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庸驶蛘吖诙云涠疾换嵊泻糜∠蟆W苤蘼鄞幽姆矫婵悸牵槭疾桓夜谠齑危咽虑樽龉送罚贾潞吞钙屏眩薹ㄏ蚴廊私淮�
其实,国民党使谈判陷于搁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恐吓中共作出更大的让步,并非真的使谈判中止。当赫尔利亲自出马向毛泽东施压无效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中共再作大的让步已无可能。所以到了9 月25日,国民党方面由张群出面主动向周恩来表示要重新谈判,继续就双方僵持的政治问题和解放区问题进行谈判,这样一来。僵局便打破了。
从9 月27日起,重庆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在这一阶段共进行了四轮会谈,并取得了如下进展:(一)军队整编问题,认为中共军队缩编为20个师的数目可以考虑,商定由军令部次长刘斐、军政部次长林蔚和第18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组成三人军事小组,具体磋商全国军队之整编问题;(二)解放区问题,虽未达成共识,但同意继续商谈;(三)国民大会问题,。同意提交政治会议解决;(四)政治会议问题,同意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派及社会贤达推荐代表出席,代表人数原定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及社会贤达各9 人,但青年党要求独立参加政协,后经周恩来斡旋,重新确定的名额分配比例为:国民党8 人、共产党7 人、民主同盟9 人、社会贤达9 人、青年党5 人,共38人。
鉴于国共谈判已取得部分进展,同时考虑到毛泽东应返回延安,一周恩来在10月2 日的会谈中建议,将一个月来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其中总的方针、军事问题、政治问题等或已双方同意,或者意见接近,择其能发表者发表之,以解人民之渴。对这一建议,国民党方面表示同意。
10月5 日,周恩来将谈判记录交给国民党代表,并告以毛泽东拟于下星期返回延安。10月8 日,双方就会谈纪要交换了意见,并将其定名为《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民党内部对发表会谈公报意见并不统一,其中国民党谈判代表的态度较为积极,如张治中曾对毛泽东说:“不发表这个东西不行,你既这么大的面子来了,就总得搞个什么。”但多数国民党人不以为然,据说国民党中常委会在讨论该问题时,争论甚烈,后经邵力子解释,说签发公报是蒋总裁的旨意,这才得以通过。;公报的名称也作了变动,其全称原拟为(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代表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X 最后删去了“和国民党代表”几个字。实际上,一直到10月9 日,当毛泽东与蒋介石直接商谈时,蒋介石仍然提出要中共放弃军队,但被毛泽东回绝。
10月10日下午,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在桂国客厅正式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仪式结束后,邵力子深有感触地说:“此次商谈得以初步完成。多有赖于毛先生之不辞辛劳。”当时正在桂园二楼的毛泽东遂从楼上走下来与在场者—一握手,以示祝贺。蒋介石没有出席签字仪式,而是于当日下午4 时赶到桂园回访毛泽东的。晤谈10分钟后,偕乘车参加双十节迎外鸡尾酒会。至此,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和平文献诞生了。由于这一天正好是双十节《国民党政府的国庆节》,所以这一历史性的文件又被称为《双十协定》。
中共在和谈中自始至终都占有主动地位,甚至连《会谈纪要》都是由周恩来起草的。该纪要共有十二条内容,其条款写得很别致,既记录了双方的一致之处,又陈述了双方的分歧所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共两党这次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其中,双方一致同意的有三条,即第一条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第二条政治民主化问题,第四条人民自由问题;双方意见接近或基本同意的有三条,即第五条党派合法问题,第六条特务机关问题,第八条地方自治问题;其余各条如国民大会问题、释放政治犯问题、军队国家化问题、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奸伪问题及受降问题,双方虽未达成一致,但表示愿在互信互让之基础上继续商谈,以求得问题之圆满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会谈纪要》的措辞,尤其是第一条更耐人寻味。在谈到该条时,文字是这样表述的:“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胜利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双方又同认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这种表面上将“和平、民主。团结”和“政治民主化”分别与“统一”和“军队国家化”并列相提的表述方式,既回避了双方先前关于谁先谁后的争论,同时又在事实上坚持了中共方面的主张,因为把“和平、民主、团结”和“政治民主化”放在最前面,无形中使之在程序上分别变成了“统一”一和“军队国家化”的前提。其措辞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周恩来谈判艺术之炉火纯青,着实令人叹服。
毛泽东原准备在《会谈纪要)签署前返回延安的。为此,张治中于10月8 日在军委会礼堂为毛泽东举行了盛大的欢送晚会。但是,蒋介石又插了一手,一定要毛泽东过完双十节再走。毛泽东因盛情难却,又在重庆住了两日。
10月10日晚,毛泽东由周恩来。王若飞陪同,到山洞林园向蒋介石辞行、话别并长谈。蒋介石再一次邀请毛泽东下榻于林国官邸。
10月11日晨,毛、蒋作了最后一次长谈。蒋介石明确表示,在解放区的问题上他不再让步。毛泽东则告诉蒋介石,他返回延安以后,周思来、王若飞将留在重庆,与国民党方面继续商谈,努力解决《双十协定》未能解决的问题。
是日上午9 时左右,一毛泽东同蒋介石最后一次握手、道别后,即乘车离开山洞林园,赴九龙坡机场。陈诚代表蒋介石到机场送行。毛泽东与送行国共两党及各界人士握手告别,并与陈诚、张治中、陶行知夫妇在机场留影。毛泽东还与在桂园服务的国民党宪兵握手说,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登机前,毛泽东指出:中国问题是可以乐观的,困难是有的,但是可以克服的。9 时45分,毛泽东偕王若飞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专机离开重庆返回延安。
至此,为时43天的重庆最高级谈判落下了帷幕。
7.毛泽东弥天大勇一石二鸟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可谓一举两得。一得是会见蒋介石为争取国内和平而奔走;二得是广为接触中国政治舞台上各派政治领袖和社会贤达,在他们中间做工作,由此极大地提高了中共在社会各界的声望,争得了人心、民心。这个帐,蒋介石算不来。
毛泽东一踏上山城大地,便传来国统区各界的一片赞扬。许多人盛赞毛泽东敢于亲赴“鸿门宴”,是一个“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壮举。
毛泽东本人居然敢于亲赴重庆,同时又是作为中国第二大党的领袖为争取和平而来的,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和谈伊始就夺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中共在国统区民众之中的形象也因毛泽东此行而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掌握着国家所有宣传机构,对中共长期以“匪”相称,国民党政府也曾以XX万大洋悬赏过毛泽东的性命,拼命地宣传共产党人是“共产共妻”、“杀人放火”的匪“和”魔鬼“,是不要祖宗、不要民族文化的”群氓“。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虽言必称服从“蒋委员长”之领导,而蒋介石却从未给过中共以“好脸子”看。两党统战关系虽未破裂,但斗争十分激烈,由于中共和毛泽东长期身处穷乡僻壤,从未离开过解放区,也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因而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在国统区一般百姓眼中的形象仍受到歪曲。
然而现在完全不同了,毛泽东的身价因此而倍增,大后方的百姓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另眼相看。“毛泽东”这个名字一时成了国统区亿万百姓的热门话题,乃至在9 月1 日出现了数千重庆市民自发地拥挤在中苏文化协会门前的大道上,争相目睹毛泽东风采的热烈场面。
在渝,毛泽东除去参与谈判外,还遍访各界人士,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用国民党顽固分子的话来说,毛泽东是在大搞统战“阴谋”。阴谋也罢,阳谋也罢,反正毛泽东什么人都见。左派也好,右派也好,大官小官、平民百姓,在周恩来的协助下,毛泽东都和他们打交道。毛泽东、周恩来称之为“看望老朋友,结交新朋友”。
争取各民主党派力量的支持是毛泽东重庆此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8 月30日,毛泽东专程访晤国母宋庆龄。并在桂园与柳亚子、沈钧儒、陈铭枢、王昆仑、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等中国民主力量的代表会面。
著名诗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负责人柳亚子特作诗一首,颂扬毛泽东的胆识勇气。诗曰: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倘休。
霖而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
中山卡尔及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为了表达对柳亚子的谢意,此后的9 月6 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拜访柳亚子。应柳亚子所索,毛泽东以1936年的旧作《沁园春。雪》书赠。这是一首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的好词。词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前,毛泽东所有的诗词均未公开发表过,这一次则不同,该诗在传抄中被重庆《新民晚报》记者觅得,并立即全文刊出。随后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士感到惊讶:毛泽东竟有如此文采,如此文学底蕴,真是没有想到。沉寂的重庆文坛沸腾起来了。
8 月3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被称为“民主之家”的特国,拜访了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毛泽东从未见过张澜,但两人神交已久。
毛泽东向张澜介绍了解放区开创和建设的实情,解释了中共中央8 月25日《宣言》中提出的六项紧急要求。张澜连声“很公道”,并且说蒋介石要是良知未泯,就应采纳实施。
张澜还担心地对毛泽东说:“蒋介石在演鸿门宴,他哪里会顾得上一点信义,前几年我告诉他:”只有实行民主,中国才有希望。“他竟威胁我说:”只有共产党,才讲实行民主。‘现在国内外形势一变,他也喊起’民主‘、’民主‘来了!“
毛泽东说:“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做,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出是非,这场戏也就大有价值了。”
在渝的社交中,毛泽东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著名的左派民主人士和科技界产业界人士,以及国际友人。宋庆龄、冯玉祥、柳亚子。张澜、郭沫若、黄炎培、沈钧儒等等,与毛泽东交往最密。毛泽东在他们中间无话不谈,经常一谈就是几个钟头。毛泽东向他们介绍中共的和平民主方针和解放区的各项建设,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内战独裁政策。毛泽东的渊博学识、精辟见解和风趣幽默使他们叹息不止。
毛泽东没有忘记听取党内长期战斗在国统区的政治、文化活动家们献计献策。
8 月31日晚,毛泽东约请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员冯乃超以及阳翰笙、于伶等人看电影。并在桂园进行了长时间会谈。
冯乃超,字绍基,别名冯子韬,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老一辈革命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中共“一大”就在其上海家中召开。他早在1923年便在东京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并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创造社”后期主要成员。1927年回国参加革命,1928年正式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左联”第一任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文委”书记和文化总同盟中共党团书记。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中共中央特科成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书记、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共党内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文委书记。建国之初担任过中央人事部副部长等职。曾长期坚持国统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