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地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要把眼光转一转,从大城市转到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去,把大力气用在建设根据地去。
  “林彪还说,有了根据地,我们就有了家。有了家,就会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粮食有粮食,要衣服有衣服。我们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全东北。”
  6 月24日,林彪以东北局名义向中央发电,阐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反映了一些要求。林彪提出:彼如集中力量打东北,则我应在华北、华中发动大攻势,给蒋方以大破坏,迫其停战。这是求得全面停战最有效的办法。由于东北根据地尚未真正建立,干部思想的混乱,部队的不充实与缺乏训练,后勤无巩固基础等等原因,我方的确以目前能取得和平为有利,以便造成有利的条件对付国民党以后翻脸。
  故我们固然要基本上准备作战,但同时应力争和平,准备作暂时的一定限度的让步。这种让步的限度,以国民党能增多少兵来,我即酌量让多少步。估计他如以军事进攻时,能何时到达何地,我即准备在何时交出何地。这是我们让步的标准。
  6 月25日,毛泽东即回电了,告诫林彪:(一)国民党一切布置是打,暂无和平希望。
  (二)谈判破裂,全国大打,不限于东北。(三)全靠自力更生。(四)半年至一年内如我打胜,和平有望。
  (五)友邦在将来可能在外交上给以援助。(六)
  我党在南京谈判中,当尽最后努力,付出最大让步,以求妥协。但你们不要幻想。
  毛泽东这份电报不是轻易发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产生的。坚持打,或者不打,此时打或彼时打,毛泽东主要是站在全局的需要来考虑的。至于考虑局部的情况有不周到处,在所难免。胡乔木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党要下决心面对两个破裂(与美、蒋破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50年派遣志愿军人朝作战,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了决心。这个情况传播很广,大家都知道。人们不大知道的是1946年中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破裂,毛泽东也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当然,国共两党最终是否破裂主要地不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但我党采取的方针策略却会对中国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东北局成员李富春、黄克诚此时也向中共中央阐述了他们对国际和国内局势的一些看法。两人认为:二战结束后,苏联严重地受伤了,需要休息与巩固已取得的胜利。美国却相对地加强了,采取全面的扩张政策。中国经过八年抗战,人民势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壮大,但还没有形成几个省区联成一片的根据地,目前又得不到国际革命的实际援助。蒋介石的反动势力在抗战后加强了,嫡系军队增多,又得到美国的援助,今后数年还可能加强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力量。反革命势力虽然也面临严重的困难,但目前均不足以制其死命。鉴于以上对形势的估计,李富春、黄克诚律议中央应力求采取保存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具体办法是:(一)让步以达和平;(二)拖延以待时机;(三)坚决打下去以分胜负。他们认为,目前和战已到最后关头,拖延下去的可能性很少,只有一三两条路可走。如采取让步以走和平的方针,若能求得全师而退,保存干部、部分军队和解放区,还是以让步求和平为宜。但估计蒋介石不会因我们让步而放下屠刀,而一旦把刀拿得更稳,随时可爆发大屠杀。这样则不如采取坚持打下去的方针,这个方针当然也危险,胜利把握不大,但如打得好可能取得打打停停,可以长期坚持以待国内外的根本变化。
  胡乔木认为上述意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带有普遍性的。由于国共力量对比相差太大,谁也不敢说我方肯定能打胜。然而,毛泽东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李、黄的报告分析中许多观点是合乎实际的,是好的,但缺点是对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的困难条件估计不足;同时对国际国内人民民主力量具备的顺利条件,也估计不足。二战后各国革命力量所处的地位,比一战后要好得多,而不是要差些。对美将的压力与要求,我们应当有所让步,而对其无理压迫与无理要求又能于以坚决的斗争,其结果比付出更大更多的让步反而要好些;如无坚决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以上批示,体现了毛泽东在形势转折关头的胆识和魄力,同时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终归选择了坚决斗争的方针,并以此揭开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序幕。
  就在东北中共党政军工作最困难之时,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集中主力向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作战。战役持续10天,先后解放了胶县、张店、周村。泰安、枣庄、德州、高密、即墨等城镇,巩固和扩大了山东解放区。蒋介石在慌忙中将原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抽了回来,这就大大减轻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压力。关于这一点,后来的1947年4 月民主联军总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曾经强调指出过:1946年5 月四平、长春撤退后,主力失去了战斗力。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我们的军事情况是很危险的,因主力来不及休息补充和装备。山东大打起来,救了我们一手,使得我们能够缓过气来。
  从这个材料中,不难看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部队在1946年5 月对于民主联军的支援是何其主要的。然而,可以说,真正解了自己之围的是东北民主联军本身。因为,随着东北战线的不断拉长,杜聿明的战线太长了,分兵把口,其所占城市和地区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就越是难以在东北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战。这样一来,一条松花江就把国共双方隔开了,由此使东北战场上出现了相当长的一段沉寂。就是靠着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才得以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扎扎实实的建设东北大根据地的斗争。 
                  
第十六章到了有个“说法”的时候了
  53.七七决议的历史地位
  东北民主联军自四平、长春等地撤退以后,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下,继续以和平谈判作掩护,加紧进行全面内战的部署。至1946年6 月底,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以6 月26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关内逐步形成大打局面,并吸引了国民党原拟增援东北的第5 、第53、第54等军不得不滞留关内战场,因而有力地援助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使之在东北赢得了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的宝贵时间。
  国民党为了全力部署关内作战,并在三至六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人民解放军,然后再转兵解决东北问题,故被迫一再延长6 月7 日签订的停战协定的有效期限,由此形成了东北暂时的和平局面。这是在全国内战爆发以后,在东北局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情形。
  虽然东北暂时保持了一个时期的休战状态,但是国民党军向东北解放区的局部进攻和蚕食行动从未停止过。国民党军集结于东北的部队有8 个美械化半美械化军,总兵力36万余人,占国民党军当时用于部署内战第一线100 万兵力的1 /3。至1946年底,国民党军占领东北(包括热河)的面积达25万余平方公里,占东北全区面积29%强;人口约2135。9万人,占东北人口53%强;控制了东北70%-80%的工矿企业以及主要大中城市和重要的铁路干线。东北解放区的面积大大缩小,除北满几个完整的省以外,大部分为国民党军占领,而且形成被分割的局面。
  民主联军在四平战役中伤亡8000多名。部队骨干减少,少数部队暂时失掉战斗力,少量地方武装和少数干部逃跑、叛变,部分指战员对自四平大踏步撤退的战略措施一时缺乏明确认识,对阻止敌人进攻、坚持长期自卫战争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不足,缺乏长期艰苦斗争、创建根据地的思想准备。加上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作依托,一时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补充,第3 、第4 纵队会合时的南满根据地,只剩下长白山麓的临江。抚松、长白、蒙江4 个完整小县。长白山和两条大通沟占据了大部分土地,交通落后,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中共中央南满分局、辽东军区、辽宁省委、安东省委4 个机关和两支主力部队共10多万人,聚集在狭小的山沟角落里,粮食、弹药、被装毫无着落。而国民党军以4 个师的兵力继续进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则扬言:“将南满共军逼上长白山啃树皮,拱进鸭绿江喝凉水。”由于受到当时同国民党和平谈判这一政治形势的影响,从1945年11月起,中共中央虽多次指示东北局,大力建立东北根据地,但中间曾多次发生过变动,以致在广大干部中间对和与战问题、城乡关系以及作战方针问题,均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以上种种情况,使得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继锦州地区作战以后再度处于空前险恶的境地。当时,摆在东北我党内军内的中心任务,是进一步统一认识,生长和壮大革命力量,以改变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
  1945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起草的给东北局的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全面地阐述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问题,指出了党在东北的战略任务和取得胜利的根本方针。要求“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一切军队,均须有确定的地区和任务,才能迅速和人民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标志着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思想的完全形成。12月31日,东北局作出(对东北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之指示》,1946年2 月25日,陈云等给东北局的电报均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此外,3 月6 日至8 日和23日,东北局部分委员和部分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先后在抚顺和梅河口召开会议,围绕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广泛讨论。这两次会议对东北民主联军的军事斗争起了积极作用。3 月27日,东北局发出《关于大胆发动群众创造坚强的根据地》的指示。4 月19日,东北局发出彭真起草的不要忽略根据地建设的指示,这些指示都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6 月3 日,中共中央重新提出:“实行中央去年12月对东北工作的指示(即《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在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长春前的头9 个月,东北的战略决策、工作方针、作战方针乃至重大战役部署,都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或批准的。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严肃地执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命令,大部分时间是集中主力同国民党军队打大仗,争夺东北。与此同时,坚持不懈地逐步展开放手发动群众、剿灭土匪、摧毁敌伪政权、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建设民主政权、迅速扩大部队、创立根据地等工作,以此作为同国民党争夺东北的依托和基础。正因为如此,东北军民才有可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内。那样复杂的情况下,取得重大的胜利。到1945年底,东北民主联军已由出关的10万人扩大到近30万,创造了广大的东北解放区,在1946年上半年抗击了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保住了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在内的整个北满并联结东满、西满一部分的大块根据地,以及南满几块根据地或游击根据地,为以后取得更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了统一东北地区的领导,1946年6 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兼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和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并以林、彭、罗、高、陈5 人组成东北局常委。副总司令周保中、吕正操、萧劲光(兼第一参谋长),第二参谋长伍修权,副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政治部副主任周桓,后勤部部长叶季壮,后勤部政委杨至诚。
  1946年6 月16日,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东北局班子调整的指示全文如下:东北局: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