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但是,“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不平衡和严重困难,迫使周恩来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不得不将调整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这就是此后二、三年,周恩来没有强调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


政治遗嘱



  1975年1月13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周恩来带病作《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周恩来讲完“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这段话时,代表们热烈鼓掌。
  这次会议是周恩来生前最后一次参加的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
  这段话,周恩来逝世后已作为终卷篇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和《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它是周恩来留下的关于国家富强的政治遗嘱。
  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三步发展的战略,高举的正是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的旗帜。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说:“什么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40年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国因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而处于被动挨打之中。一批批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之路,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抗争、奋斗,但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之一是:在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被打败之前就提出了“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奋斗目标。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深入地分析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关系。他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一方面,“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另一方面,“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建国前夜,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建国后,1950年8月24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指出:“去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要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也就是规定了中国科学家的奋斗目标。这个方向和目标是很清楚的,这正是近百年来中国科学家所寻求的。”周恩来:《建设与团结》。《共同纲领》规定的奋斗目标与毛泽东在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相对照,以“和平”更换了“自由”。这两字之改,表明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最高决策层认识的深化。其一,民主、自由并提,内容相同,可以合而为一;其二,争取国际、国内的和平是建设富强的新中国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定(1)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在主持起草《共同纲领》时,都把富强的战略目标确定为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然而,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摆在第一位,经济建设尚属其次。与此相联系,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下,具体的现实的目标是努力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了具体的现实的目标。1953年8月,毛泽东指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第30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说:“过渡时期的中心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3页。国家工业化是当时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生产关系的具体目标。工业化与三改造并举,体现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科学认识。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的范畴,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联系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周恩来贯彻执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坚持“一化”与“三改”并举,反对孤立地、片面地讲某一个方面。1953年6月28日,周恩来致毛泽东并转高岗的信中,明确反对孤立地提“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在我们这个过渡时期作为唯一目标来说是不完全的,其中没有包括农业集体化及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业”。《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91页。同时,周恩来也不赞成二者平分秋色、等量齐观。周恩来认为工业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体,是关键。他说:“经济是基础,经济改造是一切改造的基础,而国家工业化又是实现经济改造的关键。”《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52页。“我们必须用全力来实现宪法所规定的我们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这里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同上书,第201页。“如果没有工业化,农业即使合作化了,也不巩固。手工业也是如此。”同上书,第252页。
  有的研究者认为,“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关于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提法,开始逐步地由单一的工业化转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根据之一是:1953年6月28日周恩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口号在我们这个过渡时期作为唯一目标来说是不完全的”。但是,这个根据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过,周恩来在这里强调的是工业化与三改造并举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工业化向现代化的目标转变的问题。根据之二是: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76页。但是,这个根据也是不能成立的。毛泽东的那段话以“工业化”作为“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定语,并没有提出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周恩来的那段话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但还没有明确地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报告中强调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同上书,第201页。另外,周恩来当时所提的“四个现代化”同后来明确作为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纵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虽然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现代科学文化等等,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或者是从属于工业化,或者是解释工业化,或者是工业化的同一语。他们没有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他又特别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他说:“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同上书,第178页。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现代化与工业化并提。他说:“经济改革是各民族必须走的路。走这条路才能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了,经济生活才能富裕,民族才能繁荣,各族人民才能幸福。”同上书,第373页。讲话中,他还说:“要富裕就要有工业,一个民族没有工业不可能富裕起来。因此,我们中国要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使生产发展。”同上书,第368页。此时,周恩来虽然不断使用现代化的概念,但现代化还不是区别于工业化的新目标。毛泽东的认识与周恩来大抵相同。1957年2月27日、3月2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到“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6、 404页。但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没有专门论述现代化的目标,他设专题论述的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怎样“使我国变为工业国”。同上书,第401页。《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的思路是:“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是一定会巩固起来的。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上书,第404页。这里毛泽东所提的现代化同样不是区别于工业化的新目标。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定(2)



  从已经掌握的文献看,毛泽东、周恩来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从1959年底至1960年初开始的。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08页。10天后,周恩来又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和现代化国防。这样才会建成一个既富且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1960年1月4日,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2月,周恩来在广东从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小组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此间,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周恩来提四个现代化时,不再提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不再提工业化的目标。这是将富强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但是,“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不平衡和严重困难,迫使周恩来不得不集中主要力量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不得不将调整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这就是此后二、三年,周恩来没有强调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主要原因。
  经过艰难的调整,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之后,周恩来及时地强调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3年1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为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447页。第二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