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赫鲁晓夫传-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霹雳。赫鲁晓夫一怔,他简直没有料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他知道这回是闯了祸,但仍然嘴硬。
    “匆匆得出这样极端的结论未必妥当吧?”赫鲁晓夫无心将谈话再继续下去,试图想挽回。
    这次谈话是赫鲁晓夫这次来北京与毛泽东争执得最厉害的一次。他们还谈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以及与之有关的如
何对付美国、一旦战争爆发应该如何迎战等问题。
    赫鲁晓夫从去年与毛泽东在莫斯科的谈话中,已经大致了解到毛泽东对于未来战争的一些观点与想法。但这次在游
泳池边听到了比过去走得更远的想法。这使他越发不能够理解。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未来的战争。”毛泽东提起话头,“美国有多少个师呢?我们知道美国的人口有多少,所以可
以算出他们把壮丁招募起来能够动员多少个师。”毛泽东又加上了英国、法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估计出一个大约的
数字,然后说:“那么,我们能够动员多少个师呢?想一想中国、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你就会知道我
是什么意思了。”
    赫鲁晓夫认为毛泽东的这种思想方法简直是不可思议。
    “毛同志,”赫鲁晓夫怀疑自己能否说得通毛泽东,“你的算法有一个根本错误。自从苏沃洛夫(18世纪俄军统帅)
那个时代以来,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士兵再也不是按‘子弹是傻瓜,刺刀才是可靠的朋友’这一格言过日子了。
同样的道理,现在的战斗既不靠刺刀赢得,也不靠子弹赢得。
    就连苏沃洛夫也常常说,一支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部队能够打败数量上比它多的敌人。在他那个时代,武器就是
剑和炮,随着机关枪的发明,战争性质就起了变化。几个机关枪手能像农夫用镰刀割草一样扫射倒大批步兵。现在则进
一步发展到了导弹和核弹时代,一方或另一方拥有的师的数目对于战役的结果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一枚氢弹可以
把整师整师的人变成一堆熟肉。一枚氢弹的毁灭范围是非常大的。“
    毛主席对他的话也不宜批驳,因为有上一次争执的前提。毛主席告诉他,他是打游击起家的,他认为最后起作用的
还是人,还要短兵相接。在大兵团作战时,氢弹等核武器可以起作用。短兵相按时,核武器就没有用了,它消灭的不只
是对方的军队,也包括自己的军队。对付核武器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建筑防空设施嘛!中国武装革命的历史经验是,
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飞机加大炮。以弱胜强,得道多助,用全民皆兵、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来淹没入侵之顽敌,是丝
毫没有问题的。战争不就是打碎些坛坛罐罐嘛。中国有句话,叫不塞不流、不破不立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弄明白毛泽东的这一整套有关战争的哲学思想需要一段时间,或许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方
能理解。对于毛泽东的话,他因理解不了,也就听不进去。他仍固执地认为毛泽东不懂现代战争。
    在战争问题上,斯大林认为:由于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市场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矛头迟
早要指向苏联。赫鲁晓夫则认为战争可以避免,而且必须避免。他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没有任何争端是不能以和
平方式解决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是可能的,既然存在两种制度,那就必须加强二者之间的事务联系,而
不应该挑起互相的敌视和仇恨,1955年 2月,赫鲁晓夫在接见美国记者时说:“改善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力量会有的,
健康的理智是会占优势的。”赫鲁晓夫对于现代战争的看法是:核武器将取代一切传统的常规武器,而在使用原子武器
的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
    由于苏联首先掌握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第一枚洲际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超
过美国。由于苏联有了核优势,美国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苏联既然能把火箭发射到几十公里高的宇宙空间,就能把
强大的火箭百发百中地发射到地球上的任何一点。
    一个拥有核武器,一个没有核武器,这就是苏中两国领导人考虑战争问题的不同出发点。一个对核武器仰视、迷信,
一个对核武器俯视、明智,这就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不同的思想高度。
    赫鲁晓夫 1958 年的北京之行结果无功而返。赫鲁晓夫的北京之行不仅没有消除苏中之间已经形成的裂痕,相反,
从那时起两国关系更加紧张,分歧进一步扩大。在与中国的分歧逐渐扩大时,苏联开始与美国寻求对话,力求通过首脑
会谈,实现苏美合作。1957年 5月,赫鲁晓夫在接见《纽约时报》总编辑卡特勒奇时就公开表示:“我非常尊重艾森豪
威尔总统,并希望访问美国。”
    但艾森豪威尔没有理睬赫鲁晓夫的这些表示。此后,赫鲁晓夫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发出信息,要求举行美苏首脑会谈。
直到柏林问题出来之后,赫鲁晓夫才和美国方面正式接上了头。
    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后,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分别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原来被四大国分区
临时占领的柏林,也被分割为西柏林和东柏林。东柏林驻有苏联军队。西柏林则被美、英、法三国占领,它们实际上把
西柏林交给联邦德国控制和管理。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西柏林处在民主德国境内,因
此民主德国一直坚持西柏林是其领土的一部分。由于对德和约未能缔结,西柏林的地位也没有确定。德国问题和柏林问
题就成了苏联同美国斗争的焦点。
    东西柏林分裂后,边界线仍然开放。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由于东西德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差
距,因此民主德国的居民不断流入西柏林和联邦德国,其中不少是熟练工人和科技人员,因为具有一定专长的东德人在
西德是不难找到工作的。精壮劳力的外流给民主德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民主德国本身也缺乏劳力,更不用说技术人
员了。第二个问题是西柏林人很易进入东柏林。西柏林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东柏林享用各种公共福利。东柏林的物价比西
柏林低,西柏林人把在西边挣的钱拿到东边来花,抢购各种食品。由于以上原因,每年民主德国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马
克,自东西德分裂以来,民主德国已为此垫付了上千亿马克。
    1958年 10 月 27 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乌布利希发表声明,称西方没有权利再留在西柏林,因为它们违反波
茨坦协定,采取了武装联邦德国的政策。11月 10 日,赫鲁晓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支持民主德国的立场。他说现在是
结束柏林占领制度的时候了,苏联将把自己在柏林行使的权利,交给民主德国政府。11月 27 日,苏联政府同时照会美、
英、法三国政府,提出苏联的新建议。苏联宣布准备就移交柏林的权力与民主德国进行谈判。苏联认为最理想的解决方
案是把西柏林的权利归还民主德国政府,但很可能西方不愿接受这一方案。因此苏联提议,使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
政治单位”,作为一个非军事化的中立的自由城市,并由联合国进行监督。如果同民主德国签订一项协议,就可以保证
国外与西柏林的交通和往来。同时,赫鲁晓夫还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在六个月内不能达成协议,建立西柏林自由城市,
苏联将单独同民主德国签订和约。赫鲁晓夫声明说,西柏林是长在民主德国心脏上的一个“毒瘤”,苏联决心动“外科
手术”,割掉这个“毒瘤”。
    美国对赫鲁晓夫在柏林问题上的攻势,毫不示弱。国务卿杜勒斯针锋相对地说:“和平与安全需要美军留在西柏林
和西德。”当赫鲁晓夫发出封锁西柏林的威胁时,艾森豪威尔表示美国将不惜冒战争危险,并开始在联邦德国和西柏林
备战。美苏关系突然紧张起来。
    1959年 1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赴美“休假”。他在美国反复申明,苏联关于柏林的期限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开始双边谈判。在同月召开的苏共第 21 次非常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表示了早日结束“冷战”的愿
望,并邀请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苏联。3 月 5日,赫鲁晓夫在访问东柏林时又暗示,如果西方愿意谈判,苏联可以放弃
六个月的期限。显然,赫鲁晓夫想用柏林问题发动攻势,压出一个首脑谈判。但是,西方认为召开新的最高级会议讨论
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的条件不成熟,拒绝接受。赫鲁晓夫不得不让步,子 3月底接受了西方提出的举行外长会议的建议。、
1959年 5月,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东、西德各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讨论对德和约问题。会议
因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去世而宣布休会,四国外长根据各国的指示,飞往美国参加葬礼。
    7 月,会议继续举行。会上,美国代表提出“一揽子计划”,主张先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然后再缔结和约。西方
拒绝从西柏林撤军,只愿把驻军从 1。1万人减少到 3000 人。苏联坚持东西德以两个国家身份举行谈判,实现德国统一。
双方未能就德国和柏林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不过,会上苏联没有再提出六个月的限期。会议期间,美国主动提出邀请赫
鲁晓夫访美,柏林危机也就暂时缓和下来。
    四国外长会议期间,苏联第一副总理科兹洛夫访问美国,主持苏联在纽约举办的展览会。在他回国前,美国副国务
卿罗伯特。莫菲交给他一封信并让他将信转交给赫鲁晓夫。科兹洛夫抵达莫斯科后,径直从机场去了莫斯科市郊的赫鲁
晓夫别墅。他告诉赫鲁晓夫,他给他带来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专函。
    信的内容很简短,艾森豪威尔在信中提出邀请赫鲁晓夫到美国作一次访问。赫鲁晓夫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
太想去美国看看了。他说,他去过英国、瑞士、法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尽管它们都是外国,但不是美
国。美国在赫鲁晓夫的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赫鲁晓夫认为,美国是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头号敌人,是为其他国家
定反苏调子的首领。美国对他的邀请,说明美国已经把苏联当成了平等伙伴,苏联已最后迫使美国承认了与苏联建立更
密切关系的重要性。
    苏共中央主席团就艾森豪威尔的邀请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会议。主席团决定接受邀请并表示感谢,并为此推迟了对
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预定访问。
    苏联驻美大使缅希科夫得到通知,为赫鲁晓夫不久后的访美活动进行必要的安排。
    赫鲁晓夫为即将到来的远行进行着周密的考虑。他担心可能会受到歧视。按国际通行的惯例,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的赫鲁晓夫只能算是政府首脑,而不是国家元首。苏联的国家元首是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当时是伏罗希洛夫。赫
鲁晓夫不知道自己到了美国,人家是按国家元首还是按政府首脑来接待。要是美国人按后者来接待他,他认为是不能接
受的。苏联外交部与美国国务院磋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对赫鲁晓夫的访问在外交礼仪上按“国家元首”接待。
    这次访问,赫鲁晓夫又创下了苏联外交活动的先例:将携妻子和孩子同行。
    出发的日子就快到了,还有几件事情没搞清。华盛顿大使馆告诉国内,日程表上预定将有几天要在戴维营与总统谈
判。戴维营是什么地方?赫鲁晓夫向外交部,外交部回答说不知道。赫鲁晓夫怀疑这个地方是否名声不好。记得革命胜
利初期,苏联曾有一个代表团被邀请到一个叫太子岛的地方去与某资本主义国家会谈,去了后才知道这个太子岛是放逐
野狗的地方,这种邀请分明是对苏联国家的污辱。美国人会不会也这么干,赫鲁晓夫让外交部赶紧向华盛顿苏联大使馆
询问。大使馆也不能确切说明那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地方,只得派人去作专门的调查,最后从国家安全委员会那里得知,
戴维营类似苏联领导人的别墅。赫鲁晓夫这才放心,感到满意。另一个问题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1955年夏天参加日内
瓦会议时,赫鲁晓夫就为乘坐双引擎的伊尔…14 而感到尴尬,这次去美国,无论如何也要体面些。坐船、坐伊尔…18 飞
机、乘坐外国飞机都是不行的,都不能显示出科技先进国家的气派来。当时,苏联飞机中能直达华盛顿而无需中途停留
的只有图…114飞机。这种飞机座舱大、航程远、速度快的特点已引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