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枭雄在乱世-第3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给帕特里奇带来了新的烦恼。
  
  那就是,有没有需要继续在南方战场上投入重兵,先打下南京,再在北方战场上集中兵力攻打北京。
  
  要是在一个月前,帕特里奇肯定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只是时过境迁,北方战场上的战略进攻行动已经耽搁了一个多月,而且在美台联军猛攻南京的时候,美日联军的作战部署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反而是东北军趁机加强了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此时把重点转移到北方战场上去,美军也得花上一个多月为进攻做准备。再说了,已经打到南京城下,就算帕特里奇愿意,美国与台湾当局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战争方案。
  
  对美台联军来说,最理想的选择就是继续在南方战场上用兵。
  
  实际上,对帕特里奇来说,这也是件好事。
  
  只要能够一鼓作气的打下南京,就算在随后的进攻行动中,美台联军仍然得继续向大陆腹地进发,需要留下几支美军主力师,帕特里奇也能将整编的六个主力师派往北方战场,增强美日联军的战斗力。
  
  要知道,在北方战场上,美军就八个主力师,而且在第二骑兵师与第十山地师遭到围歼之后,真正能打的就只有六个主力师,这其中还包括只能在大规模地面进攻中饰演配角的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
  
  也就是说,如果向北方战场增派六个主力师,相当于将美军的突击能力提升了一倍。
  
  在不能过分指望日军的情况下,相当于将美日联军的突击能力提升了一倍。
  
  事实上,到时候能够派往北方战场的,肯定不止六个主力师,说不定还能增派好几个战斗力不算差的国民警卫队师。更重要的是,随着美台联军在南方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当局将考虑出兵东北。即便台军的战斗力也没什么好指望的,即便在得到增强之后,表现也不如人意。可是台军的出现,肯定会大大改变东北战场上的局面,至少能在控制占领区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好处。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日军将在此期间得到加强。
  
  虽然帕特里奇从未指望日军能够达到美军的水平,毕竟日军没有美军那么丰富的战争经验,日本也没有美国那么完善的军事体制,短期内动员起来的大批兵员,使得日军的规模急剧扩张,也使得日军的素质大幅度下滑。加上巨大的战争伤亡,日军的素质很成问题,战斗力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要知道,打到现在,日军的伤亡数字接近一百万。
  
  也就是说,此时在东北战场上作战的日军,几乎一对一的更换了一遍,真正从日本参战坚持到现在的老兵,恐怕还不到五万人。相对于日军投入的庞大兵力,这点老兵根本就不足以撑起日军的脊梁。
  
  在导致日军战斗力严重下滑的众多原因中,频繁的战事也是其一,而且是主要原因。
  
  虽然频繁的作战行动,能够用最快的速度让士兵熟悉战场,获得实战经验,但是过于频繁的战斗,一定产生很多不需要的伤亡,削弱官兵的士气与斗志。别的不说,在维护占领区的时候,日军的伤亡率就比美军高得多,几乎是美军的五倍。排除占领区内,普通民众广泛排日的因素,主要还是日军的素质太差,很多新兵根本不熟悉东北的情况,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占领区的民众相处,结果不但没有能够起到平息民众愤怒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影响美日联军形象的负面因素。
  
  受此影响,从二零一四年二月份,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后开始,美日联军就逐步合并了占领区,并且统一部署占领区内的巡逻部队,每支巡逻部队都有几名美军,以确保在与当地民众交流的时候,尽量由美军出面。
  
  短暂停战所获得的休整机会,对日军来说更加宝贵。
  
  当然,在此期间,日军还能继续推进编制改革,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让一些缺乏战斗力的二线部队在对付游击队的低强度战斗中获得实战经验。
  
  可以说,既然无法立即攻打北京,那么延迟一段时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帕特里奇就将注意力完全放到了南方战场上。
  
  八月十八日,帕特里奇就向前线作战部队下达了进军南京的作战命令,只是因为还没有拟定好作战计划,所以美台联军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回到现实中来,攻打南京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前面提到过,虽然东南军的防区缩小了四分之三,但是防区内的兵力密度大大提高,战线上的防御强度也相应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陈必时很有章法,三个方向上的守军都在同一天开始撤退,因此在退下去之后,东南军仍然连结着一条完整的,而且是非常平顺的防线。
  
  必需承认,陈必时的指挥才能确实非常出众,而且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
  
  虽然在策划战略反击的时候,陈必时从没提到会这么快退守南京,但是在部署作战部队的时候,陈必时就有所考虑。比如说,在反击开始后,就有人提出,应该出动部署在镇江的主力部队,从长江南岸向上海方向发起突击。当时,陈必时不但没有采纳这一提议,反而命令镇江守军坚守阵地。如果说,当时陈必时采纳了参谋的提议,在镇江方向上发起反击,那么在美台联军进攻的时候,东南军就得同时在溧水县与镇江与美台联军激战,兵力损耗肯定会更加巨大,而陈必时手里的预备队最多只能堵住一个缺口。如此一来,东南军就不可能顺利退守南京。
  
  由此可见,陈必时当时就预料到,战略反击不会取得理想中的结果。
  
  这也可以理解,东南军的战略反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缓解东北军在京津战场上的防御压力,让美军无法立即攻打北京,为东北军争取防御部署时间。如果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必时肯定不会发动战略反击。以东南军在南京方向上的防御部署,即便美台联军增加六个主力师,也不见得能够打到南京。
  
  当然,陈必时这么做,与狄劭康遇难有直接关系。
  
  要知道,陈必时的最大靠山就是狄劭康。虽然两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陈必时一直依赖刘诚志的支持,而刘诚志又与狄劭康连在一起。狄劭康还在的时候,刘诚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压力,毕竟天塌下来,还有高的人顶着。狄劭康遇难之后,刘诚志就得直接面对决策层的各种压力,如果不能守住北京,刘诚志恐怕真得与北京一同完蛋了。刘诚志一倒,陈必时这个战区司令也坐不稳,甚至小命不保。要知道,陈必时能够复制,主要靠的是罗耀武的积极支持,针对他的调查只是搁置了起来,并没有撤消。如果北京失守,罗耀武自身难保,又用什么法子来保护陈必时呢。
  
  从大局上讲,也是这个道理。
  
  美日联军在北方战场上的最终目的就是打下北京,就算在占领北京之后,日军不会轻易收手,很有可能继续南下,扫荡黄河以北地区,甚至有可能渡过黄河,攻打河南。但是美军肯定不会继续在北方战场上投入重兵,下一步就是转战南方战场,与台军一同攻打南京,兑现美国当局的承诺。
  
  由此可见,北京守不住,南京沦陷就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了。
  
  如果一定要让陈必时做出选择,他肯定会把机会留给罗耀武,因为从各个方面看,死守北京的掌控都要比死守南京的掌控大得多。
  
  东南军的战略反击,就是陈必时做出的选择。
  
  既然没有指望击退美台联军,那么陈必时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如果东南军的反击行动失利,美台联军就会趁机发起进攻。在将大部分兵力用在反击上之后,东南军肯定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原来的战线,退守南京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回到现实中来,陈必时肯定会针对这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可以说,东南军稳步退守,最终在南京郊区站稳脚跟,就是陈必时做的提前准备。
  
  要让东南军放弃南京,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算陈必时知道守不住南京,也不可能主动放弃南京。虽然在部署兵力的时候,陈必时把战略预备队放在了长江北岸,为南京失守后的防御部署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此之前,不管是他,还是东南军将士,都得为捍卫南京做出最大的努力。
  
  不管是为了鼓舞军民斗志,还是为了削弱美军的战斗力,都得死守南京。
  
  退到郊区,就再也不能退了。
  
  这个时候,陈必时手里还有数十万正规军,以及两百多万民兵与武装平民。即便除掉放在长江北岸的二十多万战略预备队,以及负责构筑北岸防线的一百多万武装平民,留在南京城区内的正规军也有近四十万,以及五十多万民兵与武装平民。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谁也不能小觑的力量   

第二十章 火力打击

  第二十章火力打击
  
  因为调整作战部署需要时间,所以从八月十八日开始,美台联军主要集中利用空中优势与火力优势,重点清除南京市区里的军事目标与高价值战略目标,主要就是东南军构筑的防御工事。
  
  这明显是一个艰巨任务。
  
  依照美军掌握的战术情报,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东南军在南京市区内至少修建了十五万个防御设施。虽然其中半数以上是假目标,但是美军的侦察手段还无法分辨真假,也就只能将其全部当成真目标。
  
  毫无疑问,在部署防御的时候,东南军从东北军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
  
  比如美军的侦察机与无人机都装备了红外成像照相机,其中比较先进的几种,还能通过地下设施排气口的温度,来确定地下设施里是否有人。当然,那些只出现在电影中的,能够穿过墙体与天花板发现屋内人员的红外设备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存在的。针对这一情况,东南军仿照东北军在战场上采用的法子,在每一个地下设施里都安放了一台加热气。如果有较为完善的排气设施,放一火炉也能管用。
  
  红外侦察设备不管用之后,美军开发出了一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发现地表以下三到五米的防御工事。在北方战场上,东北军很快就搞清楚了这种雷达的特性,即雷达探测的是地下空穴,而不是地下工事,并且在遇到金属体的时候会出现误差。东南军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因此专门挖掘了很多地下空穴,并且在一些建筑物的地下室内铺设金属网,让美军无法准确找到地下工事。
  
  可以说,美军的先进探测手段,在中国战场上受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受此影响,在北方战场上,美军的基本战术就是对发现的所有目标全部摧毁,不去甄别真假。
  
  到了南方战场上,美军也继续奉行这一战术。
  
  这下,问题出来了。
  
  南京市区有十多万个目标,全部摧毁的话,那得使用多少弹药?
  
  要知道,打击防御工事,主要得用制导武器,而且最好是在制导炸弹与空射导弹,只有在美军攻入城区之后,直射火力才派得上用场。在这个战场上,要想让炮兵发挥威力,也得使用制导炮弹,而且炮弹的威力过下,对付深埋在地下的防御工事很吃力,远远无法取代炸弹与导弹。
  
  即便使用制导炸弹,美军也会背上极为沉重的负担。
  
  比如,用F…35A来执行轰炸任务,并且不考虑隐身需求,让战斗机在五千五百米,也就是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最大射高以上投弹,因此可以使用外部挂架,一架战斗机也只能携带十二枚能够钻地八米以上,也就是能够对东南军地下工事构成威胁的五百磅级激光制导炸弹。即便依照百分之百的命中率计算,也需要出动近一万架次的战斗机,才能摧毁全部目标。部署在东南战场上的F…35A的数量不到五百架,依照每天出动两次,也需要十天才能完成轰炸任务。
  
  事实上,这只是理论计算,实战情况肯定糟糕得多。
  
  因为中**队在市区内部署了不少野战防空系统,所以F…35A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主要还是使用弹舱,不敢使用外部挂架,因此每次最多只能携带四枚五百磅级的制导炸弹。如果为了提高F…35A的生存率,即在防空导弹的射程外投弹,再用无人机提供引导,就得使用配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