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胶眉父龅笔钡囊浚及ち寺睢D敲纯鬃影ち寺詈笤趺唇材兀

    下论中就讲了很多。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

    ,后世的儒家就引用这句话,解释为孔子不同意这些人,骂他们是鸟兽。这个话解释错了。 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对隐士非常崇敬。 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明知道这个人救不起来,我尽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这是孔子之圣。 隐士们的道家思想,则救不起来就不救。 这时中国思想的两大主流。 道家对时代思想的潮流,视之如山洪的暴发,挡是挡不住的,一定要去挡就是傻子,必定被冲走。 如要挽救的话,就估计山洪的力量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衰微下去,先到那衰微处的下游,稍稍一引导,就引进了河川渠圳。 儒家的思想则不然,对于时代的趋势,也视如山洪暴发,挡是挡不住,但是要跟着这股山洪旁边跑,在沿途看到洪流中的人,救一个算一个,一直到某一有利的形势,将洪水导入河川渠圳。这两种思想都对。 孔子认为道家走隐士路线,站到下游去等待也没错。 所以他讲“鸟兽不可与同群”

    ,这句话仔细一研究,孔子是赞成的,并不是反对。 鸟类是高飞的,要高飞的就高飞去吧!野兽是生活在山林里的,自然就在山林过他们的生

 446

    泰 伯 第 八334

    活。 而我是人,既不能高飞,也不想入山林,我就做点人世间的事情吧!

    秀才未必知天下事

    说了半天,就是解释“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孔子还是赞成隐士思想。 他说如果真有救人救世的本事,而当前的机会不属于我的,你也没办法去救,那么先要保护自己,充实自己。 所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在下面“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如果社会渐渐上了轨道,有才能的应该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倘仍无法贡献,还处在贫贱中,那就是身为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耻辱。 如果在一个动乱,不上轨道的社会中,安享富贵,或是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不正当的途径取来的,这也是不对的,可耻的。跟着这几句,便又说出真当“隐士”的客观态度。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问题又来了。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是身居官职,最好不要随便谈论批评政事。 真当隐士的更须要有如此的胸襟。 这几句话,我们要常注意。 现在顺便告诉大家一些有趣的经验。 我不是学者文人,但常与学者文人接触。 学者文人最喜欢谈政治,而

 447

    434论 语 别 裁

    且他们对现实的政治,几乎没有满意过的,尤其学自然科学的学者,更喜欢谈政治。 我的结论是越外行的越喜欢谈内行话。 不知大家的经验如何?

    据我所知,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 他们可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等于有人在街上看到别人打架,自己在旁边吆喝着大声喊打,可是叫他自己来,只要一扬拳头,他就先跑了。 这就是历代文人的谈战争。 知识分子喜欢谈军事、谈政治,大多数绝对外行。 所以我常引用孔子这句话对他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答道:“这有什么难?”我说:“你我知不知道基辛格此时此刻看的什么公文?说的什么话?你我所知道的情报、资料,都是从报上看来的,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可靠性大有问题。 就算是可靠的,在报纸上发表出来的,还是有限,不知道还有多少不能发表的,而且和此刻的现况,又相隔很遥远了。像这样如何可以去谈政治?

    而且政治绝对要靠经验,不是光凭理论的。 你说某某不行,你自己来试试看,毫无经验的话,不到三个月就完了。 所以孔子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以很具体的事实来说,荣民总医院某手术室,此时在为某一病人的某一病开刀,你我能知道吗?即使自己亲人进手术室接受治疗,而我们被关在门外,他在里面危险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只隔薄薄的一扇门就不知道。 所以‘谋其政’不是想象中的简单,要在那个位置上才能执其政、谋其政。“

    很不幸的,孔子的这句话常常被人用来做滑头话,作推

 448

    泰 伯 第 八534

    托词。 甚至,有些人看见别人用这句话作挡箭牌,都误认为是跟孔子学滑头。 所以打倒孔家店的人,也把这句话列为“罪状”之一,把罪过弄到孔子身上了。 事实上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要和作人做事配合。 他也是告诫学生们,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因为真正了解内情,太不容易了。

    文化复兴运动

    子曰:师挚之始,关雄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这里讲到文化的重整,等于我们现在讲文化的复兴。 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 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事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 他先从礼乐入手,《诗经》也可以说是乐的一种。《关雎》为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之乱”的“乱”字,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千万注意。 古代这个“乱”字含有“乱”的反面意义在内,就是“治”的意思——秦汉以上的书,会这样用,唐以后大多都不会这样用。 比如“毒”字,在秦汉以前,有治疗、痊愈的意思,譬如有人砍了我们一刀,是伤害;而我们手上或脚上生了疮,医生锯下我们一条手臂或一条腿,就不算伤害,反要感谢他的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古代文字少的时候,就有许多字义是借用的。

 449

    634论 语 别 裁

    “师挚之始”

    ,师挚是当时管理鲁国文化的大乐师——不是乐队的大乐师,勉强说,相当于文化局长,但不只是一个做官的,他本身是个专才。 孔子这里说,鲁国文化经过整理,新旧文化交流以后,非常悠美。 可是跟着而来的,下面孔子又讲到文化思想,又提出他的感叹了。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感叹当时的社会,一般人的思想与个人的修养,犯了三个大毛病。这三个大毛病,不止是孔子当时的社会如此,在我们看来,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尤其现在看来,格外同意孔子的这三句话。 许多人“狂而不直”

    ,“狂”本来不是坏事,孔子也欣赏狂狷之士,虽然还不够标准,但是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君子,都成为圣人。因此退而求其次,至少是狂、是狷,还有可取之处。“狂”就是豪迈慷慨,心地坦然,交朋友,不对就是不对,说了他,他并不恨你,这类的典型为狂。“狷”

    ,毫不苟取,不义之财一点都不要,不合理的事情绝不做,很保守,个性独立而很有道德修养为狷。孔子认为假使没有君子之人,那么狂与狷这两种也不错。有一个朋友,在大陆曾当过省府委员、厅长一类的职务,他狷介得使人有点怕他。 就如我和他坐公共汽车,我替他付了一张公车票,他一定要想办法下一次替我付回一张。 这种人非常可爱,一毫不苟取,一毫不苟与。 还有一个朋友,抗战时在某单位工作的廖先生,学问好,道德也好,我非常敬重他。一九四九、五○年,我到了台北,有一次和他约会,他

 450

    泰 伯 第 八734

    坐汽车到衡阳街和我见了面以后,就下车,和我坐一辆三轮车走。 照他的习惯是走路的,坐三轮车还是依我的习惯。 所以换车,是因为他到衡阳街是公事,和我见面后的活动是私事,就把公家的汽车放回去。他这种不苟取不苟与的精神,我非常佩服。 胜利以后,他奉命到上海接触金融界,很多金融界的巨头都在座,而他穿一套旧中山装,像个乡巴佬一样到场,大家都不认识他。他晚年信佛,住在观音山的戴公祠。廖先生临死的时候,好像预先知道,早几天就约一些好朋友当天去吃饭。 饭后洗好澡,穿好衣服,邀朋友们一起和他念佛。念着念着他不念了,不动了,就这样去了。 这是很妙的。 这位朋友,的确做到了狷介,做官几十年,就如此清白。 像廖先生临死时的从容自在,真可算“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一点没有牵挂,很坦然,而且早一个星期就知道。 所以道德修养与生死来去,都有关系,“狂而不直”

    ,有许多人狂,豪迈得很。 但是假狂的人很多,内心不正直,歪曲心肠,这是一个大毛病。“侗而不愿”

    ,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倥倥而不信”

    ,有许多人自己是空空洞洞的,却不相信人家,也不相信自己,只是空空洞洞,莫名其妙的作一辈子人。“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有这三种人,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这三句话,也就是孔子当时看时代在变乱中,多半是这一类的人:狂而不能直,老实相而内心并不厚道;再加上非常浅薄,浅薄到没有内容,还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又不好好求学。 因此孔子很感叹。 事实上一个乱离的社

 451

    834论 语 别 裁

    会,这都是必然的现象。 我们今天处于这个时代,看到一些人物,也有孔子同样的感叹:“吾不知之矣!”这句话很幽默,意思是说实在不知道这部历史将变成什么样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是以正面言论结束上面的话。 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 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学如不及”

    ,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 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大家要特别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须要反省。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 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 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 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 我看到几位中年朋友,的确是值得佩服。 家里藏书非常多。 他们的年龄,都快到六十岁了,每天公事非常忙,夜间读书每每到两三点钟才睡。因此他们的学识、能力,不断在进步。所以这一点习惯一定要养成。 依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读书的习惯养成了,要无书不读,甚至坏的一面也要懂,懂了不跟他走,那才是真本事。

 452

    泰 伯 第 八934

    三 代 之 治

    孔子说了孔门学问中个人的修养,和作人做事的大原则以后,接着是评论中国历史哲学的一个标准。 儒家在历史上特别推崇尧、舜、禹三代。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巍巍乎”三个字,大家都知道是崇高、伟大的意思,用白话可以写到几十个字的句子,古人三个字就形容出来了,甚而可以只用一个“巍”字,就表达出来了。 这不去管他。 孔子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这三代是著名的“公天下”。

    这种帝王位置的传替叫做“禅让”

    ,禹以后变为“家天下”

    ,但并不是禹的本意,因为禹所传的人,没有找对,后来才又找到禹的儿子继承下来,这才变成家天下。 大家要研究“公天下”的道理,千万要注意前面提到的《伯夷列传》。这篇书很难读的,这篇书懂了,对于中国的历史哲学大概也就懂了。这样才能了解司马迁对于历史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观点。说到司马迁的文章,也可以说有一点坏道。 何谓“坏道”?

    世界上骂人文章写得最好的,是司马迁;批评文章写得最好的,也是司马迁。 好在字面上看不出来在骂人,也看不出来在批评人。 他写了《史记》以后,在一封给朋友的回信《报任少卿书》中,就说写了这部《史记》“藏之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