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1年 1月 19 日,肯尼迪在一次会议上就老挝问题征求艾森豪威尔的看法。艾森豪威尔承认,这是他遗留下来的
最迫切而危险的“混乱局面”。
他说:“你也许不得不进入那里去一决雌雄,”
猪湾惨败之后,肯尼迪对老挝问题的考虑变得慎重了。他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把对老挝的军事行动的可能性重新论
证一下。他要求每一个成员把自己对美军在什么地方干涉、谁会参加到美国一方、美国怎样对中国的大规模反应作出反
应,以及这一切结果将会如何等,写出详细书面材料交给他。
结果,大多数的人认为,军事干涉是必要的;否则美国就会失去老挝,会使泰国进入共产党的轨道,会危及东南亚
条约组织;这样只要五六年就会失去整个东南亚,并带来一系列灾难。如果将美国军队派往泰国、南越和在老挝这个狭
长地带尚不能导致停火,就应对巴特寮阵地进行空袭并使用战术核武器。要是北越人和中国人进行干预,就对他们的国
土进行轰炸。此时如果苏联出面干涉,美国就应“作好准备,接受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但是,他们的分析认为,苏联
“不大可能希望看到事态失去控制”。这些就是专家们的判断——而在猪湾事件中肯尼迪就曾依赖过他们的判断。
这回肯尼迪多了个心眼。他问,如果美国使用核弹,那么这场战争将到什么地步才能收场,而那时世界又会变成什
么样子?结果谁也答不上来。他又问,如果不使用核武器,那么面对中国的全面干涉,美国是否不得不退却或投降?回
答是肯定的。他还问参谋长们,如果美国在老挝投入更多的部队,那会不会削弱美国为了在柏林和别处采取行动而保留
的兵力。回答又是肯定的。如果老挝王都和行政首都都没有陷落,而停火的争吵只是为了决定在什么地方签署休战协定,
那么这些冒险是否值得?没有人能作出确切的答复。他问道,一旦卷入,美国怎样脱身和什么时候脱身呢?美国有没有
必要无限期地与一个没有热情的、深色皮肤的民族纠缠在一起,使美国的部队、而不是共产党的部队陷在那里?在同中
国的一场对抗中——在其内陆邻国的山区和丛林之中——这是不是美国最好的赌注?派往越南和泰国的部队最终是否将
不得不保卫这些政权?首先,他问道,为什么老挝的军队不愿意为他们自己的自由而战呢?他在 5月的国情咨文中说,
“经验教育了我们,没有一个国家具有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或支配其革命潮流的力量和智慧;扩大我们所承担的义务,
并不总是增加我们的安全??核武器不能防止颠覆活动;一个自由的民族如果自己没有意志和能力,就无法保持其自由??”
他笼统地谈到全世界,但想到的却是老挝。
不过,他仍然没有改变他的态度(一种他没有向任何人表示过的把恫吓和真正的决心结合起来的态度),即如果不
能用别的方法“拯救”老挝,美国将不得不进行干涉。他命令驻老挝的美国军事顾问穿上军服,还命令向泰国增派一个
分遣队,以此方式来警告赫鲁晓夫,让他不要把事情做过头而冒大国对抗和“升级”的危险。
在同赫鲁晓夫的会谈中,肯尼迪告诉赫鲁晓夫,美国在老挝的政策并非总是明确的,他要改变一下政策,因为那个
国家不是战略要地。但根据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条约,美国仍然负有义务。必须找出一种解决办法,避免把大国的威望牵
连进去,以保证和核实停火,搞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从而以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方式实现停火。肯尼迪提议使缅
甸和柬埔寨成为“中立和独立”国家的榜样。
起初,赫鲁晓夫似乎不太重视老挝,把它当做无足轻重的小事。他宁愿比较笼统地谈论殖民地的“解放战争”以及
有关中国、非洲和游击战争的各种其他问题。但肯尼迪耐心地坚持把话题引回到老挝这个专门问题上来。会谈的第二天,
他再度在双方减少承担的义务问题上劝说赫鲁晓夫。他说,老挝并不重要,美苏不应像目前这样卷进去。赫鲁晓夫表示
同意,声明苏联在远离它的边界的小国里,既没有承担义务,也没有既得利益。他承认停火应予核实,并保证推动老挝
王国内的双方取得一致意见。他说,应该把腊斯克和葛罗米柯关在一间房子里,叫他们找出一个解决办法来。
这时,通常总是板着脸的葛罗米柯突然插嘴说,日内瓦的国联大厦是一个有许多房间的大地方。
肯尼迪接着话题说,他的政府不想增加美国承担的义务,而是想减少这种义务。现在翻以往的旧账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双方对此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不是在维也纳要解决的问题。赫鲁晓夫说,那很好,但是肯尼迪不能以所有这些
义务都是在他就任前就已承担为托辞而推卸责任。苏联曾废除了它以前的历届政府所作的一切不合理的决定。例如,他
否决了莫洛托夫有关奥地利问题的决定,因而使签订一项和约成为可能。他继续说,在使用巧妙的办法、高谈“义务”、
暗中却在使用海军陆战队进行威胁方面,西方人要比东方人精明得多。但是物理学的定律表明,每一作用都会引起反作
用。然而,他最终同意,双方都不值得为老挝进行一场战争,呼吁在老挝建立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政府,并且应当遵守
停火协定。
在禁止核武器试验问题上,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赫鲁晓夫说,一年中进行超过三次以上的现场勘查,就会被用
来进行间谍活动,而且这正是五角大楼一直向往的。艾森豪威尔的开放天空计划就是这个阴谋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没
有否决权,就不能放心地让联合国里的任何中立国家或其他第三方面去检查他们的行动。
肯尼迪问道,他是否认为不可能物色到一个对两国来说都是严守中立的国家。赫鲁晓夫认为是的。肯尼迪接着说,
如果是这样,那么三驾马车(赫鲁晓夫在联大会议上提出要以三头政治——三驾马车来领导联合国)所行使的否决权将
使双方都不能断定对方是否在秘密进行核试验,这样,参议院是绝不会批准这一条约的。赫鲁晓夫说,那么让我们全面
裁军,苏联就会放弃三驾马车,并且赞同美国提出的任何管制办法,甚至连文件都不必看一看。他认为,作为开端,任
何其他措施几乎都比一项禁止核试验条约来得好些。
比如禁止使用核武器,禁止制造核武器和建立军事基地等。
肯尼迪回答说,裁军谈判迁延时日,得不出结果,而六七个其他国家却在发展核武器,与此相比,苏联所说的对间
谍活动的担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他引用了中国的一句成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敦促赫鲁晓夫跨出这第一步。赫鲁晓夫说,显然你非常
了解中国人,但是他也十分了解他们。
肯尼迪回击说,你可能会变得更了解他们。赫鲁晓夫最后说,我已经非常了解他们了。
最严峻的会谈是关于德国和柏林问题。肯尼迪在会谈前对此作了研究,并在华盛顿同阿登纳、在巴黎同戴高乐进行
了会谈。他愈益明确地认识到,西柏林是美国的荣誉和决心的试金石,赫鲁晓夫必然会用它来考验西方国家的团结和抵
御能力。
由于艾奇逊指出维也纳会晤不是一次谈判的会议,所以肯尼迪不打算在维也纳会谈时对柏林问题提出新的建议。但
当第一天会谈结束时,赫鲁晓夫好像是随便地提到有必要于第二天讨论柏林问题。肯尼迪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赫鲁晓夫
说,主要问题是和约。如果美国拒绝签订和约,苏联还会照样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和约的签订。
第二天,赫鲁晓夫还是用这种调子提出同一问题。赫鲁晓夫说,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工作早该进行了。只能
共同或分别签订承认两个德国永远存在的条约。如果美国人和侵略成性、复仇心重的西德人都表示冷淡,苏联将单独同
东德签订和约。这样,战争状态将结束,由德国投降而产生的所有义务将告失效,其中包括占领权、柏林通道和走廊。
西柏林将作为“自由城市”维持下去,可是它同外界的联系将转交给“拥有主权的”东德人。
肯尼迪回答说,他对赫鲁晓夫如此坦率表示欣赏。柏林不是老挝。它是美国至为关切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美国国
家的安全。如果美国甘愿丧失在柏林的权利,那么我们同时也将失去他国对美国的信任。美国抛弃西柏林,结果只能使
自己孤立。
肯尼迪的这一番话,显示出他把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看作有关西柏林权利的问题,而且是有关苏美在改变力量对比
上的直接对峙的问题。然而,赫鲁晓夫的态度也同样强硬。赫鲁晓夫说,他很抱歉,可是他不得不使肯尼迪确信,世界
上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止苏联在年底签订和约。继续拖延下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主权应当受到
尊重。对其主权的任何侵犯,都将被苏联视为是对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公开侵略行动,对方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
果。如果东德的边界——陆地、空中或海上的边界线——遭到侵犯,就得加以保卫。如果美国在德国问题上挑起一场战
争,那就让它这样干吧。苏联也许应当立刻签订和约,并解决这一问题。
肯尼迪问赫鲁晓夫,这样的和约是否会妨碍柏林通道?他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于是肯尼迪再次强调,美国不会放
弃自己的权利。
赫鲁晓夫问,美国为什么要呆在那里?艾森豪威尔总统曾承认过,德国的局势是不正常的,可是他采取的政策是悬
而不决,尽量拖延。现在轮到你肯尼迪先生,结果还是这样。艾森豪威尔是个共和党人,而你是民主党人,但是就柏林
问题而言,你们两人是半斤八两,两党的政策毫无二致。这个政策的目标是保卫垄断资本的利益及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
地位,而完全不考虑其他任何人的利益。
肯尼迪回答说,不,咱们两人不是在谈论由美国前往莫斯科或由苏联去纽约的问题。咱们是在谈论美国呆在柏林的
问题,美国在那里已经呆了 15 年。他坚定地说,他就任美国总统不是来接受完全违背美国利益的安排的。
在此后的一次私下会谈中,两个人的口气越来越强硬。赫鲁晓夫坚持说,他也不能回避他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责任,
美国对这一问题所持的立场不是建立在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企图让苏联丢脸的基础上——对这一点,他是无
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肯尼迪说,苏联人只签订和约还是把西方权利转交给东德,由他们废除掉,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否定西方按条
约取得的权利就是一种挑衅行动。
赫鲁晓夫说,可以达成一项保全面子的临时协议来度过今后六个月,可是苏联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在签订和约结束
战争状态后,西方继续留驻在东德领土上就是非法的、挑衅性的,就是对东德边界的侵犯——而这些边界将得到保护。
我们要用武力来对付武力。美国应为此作好准备,苏联也将同样作好准备。如果美国希望战争,那也没关系。苏联除了
接受挑战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战争的灾难是共同负担的。在 12 月份签订和约的决定是坚定不移的,除非有一个六
个月的临时协议。肯尼迪看到谈话已无法再进行下去,便说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一个严寒的冬季。”在赫
鲁晓夫看来,这个年轻人说这句话时既无奈又沮丧。他这时不禁感到难过,还有些心绪不宁。赫鲁晓夫认为自己并没有
存心要与这个上任才五个多月的新总统过不去。相反,他倒是希望两人能怀着另一种心情分手,因为两人还有一些共同
点。他曾经说过,肯尼迪同他一样都害怕战争。虽然两人的出发点不尽相同:肯尼迪害怕战争是担心战争会给国家带来
贫困、灾难,而同苏联进行一场战争将是世界上空前可怕的战争。这将是美国第一次被迫在本土作战。在这场核战争中,
美国的经济力量将被彻底摧毁。而赫鲁晓夫害怕战争,是害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将化为灰烬。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苏联将首先毁灭,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他希望在冷战中通过一系列的反击取得胜利,而尽量避免一切热战。赫鲁晓
夫认为,会谈没有达成协议是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所致,尽管两人已尽了一切可能的努力。政治这玩意儿是绝无怜悯可
言的,他说,但这并不妨碍他为肯尼迪感到难过。从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