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听听。”
“殿下,”徐惇脑中运转如飞,“如今收罗情报的衙门在大明共有四家。我锦衣卫、东缉事厂、总参军情司、兵部职方司。虽然各有偏重,但许多基本知识却可以共通,而且个别特长在四衙门都有用处。臣以为,可以谍报班为骨干,建立一所大学堂,专门培养各种人才,然后由四家各自选拔,各取所需。”
“教材也是由四家共同出人力编写,教员就从四家抽调。”徐惇道。
朱慈烺闻言一听,也不由佩服徐惇的反应和果决。
如此一来,锦衣卫看似失去了一个固定的人力宝库,实际上却将影响力扩张到了四个情报部门。无论怎么说,谍报班仍旧是骨干,而教员肯定也都是锦衣卫出身——东厂如果能有足够的教员,也不用眼红锦衣卫了。
从名声上看,兵部职方司和总参军情司都胜于锦衣卫和东厂,但兵部职方司更需要地图绘制方面的人才,军情司需要情报分析方面的人才,与锦衣卫、东厂需要的谍报人才基本不重叠。
只比较锦衣卫和东厂的话,恐怕更多人愿意选择天子亲军的锦衣卫。
徐惇这招退避三舍之中,还蕴藏着以退为进的意思。
朱慈烺没有理由扼杀内部竞争。只要能够拿出成绩说话,无论他们谁赢谁输,都是大明获益。
朱慈烺装作没有看透徐惇的心思,道:“你能如此息事宁人,正是我所乐见。”
徐惇微微躬身,道:“若是能够因此弥补累臣之过,臣也安心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
这所学校因为性质问题,并不能像武备大学那样明目张胆地喊出“谍报”两字。在朱慈烺前世,人们常用“无线电报培训班”或者“速成班”之类的名字打掩护,而现在肯定是不能用的。
“校名就叫:皇明国安大学吧。”朱慈烺道:“我过些日子会题写好校训送去锦衣卫。”
校训就是:卫国安民。
“谢殿下。”徐惇谢道。
朱慈烺看了看座钟,客气地端茶送客。
的确一如属下们对他的评价,对事严厉得乃至严苛,对人却温柔地乃至于溺爱。
……
崇祯二十二年,天下越发安定了,但战时制度的后遗症却越来越多地浮现出来。
对人类社会而言,任何制度都像是一种新的病毒。这种“病毒”如果能够适用,就会成为疫苗,帮助维持更健康的文明状态。一旦失控,就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历史上的改革家都可以算是医生,有些人成功了,比如制定周礼的周公,坚定推广郡县制的李斯。也有些人失败了,结果就是给整个文明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疤痕。
朱慈烺在崇祯皇帝、在周后、在无数属下、臣民眼中戴着层层光环,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作为一个在后世勉强可算作成功人士,朱慈烺并没有伟人们的高瞻远瞩和奇思异想,更没有毁掉一代人的人生也要付诸实践的魄力。
他只是个学习者。
所有推行的政策制度就像是有实验数据的配方,唯一需要的就是根据“体质”控制剂量。
即便如此,社会调整期引发的治安案件,思想变革引起的伦理争议,后国变时代引起的刑事问题,都牵涉了朱慈烺大量的精力。在很多时候,朱慈烺只能作为一个观察者静静看着,似乎什么事都没做,但实际上却是绷紧了精神,紧跟实验进度。
报纸就是他的显微镜,都察院就是他的手术刀。
……
目送徐惇离开了书房,朱慈烺查了一下日程表,终于安心地回钟粹宫去了。
又到了与长子一起游戏的时间。在孩子三天大一圈的时候,这种游戏不能间断。
段氏本以为这是个培养孩子艺术审美的游戏。因为钟粹宫的一间偏殿了摆满了宫中收藏的画作,还有泰西传教士进贡的西洋画。
听说那都是用鸡蛋黄调出来的色彩,所以叫做蛋彩画。
不过具体的游戏内容却与艺术无关。
朱慈烺弯腰牵着小秋官的手,走到一副泰西蛋彩画前,道:“仔细看哦,五分钟后爹爹要提问。”
小秋官看了一旁宦官抬着的座钟,略有些紧张地盯着画作,一动不动。
当宦官提示到了五分钟,朱慈烺便命人将画作转过去。
“画上有几只鸟?”朱慈烺问道。
段氏吓了一跳,她压根没有看到画上有鸟。
这明明是一副少女和朋友在河边散步的画。
“三只。”秋官奶声奶气说道。
“在什么位置?”朱慈烺又问道。
“一只在树上,还有两只在湖上。”秋官咬字已经清晰了,但还带着幼儿说话的气促。
“那只鸟停在哪棵树上?”
“在第二、三!这边第三棵树。”秋官伸出肉噗噗的左手,在空中摇了摇。
“那颗树有叶子么?”
“有。”
“几片叶子?”
“……”秋官看着父亲,眼中蒙上了一层水汽。
“让你看仔细的。”朱慈烺道:“不要扫一眼就过去,要记忆、思考!好了,换个简单点的,湖上有几条船?”
看着父子两人的游戏,段氏觉得很受打击。她也看了五分钟,但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不过换个角度想,这点上似乎能说明孩子的确遗传了父亲的天资,说不定年纪再大点,也是个神童似的人物。
不过既然如此,为何皇太子拒绝了父皇册立秋官为皇太孙呢?
按照大明的传统,皇太子的嫡长子在周岁之后就会被册立为皇太孙。神庙时候因为有国本之争,所以皇太孙的册立也拖延了。前些日子崇祯提出在年内册立太孙,却被朱慈烺婉拒了。
——是因为皇太子对这个神童儿子还不满意?嫌他不够神?可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像他那样生而知之呢?
段氏已经忘了游戏,沉浸在自己的忧虑之中。
第616章 弓箭行人各在腰(8)
因为皇太子反对册立皇太孙,引起了朝野普遍忧虑。大明是个重视传统的国家,嫡庶有别,长幼有分,嫡长子必然是皇位的继承人。现在皇太子有虚席以待的苗头,是否会造成第二次国本之争?
朱慈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遽然给予厚位,恐怕不寿。
这个理由虽然牵强,但小孩子要贱养才能平安长大却是民间普遍认知,拿到这个解释也能聊以安慰。
很快帝室和百官就从册立皇太孙的问题上转移了注意力。
因为永王慈炤要去京师讲武堂读书了。
别说皇室,但凡家中有些财力的人家都会延请西席,在家中教授子弟读书。之所以有些人家进士辈出,正是源于这样的优质教育。在士人眼中,只有家境一般的人家才会去义塾、社学,自然是不可能成材的。
皇室子弟的读书进学更加复杂一些。首先从教材而言,虽然也是理学的一套,但历史和古文教育比寻常士子读的更多。而且不用学习时文制艺,对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学习反而更重要些。在完成了基础文化教育之后,就是各种治国方面的教育,包括大明典制之类。
朱慈炤要去讲武堂读书,可以说是皇室迈向民间的重要信号,也可以认为是对皇室传统教育的破坏。
如果没有朱慈烺一力支持,崇祯和周后都不肯放他出宫。
讲武堂虽然属于乡学,但入学便计算军龄,为大明现役军人。毕业之后分配入各旗队,根据成绩不等授予士官衔职。如果成绩十分优秀,还可以保送进入武备大学,优等毕业生可以直接授予上尉军衔。
从这个角度而言,朱慈炤非但是入学读书,更是参军入伍了。
“如果有皇室宗亲入伍,那对于提高武人地位是很有帮助的。”朱慈烺对段氏道:“想当年祖宗也是披坚持锐打的天下,我也曾亲临战阵,有什么丢脸的?太祖高皇帝还当过和尚和乞丐呢,相比之下入伍岂不是上档次得多了?”
段氏看着乳母牵着的小秋官,道:“大人还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够读书上进。”
朱慈烺笑了:“上进?他再进一步就是我这个位子了。”
段氏瞬间回过神来,分说道:“并非只有地位上往上走才是上进呀。从蒙昧无知到通达明理,这岂不也是上进?”
“这般说来也对。”朱慈烺道:“军队里更容易学得通达明理。对了,明日我亲自送慈炤去讲武堂,有些事顺路交代一下。”
朱慈烺乐见慈炤能够开这个头,但也要顾虑到永王这个身份对的教学秩序的破坏。在操场上,教官是否敢对慈炤下令乃至下手?周围同学得知他的身份,是否会故意溜须奉迎?一旦出宫,慈炤的权力就会大得令人仰视,是否会对十六岁的花季年龄产生不良影响?
朱慈烺要交代的,便是这些事,比之崇祯、周后更担心永王是否能吃好穿好,是否能承受得住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是否会堕了皇家威仪……朱慈烺显然更重视弟弟的成长。
朱慈炤也已经到了分辨是非好坏的年龄,从父母的叮咛中他感受到了疼爱,从兄长的忧虑中他也感受到了关爱。
“皇兄,我深以为宗室贤良袭封之论是天下最好的道理!”朱慈炤的声音还有些稚嫩,但听得出其中的坚定。他道:“我本想以母姓入学,不让旁人知道我的身份。不过父皇那边……”
姓氏是一种烙印,绝非简单的符号。
朱慈烺笑了笑,表示理解。
“不过我还是希望入学之后能够改名,掩饰亲王身份,好叫教官对我一视同仁。”朱慈炤道:“若是因为王爵而得高分,我却不能受此侮辱。”
在这个年纪的青少年总是希望能够社会和周遭的人正视他们本身,也算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状态。反倒是成年之后,人们更喜欢用社会身份、财富地位来介绍自己。
“我也是这般想的。”朱慈烺道朝车厢后座的陆素瑶伸了伸手。
陆素瑶连忙递上一个信封。
朱慈烺接过随手递给了朱慈炤。
朱慈炤看了哥哥一眼,见他示意立刻就看,当下打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一张薄纸。纸上是一份新的入学通知书,显然是朱慈烺命人连夜制作的。这份通知书上,朱慈炤的姓名已经改成了“朱勇”。
一个普通得近乎俗套的名字。
因为是单名,甚至暗示着这个名字的主人身份不高。
“‘勇’借‘永’之音,为兄愿你在军中奋勇前行,不负‘永王’之号。”朱慈烺道。
“多谢皇兄!”朱勇大喜,恨不得给朱慈烺见大礼。
“皇父皇母都赐了你财帛金银,为兄若要再送这些,恐怕你也不喜。”朱慈烺说着,陆素瑶又从后面递上了一个三尺余长的木质剑盒。
“这是……”朱慈炤颇有些意外。
“着朝服时的佩剑。”朱慈烺道:“军、士的佩剑由大都督府总训导部授予。不过朝服正装的佩剑可以用各家的私剑,这柄剑就是送给你的。”
剑所承载的信息量太大,朱慈炤大喜过望,道:“多谢皇兄。”
“可以打开看一下。”朱慈烺道。
朱慈炤道了一声“失礼”,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双手捧出盒中静静躺着的宝剑。这剑的红丝剑罚б丫飨猿戮闪耍乓徊慊颐擅傻氖惫庵矢小R蛭狈χ魅说母妫Τ崮镜慕G室蚕缘糜行└缮
朱慈炤摸着这柄旧剑,却怔怔出神。
“这柄剑我见过……”朱慈炤低声道。
朱慈烺一愣,旋即明白过来,道:“对,皇父也曾用过一段时间。”
朱慈炤却还记得那是五年前甲申国变时,父皇正是用这柄剑杀死了一个近侍,淋了满脸的血,可怖至极。
“这其实是成祖赐给的宣宗的随身佩剑。”朱慈烺道:“你虽然隐瞒了王爵,到底是我的弟弟,不能在外被人小觑。”
朱慈炤回想起童年时候的惨事,心中有些沉重,收起宝剑道:“皇兄如此待我,我真是不知如何报答皇兄才好。”
“亲亲之情是不需要报答的。”朱慈烺又想到了自己的嫡亲弟弟定王,那位实在有些不够懂事。
朱慈炤点了点头,心中暗道:话虽如此,但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皇兄且待我长成,定要为皇兄马前驱驰,开疆拓土!
朱慈烺此番用的马车是从大都督府征调的,上面有大都督府牌号。他远远让人停下了车,对慈炤道:“此处笔直过去就是讲武堂,剩下的路你就自己走吧。”
朱慈炤知道皇兄的周全之心,当即下车,行礼告辞,等马车走了方才直起身,循着道路前行。过了两个街口,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在了这条主干道上。都是孤身一人,略带紧张和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同龄人。
他们的行李早在开学之初就有人送到了各自的宿舍,只等他们去了之后再做收拾,此时大多双手空空,也有个别几人手中提着刀剑,和朱慈炤相仿。
朱慈炤好奇地打量着街道两旁的店铺,将卖吃食和裁缝店牢牢记在脑中。他以前听总参的那些参谋说过,军营之中一日三餐都能吃饱,但因为消耗太大,所以常常到了夜晚就会肚子饿。这个时候就要翻墙出去买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