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不演义-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自己的皇帝被人家围殴了,天下兵马闻风而动,纷纷前来勤王,史书记载,有两路特别引人注意。

一路是王世充率领的江淮劲卒,他是从江都开始出发的,这个距离之远相信大家都算得到,但重点不是王世充不远万里来救难,重点是王世充在这次救难中表现出了仅次于李渊的表演天赋。

得知皇帝被围后,王世充召集了所有的江淮兵马,连老弱病残也在征调之列,此去不在战斗力,而在声势。

一路上,王世充表现得比他亲爹被围了还心急,脸也不洗,头发也不梳,衣服也不换,搞得丐帮不收他都不好意思。到了晚上,王世充找块草堆就躺下眯一会儿。

如果有人问起来原因,他会告诉对方,皇帝正蒙难,臣子怎可贪图安逸。

王世充并没有赶到雁门,但史书里大笔书写了他救难一事,而真正抵达雁门的隋朝大将却湮没在历史当中。可见真做事的不一定能比得了会表演的。

但会表演也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掌握着史笔的。

史书记载还有一路勤王之兵。上面言之凿凿地表示,成功解雁门之围的人是一位十六岁少年。

这位少年是李世民。李世民大概也捡了一个杨广的漂流瓶,当时,他正在雁门郡当兵。于是,李世民找到了长官,提出了一个解围的方法:“始毕可汗举国而来,敢于围攻我天子,是算到我们仓促之间,无法救援。我们要取胜,必须先打破敌人这个想法。”

长官对这个提议很有兴趣。示意李世民接着说下去。

“我们大张旗鼓地向雁门城挺进,白天就张旗数十里,晚上就打鼓。对方一定以为我救兵云集,然后望尘而遁!”

据说,长官采纳了他的方法,向雁门进军,果然如计划所说,始毕可汗惊慌之下,仓促退兵。

这段记录表现了唐太宗少年机智的品性,说明大唐皇朝在这样的天子带领下,开创出一个盛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故事很美好,但并不全是真的,李世民可能真提了这个建议,但并没有得到实施。

当时,李世民就在雁门郡的崞县当兵,而崞县跟雁门城,是雁门郡仅存的没有被突厥人攻破的城池。

雁门城外有突厥人,崞县外也有。大家保住崞县,就是帮忙了,哪里还冲得出去救皇帝陛下。

也就是说,李世民提出这个方案后,领导夸奖了他:你说得很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事实上,一个月后,突厥人的确从雁门城外撤走了,但救杨广陛下的不是王世充的精彩表演,也不是李世民的机智。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是突厥可贺敦(相当于皇后),隋朝义成公主。

十五年前,隋文帝杨坚为了拉拢启民可汗,分化突厥,将宗室之女封为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现在,启民可汗已经去世了,启民的儿子成了新的大可汗:始毕可汗。下一代登基后,义成公主并没有退居二线当皇太后,她再接再厉又干了一届皇后。

没错,不是太后,而是皇后,她能做到这一点,跟突厥人的习俗有关。在突厥,儿子除了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外,还可以迎娶父亲的妻妾(非亲生)。

中原跟塞外通婚由来已久,前有昭君出塞,后有文成公主入藏,这两位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义成公主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和亲公主,她甚至给中原皇朝带来了更彻底更长久的安定,只不过,她用的是另一种特殊的方式。

那还是以后的事情,当下,她就救了中原皇朝一次。

始毕可汗前脚刚出汗廷,义成公主的密信就被送往了杨广的车驾,提前得到消息的杨广才逃脱了始毕的偷袭。又是义成公主给始毕写信,谎称有人进攻老家(北边有急),才让始毕从雁门撤走。

杨广躲过一劫,但隋朝跟突厥之间关系彻底决裂了,不久后,杨广就搬到了扬州,有人说杨广是去扬州游玩,有人说他是去平定江淮的反叛,但也许,在杨广的记忆深处,藏着那些射到他跟前的利箭吧。

【狼头纛】

回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夏天的太原,突厥人撤走时。

天大亮后,太原人都知道了突厥人退走的消息,大家纷纷前来向李渊祝贺。

李渊微微一笑,表示这不值得弹冠相庆。然后他说出了让满座皆惊的一句:“大家先不要相贺,等我为你们将突厥召而用之!”

开玩笑吧,突厥人又不是宠物,哪是你召之即来的?

没等大家提问,李渊信心百倍地叫人送上笔墨。

写完信之后,李渊吩咐将信放进信封,指令信封上写某某启。

接到命令,书记没有动窝,犹豫了一会儿,他指出了李渊的一个书写错误。

信封上不该用启字,应该用书字。

启是官员给皇帝写信时用的,而书是平等双方的来信。言下之意,突厥大汗是突厥的皇帝,跟我们不相干,给他写信,犯不着这么铺张浪费,用一个书字足矣。

“况且他们又没文化,写个启他们也不懂,用个书糊弄一下看吧。”书记总结道。

长叹一口气,李渊否决了书记的提议,他告诉这名有骨气的书记,突厥人那里也有逃难去的汉人,人家已经扫了盲,再欺负人家没文化是行不通的,现在说好话都怕他们不来,何况轻慢他们。

就用启吧,这是价值千金的一字,就算突厥人现在要千金,我们都要给他,何必吝惜这一个字呢?

这是一个普通的字,这也意味着李渊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通信上写出启字之后,他将跟突厥的关系定了基调。

李渊是臣,突厥是君。

李渊曾经向杨广屈服,现在,他又要向突厥人屈服。

虽然这会让自己丢掉尊严,但没有实力的自尊谁又会在乎?如果我们不能屈服于一人,又怎么做万人之上?

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些付出,总有一天我会全部收回来的。到时,不再是启,不再是书,而是君王示臣的敕!

很多年以后,李渊成为了帝王,他的这些屈辱被历史学家巧妙地掩盖了起来,这大概也是李渊的旨意,于是,李渊变成顺风顺水的人,没有人记得他曾经忍受的耻辱,就连他自己也选择了遗忘。

历史学家将李渊曾经的忍让,曾经的痛苦,曾经的退让一一隐去,给我们呈现一幅美好的景象。李渊的成功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欺骗,没有出卖,只有天意跟他无上的忠诚跟智慧。但事实绝不是这样,正如灯光之下,必有阴影,在辉煌的成功背后,一定有黑暗,有卑鄙,有胆怯,有妥协,有软弱。

这些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可必须要用一些不光彩的东西去换取光明时,你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如李渊所料,突厥人很快同意了结盟,不仅仅是李渊用了启字,还因为李渊提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分红方案,南下打长安,土地归唐国公,子女玉帛归突厥。

突厥的大马出现在太原的市场,当然这些良马都是要钱的,大家虽然是盟友,但账还是要算清楚的。

战马是优质战争资源,放到现在相当于爱国者导弹,每一个无法自己研制导弹的国家都会争先购买。

听到消息后,李渊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在这些马中挑选好的,只买一半。

想不到留守大人也囊中羞涩,当然,再穷不能穷领导,太原一些大款站了出来,主动提出愿意自掏腰包,帮李渊买下剩余的马。

知我者谓我节约?不知者谓我人穷。李渊哭笑不得,他请来这些财大气粗的主(史称义士),说出了他的秘密:

“胡人有的是马,而且还贪财,他们会源源不断地前来,到时,你们卖了棺材都买不起(死汝不能市也),我现在少买,就是装一下穷。”

装穷是必须的,只有傻子才装大款,贸易逆差可是会搞死人的,鸦片战争就是一例。

马的事情解决了,但更难处理的是突厥人提的结盟条件。

突厥人的使者给李渊带来了一个消息。始毕可汗对李渊计划进兵长安十分感兴趣,表示将大力支持,李渊要多少兵马,只需开个口。

这相当于始毕给李渊一张空白支票,数额由李渊自己填。优厚的待遇自然就会有苛刻的条件。始毕可汗表示你去长安扶助隋朝这不太好,杨广那人我了解的,要是他还接着当皇帝,我的日子不好过,唐国公还是自己当皇帝。

最后,始毕告诉李渊,只要你答应,我就送你一面狼头纛。

所谓狼头纛,就是绣有狼头的大旗,但凡突厥人的部落都竖有这种大旗。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狼祖先。刘武周就领了一面狼头纛。这种旗做工讲究,图案精美,作为装饰品是不错的,但要命的是,这种旗并不是装饰品。

接受这面旗,等同于中原地方官吏接受中央的符印。也就是说,挂这面旗将意味着要当突厥汗国的臣属国。

李渊虽然能忍,但要把狼头纛竖在自己的家门口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但不接受,突厥人就会翻脸,隔三岔五地到太原来骚扰,李渊实在没空陪他们玩。

摆在李渊面前的是一个难题,想了一会儿,李渊吩咐,去把突厥的使者请来!

部属走到门口,李渊叫住了他:“不,我亲自去见突厥使者!”

李渊亲自跑出晋阳宫接见了突厥的使者。李渊对远道而来的外交使臣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请使者大人转达自己对始毕可汗真情的问候。然后双方举行了亲切的会谈。

大家都懂,以上皆是套话,也叫屁话,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李渊到底有没有接受突厥人的狼头纛。

从会议结果来看,似乎接受了,因为突厥人很高兴,表示很满意这次的会谈,但从另外的资料显示,李渊表示自己南下将是匡扶隋室,以此拒绝了对方的狼头纛,为了补偿突厥人受伤的心灵,李渊承诺自己将打对方的军旗。

这是关于初唐的一个谜,很多历史学家就此研究,并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还原历史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不想在这上面吃这种苦。

就像摔倒并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能不能爬起来。称臣自然是一种耻辱,但如果能知耻后勇,当日的耻辱将使成功更为珍贵。正如史学家陈寅恪在其著作《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的最后写道:初虽难之,终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之杰之所为也,又何病哉!又何足病哉!

突厥使者满意地离开了太原,与他同去的,还有刘文静,刘文静是受命拿着始毕可汗开出的空白支票去突厥银行兑现兵马。

对于这种空白支票,一般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如果有可能,把银行提空了也行。

李渊悄悄给刘文静指定了一个数额。让他快点去,但不必急着回来。

万事终于俱备,数天后,太原的郊外兵马大集,红白军旗夹杂。白旗是突厥人的旗帜,而红旗是隋朝的旗帜。明显,李渊又玩了花招,白旗是用来忽悠突厥人的,而红旗是给天下人看的。这两种军旗夹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郊外红白相间,正如花园。

是的,这就是那首《桃李子歌》所说:“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望着面前这支严阵以待的大军,李渊内心潜忍已久的欲望之兽终于咆哮而出。

我忍受了一切,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天命所归,舍我其谁!

起军吧,向长安进发,天下将在我手!

其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的七月初五,李渊迈出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步。

出太原没多久,李渊并没有急于攻城略地,在南下之前,他要确定一个人的动向。

李渊叫来了自己的秘书温大雅。

你给荥阳的李密写封信联络一下感情吧。

两个李密的年纪加在一起跟李渊差不多,但要比革命的工龄,李密是老前辈了,去封信问候一下也是应该的。

李密的回信不久后也到了,李渊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句:

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

紧接着,李密就热情邀请李渊前来合作,一起擒拿暴君杨广。最后,李密还要求李渊最好到河南来一趟,大家坐下来开个会,商议大计。

言下之意,兄弟不才当上了盟主,李兄就来当个堂主吧。

在造反的道路上迟了两步,就被人家当小弟看,李渊有点哭笑不得,但很快,李渊哈哈大笑起来。

李渊指示温大雅再写封信给李密,表示承认对方的盟主地位,但开会结盟一事,眼下太忙,实在走不开。

最后,李渊特别指示在信里加上这一句:

复封于唐,斯荣足矣。

我没有远大的奢望,能够继承唐国公的荣耀,此生已经足矣。

【第一块拦路石】

七月下旬,霍邑五十里外贾胡堡。李渊大营驻扎在此地。

雨一直下,气氛很不好。

大概是当日杀王威高君雅来祈雨诚意十足,许久未下雨的山西大地竟然下起了连绵大雨。本地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李渊的焦虑却在直线上升。

大雨滂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