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 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 尤其对这三种人,他是特别严肃的。“冕衣裳”
,“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 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样,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代表贵官执政的人。“瞽者”是
484
子 罕 第 九174
瞎子。 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这个“少”字就是年轻。 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
,孔子虽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 这本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 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 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
,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
,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
,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 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 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
、“制中”
、“严制”
、“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
485
274论 语 别 裁
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 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 平日称父为“严”
,称母为“慈”。
“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 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 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 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 现在变成好玩的了。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 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 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 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 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 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 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
486
子 罕 第 九374
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 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
,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不 见 顶 相
下面引用了颜回对孔子的赞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这是颜回对孔子崇敬的评论。“喟然叹曰”的“喟”字,是叹气的意思。 距今两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圣叹,许多人都知道他的。 他对《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有特别见解的评论。 他的名字就叫“金喟”
,又名“圣叹”。据说他姓张,并不姓金。 他为什么取这
487
474论 语 别 裁
个名字呢?
因为金圣叹出生时,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厅中等待,当时厅上挂了一幅孔子的像,突然听见画中的孔子喟然叹了一口气,这时丫环从里面出来报喜,说生了一个孙少爷。 他祖父心里很难过,孙子生出来,孔子在叹气,觉得这个孙子将来会有问题,所以取名金喟,又名圣叹,这是一个传说,在此当闲话一提。颜回赞叹孔子“仰之弥高”
,就是抬头一看,越看越高。后来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文化,对释迦牟尼也有类似的形容词。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与众不同,其中有一种相名为“不见顶相”。佛教徒们研究佛经很好玩的,起初研究,有些人奇怪,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后来多读了书才明白。 所以有人来问我,为什么释迦牟尼会看不见头顶?我说如果看不见他的头顶,那不是佛,是妖怪,应该打倒。 实际上所谓“不见顶相”
,就是“仰之弥高”的意思,太崇高了。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学的人,把这句话当成真的了,说释迦牟尼没有天灵盖,殊不知这是崇高伟大、没有止境的意思。“钻之弥坚”
,是赞叹孔子人格与学问造就的深厚,越钻研越厚实。“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果这两句话照字面讲,孔子有隐身法了,以武侠小说来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 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好像太极拳、八卦拳,内功到了家似的。 实际上四句话连起来,可用一句土话解释,就是“这个人摸不透”。
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所以用这四句话的文学境界来形容,益见孔子的伟大。 这是颜回跟从孔子,对孔子所加赞叹的结论。对于一个哲学家,一个民族文化伟大的圣人,譬
488
子 罕 第 九574
如西方人尊重耶稣,以后都变成宗教性的“神格化”
,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顶,事实上是否这样呢?这点我们要注意。事实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我们反过来,随便找一个乡下很土的种田人,一个老实人,对他研究研究看,就可发现一个平凡的人,也就是一个伟人。 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 如感觉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毛病,有了这种心理,就可见这个人有限。 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学的观点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如果真有学问的人,学问到了家,自己又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
,那就是颜回所讲孔子这四句话的境界。
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
下面跟着说孔子教育人的态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注意“循循”这两个字,“循”是跟着走。 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处世也是如此,讲理论容易,做起来很难。 在学校里教学生,就常会感到非常讨厌,有时候心里会想:“你还没有懂?!
真蠢!“
当我们有了这个心理的时候,马上感觉自己到底不是孔子。 颜回这里说孔子,对学生不会发这种脾气。“循循然善诱人”
,教育是诱导的,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 什么是诱导?
这是好听的名词,说穿了只是“骗人”而已,善意的“骗”。
好像小孩子玩火柴,这是多危险的事,你如说不准玩,他非
489
674论 语 别 裁
玩不可,就要赶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骗他,要诱导他,使他觉得别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丢了,来拿其他的玩具。 这就是“循循善诱”
,就是这样“骗”人。教育如此,推而广之,诸位出去做领导的人,从事政治,都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带一个圈子,还是把他带上正路。 人性就必须这样处理。 所以从孔门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讲到人性,就主张堵不得的。 你说:“不可以!不行!”他就非做不可。 尤其是对一个小孩的教育,你说不准,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师,听你的,但心里非常反感,从心理学来看,就只这一点反感,慢慢积累起来,到最后他对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习惯了。越是受压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办法,循循然善诱。当然有时候有例外,像军人带兵,老实说没有那么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如何,没有理由,因为战场上必须这样,也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平常的教育则还是要“循循然善诱人。”
像对年轻人有一件事就感觉得到,有些书越禁止,他越偷偷的看。 所以循循善诱是一个原则。 方法怎样运用,则和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不挡住人,把门打开给他看,诱导他进去。 但用什么诱导他呢?用什么“骗”他呢?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所谓人文的学问,就是这两句话。 什么是“博我以文?”就是知识要渊博。 我时常感觉到,现在的教育,从五四运动白话文流行以后,有一大功劳,知识普及了,现在的青年知识渊
490
子 罕 第 九774
博了,这就是“博我以文”。尤其现在加上传播事业发达,每个家庭有电视,在社会上有电影、报纸、刊物、广播,各种传播知识的工具,以致现在十几岁的青年,对于常识,比我们当年二三十岁时还知道的更多。 当年我们书是读得多,对于普通知识还是傻傻的。 乡下出来,看到飞机、轮船,还叫“飞轮机”
、“火轮船”。现在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 可是知识越渊博,学问越没有了,缺乏了下面“约我以礼”的涵养。 我们要了解,“博我以文”的“文”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识。 知识要渊博。 但知识越渊博的人,思想越没有中心。 所以中国政治,在过去领导上有一个秘密。 当然,这在历史上不会写出来,任何一个皇帝成功了,都不会传给徒弟的。 这秘密是什么呢?他尽管采用知识多的人,渊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干部是找老实而学识不多的人,他稳得住。凡是知识越渊博的人越靠不住,因为他没有中心思想。 对于这种人,给予的官位、头衔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权力,并不交给他。 知识多了的人,好的可以说成坏的,坏的可以说成好的。 像现在的人好讲逻辑,把西方的一种思想方法,也当哲学来讲。 例如说到法理学的话,如果我们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对的。但是打了他一下,他可以要求验伤,告你伤害。他说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权,至少在判决确定前,他还只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权,人权第一,你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