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兼任省级单位的一把手,纯粹是天上掉下了馒头。不过作为第一个想到自己培养后备力量的官员,这也算是一种奖励。
只要有人能管理,朱慈烺就有信心光复更多的国土。
……
“主子!主子啊!”宋弘业头皮上已经长出了寸许发茬,这是一个月不曾剃头的结果,就像是个游方的和尚。
刺杀多尔衮的计划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因为返魂人内部出了叛徒,将火道埋下火药的秘密告知了步兵统领。虽然告密者并不知道宋弘业的身份,但是身为内务府的要员、多尔衮深信的奴才、负责整个京城的查奸工作,宋弘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此时的满清内部还没有形成大明那样的官僚规则,对于庸蠹的官员处罚极其严厉。当然,满洲人对自己人的处罚也很严厉,动辄剥夺爵位、世职。只是满洲人不会因为贪渎受罚,比较普遍的是冒认军功。
爱星阿来探视过宋弘业几次,也只能加以安慰,送些吃食。如今多尔衮终于召见了身穿囚服的宋弘业,如果不是要将他正法,多半就会被释放了。
宋弘业紧紧抓住这次的机会,在多尔衮面前痛哭流涕,希望能唤起“主子”的同情心。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可耻,因为他绝不怕死,只是害怕作为皇太子在京中最大的耳目,一旦自己死了,满清高层的动向就再难传到皇太子殿下的案头。
“宋弘业,这些日子你可知罪!”多尔衮厉声喝道。
宋弘业哭道:“奴才日日夜夜都在悔恨和后怕之中,彻夜难眠。若是让那些奸人得逞,奴才死不足惜。万幸主子有天命庇佑,感化得奸人自首……奴才罪有应得,不敢为自己哭……奴才是感谢上苍,让主子得保平安。”
多尔衮原本见着宋弘业还有点气,本想好好骂一顿,然后再放他出去干活。不管怎么说,宋弘业这样工作能力极强的奴才十分难得,尤其对北京城又十分了解。即便在多尔衮心中隐隐怀疑宋弘业故意留下了这个纰漏,但是今天亲耳听到宋弘业哭诉,这丝疑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起来吧。”多尔衮沉声道:“你虽然有罪,但本王宽大为怀,姑且免你一死。也是你有这份忠心,且让你戴罪立功,将京中乱党查明消灭。”
“多谢主子宽宏大量!奴才日后一定仔细办事,绝不敢再出这等纰漏。”宋弘业连声道。
“你先调集人手,把在内城水井里投毒的乱党捉拿归案。”多尔衮揉了揉太阳穴,浑身无力。
满人进入北京之后,将内城居民统统赶了出去,变内城为满城,不许汉人居住。这种行径自然给返魂人以便利,只要将毒药投入内城的水井中,就能毒杀满人。而且外城一般喝外金水河或是通惠河的水,就算有人喝水井的水,毒素在经过地底过滤之后也不会造成误伤。
宋弘业很高兴返魂人能够想起这种廉价高效的复仇手段,但是相比用火药爆炸针对特定的满清权贵,这种一网打尽的手法却有些让人齿冷。只是想起当日空中飘散着的尸臭,想起那些无辜受戮的百姓,这点同情就如投入火坑的冰屑一般,融化不见了。
第401章 忽闻羽檄传来急(1)
崇祯十八年七月的北直大地,干旱低热,太阳虽然当空挂着,却不肯放出逼人脱衣的热气,如同害了病一般软绵无力。太阳之下,荒草遍地,曾经上好的田垄里,如今也看不到庄稼。只有少许耐旱的树林以人们不起疑的速度朝外扩张,侵蚀田园。
一队露出青色头皮、结着小辫的满洲兵松垮垮地骑在马上,从地平线上走了出来。他们很快找到了一个被人荒弃的村庄,立旗休息,派出探哨。彼此之间都是满洲话招呼,就如往素杀人如麻的满洲兵没有半点区别。
这队人马的统领身材高大,骑着马在村庄里绕了几圈,又找了几处残垣断瓦,安排人在里面当了暗哨。等一应安置妥当,他方才回到队伍之中,与几个兵士用满语说笑几句。
等到夜幕降临,静谧的大地传来一阵马蹄声响。另外一队明火执仗的满洲兵也来到此地。发现了自己人之后,这队满洲兵轻松愉快地卸下了包袱,像是他乡遇故知一般,享受着先来者热情的酒肉。
然而他们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蒙汗药。这其实也是到了大明才成熟起来的一味防方剂,并不能像小说中描绘的那样让人迅速昏迷,但是可以改善服用者的睡眠质量。在军中也被大量使用,用以减轻伤病员的痛苦,使他们不至于半夜痛醒。
就在这些满洲兵进入甜美的梦乡之后,热情的主人纷纷抽出清军制式顺刀,轻手轻脚地摸进营帐,轻车熟路地割断了这些满洲兵的脖子。
“动作快些还能再睡一觉。”一个满兵低声说道,却是带着浓浓辽东口音的汉话。
门口站着的军官飞快地朝他瞪了一眼,轻轻用脚踢了他的屁股,沉声道:“不会说话就少说!”他说得却是标准的满语,隐约中还带着蒙古方面的口音,就算是真满洲人听了,也未必能分辨不出。
尸体有条不紊地送到了村后刚挖出来的壕沟里,一一清点之后,便浇上火油付之一炬。尸体上的衣甲、兵器,也被单独剥离开来,掩埋、焚毁。三十人的队伍分工明确,纪律严明,整个过程中竟然没人大声喧哗。
这就是特别侦察营,简称特侦营。
经过大半年的甄选、训练,特侦营终于如同一柄宝剑出鞘,寒光四射。他们以三十人为一个单位,时而冒充绿营,时而冒充蒙古游骑,时而冒称满洲大兵。尤其是在冒充满洲兵方面,因为有京中的秘密战线支援,可以说是除了人之外所有东西都是真的。
如果不是宋弘业意外被俘,说不定还能在兵部给他们安排一个编制,那时候就是真正的满清八旗兵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左守义领队以来,出入北直,在野外袭杀调动的清兵,整整一个月间干掉了六支这样的队伍。一般来说,人数低于两百人的队伍,都是他的猎物。
因为两百人是一道坎,超过两百人的队伍往往由战场经验丰富的牛录章京领队,绝不会放心初次相见的陌生队伍为他们站岗放哨。
虽然没有获得高价值的情报,但这种袭杀战很容易让敌军高层发生恐慌,最后一级级蔓延下去。谁都想知道,那些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的队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明军的夜袭?是乱军的埋伏?但是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打斗的痕迹,甚至连尸体、衣甲都找到不到。
“哥,咱啥时候能去烧蛮子的粮库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凑到了左守义身边,用一口满语问道。因为满语里面没有“建奴”这个词,他便用了满洲人对汉人的蔑称——“蛮子”。
左守义斜视看了他一眼,道:“到时候就知道了。”
年轻的战士颇有不甘,道:“哥,当初你们三个人就敢去干。如今咱们有三个十个人……”他一时忘了“三十”如何表述,舌头一转倒是没有犯错。
特侦营的满语都是建奴俘虏和辽东渡海的汉民教的,口音各异,正好适合他们扮演不同的旗佐。
左守义将这颗光溜溜地脑袋推开,没有理他。正是当日在山西接连放的两把火,促成了左守义一举成为少校,也让特侦营这头猛兽出现在了北直地界。虽然出于保密,左守义三人的战功没有大肆宣扬,不过特侦营内部却给这位营官封了个“霹雳火”的诨号,不言而喻是从《忠义水浒传》里抢了人家秦明的名号。
别人看不清,左守义却是看得十分透彻。山西的局势和北直完全不同。山西有满洲兵,有蒙古兵,还有刚刚编成的大同绿营兵,正适合浑水摸鱼瞒天过海。然而北直这边军制简单,不是满大旗就是汉八旗,布防明确,尽管左守义知道清军囤积粮食、兵械、乃至火药的确切地点,要想混进去却没那么简单。
再等等吧。
左守义把玩着从满清军官身上收缴来的铜印,收敛气息,仿佛整个人都融进了黑夜之中。
……
左守义并不知道,这队看似普通调防的正白旗甲兵,其实是多尔衮派去“护送”洪承畴母亲前往北京的护卫。正是因为洪承畴动辄以母亲舟车劳顿、不堪远行为借口,才刺激得多尔衮亲自派人来“接”。
这么一支人马凭空消失之后,多尔衮首先怀疑的就是洪承畴为了不让母亲入京为人质,神不知鬼不觉地让这些清兵葬身某处。
多尔衮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人。此人能力强,够忠心,与军中大佬没有半点关系,尤其是跟洪承畴毫无瓜葛。而他偏偏又在兵部任职,只要找个由头将他发往前线,暗中调查,正是再好不过的人选。
此人正是宋弘业!
宋弘业出狱不过三天,就找到了投毒“凶犯”,铁证凿凿。而且从那以后,满城水井中的投毒事件销声匿迹,这让多尔衮颇感欣慰。在获得了赏赐之后,宋弘业有了新宅子和新老婆,不过他扑在工作上的时间却更长了,甚至在内务府单独开了一间职房,连带被褥都搬了过去。
这种态度让多尔衮更加满意,相比龚鼎孳那些上了朝就几乎不见人的文官,宋弘业足堪为汉官表率。
唔,差点忘了,他早已经是旗人了。
多尔衮暗中提醒自己。
崇祯十八年七月中,宋弘业带着五六个家丁,骑着马骡,赶到真定府拜见阿巴泰和洪承畴。他名义是代表兵部前来核查军械储备的,是个不可能得罪人的肥差。
有哪个前线将领不希望多领点军资?就算自己用不掉还可以卖嘛。
宋弘业磕头叫阿巴泰主子,见了洪承畴也是毕恭毕敬,更博得了两人的好感,痛快地给了手书,允许宋弘业带人出入各处严密防守的库房,清点军资。
宋弘业自己带来的人是铁定没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阿巴泰和洪承畴派去保护宋弘业的护卫。这些人一方面要保护侍郎大人不出意外,同时也要监督这个包衣不会暗地里动手脚,让主子陷入被动。
然而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想到宋弘业本人就是明军最大的眼睛,只要通过几个不起眼的小记号,就有一支三十人的精锐随时策应他进行动作。其中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让特侦营干掉那些护卫,然后冒名顶替。
不过如此一来,宋弘业也就没法再回到北京当眼睛了。
两厢权衡之间,宋弘业举头望明月,一副思乡情深的模样,心中却寻求着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的这番做作,全都落在了角落里的一双眼睛里。
那是洪承畴派来端茶倒水暖床伺候的婢女。平日看似清纯无知的小婢女,而此刻的双眸中却闪现出狡黠冷酷的光芒。
第402章 忽闻羽檄传来急(2)
朱慈烺接到宋弘业和左守义的密报之后,终于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特种作战还是过于简陋。
不同于后世特种部队可以堆积火力,现在的武器技术决定了人少火力必然弱这一局限。所以左守义这么长时间的训练,结果只能在野外下下冷刀子,这多少与设想中的“外科手术似精准斩首”大相径庭。
不过,如果能够把握机会,破坏清军的后勤系统,适时发起反攻,肯定能收到极好效果。
朱慈烺给宋弘业的回复只有四个字:“注意安全。”
后勤对前线的影响有一定的延迟滞后。比如按照明军的后勤制度,如果被人断了后路粮道,前方军队的存粮也够吃半个月的。只要能在五天内重新取得粮道的控制权,几乎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然而明军的后勤体系是朱慈烺根据现代物流理论进行改进的,以多点续存、就近转运,取代了屯粮一地的旧式思维。如果洪承畴没有吸取松山之败的教训,仍旧将大军粮食屯在一处,其结果别说支持半个月,只要消息一经泄露,军心立刻就会动摇。
洪承畴的确没有想过分散屯粮这种方式,他吸取教训的办法是派了更多的士兵保护粮台。这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选择,一方面是合适的屯粮地难找,另一方面是多个屯粮地就需要更多的士兵分散保护,在传统兵家看来是浪费兵力的愚蠢行为。
如果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屯粮点多了之后,负责人的等级也就下降了。谁都不敢相信一个把总能够和副将具有一样的能力和责任心。
东宫的条例化建设将这个问题消弭于无形。无论是少尉还是少将,无论他们的自发责任心有什么区别,都必须要严格遵照条例办事。事实上,朱慈烺只需要听话守规矩的人,至于是否具有高度责任心,这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
崇祯十八年七月十八日,真定行辕召开军议。大都督府四总部和近卫第一师、近卫第二营的参谋们都到会讨论,最终决定在十八年八月发动夏季攻势,战略目标是收复保定府和天津卫,彻底粉碎清军天保防线。
之所以朱慈烺此时敢一反常态,做出如此大的动作,是因为这场战争有两个点已经被撬动了。
首先是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