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海瑞岂是好相与的?那是看皇帝不顺眼了,都敢骂个狗血喷头的大神……说起来,隆庆朝言官给皇帝挑毛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海瑞,希望也能像他那样出名,只是这些人专拣软柿子捏,还只敢敲边鼓,不过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罢了。
现在海瑞便用实际行动,给那些欺软怕硬的言官,好好上了一课。他的那封《告养病奏》,那里是什么辞呈,分明就是骂尽当朝高官的弹章!被好事者称为,天下第二疏,与他的‘天下第一疏’遥遥相对。奇文必须共赏之:
在奏疏中,海瑞先说‘衰病不能供职、恳恩曲赐归田、以延残喘事’云云,谁不知道这个南蛮子精力过人,能连续办公数月而不休,这样的人若算‘衰病’,那满朝文武怕都得进棺材了。
当然这只是个由头,海瑞真正要说的话在后头,且看他是如何说的:‘臣以举人之身,得皇上不次超擢,竟也绯袍加身,官居四品,圣恩广大无可报矣。臣广东琼山县人,琼山万里京师,微臣忠悃无日可达,唯有披肝沥胆,为陛下言人之不敢言:今天下诸臣病入膏盲矣!是何病也?二字乡愿矣!其不论国法、只知人情;无有君臣,只讲师生;不顾公器,只言私利!故皇上虽有锐然望治之心,群臣绝无毅然当事之念!只知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一时互为掣肘,一时又沆瀣一气,而又动自诿曰:‘时势然则、哲人通变。’朝风无耻若斯,何人再顾黎庶?国俗民风,日就顽敝矣!’
‘皇上若求图治,必先刷新吏治,敕令阁部大小臣工,不得如前虚应故事,不得因循官场旧习!命其杜绝敷衍、严谨姑且、事必认真!所谓‘九分之真,一分放过,不谓之真’。况半真半假者乎?此则,阁部臣之志定,而言官之是非公矣!阁部臣如不以臣言为然,自以徇人为是,是庸臣也!是不以尧舜之道事皇上者也!宰相奉行台谏风旨,多议论、少成功!遂阶宋室不竞之祸!我皇上何赖焉?’
‘胡诠之告孝宗曰:‘诗云‘勿听妇人之言’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皇上勿听之可也,宗社幸甚,愚臣幸甚!’
行家一出手,便知道有没有!要知道,在这个唾沫与板砖横飞的年代,骂人想要骂出新意是不容易的。何况海瑞连皇帝都骂过了,在大家看来,已经达到了骂人的顶峰,再骂其他人也没啥意思了。然而海瑞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他骂人的天赋,他这次采取的是‘普遍打击,重点强化’的策略。
不仅把‘庸臣’沈默和‘宰相’徐阶骂得狗血喷头,还创造了,与‘嘉靖嘉靖,家家净也’新的经典骂语——‘举朝之士,皆妇人也’!一句话把满朝文武全骂进去了!
这一句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要知道,在这个年代,骂别人是‘妇人’比骂尽祖宗十八代还狠,于是满朝哗然一片,然而奇怪的是,却没有人出面反击……
究其原因,不过心虚二字而已,无言以对,夫复何言?
分割
前几天有些透支了,小郎君今天歇了一天。就先一更吧,继续写,明天三更。谢谢啊……另外不要担心说,沈默有萎了之类的,决战下章就开始了。
※※※※本书由※※百度贴吧※关_关雎鸠※※精心整理※※※※
第八二零章 公祭(上)
@@@@@@@@@@@@@@@@@@@@@@@@@@@@@@@@@@@@@@
‘举朝之士,皆妇人也!’不管百官怎么想,隆庆是爱死这一句了。他是第一次对‘面目可憎的公文’产生了兴趣,整天拿着海瑞的奏疏不撤手,还问一旁服侍的陈宏道:“按海瑞的说法,徐阁老岂不是一个老太太?”
陈宏哭笑不得道:“主子真能琢磨,不过要是把朝廷类比成一家后宅的话,徐阁老可不就是说一不二的当家老太太吗?”
“那李阁老呢?”隆庆饶有兴趣的问下去道。
“李阁老嘛,是大儿媳妇,老实木讷,被婆婆压得没脾气,偏又喜欢沾点小便宜,苦于心眼不够,老被人坑的那种。”陈宏笑起来道:“主子您说是不是?”
“不错不错。”皇帝頷首道:“张师傅呢?”
“张阁老,是老夫人的老闺女。这个大姑子心眼很多,年纪大了还没嫁出去,自然要生些是非的,但是老夫人从小养起来的,所以对她多有偏袒。”
“嗯……”皇帝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但毕竟是自己的师傅,不便加以评论,便揭过去道:“那陈师傅呢?”
“陈阁老,”陈宏想一想道:“是庶出的闺女,不讨老太太欢喜,谁都敢欺负欺负她,所以日子过得艰难,只能吞声下气,小心做人。”
“嗯……”皇帝闻言有些愧疚,点头道:“几次见陈师傅,确实有郁郁之感。”说着叹口道:“为何不讨徐阁老的欢喜?”
“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她亲娘当年和老太太争宠。”陈宏小心翼翼的看着隆庆,见他并未流露出反感甚至警觉的神态,才状若不经意道:“结果老太太把姨太太赶走了,姨太太闺女的日子,自然要难过。”
“哎……”这话说得有些露骨了,但隆庆对陈宏的信任,让他并不往旁处想,只是顺着他的话头道:“也不知高师傅的老寒腿,今冬再没再犯?这么长时间也没给朕来信,不会是在生我的气吧?”
“这个奴婢经常过问……”陈宏赶紧回道:“自八月以后,确实再没收到高师傅的信。”
“唉,我这个做徒儿的不孝啊。”隆庆深感自责道:“朝廷是非一多,就忘了给师傅问安,他一定是安我的气了。”说着吩咐陈宏道:“年关将近,把各地藩王进贡的年货,拨出一部分。朕再写封信,你派人一并给高师傅送去……”顿一顿道:“再看看高师傅的状态如何?”
“是。”陈宏连忙应下。
感觉气氛有些凝重,隆庆强笑道:“对了,内阁诸位都说了,还没说说沈师傅呢……”
“沈阁老啊,”陈宏幽幽道:“就是种受气的小媳妇……”
一句话又把隆庆的情绪打击下去,叹气道:“唉,沈师傅真太委屈了,朕又无能,连他一点小小心愿都玩不成,实在是往他伤口上撤盐。”
“唉……”陈洪也陪着隆庆叹气起来。他知道皇帝说的是胡宗宪谥号一事。
当初隆庆把这事儿看得太简单了,还敕令礼部一天就要给出结果。但实际情况是,这个谥号定的,要比女人生孩子还难产……
上谕下达的当天,礼部尚书赵贞吉,就上书说:‘谥号给定,关系对已故官员一生之评价,要对史书和公道负责,必须慎之又慎。应先征询百官的意见,由翰林院初议,再交内阁议安,最后由皇帝颁布。’
对此隆庆十分无奈,因为赵贞吉虽然说的不错,但谥号发展到本朝,基本上已经滥了,非凡没有恶谥不说,且成了装点高官灵位的必备品……基本上三品以上,没有犯大错误的官员都能得谥。加之隆庆新朝,为前朝建言得罪诸臣平反,所以出现了谥号大批发的现象,所以隆庆就从没把给谥这档子事儿,看得多么了不起。
皇帝想得太简单了,或许给别人定个谥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对胡宗宪这种身具大是大非的争议人物来说,谥号如何,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盖棺定论,还会影响到许许多多活人的命运,甚至有可能会左右朝局。
因为谥号产生的全过程‘请谥、议谥、定谥、赐谥’至少名义上,是要经过群众讨论、政龘府裁定,最后由皇帝颁布的,可以看做对这个人的历史评价,要比任何圣旨、廷寄上的说法,都更具有公信性。
如果给胡宗宪以美谥,那他就是再无争议的正面人物,美谥程度越高,他的历史评价也就越高,这当然会让那些曾经侮辱过、迫害过他的人寝食难安了……胡成了好人,他们就是坏人,胡的形象越高,他们的形象就越差,甚至会失去道德的高度,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所以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可能,他们也不会让胡宗宪这么容易得谥,最起码也不能让他得到美谥。
~~~~~~~~~~~~~~~~~~~~~~~~~~~~~~
虽然很清楚百官这点小心思,但礼部拿规矩说事儿,皇帝也没有办法……大明朝的政治体系发展到现在,对于一应政务,皇帝只有最高的决策权,如果插手下面的具体事务,是要狠狠挨骂的……所以他不能越过礼部、自己翻翻《谥号表》,给胡宗宪定谥,那样即不符合程序,还会被胡家人视为羞耻,不会领他的情的。
按例,谥号都是在丧礼上公布的。为了等着这两个字,胡宗宪的灵柩至今还停在先贤祠里,让隆庆无法跟他是师傅交代。但隆庆再着急,也只能任其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完程序,饶是他每天派人催促,等谥号报上来时,也已经进了腊月。
晚点就晚点吧,隆庆压下火气,打开奏本一看,登时又气不打一处来了……原来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竟然给定了个‘襄愍’。后面还有注释曰‘甲胄有劳曰襄,使民悲伤曰愍’后面还有一大通的解释。然而隆庆不愿看那么多废话,他最近批了那么谥号,自然知道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文臣有军功曰襄,不得善终曰愍。
这两字联起来,即是说‘此乃一立有军功,不得好死的文臣。’要说这是对胡宗宪一生的概括,似乎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这是礼部和翰林院的人,反复权衡后的决定……他们既不愿意得罪沈阁老,更不愿意得罪徐阁老,便用这个谁也挑不出毛病的‘公正评价’,让哪边都挑不出毛病来。然而这个美谥泛滥、谥号贬值的年代,此等不带感情的平谥,本身就是一种贬损,让皇帝如何拿得出手?
隆庆将奏本打回内阁,命有司再议,为了避免某些人阻塞言路,蒙蔽圣听,他还特意下旨,命在京官员,乃至各省地方官,也可以提出各自的意见,务必给胡宗宪一个,禁得起历史考验的评价。
朝野上下都看出来了,皇帝这次是铁了心,要和内阁对着干了——然而大部分京官仍不看好隆庆,认为就像他之前数次和内阁对抗,最后无一不是皇帝以低头认输为结局一样,这次的结果,也不会有两样。
虽然京官大都缄默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从南京、从东南数省,八百里家里传来的奏本,却向雪片般的飞到司礼监!对于给胡宗宪定谥一事,东南的官员士绅,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积极。他们纷纷借此机会,公然为胡宗宪讼冤,也第一次将东南官民对胡宗宪的真实感情,展现在天下人眼前。
有南京兵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等八大衙门,以及江淅一百余名官员联龘名上书为证:‘臣等诚惶诚恐、顿首恳乞圣主酬勤报功,以隆盛典,以快公论事。臣切惟天下不患无英雄豪杰,而患无以鼓舞之;人君不患无爵禄名誉,而患无以善用之。我国家功令,凡首功一级以上,增秩有差,赐金有差;其中有平一贼、复一城者,即赏以延世,爵以通侯,所待功臣亦不薄矣。然亦有矢心报主,保大定倾,功成再造者,却含冤蒙垢、不得伸张,此其为人心之抑郁,亦盛朝之阙遗,非浅鲜也。臣等素慨於中,义不容隐,为皇上陈之,伏惟圣主垂听焉。’
‘嘉靖时,奸民外比,倭寇内侵,东南盖岌岌也,先臣少保胡宗宪,以监察御史而定乱,使数省生灵,获免涂炭,其功亦岂寻常耶?时当五峰桀鹜诸岛,各拥数万,分道抄掠。督抚总兵,俱以无能论罪,朝廷悬万金伯爵之赏!若无宗宪悉力荡平,则堤防不固,势且滔天,其究莫知所底止者。独不见宋人西夏失守,如折右臂,纵以韩、范之威名,先後经略,卒不能制。元昊之稽首者何也?狐免之窟成也。是宗宪之用奇设间,似不在韩、范之下。今黄童野叟,谓国家财赋仰给东南;而东南之安堵无恙,七省之转输不绝,与九重之南顾无虞者,宗宪之功不可诬也!’
‘胡宗宪以驾御风电之才,吞吐沧溟之气,揽英雄、广间谍、训技击、习水战!凡诸备御,罔不周至,故能平数十年盘结之倭,拯六、七省焚掠之难,此其功岂易易者!若乃高倨谩骂,挥掷千金,以罗一世之後杰;折节贵人,调和中外,以期灭此而朝禽;此正良卫茹荼,心知其苦,口不能言者,而竟因此身辱蒙垢,亦可悲矣!毋庸讳言,宗宪之品,瑕瑜不掩,然比之猩琐龌龊,以金缯为上策,一切芶且侥幸者,相去逡庭。临事而思御侮之臣,安得起若人於九原而底柱之也?!’
‘臣等身处东南,曾临倭乱,耳目之所睹记,最为亲切。且此乃东南之公论,非臣等之私言也。我皇上试询大小臣工,有不以宗宪之忠切功高乎?肃皇帝曾曰:‘朕若罪宗宪。後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是宗宪之勤劳,我皇考知之,今皇上亦知之矣。然宗宪竟遭酷吏残虐致死,吴越士民谈及於此,每扼腕而不平,痛哭而涕下。此乃杜我大明任事者之气,亦岂所以彰列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