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分就业,并保持平稳的发展。他们确信,经济危机尽管可能反复出现,但不会持久。

这种过分的自信在“大萧条”中消失了,这场危机改变了经济学的规则,也改变了政府的政策。因此,“大萧条”引起了人们对如何处理经济危机的争论。80年前的这场争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2007…2008年的这场危机的看法,同样也影响着当今的经济理论和金融政策。





凯恩斯的巨大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在“大萧条”中涌现出来的著名经济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出生于马克思去世那年,父亲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他毕业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先是在数学,后来是在经济学方面展示了他的过人天赋。在剑桥大学做讲师期间,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从货币政策到概率论都有所涉猎。

凯恩斯不只是一位普通的经济学家,他收藏现代艺术品,娶了一位俄罗斯芭蕾舞演员,是布鲁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Group)的主要成员。布鲁斯伯里文化圈是一个英国20世纪初松散的、经常聚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成员不多,但都享有盛名,有作家、画家、美学家、经济学家,包括罗杰·弗莱、邓肯·格兰特、克莱尔·贝尔、伦纳德·伍尔夫、凯恩斯、G。L。狄更斯、E。M。福斯特等。凯恩斯机智、温文尔雅、充满活力。他忍受不了学校里死气沉沉的风气,后来去英国政府工作了很多年。

凯恩斯最出名的著作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以下简称《通论》)。完稿时他告诉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我相信自己的理论会对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虽然书名很普通,但事实验证了他的预言,绝大多数20世纪的经济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了凯恩斯思想的影响。

《通论》理论深奥,并不容易理解。或许,理解凯恩斯理论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是如何挑战古典和非古典经济学派的。20世纪30年代,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经济能够自我调节,他们假设充分就业是常见现象,当工资过高时,经济就会收缩;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就会下降。这些传统思想认为,当工资降低后,企业在利润的诱惑下会增加雇佣人数。这样,新的经济周期就开始了。

凯恩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他认为,决定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有效需求或者说总需求,即一个经济体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

当工资下降、工人失业时,人们的消费减少,需求也随之降低。随着需求的下降,企业的投资意愿降低,必然导致更多地削减工资或者失业。同样,普通消费者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需求进一步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节约悖论”。凯恩斯证明,这种节约会形成一种“失业均衡”(underemployment equilibrium),即工人失业与工厂开工不足同时存在。当商品的总需求低于总供给时,厂商被迫削价出售产品,价格下降将使他们的利润和现金流进一步降低,这种情形在“大萧条”时代广泛存在。

凯恩斯认为,这是源自于人的心理预期,在“大萧条”这样的危机中,即使有利可图,但资本主义的“动物精神”,也就是“自发地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会消失殆尽。人们的经济决策不仅仅依赖于理性的数学计算,也会在事件本身、不确定性及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变得容易冲动或者因循守旧。他说:“当人们的动物精神和自发的乐观情绪消失,只能依靠数学期望去做决策时,企业将陷入困境甚至倒闭。”不管是否存在盈利预期,如果失去“动物精神”,那么经济将陷入长期的萧条之中。

凯恩斯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复杂:为了应对这种恶性循环,政府必须介入,主动去创造需求。这一理论在战后很多年里深入人心,很多国家为了对抗经济萧条而采取了凯恩斯的建议。那些热情乐观的支持者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凯恩斯的理论去实现“充分就业”,这种为了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干预行为,常常被用来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1965年,《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文章,称赞凯恩斯为先知先觉者。文章的标题《我们都已是凯恩斯主义者》印证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但有一个微弱的反对声音出现了,这个声音来自于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而他的观点常常被其他经济学家嗤之以鼻。

弗里德曼用充分的论证批判了凯恩斯的思想,他被称为货币主义学派的奠基人,这一学派用货币供给来解释经济波动。弗里德曼和他的伙伴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用完全不同于凯恩斯的理论解释了“大萧条”。根据他们的分析,造成“大萧条”的原因不是总需求的不足,而是银行贷款和储蓄的下降,恐慌的存款人大量提现造成银行倒闭。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的严重不足,他们称之为“大紧缩”(Great Contraction),引起了总需求的下滑,最终导致消费、收入、价格乃至就业的减少与下降。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总体上是反对政府干预的,尤其是凯恩斯提倡的扩大政府开支政策。他们认为,如果美联储大幅削减再贷款利率,以便商业银行能从美联储借款,就可以应对货币供给的萎缩。更重要的是,货币主义学者指责美联储没有做好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时没有为其提供有效的流动性支持。他们指出,如果美联储在20世纪30年代不让那么多的银行破产,“大萧条”的破坏程度就不会有那么大,经济衰退的程度也会减小,并很快就会实现复苏。

货币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的亮点在于,20世纪30年代货币供给的紧缩确实使信贷恶化,美联储的行动把局面变得更糟。但一些经济历史学家,比如彼得·泰明(Peter Temin),则认为总需求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凯恩斯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最终实现经济复苏,但只有消费开支的增长才能推动总需求的上升。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弗里德曼取代凯恩斯成为了最为瞩目的经济学家,原因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时代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凯恩斯的很多其他观点,有的出现在《通论》中,有的出现在他的早期著作《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中,大多为战后的经济学家所忽视。他们努力化解凯恩斯与早期经济学家(尤其是古典经济学家)的分歧,结果促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出现。新古典综合派其实是一个混合物(被称为杂牌凯恩斯理论),保留了凯恩斯关于政府刺激总需求的理论,而忽视了他的很多其他观点。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忽视了凯恩斯的其他论点,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教授就用毕生精力拓展了凯恩斯提出的理论。明斯基为凯恩斯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传记,并出版了著作《稳定不稳定的经济》(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在明斯基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中,他指出凯恩斯被学者们误解了。通过分析《通论》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些关于银行、信贷以及金融机构的章节,并综合了《货币论》中的观点,他指出凯恩斯论证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的不稳定性会带来经济危机。他说:“内在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陷。”

根据明斯基的分析,内在不稳定来源于资本主义的基石,即金融机构。他说:

凯恩斯很清晰地分析过,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又是源自于金融体系对资本的不懈追逐,把企业家的冒险精神转化为投资的有效需求。这会带来投资的膨胀,造成经济失去控制的扩张。

不断增加的信贷活动会使金融体系变得脆弱,这种失去控制的扩张也就会演变为金融危机。

明斯基深化了凯恩斯关于金融中介机构的研究(更多的是商业银行)。它们在现代经济中占据关键角色,通过复杂的金融网络把借贷双方联系在一起。凯恩斯认为:“货币并非是中性的……这是现代经济的典型特征。”根据明斯基的论述,凯恩斯对金融活动是如何影响生产、消费、产出、就业以及物价等等的都作了深入分析。

这些观点与战后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截然不同,尽管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问题会对整个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但在新古典综合派的模型中却很少考虑到它们。明斯基的研究有所不同,他证明了当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体系异常复杂并相互交错时,会把整个经济体系拖入危机的深渊。他分析的中心是债务问题:债务是如何形成、发行和估值的。同凯恩斯一样,他认为债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动态的,随时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他强调这一动态过程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不确定性。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具有不确定性;在经济萧条时期,不确定性的存在会驱使金融市场停止借贷、降低风险暴露以及贮藏资本。

实际上,这些观点并非革命性的创新,但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则有所不同。他根据贷款者筹集资金目的的不同,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即对冲贷款者、投机贷款者和庞氏贷款者(Ponzi borrowers)'1'。对冲贷款者是指可以利用现金流偿付利息和本金的借款人;投机贷款者是指现金流只能偿付利息、不能偿付本金的借款人,他们只能不断借新偿旧;庞氏贷款者是指风险最大的一类借款人,他们的现金流既不能偿付本金,也不能偿付利息,他们只能不断借贷,寄希望于用借贷资金买来的资产价值不断上升。

明斯基认为,当投机泡沫盛行时,对冲贷款者的比例将会下降,而投机贷款者和庞氏贷款者的数量将会上升。对冲贷款者不再坚持其保守的投资策略,而是开始变为投机或者庞氏贷款者。泡沫旋涡中的资产,例如房地产等价格的上涨,将会鼓励借款者去借更多的债务。当债务规模不断膨胀时,市场会变得十分脆弱,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根据明斯基的观点,(引发泡沫破灭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事件:可能是某个公司的倒闭(如对冲基金和大型银行的倒闭刺破了2007…2008年的资产泡沫),也可能是人们揭穿了某个骗局,如2008年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的骗局被揭穿。

明斯基指出,当债务金字塔开始崩溃,信贷活动停滞时,即便那些健康的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也会遭遇流动性困难,以至于若不低价处置资产就不能偿付债务。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抛售资产,资产价格就会急剧下挫,最终陷入争相抛售的旋涡,价格进一步下跌,更多的资产被抛售。当总需求低于总供给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即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越来越强。

除了债务人以外,这看起来是人们的福音。研究“大萧条”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将其称之为“债务紧缩”(debt deflation,参见第6章),他认为如果商品价格下跌的速度超过债务紧缩的速度,私人债务的实际价值将会上升。假如一位投资者借款100万美元购买了一所房屋,那么这所房屋的价值是100万美元,投资者的负债也是100万美元。若发生了通货紧缩,房屋的价格和投资者的薪水等等都会下降。在成本下降的同时,投资者的收入也会下降。不幸的是,这项按揭贷款的真实价值上升了:现在的100万美元负债的负担要比之前更大。

由于通货紧缩增加了人们的债务负担,也就抬升了违约和破产的风险。随着违约和破产的增加,经济的螺旋式下降继续持续,最终把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例如,1929年10月至1933年3月期间,资产抛售潮把私人债务的名义价值降低了20%,但由于通货紧缩,这些债务的真实价值大幅增加了40%。

费雪(包括弗里德曼和明斯基)建议,为了避免“大萧条”再次出现,中央银行(在美国是美联储)必须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为银行、企业甚至个人提供必要的融资。在极端情况下,政府应该推行“通货再膨胀政策”(reflation),通过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来推动经济复苏。

这一建议目前正在被采纳。2007…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美国政府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没有像20世纪30年代的胡佛政府那样让大量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美联储为他们提供了巨额援助贷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