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羽翼大明-第4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天去了,一边用永乐年间“扬威四海,万国来朝”的盛况勾引着朱厚照的野心,一面用商路大开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大明点出实惠的地方,尤其是,昔日宝船船队出海,花费的可是朝廷的银两,而这一次,纯粹的民间组织,了不得,四海船队可以挂一个皇家船队的名头,朝廷不仅没有拿一两银子出来,反而可以有钱有名!
    正如他所料的一样,折子一到北京,朱厚照就被他的天花乱坠的折子说的心动了,银子嘛,谁不喜欢,虽然因为刘瑾被诛,朝廷手里宽裕了很多,但是,眼下的大明,和太宗皇帝那时候,可没法比,太祖太宗那时候,将蒙古人赶到远远的,蒙古人一见大明铁骑就远遁,哪里像如今,坚城高墙,完全处于守势。
    朱厚照也是有雄心的,他也是想将蒙古人赶得远远的甚至就此灭掉他们,他也想他统治的大明朝,成为天下的中心,享受一下万国来朝的那份荣光的。
    “他要去,就让他去吧!”张太后看着自己儿子递来的折子,脸上没什么表情:“不过,家眷得留在京里,三宝下西洋,那是多久的事情了,外面的天下,没准他看花了眼,就舍不得回来了,咱们可不能让人看笑话!“

523。第523章 再现盛况
    宝太监第一次下西洋,船队由南京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至福州(今福建福州),然后穿越南海,到达南洋(今东南亚一带)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在印度洋上航行了许多天,到达爪哇新村(今爪哇岛格雷西),又到了苏门答腊的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旧港),又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再次进入印度洋,又到达了锡兰山(约在今天的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附近),后至柯枝、古里。永乐3年开始,直至永乐5年结束,历时一年有余。
    仔细的盘算一下,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实际上走的并不是太远,真要计较起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了也不过是亚洲五个国家(今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八个地区(占城、新村、爪哇、旧港、马六甲(古满剌加)、今斯里兰卡科伦坡、柯枝)而已。
    但是,哪怕是再不远,这也是数十年前的盛况了的,仁宣以后,除了偶有商人到达安南占城,大多数海商的贸易路线,还是高丽,琉球,扶桑,格丽莎之所以万里迢迢随着郦人,从丝绸之路而来大明,也由此证明大明帝国海上的触角,实在没有触及太远。
    神圣罗马帝国和大明之间,陆路上阻隔他们的,除了千山万水,还有不想看到这东西方贯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西方都贯通了,他们横亘在中间吃两边的,还有什么戏唱?而在海上,无须人为,光是那无边的海洋,恶劣的天气,不明的航向,还有长时间航线带来的疾病,就足够将大多数欧洲人的的发财美梦打得粉碎了。
    如果有可能,钱无病还是希望将大明的触角,延伸至欧洲的,但是目前看起来,这有些好高骛远了。所以,他不得不谨慎一点,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毕竟,他还年轻不是。
    另外还有一个,眼下他拼凑的这只船队,和三宝太监的船队,无论是从实力和规模上,都是远远不能比的,三宝太监的船队,大小船只二百余艘,人员近三万余人,先锋探路船、主船、助济船,护航船各司其职,更重要的是,郑和船队手中有航海图啊!四海船队有什么?了不得有到安南的航线,再往前走,那就是得靠着罗盘,一路走一路摸索了,这其中的凶险,可想而知。
    船队远航的消息,慢慢的散布了出去,南京城里,一股莫名的兴奋在涌动着,作为见证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南京人,事隔多年,当初见过的人,如今罕有在人世间的,但是,当日的盛况,可是在坊间流传了下来,这种可以作为向子孙后辈吹嘘的传奇见闻,当初那些见识过盛况的老人不会放过,如今,他们的子孙,也是不会放过的。
    各大家的海船,慢慢的朝着龙江码头汇集起来,每天都能看到新的海船进港口,一时间,桅杆如林,白帆如云,除了每天都有远远的到江边来看这盛况的南京百姓以外,每天也都能看到有船队的采买出现在南京城各处的市肆。都是跑老了船的水手船工,自然知道远航需要准备些什么,这事关他们自身的安危,没人会在这上面偷懒敷衍。一时间,南京城里,各处市肆的物价,居然上涨了几分,可见这些采买的东西数量之大了。
    更有当日里被锦衣卫们撵到客栈里的那些海商,虽然他不清楚这江南几大家豪族到底和锦衣卫之间达成了什么协议,但是他们也是清楚,像以前那样,一艘船装点货物就出海然后赚个钵满坛满的日子,那不会再有了,锦衣卫虽然没有明着贴出告示来,但是,事关他们的生存,他们也不得不费尽心机去打听。
    要么依附眼下已经俨然是一个势力的江南大家族的船队,要么就是依附四海船队,似乎这就是他们面前仅仅能够选择的两条出路。有意思的是,在打听清楚规矩后,他们派出代表,带着厚礼登上了钱无病的门,既然朝廷允许七大家(如今是六大家)能够为四海船队壮壮声势,那么,似乎也能为他们开一个口子。是的,他们不想依附任何一家,虽然他们的实力和这江南六家的实力没法比,但是,联合在一起,却是比起这江南六家任何一家未必差上多少。
    对于这些商人的要求,钱无病欣然答允,只要按照他的规矩,受朝廷监管,给朝廷纳税,这当然是好事情啊!
    于是,又有十多艘海船,加入了等待出海的行列,这还是船队五百料一下的小船,根本不要,要不然,他们都能凑个三二十艘出来。事发突然,这已经是他们能凑出来的最强阵容了,可以遇见到,这最近一两年内,龙江船厂的买卖,一定会越来越兴旺。
    商人们不傻,船队的规模越大,这远航遭遇的风险就越小,这个道理,不用人教他们也清楚的,不过是缴税而已,到哪里不是缴,弄不好,这一次新的航路开辟出来,以后那些人有资格在这些航路上跑,便就成了定例,一步迟,步步迟,早点下手,才是正理。
    按说,这么大的动静,哪怕朝廷的反应再慢,十来天之后,也总归是有人会知晓,甚至还会有那些自命清高的官员跳出来,大肆抨击一番。可问题是,就在钱无病等待北京的旨意的这一段时间里,别说朝中有人跳出来大放厥词,就连提这个事情的人都没有,好像南京这么大的动静,朝廷完全都看不到一样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户部给事中就串联了一批人,准备就此事,狠狠的弹劾一下钱无病,只不过,这个事情,刚刚起了个头,就无声无息的被压了下去,别说他串联的那些清流,就是他本人,一连数日,也告病在家不再见客,这其中的原因,就不为外人得知了。顺便说一句,这个给事中姓徐,和南京“私通反贼案”中自杀身死的徐子厚兄弟,是五服之内的兄弟。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四海船队,迟迟没有出海的打算,钱无病不急,那些商人倒是开始急了。这年前要是不能出海,等到过了年,那就得十五以后了,人倒是能等,但是这老天爷刮的风可不能等啊!这么大的船队,不靠着季风,难道大家一人一块船桨,划着去那些番邦小国去不成!

524。第524章 “临机专断”之权
    钱无病并不以为,南京这边发生的事情,在北京的衮衮诸公一个个都没看见。
    实际的情况,也和他想的差不多,凡是有能力知道的,基本上都知道了,只不过,这些知道的人,要么本身就是有利益在这船队里面的,自然不会由此多嘴,要么就是这次船队出海,朝廷真的是一分一文都没花,即使想多嘴的,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多嘴的理由。
    你要拿禁海令说事吧,这四海船队不仅仅是陛下的产业,还有一大把勋贵在里面砸了银子,这一张嘴,陛下生厌,同僚不喜,而自己还落不到分文好处,这种事情,谁吃饱了去干它。
    按照大明的那些言官们的逻辑,哪怕没有实际的好处,落个清名的事情他们也干啊,这有了名声,难道还怕没有实惠么?
    问题是,这事情上,一旦多嘴,连个好名声都落不下,人家不花钱给朝廷找到一条税赋的财路不说,还能为内库赚银子,这多嘴可是从上到下都得罪了,谁会记得他们的好!
    所以,朝廷对这事情,视而不见,那就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当然,支持肯定也是不会怎么支持的,除非眼下内阁直接将这废除禁海令的提议,送到陛下的案头还差不多,不过,这事情,可就不是一会半会的事情了,真要是船队从西洋满载而回,诸番邦万国来朝,倒是不能不考虑。
    仁宣之后,大明船队下西洋就此断绝,朝廷颁布天下其主要原因是“耗资糜奢!”但是,这话哄哄老百姓也就是了,能够立于在庙堂之上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哪一个又不会算账。
    别的不说,永乐年间,动辄数万人出海疯狂给别人送钱、永乐帝五次几十万大军的队伍出征漠北、三次大规模的征讨安南、万里大迁都、大兴土木修筑京师、疏通大运河、修撰永乐大典,光是折腾这些,就足够大明朝兜兜里比脸上还干净了,极端点,隋炀帝的例子在前面摆着呢,国力不是这么浪费的,亡国那是没商量的事情。
    永乐帝靖难成功,这大明朝打了数年内战,总不能说欣欣向荣的在发展吧,这个时候,稍微有点眼光的帝王,第一个考虑的,怕是就是休养生息,永乐帝英明神武一代明君,他会这样犯傻吗?国家都在崩溃的边缘了,还折腾,这是嫌死的不够快?
    但是,结果呢?结果是人都看得到,上面说的一大堆极其耗费国力财力的事情不说,永乐帝驾崩,接着仁宣十一年,仁宗一年,宣宗十年,这可是“仁宣之治”,和永乐年间,号称“永宣盛世”的好时光啊,这要是中间没有这七次下西洋,谁敢说,还有这盛世的出现。
    郑和宝船,大家都知道叫宝船宝船的,但是,这宝船的全名,叫做“西洋取宝船”,看名字就知道了,咱们是去取宝的,而不是去送钱的,真要拿这下西洋的举动以为是亏本买卖的,那也只有那些愚夫愚妇,朝廷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的普通百姓了。
    具体的文献,资料,或许这些官员们不清楚,但是大致还是能够猜到一点的,真正的这些东西,要么就封存了起来,要么就是在宫中去了,他们不清楚,但是,朱厚照能不清楚吗?
    这些天,朱厚照可不是简单的打算就在钱无病的折子上,批个“允”或者个“不允”就打算了事的,他还真的下了功夫,将这些封存的东西令人翻找了出来,不错,眼下大明朝是活泛了一点,但是,这可不是隔上那么几年就一个那么一个身家丰厚得不像话的刘瑾让他抄家的,若是这下西洋之举,真的能稳定的给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他朱厚照,绝对不会吝啬对钱无病的支持的。只有国富才会民强,没银子,什么都是扯淡。老百姓都知道,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数十年过去了,宫中历经了多次变乱,哪怕是封存的这些文档,海图,实际上,也剩下得不多了,至少,朱厚照寄有厚望的航海图,在这些故纸堆里,就再也找不到了,甚至那巨大无比的宝船的制造之法,也荡然无存,剩下的东西,多是船队的一些记载,见闻,甚至是当时船队上官员奉郑和的命令记录下来的一些关于船队的经营,交涉之类的东西。但是,就是这样剩下来十不存一的东西,也令得朱厚照兴奋不已。
    为什么这么说?
    “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这是船队在某地的瓷器交易价格,这些瓷器,在大明,那是最便宜不过的东西,朱厚照可不是呆在深宫什么都不知道的皇帝,就算他有些不清楚,身边的出身民间的李凤儿那白生生的手指一掐一算,什么都清楚了。这不,此刻这对天子小夫妻,嘴都张大得合不拢了。
    “这么说,当初这些当作压舱石带出去的最不值钱的瓷器,在西洋一个能卖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价格来?”李凤儿的眼中满是不可置信,“这当初的宝船有数百艘吧,一艘哪怕是只带这么一万斤压舱,岂不是一眨眼,就是几千万两银子?”
    “你再算算,没这么夸张吧,这是压舱石呢,这出海一趟,怎么不得带点大明的好东西出去,这些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朱厚照的人,仿佛也有些傻了,眼下的大明朝,一年的赋税,也不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