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孩的眼泪开始在眼圈儿里转。
“你需要帮助吗?”
还是摇头,像一种习惯,习惯拒绝。
“没人能帮我们?”女孩的眼泪流出来。
“我女儿和你们一样大,也有你们这样的烦恼。”徐国静给她们讲了自己女儿的一些事。
有天看电视,歌星蔡国庆正在表演,5岁的女儿张口一句:妈妈,他真漂亮,长大我要和他结婚。徐国静吓了一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往这上想。女儿看出来了,恐惧地说道:我再也不说了,说了妈妈不高兴。
“我意识到了孩子知道,如果她流露真实感情,大人就不满。我赶紧说,不会不会,等你长大结婚,妈妈还要送你好多礼物呢。我想让她放松,鼓励她,流露真情是不会受惩罚的。”
我问:“童言无忌,说说无碍。可她现在17岁,假如你突然发现她正跟一男生交往,会怎么反应?”
“我女儿不会不告诉我。在孩子不危险的阶段,父母要是总吓唬、不满意,那孩子将来可能就背着你。我和女儿是开放式的,我理解这种感情,很正常,我跟她已结成了同盟。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种事发生,她都会自然流露出来。她还给我上课:妈妈,你们那代人跟我们这代人,说爱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们说到爱,就是要结婚;我们说爱,就是比喜欢多一点,比好朋友再好上那么一点,你甭担心了。”
“我慢慢悟出来:父母跟孩子间就好像有一根线连着,笨的父母把这根线死死攥住,把孩子拽得紧紧的,没有一点儿空间和自由;而开明父母手里的这根线,若隐若现,孩子感觉不到。重要的是要保持沟通渠道。你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帮助他。而这种沟通是在他小时就建立起来的。信任很重要。如果沟通不畅,家长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像个督学跟监工似的,会越来越不了解孩子。长大了,孩子跟父母也没话说,只会越来越远。
“其实孩子恋爱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可妈妈们,马上就想到会不会耽误学习、会不会吃亏、会不会上当等等,总是想到不好的一面,发掘负能量。”
听徐国静这么说,那帮中学生才告诉她:这个女孩的“情书”被妈妈看见后,把她打了。
女孩突然问:“早恋有错吗?”
徐国静回答说:“爱上一个男孩,或被一个男孩喜欢,这是生活中早晚要发生的事,它本身没有对与错。最重要的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怎样对待这分感情。”
第二天中午,徐国静从讲台上下来,昨天在桥上遇到的女孩跑过来,把一封信塞她手里。
徐阿姨:说真的,昨天下午,是我出生到现在最让我感动和高兴的一个下午。听了您的话,我感到很轻松也很欣慰,让沉积在内心的压力和痛苦都排泄了出来。我们走一路嘀咕一路,嘀咕着:若您是我们的妈妈就好了。我们的妈妈,不会理解人,每天回家老一套,不是骂就是打。很羡慕你的女儿,她每天都没烦恼,不像我们总有许多烦恼,而这些烦恼只能自己解决。
徐阿姨,还想问你几个问题:男女生交往是很正常的呀!可以有许多欢声笑语。为什么家长老是反对女生和男生交往?而且有时还会跟踪你,我现在好怕,有时候很想死,但总是做不到。
多么希望你能是我们的母亲,想喊你妈妈。
读罢信,徐国静很感慨:“她们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们养大,照顾十几年,却让孩子如此怨恨;我只不过讲了几句好话,孩子就要把我当妈,我们的家庭关系怎么到了如此地步呢?”
也不止一个妈妈这样对徐国静说:我们跟孩子无法对话,我一张嘴:你最近考得怎么样了?他就做出一个停止的手势,连话都懒得跟我们讲,哪还谈得上交流?有个妈妈特要强,工作很出色,人缘很好,可她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跟独生女的关系闹得那么僵?
西安有一位母亲,满头白发,人很苍老,见到徐国静时她说:徐老师,帮帮我,你给我儿子打个电话,我和他爸都来听你的课,我们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伤害了孩子,没尊重他。
“既然这样,为什么你们不亲口跟他说?”
“孩子现在根本不和我们说话,在房门口挂了个牌子:闲人免进!我们已经进不去了。”
“别讲这,多讲点儿怎么让孩子学习好的秘方。我们现在不用成长了,他长就行”
“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次讲课,徐国静本打算讲这个,但立刻遭到妈妈们的反对:别讲这个,多讲点儿怎么让孩子学习好的秘方。我们现在不用成长了,他长就行。
“妈妈当然要成长了。时空不一样,心理不一样,不了解孩子,怎么能帮他解决问题?”徐国静认为,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是由教育大环境造成的,还由于缺少生命科学的参与。
“孩子打一出生,就在不断成长中,每天都在变,新的东西不断出现,当然也有人性中的弱点。只有读懂孩子这本天书,了解他,才能真正给他一些关心支持。可家长们很少接受生理和心理的科普教育。”
比如人脑发育过程就有时间表,“3岁看大,7岁看老”,为什么这样讲?因为7岁时,人脑发育已完成90%。如果父母懂这些,会清晰、理性地知道该做什么。
再比如男孩子,小男孩不会走时就想跑,跌倒了爬起来还要跑。男孩的成长,是向外挣着长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思维、眼光、胆识都是不断地想冲出去,但妈妈们往往用女性思维去要求男孩。放在手心看着,一旦跑出视野就紧张,就要冲上去保护,而这对男孩的成长是一种干扰和破坏。孩子不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不能做出自己的决定,不能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最终不能独立自主。
妈妈用情感的线紧紧缠绕着孩子,画地为牢,报恩啊、讨债啊、恐吓啊、诱惑啊,孩子始终不能独立,建立不起真正自我,总是被动和不自主,逃避问题,一辈子也不可能真正快乐。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处在挣脱的痛苦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杀母或自杀。
一开始采访徐国静,我就问她:“你把账都算到妈妈们的头上,不太公平吧?”
“女人的思维是主观化、情绪化、感性的。女人式的焦虑来自缺少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个支持系统,那就是男人的保护、支持和鼓励。”她答道。
杭州的一群妈妈,跟徐国静坐一堆儿聊天。她们讲,孩子学习不好恐惧,学习好别的方面不好也恐惧;老公不挣钱,她们为今后生活操心恐惧;老公挣钱,但又怕他在外边搞女人也恐惧
“你看西方的女模特,眼神是定定的,里边有尊严、独立。而中国的女模特,常能看到一种媚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女人要讨好男人、取悦男人,因为依附男人,不依赖丈夫就依赖儿子。现在,我们的骨血里仍沉淀着这些东西。但社会大环境变了,更国际化,要求和影响女人独立,这就有一种冲突和矛盾。
再说中国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包括他们的语言、眼神等,仍能看到中国古代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平等。
可以说,女人把男人对自己的态度,又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就是社会链条。如果女人本身得不到爱和尊重,被当成附属品看待,她也不会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
“一报还一报啊。”我听了,不禁有些感叹。
有一次徐国静讲课,到会场时才发现来的净是当官的,全是男的。她临时改变话题,讲“男人如何对待女人”。
“女人特别需要爱,有了爱就有安全感。别找借口说你们忙,爱花不了太多时间,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可我们的先生们,很少表达感情,包括用肢体语言,亲吻、拥抱,哪怕拍打一下。一分钟的亲吻、一分钟的拥抱,哪怕一句好话,都可以化解很多问题,甚至怨恨。这样做可以传递一个信号:你在爱她。如果女人得不到爱、欣赏、珍视,她会把焦虑、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的。
“女人如果满足了,心理没问题,她和孩子健康,你们也一定幸福;假如女人和孩子出了问题,你们就是挣再多的钱,当再大的官,内心也是凄凉的。”
她又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描述“家庭生态环境”:父亲如山,母亲如水,真山真水出真人。家庭生态好,一定会长出好孩子。父如山,涵养水土,遮挡风雨,立在那,把孩子托起来看世界;母如水,处处环绕滋润着,是动态的、美的;假如山是荒芜的,寸草不生。水是污水,或干涸了,穷山恶水,能长出好孩子吗?”
种下的是爱,一定会回来爱;种下的是恨,一定也会回来恨
有回做节目,徐国静问一个4岁的小男孩:你现在最想对妈妈做什么呢?没想到孩子一叉腰,手指比划着道:我最想打妈妈一顿,因为妈妈天天这样叉着腰说我。
在北京一所中学采访时,徐国静顺便搞过一个小调查:回家跟妈妈说一句“我爱你!”看她啥反应。
孩子一:“她在看报纸,没理我。我又说:妈妈,我真的爱你。妈妈才理我,说:你不爱我你爱谁?我整天给你吃、给你喝,大鱼大肉伺候你,鞍前马后陪着你,我容易吗?看看你这次考试”
孩子二:“我妈说:你从哪儿学得这么坏?”
孩子三:“她正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我说第一次她没反应,听完第二遍,她把毛衣一放道:说吧,你要多少钱?”
徐国静认为现在的孩子开放,表达感情更直接。孩子尤其是在痛苦和挫折时,非常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真心的爱。一个得不到爱的滋润的人,脸上是没有光的,眼神也没光,肌肉会变形,人阴沉沉的,不正眼瞅人,内心是胆怯的。
“像刘海洋、马加爵都是大学生了,害人害己,杀人偿命难道他们不知道吗?他们缺的不是法律、道德,缺的是同情心,内心冷漠麻木,不能叫醒自己。否则,看到熊那么痛苦地挣扎,或杀过一个人后,他们会感到悲痛,能住手。但心是空的,情感的东西完全消失了。一个人心理垃圾太多,迟早要爆发。”
“那些扮演牺牲者、讨债者的妈妈们,把扭曲的爱、变质的爱给了孩子。常能听到这种唠叨:我之所以没活好,全是因为你,我的事业没了,看谁谁谁我把全部给了你,你也把全部还给我!回报的期望太高,这分情债孩子还不起啊,是可怕的事情。”
徐国静认为让妈妈成长的最好办法是:妈妈要有自已的世界,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找到自己为人的快乐。
一句话就是独立。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也有自己的房间,你可以去孩子房间坐坐,孩子也可以到你的房间来玩,他会对你的世界好奇。一个有所作为的母亲,会赢得孩子更多的尊敬。假如一天到晚赖在孩子房间不走,盯着他,孩子怎么会对你有兴趣?现如今,可是个喜新厌旧、不断淘汰的时代。当妈的老不更新,不长出新东西,不学习不成长,孩子会对你日久生厌啊。
总结自己当妈的经验,徐国静说:
“人做事,需要体力、脑力、心力。哪个方面出问题,人就不算是健康的;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等于母亲向社会这个庞大的肌体输送了一个健康的细胞。
“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爱的时期就是3岁之前,再大到7岁,妈妈一定要给足了。孩子一天天长大长高,对妈的需要越来越少。我女儿17岁,她每天都有自己的安排,我想关心人家都没缝儿呢。”
“我也在做自己的事,我只要让她看到妈妈每天忙什么,在她身边有一个人是这样生活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我常告诉女儿:老妈也有过14岁、15岁、16岁,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想什么,喜欢什么,犯什么错,妈妈都有过。所以,假如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告诉我,老妈是你的死党,是你永远的朋友。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踏实感,就足够了。”
“我对女儿的期望只是:一生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过程又是快乐的;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至于她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不强求。”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