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廷锴等人为人民革命政府委员,李济深任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福建事变在全国及海外华侨中引起巨大反响。福建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讨伐令。国民党召开中常会,决定永远开除陈铭枢、李济深、陈友仁等人的党籍,并交政府严行拿办。
12月,蒋介石调遣嫡系部队15万人,亲自坐镇指挥,对福建展开大规模军事进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十九路军将士们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相继失守,内部一些将领哗变。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等人相继离开福建,历时两个月的福建事变终于失败。
蒋介石能够顺利地解决福建事变,主要是由于双方军事力量太过悬殊,也由于蒋介石认识到事变对自己独裁统治的威胁,采取各种毒辣、严厉的手段,在政治上进行反击、军事上大举进攻,再加以从内部进行分化;从福建人民政府自身方面讲,他们主张停止内战,积极抗战,联共反蒋,这些行动反映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强烈的抗日愿望,这是爱国正义的行动,但他们自身也存在着弱点,未能及时提出正确的战略策略,并且公开放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旗帜,取消孙中山遗像,使自己陷于孤立,也给了蒋介石讨伐的口实。蒋介石抓住了他们的弱点,结果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平息了这场事变。
其次,打拉结合,搞垮两广反蒋联盟。1936年5月,胡汉民突然病故,广东广西实力派一时间失去了重心。蒋介石决定利用机会,采取措施,取消两广的半独立状态。他委派居正、孙科、王庞惠等要员前往广州吊唁胡汉民,趁此机会,向陈济棠提出改组广东省政府等项要求。实际上逼迫陈济棠把广东军政大权交出来。
陈济棠再次被逼上反蒋的道路,与桂系一起反蒋。经过与李宗仁、白崇禧反复商量,陈济棠通电全国,反对日本增兵华北,激励全国反日情绪。西南执行部与西南政务委员会6月举行联席会议,再次通电全国。他们把两广所属的军队改称为“中华民国革命抗日救国军”,出兵湘南,要求北上抗日。
蒋介石用两手,即安抚和武力高压两手,应对两广事变。6月,他致电陈济棠指出:“今日救亡图存,必以整个之国力,取一致之步骤”,若“一隅独标揭于先,则整个国家之尊严,即已丧失于国际之间”。提出两广可派代表到南京相商,力图先行安抚,防止事态扩大。同时提前召开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讨论内外政策,要两广“踊跃参加,共决大计”,以缓和反蒋情绪。另一方面他在暗中紧急调集军队,抢先控制战略要地衡阳,使两广北上计划受阻。并扬言在必要时使用武力。
在保持武力高压的态势下,还派人带着一大笔钱,收买陈济棠的部下,获得成功。广东空军40多人驾机投蒋,联名通电谴责陈济棠等借抗日为名反叛中央。一部分高级将领相继率部投蒋,陈济棠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在蒋介石主持下,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免除陈济棠的职务。陈济棠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下,致电蒋介石表示“遵命下野”。广东落入蒋介石的控制。
广东问题解决后,蒋介石乘势解决桂系问题。电令白崇禧出洋考察,李宗仁前往南京在军事委员会任职。李、白对此举坚决拒绝。蒋见此策不行,又换了一个戏法,要将李宗仁、白崇禧调离广西,由黄绍竑在广西主政。李、白接电后,决定拼个鱼死网破,动员十多万军队备战,同时联络各方人士到广西共商大计。蒋介石立即调大批人马进逼广西,“一时大军云集,自四面而来的不下四五十万人,剑拔弩张,遥遥向广西逼近”。
华北事变发生后,日本加紧扩大侵略,民族危亡加剧,爱国学生奔走呼号,“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用和平协调解决争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和广西当局都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李宗仁等人向蒋介石提出和平方案,表示愿意和平解决。经过程潜等人从中斡旋,双方作了让步,终于促成广西问题的和平解决。
评析:
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对内“剿共”的反动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国民党内一些政治派别与军事集团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反映了民意,是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蒋介石不但不支持他们的抗日的要求,反而采取种种手段予以镇压和破坏,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举国声讨理所当然。
福建事变在很短时间里,就被蒋介石所镇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蒋介石组织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亲自督阵进行镇压,敌我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这是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中共领导机关实行王明“左”倾关门主义路线,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与福建人民政府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内部分析,福建事变的领导者提出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左倾口号和政策,加上一些将领被蒋介石收买,倒戈,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两广事变的发生,是对蒋介石打压不同派别和集团,排除异己的行为的反抗;更主要的是,是对蒋介石坚持反共内战,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抵制。蒋介石采用武力征讨,违背民意;采取和平方式解决,才是明智之举,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术篇第80节 双管齐下(1)
双管齐下,置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于死地
双管齐下,说的是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做某件事,以达到所期望的目的。蒋介石在对待持不同政见者,处理同政敌之间的矛盾问题时,常常采取这种权术。他解决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问题的方式,就是其中一例。
事例: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将军通电声明“即日释权归田”,隐居于山西汾县峪道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大片国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对此,冯将军极为愤慨。不断地谴责蒋介石的妥协退让政策,主张出兵抗击。1932年,他怀着满腔热情,从山西汾县峪道河山村出来,四处活动、劝说,希望国民党能团结抗日。但是奔走两个多月,得到的却是冷水浇头。他一气之下,上了泰山,住进了普照寺,潜心读书,研究国政。不久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集合各方抗日力量,组织抗日同盟军,相机发动察哈尔省的抗战。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援,于1933年1月致电两广的各派力量,呼吁:“现在已至最后之生死关头,非速图抵抗,不足以挽兹垂亡之局。”强调,只有识大体,群策群力,才能有所成就。他派人到北平、天津,请求工商界经济上予以帮助;联络他原来的部下吉鸿昌、石友山等将领参加抗日同盟军,并到苏联驻天津总领事处请求援助。
冯玉祥的抗日活动,遭到蒋介石的阻拦,他用劝说和诱骗的方法,要冯玉祥离开察哈尔。1933年1月,蒋介石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致电冯玉祥,邀请他到南京见面。冯复电以“近感风寒”予以拒绝。并提出了12项抗日救国主张,作为最后的呼吁。为了促使冯玉祥改变主意,蒋介石还派人到张家口敦促冯进京,并以监察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相许。但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抗战的决心已定,不受蒋介石的诱惑所动。冯说:“华北局势更紧,不但本不应南下,蒋及中央委员皆应北上,现寇已深入,非座谈抗日之时,只有大家上前线一拼。”他对身边的人表示:“宁为抗战而死,也不愿离开此地!”
冯玉祥抗战的义举虽然受到蒋介石的阻挠,但是得到全国各爱国团体和广大民众的拥护支持,也得到许多爱国官兵的响应。抗日同盟军迅速扩大,参加的除冯玉祥的原29军教导团和方振武组织的抗日救国军外,还有从东北和热河退到察哈尔省的义勇军、防守长城各口的爱国军队,原西北军旧部、察哈尔省地方武装;北平、天津、太原等地的爱国学生也成批赶来参加同盟军,这支抗日队伍很快发展到8万人以上。
1933年6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同盟军为“革命军民之联合战线”,以外抗暴日,内除国贼为宗旨,否认一切卖国协定,反对任何方式的妥协,决心以武力收复失地。同盟军还规定政纲为取消苛捐杂税,改善工人、农民、贫民、士兵的生活,释放因爱国而被拘禁的政治犯,保障民众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和武装的自由等。
随后,冯玉祥公布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的组成人员和编制序列,总司令为冯玉祥,总参谋长为邱山宁。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指挥,率军收复察东各地。
抗日同盟军的成立,使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为之振奋。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肖佛成、邓泽如、李宗仁、邹鲁等联名通电,对冯玉祥“决领抗日之师,誓还我河山”的壮举,表示坚决支持,并充当“后盾”。全国各界的支持,进一步激起抗日同盟军将士的抗战热情。他们表示,要在冯公的领导下,誓以满腔热血洒疆场,保我山河,复我失地。
6月下旬至7月初,抗日同盟军出征连战告捷,先后收复康保、宝昌等地,继又与敌血战5昼夜,收复了军事重镇多伦(今包头),收复了察省全部失地,全国人民大为振奋。冯玉祥提出,愿“自率十万饥疲之士,进而为规复四省之谋”;并于7月27日成立“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自任委员长。
抗日同盟军成立后初战告捷,使得蒋介石感到恐惧与仇恨。这是因为,第一,他认为,抗日同盟军抗战,贻误既定的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贯彻。第二,担心冯玉祥另立军队和政府,借助抗日同盟军,在察哈尔割地自雄,东山再起,动摇蒋介石的统治地位。第三,担心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影响他的“剿共”计划。在他的指使下,诬蔑、辱骂冯玉祥的舆论四起。
蒋介石为了搞垮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双管齐下”:
首先,采用武力镇压。早在抗日同盟军进军察东之时,蒋介石就命令何应钦“速筹军事之彻底解决办法”。7月何下令国民党军队向察省推进,入察军队达16个师,共15万人,威逼冯玉祥取消同盟军,停止抗日。日军与何应钦的部署相默契,两个旅的日军和伪军共2万余人,向察哈尔边境移动,准备进攻多伦等地。
为了切断抗日同盟军的物资来源,国民党政府以贪污罪将曾给冯玉祥捐款接济的朱庆澜调回南京办理交代;调集大量军队封锁察省对外交通,使张家口等地的粮食、弹药接济断绝。
在日蒋进逼,战争处于一触即发之际,冯玉祥立即通电全国和西南当局,说明因抗日而“获罪于政府”,请各方主持正义。这个呼吁立即得到全国各方的响应。国民党西南政务委员会电请北方各省当局各将领,“均应仗义执言,解此纠纷”,并劝进攻同盟军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应以国家为前提,以民意为向背,不宜为个人所为,为乱命的操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白崇禧等,以强硬的态度致电国民党中央与政府,指责当局派重兵入察。天津《民风报》在社评中指出:蒋介石“倒行逆施,谋以武力解决冯玉祥之抗日力量,则其卖国罪恶更浮于吴三桂多倍。”
术篇第81节 双管齐下(2)
在各方面的舆论和西南实力派的压力下,蒋介石、汪精卫未敢立即言战,但仍坚持其取消政策。蒋汪发出俭电,继续对冯玉祥进行造谣诬蔑,并提出最后通牒四项条件,逼迫冯接受。冯玉祥向全国发出世电,答复蒋汪的俭电,陈述兴师以来抗日经过,驳斥所谓“抗命”、“割据”、“赤化”等诬蔑。指出:“虽胜虽不足言功,但胜亦何至获罪”,“祥屡次宣言,一则抗日到底,一则枪口决不对内。”同日,他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哀哉,同盟军!抗日何辜?竟而得罪蒋氏政府,致遭腹背之敌,更受轰炸之苦。”
其次,进行分化瓦解。蒋介石派遣蓝衣社特务,利用同盟军内部成分复杂,政治态度不一的弱点,进行分化瓦解。同盟军的将领包刚、冯占海、张人杰、李忠义等先后被收买,魏宗普、邓文先后被暗杀,造成同盟军内部思想混乱和动摇。加上盟友从极“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