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偷脑的贼-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D键调到一定位置后,屏幕上突然出现了残书的封面形象,那个不完整的“稿”字尤其清晰可辨,和原件完全一样。由于封面并不是绝对的平面,我还调整测试台的双向倾角,使屏幕上的雪花点最少,达到最佳位置。 
“成功了!”我欢呼起来,“现在光束正打到封面上。看,这个‘稿’字多清楚。好,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扉页上是什么内容。” 
我再次调整D健和测试台倾角,封面图像渐渐隐去,不久显示出下一页的形象。中间是用毛笔缮写的“漱玉类稿”四个大字,下面则写着“卷二十”三个小字,字迹十分娟秀悦目,这显然是一本用连史纸订成的手写稿,并非木板印本。 
我们都十分紧张,小薛更是激动。他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陷入肉中,他用嘶哑的声音叫道: 
“太神奇了!难以想像!阿熊,再看下去!” 
我把d值又增加了0。1毫米左右,屏幕上出现这一双页的后半张上的字迹,当然是反转的。我按下编辑键中的“反对称变换键”,它就变成正像了。这一页基本是空白,只在左侧有一行小字,似乎是落款:“绍兴二十一年岁次辛未□□□□乙卯 □易□居□录竟自存。”(□号是看不清的字)我们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小薛竟显得目瞪口呆。 
我又转动旋钮,屏幕中出现下一页的形象,这才是正文的第一页,上面似乎写着一篇自叙,有些字已漫浸不可辨识。小薛圆瞪双眼,刷刷刷地在笔记本上抄录着。我仔细研读,这页右侧第一行写的仍是“漱玉类稿卷二十”字样,第二行写道“劫馀琐录”4个字,第三行写着“自叙”两字,第四行开始是正文。文章是四六骈文,典故很多,平心而论,我看不懂。小薛抄录完后,抛下笔,搓了搓手,回头兴奋地向我们说: 
“你们知道这墓的主人是谁吗?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才华、最负盛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呀!这套书,就是她亲自写定的《漱玉全集》,共20卷。从自叙来看,全稿共有词集10卷、 诗集5卷、文集3卷、赋1卷,这一册是最后一卷,杂录。这真是国家的稀世珍宝,里面将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佳作和可歌可泣的史事,幸亏盗墓贼只要殉葬的古器,而把这一宝籍留了下来。大高、阿熊,感谢你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存了这一奇珍异宝,而且使它重现于世!啊,我过于激动,请给我一杯水!” 说完,他就瘫在椅子上。 
“李清照!”我们虽没有多少古汉语知识,但对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还有些印象,至少我们在中学里还念过几首她写的摄人心魂的词呢,因此不约而同地问道:“这是真的吗?” 
“绝对不会错,”小薛斩钉截铁地说,“我研究李清照已30年了,苍天不负苦心人,今天终于让我看到她的手迹。这字体是学卫夫人的,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看了真叫人心旷神情。她真是一位擅诗、词、书、画四绝的奇才呀!这样吧,我们先把全书内容大致浏览一下,然后一页页地将它缮录下来。阿熊,请把微调键给我。” 
小薛转动键钮,屏幕上显示出一页页的内容,这确是李清照在晚年亲笔记述的一系列往事。小薛贪婪地读着,约摸看了四五页,他突然停了下来反复研读一条条文。我估计这里一定有重要情况,因此也伸头去看,还记了大意(断句是我加上的,已换作简体字): 
“绍兴癸丑夏日。得内翰綦公札。殷殷以金石录为念。慰诲勤勤。感人肺腑。 □□□□。斯之谓欤。夫内翰之泽我岂独此哉。(下面漏抄一段)犹忆建炎三年。德甫奉诏知湖州。旅次遘疾。余□匐奔视。仅获覩一面。而疾亟时。犹有某学士携玉壶过视。强属鉴识。告以珉也。温怒不信。德甫嘱余出真□与观。始默然。而把玩不已。索求之情。见于面。德甫有难色。余呼日。命之不存。其如玉何。竟以授之。便携去。讵知竟入北朝。而道路传言。加余献璧虏邦□罪。御医王□□□告□ 已有论列。祸将不测。微传内意。速行报进。庶可免论。余大怖。尽出精器进上。而案迄不解。惶急无计。作启求援于公。始蒙湔雪。然德甫与余经营半世。至是精华尽失。何聚之难而失之易欤。乃知玩物怀壁。非徒丧志。亦足以覆宗也。悲夫。” 
小薛抄完,愕了半晌,长叹一声:“原来如此,这些人也太卑鄙了。”我们听了都莫名其妙,小薛就讲了一件动人心魄的史事给我们听。 
他说,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德甫)都是金石迷。青年时代夫妇俩住在济南,宁可穿布衣吃粗粮,积下每一文钱到相国寺去购买碑文、书画和古器。以后明诚做了官,更把全部俸禄都用于此,长期搜求,收藏渐丰。住在青州时,器物就藏满10多间房子,还撰写了有名的《金石录》。不意祸生顷刻,金兵大举入寇,两人仓皇南逃,只带走一些“精品”——还装了15车。在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两人逃到池阳,明诚忽奉诏独身去湖州上任,清照在河岸边与他分别,两人都预感要发生变故。明诚嘱咐她:必要时先丢掉辎重,再抛弃衣被,再不得已放弃书册、画卷乃至古器,只剩下最宝贵的“宗器”,那可要亲自担负与之共存亡的! 
明诚在去湖州途中染上瘟疫。清照得信后魂魄俱丧,星夜赶去,只来得及和丈夫见了最后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来请他们鉴定玉壶,又勒索了他们的玉器而去。想不到这玉器最后竟流入金国。有人就造谣说他们曾向金寇献宝,要兴大狱问罪,逼清照将所收藏的精品统统上缴。你们想不到吧,这个幕后勒索她的人正是封建头子宋高宗。清照把精品“进上”后,案仍未解,只好求姻亲綦崇礼(即“内翰綦公”)去说情,总算未遭诛戮。“这一条正是写这件事呀!”小薛愤然说道。 
我们听了不禁都感叹清照的不幸和高宗的全无心肝。但小薛说,清照所受的冤屈还不仅是“通敌”,更有改嫁一案。接着他又告诉我们一件更难以置信的公案,他说: 
“李清照的人品正如她的词品,十分高洁。她和丈夫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结下了生死不渝的感情。明诚赞她‘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明诚暴亡,她哀毁骨立,秉承遗志,整理遗著《金石录》直到去世,这都是尽人皆知的事。 
“可是,有些史料上却说她晚年改嫁给一个粗俗贪赃的军人张汝舟,而且嫁后 3月不堪虐待又诉讼离异, 说得有根有据。连清朝那位颇有见解的诗人赵翼也写过 ‘千载同悲李易安’之句,可见这些传闻影响之大了。 
“这件事大使人难以置信了。一查,所谓史料多半是笔记小说,抄来袭去,没有实据。最有‘根据’的是一部叫作《云麓漫钞》的书,其中载有一封李清照写给綦崇礼的致谢信。信中谈到自己听信谎言,被骗嫁人,又不堪虐待,诉讼求离,其间得到这位綦公的援手才能解脱等等。信是一篇四六文,直到现在我还背得出。这样,李清照的改嫁受辱,即成如山铁案。 
“现在,清照的手迹出现,终于真相大白!她请托并感谢綦公斡旋的就是这件 ‘通敌案’,根本不是什么改嫁的事。《云麓漫钞》中的那篇谢启,是她的仇人篡改过的,在信的前半部捏造增添了一大段受骗改嫁的话。有了宝籍,我一定要为她洗冤!” 
“原来如此!”史处长透出一口长气,“薛研,你要给李清照雪冤,真有把握吗?” 
“几百年来一直有人在为她雪冤,但现在有了李清照的亲笔记载,才有了铁证!” 小薛指着屏幕兴奋地说,“现在回想起来,那篇窜改过的信,尽管读起来也丁丁当当,典故如林,但总掩盖不了拼凑而成的痕迹。特别是信的后半段一再感谢綦崇礼为她‘平息了无根据的诽谤’,还求他‘原赐品题与加湔洗’。如果是再嫁离异,怎能请人来止‘无根之谤’,又怎么‘品题’、‘湔洗’呢,这些只对通敌一案才对得上号。可见作伪者改了前面,顾不到后面,终于露出了马脚。更不要说李清照那时已50多岁, 鸡皮鹤发还会嫁人,而且还有人要娶这位老太太。这在900年前的宋朝难道能够想像吗?!” 
小薛说到这里,义愤填膺,简直要以拳击案。在我们的劝解下,他才按捺住怒气,继续阅读这本宝籍。 
小薛阅读了几页后,眼光又一次停滞下来。这一页上又出现引人注意的条文,我抄下的是(断句也是我加的,已换作简体字): 
“绍兴己未(注:公元1139年)季秋。是岁风雨视常年有加。□□□□弟迒自市肆归。有不豫色。诘之。黯然曰。顷闻朝廷从相国议。与虏划淮为界。息兵媾和。纳土奉币。长为藩国。绣水乡园。青州故第。永无重临日矣。余乍闻言。似电掣雷轰。前尘旧梦。齐涌心头。呜呼垂暮苟活。有所待也。今者已矣。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终日踯躅。不知所觅。或取酒半瓯。益添乡愁。凭栏久之。忽闻风振衰树。雁唳长空。猛忆昔年与德甫莱州闻雁。分韵赋句情景。物是人非。何以堪也。及暮天作墨色。细雨如丝。怆痛难遏。乃铺绢濡笔。谱声声慢一阕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抒痛怀。未计工拙也。翌日绿华夫人过访。因取示之。夫人溘然曰。居士其欲断尽天下愁人肠耶。相与抱持大哭。” 
这首题为《声声慢》的词,我们都读过。当时只感觉写得真好,却说不清好在哪里。现在读了这条记载,似乎稍微多懂了一点。但我们都不满足,异口同声要小薛做个“辅导报告”。小薛感情冲动,也不推辞,拭了一下泪眼低声说道: 
“这首词真堪称千古绝唱,连清照的仇人也不能不折服。古往今来有多少赞揄之文,但多从文采上分析,例如说她‘一开头就连下14个叠字简直是公孙大娘舞剑手法’,或欣赏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说这个‘黑’字不许第二个人押。现在我们知道了她填这词的环境和心境,才更能领悟其沉痛之处,催人泪下啊! 
“清照是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李格非的女儿,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严格的家庭教养。她和明诚真是一对天生佳偶。论文采,清照还稍胜一筹。两人共同搜寻碑帖古器、厘订考证,闲时烹茗论文、赋诗猜书,又常常是清照获胜,笑倒在丈夫怀中。请想想,他们是多么美满和谐的一对。 
“哪想到,军事形势陡然逆转,金兵大举入侵,摧枯拉朽地打垮了北宋王朝。夫妇两人仓皇南逃,他们只挑选了一些精品携带,其余都藏在青州旧居里,尚堆满了15间房屋,被野蛮的金兵一把火烧光。李清照历经了亡国、破家、丧夫种种劫难。高宗制造‘通敌’案,掠走了她的珍品,其余的也被抢、被窃,她最后只保留了丈夫留下的一本《金石录》,逃到浙东投奔她的弟弟。尽管历尽磨难,清照仍坚强地活了下来,为什么?为的是《金石录》还有待她校勘、整理、题跋、作序,更为了她坚信抗金会取胜,中原能光复。为了这个目标,她苦苦地活着、等待着、支撑着,她要活着再见故里一面,把丈夫的遗骸埋葬在当年欢歌笑语的地方。可是,在苦等 10年后,宋高宗以尽割淮水以北土地和年年纳贡为代价,取得了做儿皇帝的资格。这消息一传来,无异是在清照枯瘁的心中刺进了最后一刀,她如痴若醉,无目的地东寻西觅。她想借酒浇愁,可怒号的西风撕开她悲痛的心肺。她倚栏远望北方云天,只看到南归的雁儿凄唳鸣叫,似乎告诉她再也不要梦想北回了。她想到庭园中走一走,可满地凋零的黄花败叶,象征她永远消逝了的年华。她只好守着窗儿眼睁睁地呆等到天黑。偏又下起阵阵细雨,敲打着那梧桐树叶,点点滴滴的悲声,印入心头。她不禁哀呼,苍天啊,叫人怎能忍受这无穷无尽的乡愁!” 
小薛说到此处哽咽了,我方才感悟到这首词的境界。小薛接着说: 
“清照的著作散失殆尽,可是留下的这点点‘吉光片羽’,哪一篇不是熠熠生辉的明珠,特别是晚年写的词,怀念故国、追忆往事、恨朝廷之无能,寄希望于光复河山,都以极平常的口语度入音律,使一切爱国者读后涕泗横流、痛彻肝肠。这样一位才女、贤媛、有骨气的抵抗派,竟被人攻击为‘可笑不自量’、‘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摚鹬夷芪母九醇绱宋薰私逡病踔谅钏吹亩魇遣幌橹镆偶デЧ牛恢钡轿勖锼耗旮募蓿苋柙倮耄斫诹鞯次薰椤咝χ 赂Σ恍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