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墅去共度周末,赫氏到重庆只有十来天,就与蒋介石相处十分融洽。因为,赫氏来向蒋介石传递的信息与史迪威大不一样,他向蒋表示是“维护国民政府巩固,拥护委员长是中国的领袖。”而且赫尔利是一个有心计的政客,他在讲到“领袖”二字时,提高了声音,并把右手举起,表示对蒋的尊敬。蒋介石向赫尔利表示,坚决要求换掉史迪威。赫尔利致电罗斯福要求换掉史迪威。并用若支持史迪威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醒罗斯福,他说,如支持史迪威,势必失去蒋介石,中国的抗日力量亦将随之消失,“美国人民将不会赞同总统这样处理问题”。
罗斯福权衡利弊,尽管他十分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把史迪威换掉,1944年10月,将史迪威调离回国。换来的是魏德迈将军,这是一个对蒋介石比较尊重、且有强烈的反共倾向的人。蒋介石投石问路,如愿以偿。
评析: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矛盾的形成与恶化,固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各自所代表的政治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的结果。史迪威揭国民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的短,批评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固然有正义感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从中国的抗战配合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的军事斗争着想的。而蒋介石则在于维护自己的独裁地位,维护其政治集团的利益。史迪威秉承罗斯的旨意,极力想控制和指挥中国军队有损于中国主权,向一个主权国家索要对全国军队的指挥权,这在通常的国际关系中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在史蒋矛盾中,蒋介石用投石问路的小术,挤走了史迪威,似乎是“小术”很灵。其实不然。罗斯福之所以要将史迪威换掉,是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和战后的格局考虑;同时也考虑到,赫尔利以“美国的民意”警告他的话语的分量,因为新一轮的大选的擂鼓已经敲响。他虽然讨厌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从内心的同意与支持史迪威,因为史迪威忠诚地执行了总统交给他的使命。但他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在史迪威与蒋介石的选择中,他还是抛弃了史迪威,而拉了蒋介石一把。这样的处理,不仅对国民党、蒋介石来说,是得福潜祸,而且对美国人来说,也是因祸得祸。这是后话,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
术篇第96节 仰人鼻息,苟延残喘(1)
仰人鼻息源出于《后汉书.袁绍传》,该传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此历史典故后来被演化为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用这个典故形容蒋介石败逃台湾后的外交策略,比较贴切。
事例:
蒋介石在朝鲜战争后,尤其是《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在美国保护伞的庇护下,苟延残喘,延续其政治生命20余年。
蒋介石于1949年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后不久,退居台湾,其后,虽然也在大陆组织了若干战役进行顽抗,那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大陆的最后一点家当也几乎被全歼。他心里明白再也没有力量重新夺回在大陆丢失的“江山”。1950年春,海南岛,大陆沿岸的其他一些岛屿相继丢失,而且,据可靠情报,人民解放军正在作攻台准备。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
当然他也不想兑现对部属说的“来生再见”的承诺。时刻注视着国际风云,侥倖地等待着。他要借助于美国的武力干涉,维持自己和国民党的政治生命。然而,此时的美国非彼时的美国,昔日的后台老板,美国政坛,正在围绕“谁丢失了中国?”吵得不可开交。而且当权的杜鲁门政府对台湾到底如何是好,还举棋不定,用他们的话说要“等待尘埃落定”。到了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作了明确的表态:“美国此时不想在台湾海峡获得特别的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也不利用其武力以干涉台湾现在的局势。美国并不采取足以涉及中国内战的途径。”这等于是说,美国要抛弃蒋介石政权,放弃台湾。蒋介石绝望了。但蒋介石是很倔强的,不到“木已成舟”时,决不放弃“幻想”。他企盼着一个奇迹的发生,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他兴奋不已。他正在吃早饭,蒋经国递给他一个简报,告知“朝鲜南北发生战争”。虽然信息太过于简单,但凭他的直觉,把在自己台湾的前途与朝鲜战争联系起来。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终露端倪。朝鲜战争爆发没有两天,杜鲁门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扩大朝鲜战争,同时宣布派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武装侵占台湾。这对于蒋介石是天赐绝处逢生的良机。但此时的美国政府,如何称呼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还花了一点心思,在送给台湾当局的备忘录中,没有用台湾当局希望的“中华民国政府”,而是一寓意含糊的“在福摩萨(台湾)的中国政府”。即使这个对其不恭敬的备忘录,他也如获至宝。
蒋介石重新得到美国的保护,受宠若惊,内政、外交全听从杜鲁门安排,他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在美国宣布出兵朝鲜的第三天,通过“外交部”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愿派遣33000陆军精锐部队,参加美国组成的干涉军,进攻北朝鲜。当然他也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朝鲜战争扩大,他可以趁机进攻东北,还可以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但是,由于英国承认了新中国,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怕把事情闹大,提出英国“不能和台湾军队并肩作战”。这样美国照顾到英国的情绪,采取“取英舍蒋”的策略,蒋介石的献殷勤,美国没有能领情。
即使如此,蒋介石趁朝鲜战争的炮火躲过一大劫难,可以这样说,蒋介石是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美国虽然已在事实上承担“保护”台湾的责任,但是,还是使蒋介石放心不下,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一个多变的国家,随着,政治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同,这种事实上的“保护”不稳定;此外,美国又是法制社会,注重法律的约束力。蒋介石希望美国的承诺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他的企盼又出现了转机,那就是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他上台后,奉行所谓“崭新”、“积极”的外交政策。要求第七舰队放弃所谓“中立”,他在声明中表达的反共言辞,给了台湾当局心理上的支持。蒋介石高度赞扬了艾森豪威尔“取消对台湾军事力量限制”的决定。还吹捧说:“无论就政治、军事以及国际道义而言”,这一决定“实为美国最为合理与明智之举措”。
1953年2月,美国政府决定将卡尔•;兰钦从公使提升为“大使”,以提高台湾的地位。兰钦明确地提出,台湾是反共的“堡垒”和“基地”,这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关系加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同给蒋介石打了一剂“强心针”。这样签订一个法律性文件确认美台关系,已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954年11月,美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举行了九轮会谈,商定缔约“共同防御条约”事宜。缔约虽说是顺理成章,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美台在条约草案上存在明显的分歧。蒋介石希望美国对台湾的“保护”、对他的“反攻大陆”有明确的表示与支持。然而,美国则从国际大格局和他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要防止台海两岸的军事冲突。它要“国民党政府”在没有取得“双方同意”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有可能引起共产党报复的进攻行动”。这与蒋介石的期望相悖。蒋介石直接指导台湾代表的谈判活动,代表及时向他汇报,他要作出明确的指示。11月11日,他收到顾维钧11月8日电报后,对互换照会问题做了指示,他对把“议定书”变成“互换照会”和先提交照会“A”文本的建议都表示赞成,指示顾维钧照在给他的电报中所述“1”号指示行事,尽力说服美方采用互惠的措辞。
经过艰难的谈判,最终达成协定,1954年12月2日,《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签字。条约包括一个序言和十项条款。序言第一条规定,条约双方“承允照联合国宪章之规定”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避免使用武力的义务。第二条规定双方“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保持和发展自身能力和集体能力以抗击武装进攻与“共产党颠覆活动”。第三条规定承允将“加强其自由制度”并在经济与社会方面展开合作。第四条规定双方将通过“外交部长或其代表”随时磋商。第五条规定“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之领土上之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以对付此共同危险。”
术篇第97节 仰人鼻息,苟延残喘(2)
条约签字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湾当局外长叶公超都发表了简短声明。杜勒斯特别提到蒋介石前一天送来一封短信。他表示同意蒋的说法,即签约意味着“在远东地区防卫线上增加了必要一环”。
这是一个很不轻松的缔约。杜勒斯告诉艾森豪威尔总统说,“这是一轮艰苦的谈判”,而叶公超对顾维钧私下表示他“不敢肯定这个条约应被看作一项荣誉还是一个错误”。叶公超的话道出个中的隐秘。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它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美国通过条约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为干涉中国内政获得所谓的“法律依据”。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引起我国政府和我国人民强烈愤慨与谴责。12月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声明指出:该条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是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
蒋介石本来想借助共同防御条约,仰仗美国的武装保护,得到安全保障。然而这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作出强烈反应,决定通过一定军事行动显示自己在维护祖国统一问题上的意志和决心,反对美国的使台湾海峡现状固定化的阴谋。1955年1月华东军区在张爱萍司令员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了建国以来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仅用数小时解放了一江山岛。这不仅引起蒋介石的恐慌,而且使美国决策者紧张了一阵,忙于应付“海峡危机”。
台湾海峡危机不断升级,世界各国都为之不安。许多国家担心美国会卷入中国内战,进而演变成为东西方大战而殃及自身。有的国家在联合国提出了《停止在中国大陆沿海某些地区敌对行动》的提案,要求海峡两岸双方立即停火。但有些国家则提出了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主张,如建议台湾交由联合国“托管”或中立国“代管”。还有一些人乘机鼓噪“台湾独立”、“中立化”。
对于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各种主张,都是为一切炎黄子孙所不能接受的。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再严正表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规定台湾归还中国,绝不容许联合国或中立国“代管”,不容许外国侵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是为了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蒋介石是积极主张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但他坚决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也反对“两个中国”。自1955年2月8日起,他接连发表声明,强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能容人割裂;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两个中国”的主张荒谬绝伦。
后来,在1958年的第二次海峡危机期间,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中出现了鼓吹金门、马祖“中立化”的逆流。美国政府也想搞“划峡而治”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蒋介石的态度强硬。他公开拒绝杜勒斯“停火”、“撤兵”的建议,他仍然声称要“反攻复国”的口号,这是他的一个政治动员性的口号,他明知不可能,却要坚持,目的在于,为了维持台湾的稳定。此举也违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意愿。另外,他以强硬的态度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台湾中立”等种种制造“两个中国”的言论和行径。美国当局动员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兵,退回到台湾本岛,企图压蒋介石搞“划峡而治”。对美国的这一企图,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美国的这个意图,是通过杜勒斯在9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达出来的,美国打算以让出金门、马祖为条件,换取中国政府的“停火”和不使用武力,从而在海峡之间确立一个永久的分界线,达到“划峡而治”、永远分裂中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