性的。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反而有了一种自由感,压抑太久的热情可以不受制约地加以释放了。她一直是持这种人生态度的:紧张的商业操作之余,适当地放松一下,发泄一下,就像口渴了要喝水,饥饿了要吃饭一样,那当然水是要喝卫生的,饭是要吃丰美的,她保持着选择的自由。这就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与ji女和嫖客之间的**易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循着孔老夫子“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的自然法则;后者是遵着商业贸易的“公平交易”规则,一是相互的愉悦,一是相互之间买卖。比如她和小邬历之间的肉体交易就更像是买卖。今晚她心情很好,愿意将流溢而出的感情赠送一点给海牛诗人。
海牛诗人对今晚与丽姗女士在这霓虹灯下的漫步自然兴趣更大一些。他知道她是小姑独处,必然需要感情上的滋润,身为欧美教育中成长的文化女性,她不会有传统女性的羞涩不安。他讲究的是渐入佳境,只要一切不显得是某种引人上钩的性阴谋,而是某种非常自然的接触。于是他小心地把握着分寸,不过分地讨好和殷勤,免得使这小女人感觉是一种圈套和阴谋。这街上闪烁明亮的霓虹灯和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就很启人情思的很有一种诱惑力。从表情上看,这个美丽的小女人很乐意这样不动声色地追随着他的身影,心照不宣地在自然的谈吐和信息交流中进入那种情境,充当某种角色,这是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地将异性之间自然的吸引诗意化、具体化。这个女人也需要人理解呢。圈内人谁不知道她那个死去的男人本来就长得女里女气,还是有“断袖”之癖的同性恋呢?她的婚姻也是不幸的,维持表面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而她内心必然是痛苦的无奈的。一看那长得白白净净的男人写的作品,就能体会出他的“女性情结”。那么细腻详尽地道尽女性心理,原来那个小男人本身的心理就是变态的、畸型的,跟这样变态如女人一样的男人在一起生活,肯定是味同嚼蜡的。海牛在心中暗暗地想。
他们各自想着心思走进了一家挂着“聚春园”招牌的福州餐厅。这里能烹制非常地道的福州名菜“佛跳墙”。
“佛跳墙”实际上是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成的大杂烩。他们点了“佛跳墙”。小餐馆的老板娘笑吟吟地将热气腾腾的烧锅端上来,那烩制得稠糊糊的汤是用鱼翅、海参、猪肉、羊肉、鸡肉、鸭肉等20多种食品原料,用文火慢慢焙制的。据说最早刚被烹制出来时,曾因味道香美令人馋涎欲滴,连和尚也忘了佛规,有“佛闻忘禅跳墙来”之说。厨师遂取名“佛跳墙”。这一大烧锅“佛跳墙”够他们慢慢品尝的了。海牛又要了两瓶“日月潭”牌黑啤酒。老板娘端上各种佐料和几盆蔬菜,将烧锅放在点着的小煤气炉上。那就是一顿简洁丰美的“佛跳墙”火锅。
他们边吃边谈,继续着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