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宗被金军追得心惊胆战,正愁没有大将保卫自己,一听到岳飞大败金军,收复建康的消息,他怎么不高兴,见到岳飞奏章,连忙称赞,大笔一挥:同意!
岳飞真乃国家栋梁!我喜欢!
高宗未见岳飞其人,却久闻其名。
有机会,一定要见见这个岳飞,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宗有了召见的想法。
可是局势不稳,战事不断,岳飞忙于四处征战,无法朝见高宗。
绍兴三年(1133年)的春天,高宗召岳飞到临安,但由于叛乱初平,江西宣谕刘大中担心岳飞一走,叛乱又起,就上奏高宗,请求暂缓召见岳飞,这事就没有成。
后来,虔州被叛军占领,高宗命令岳飞前去平定。岳飞到达后,擒获了叛军首领彭友,摄于岳飞的军威,彭友的部众全部投降,岳飞很快收回了虔州。
高宗很痛恨虔州这个地方,因为隆佑皇太后曾在这里遭到叛军的骚扰,老太太受了惊吓,大病了一场。
高宗是个孝子,隆佑皇太后虽不是自己的亲娘,但现在亲娘在金人那里,鞭长莫及,只能把全部孝心都给了隆佑太后。
虔州没有好人,给我全杀了!高宗给岳飞下了屠城令。解一解心痛之恨,顺便试探一下岳飞是不是对自己唯命是从、忠心耿耿。
结果呢?让他很失望,岳飞上书要求赦免全称百姓。
高宗决定的事情能轻易改变吗?皇帝是金口玉言,说啥是啥,轻易改变决定,威信何在?怎叫天下人信服?
高宗拒绝了岳飞的请求。
岳飞很执著,继续上书,不达目的不罢休!
平定叛乱还要仰仗岳飞这样的将领,切不可把他们得罪了,惹恼了他们,旗帜一换,反了怎么办?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皇帝在特殊时期,也要学会对下属委曲求全、能忍能忍,安抚住人心是最重要的。
不要因小失大啊。高宗不傻,他明白这个道理。
这事最后以高宗的让步而告终。
岳飞这个人不好掌控!高宗对岳飞有了初步认识。
绍兴三年(1133年)秋,为了拉拢岳飞,高宗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岳飞,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锦旗赐给岳飞,这是何等的荣誉啊!
高宗意在向岳飞表明,你的战绩,我是看得到的,也予以肯定,希望你能够忠心于我,为我效力。
除了赐锦旗,升官也是必须的,奖励不能是口头的,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高宗任命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没过多久,又任命为神武后军都统制,管辖的军队多了,牛皋、李山等部队都归他统帅。
有了高宗的赏识与重用,岳飞打起仗来更加勇猛,连克强敌。
咱一介武夫,受此隆恩,没啥报答的,只能拼命杀敌,平息叛乱,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只要自己打胜仗,就是对高宗最好的报答。岳飞是这么想的。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伪齐与金的联军,一举收复邓州,高宗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岳飞的军纪严明,没想到他这样善于攻城破敌。”
高宗对岳飞的认识又多了一层,以前也知道岳飞能打仗,取得了不少战绩,但听得最多的还是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拥戴。现在岳飞打败了伪齐和金的联军,收复邓州,高宗更加意识到岳飞这样的将领不可多得,必须牢牢把他抓在手上。
同年,金兀术、刘豫联合进攻庐州,形势危机,高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飞,亲自给岳飞写信,命令岳飞前去支援,岳飞大军一到,金军就闻风而逃。
岳飞的金字招牌就是好使!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再次入朝觐见高宗,由于一年来,岳飞战绩突出,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高宗封岳飞的母亲为国夫人。任命岳飞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任命他为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
高宗一口气授予岳飞这么多官衔,难道仅仅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吗?不,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就是让他镇压以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无功不受绿,反过来说,先受禄后立功也未尝不可!
杨么这个人物不简单,既年轻又有能力,率领起义军以洞庭湖为依托,建水寨,造战船,立政权,跟南宋对着干。
大宋的皇帝都有个特点,就是对外敌可以委曲求全,对内部起义军则丝毫不客气,不是发兵围剿,就是设计招安,然后逐步铲除。
宋江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杨么很难对付,宋军围剿了几年,都以失败而告终。高宗很头疼,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岳飞,都说岳飞战无不胜,何不派他去一显身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岳飞也不能例外,必须不惜血本给他加官晋爵,才能激发他为皇帝尽忠的斗志。
不管岳飞怎么想,高宗信奉这一条。
现在我们说杨么是农民起义军,是代表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阶层,但作为效忠国家的臣子岳飞来说,杨么就是贼寇,就是敌人,就是清剿的对象。
在清剿杨么这一问题上,岳飞采取了军事包围、政治引诱的办法,一方面让起义地区断粮断物,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威望,先后招降了黄佐、杨钦等人,使杨么内部发生分裂,实力大减。岳飞抓住有利时机,在八日内就打败了杨么,杨么兵败被杀了,他的部众也被岳飞收编到自己的麾下。
拿下了杨么,岳飞在高宗心中的位置又高了一截。
这个岳飞不得了啊!有了他何愁江山不稳!
岳飞越是战功卓著,高宗越是要把他紧紧攥在手里,一刻不敢松懈。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岳飞却想来个急流勇退,他以眼睛有病为名,请求辞去所有职务。
在这个时候,撂挑子不干?这不是高宗所希望看到的,他也不会答应。
是不是岳飞嫌官小啊,闹情绪,以眼睛有病为借口,向朝廷要待遇啊!没问题,给他升官,任命岳飞为检校少保,进封爵位为公,晋到一品大员行列。
岳飞班师鄂州后,立即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入朝觐见高宗,提出建议:“襄阳自收复以来,没有设置监司机构,因为无法对所属州县实行有效管理。”
岳飞作为一名武将,职责是带兵打仗,至于行政机构设置这类的政事,不在岳飞管辖范围,他大可不必为此操心,即使操心了,也不应该向皇帝上书,这是坏了规矩的,大宋章法是武将不得干政。
岳飞心直口快,想到哪就说到哪,他觉得只要是为了国家好,不是谋个人私利,见到分外之事,也应该管一管。
这时候岳飞正是高宗眼里的红人,他无论说什么,高宗表面上都欣然接受,内心里肯定犯嘀咕,这个岳飞管得也忒宽了点。
二话没说,高宗接受了岳飞建议,任命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又下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的官员,视其贤能与否,允许岳飞罢免或提升。
到了这一步,岳飞已经从单纯的军事将领跃升为执掌一方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
高宗把自己能给的东西都给了岳飞,一方面是在不断用加官晋爵、扩大权力的手段来安抚岳飞,让他别有非分之想,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也要看看岳飞,我给了你这么大的权力,你该怎么办?是对我唯命是从啊,还是居功自傲,不拿我的命令当回事。
高宗在考验岳飞的忠心。
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刘豫派三十万大军攻宋,高宗担心刘光世、张俊难以担当重任,就命令岳飞火速东下支援。当时岳飞正犯眼病,在接到高宗的诏令后,立即率兵启程出发,还没到淮西,宋军就打败了伪齐的军队。
尽管岳飞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他服从高宗诏令,及时东下的行动,让高宗很高兴,他说:“伪齐兵败不足以让人高兴,各位将领尊崇朝廷却是值得庆贺的。”
可见,高宗关注的是什么,不是前方战事如何,而是将领们对朝廷命令执行情况!他最担心的是将领们拥兵自重,不把朝廷的命令当回事,那样就难办了!
好在,高宗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
这次行动,我很满意!
伪齐军队退了之后,高宗亲自给岳飞写信,叮嘱他:“敌人已经离开淮河了,你不必继续前进,敌人或许乘机进攻襄、邓、陈、蔡,应该从长计议处置。”
岳飞接到高宗的信后,立即撤军返回。
不久,伪齐军队攻打唐州,岳飞派军队打败了伪齐。
伪齐不堪一击,收复中原的机会来了!
岳飞立刻上奏高宗,请求进军中原。
江南还没守住呢,还想收复中原,太异想天开了吧?高宗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批准岳飞的建议。
岳飞只好撤回军队。
岳飞这两次行动都完全按照高宗指示办的,高宗让进就进,让退就退。高宗很满意,认为岳飞这个人如此听命于自己,可以担当重任了。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照例觐见高宗,高宗从容地问:“你现在是否得到了良马?”岳飞答道:“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掉草料豆子数斗,要饮掉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吃精料洁水,它们宁可不吃不饮。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跑得很快,等到跑了一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好像没事一样。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乱吃乱饮,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它每天吃草料不过数升,而且是吃不择食,饮不挑水。马鞍尚未安放好,就举蹄奔跑。刚跑完一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像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吃得不多,且容易满足,喜爱逞强但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完岳飞的一番言论后道:“你今天的议论比以前大有进步。”
高宗与岳飞之间真的在谈马吗?不是,高宗通过问岳飞是否得到良马来探听岳飞的用人观?
高宗要对岳飞委以重任,但不放心他在用人上是否能做到辨别忠奸,任用贤良,所以,就借良马来考问岳飞。
岳飞的精妙回答,让高宗眼前一亮,认为岳飞可以担当重任。就任命岳飞为太尉,又担任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恰好这时刘世光因抗敌不力,被张浚弹劾,主动解了兵权。高宗就把他的部下王德、郦琼隶属岳飞统辖,并下诏对王德、郦琼说:“听从岳飞的命令,就如同我的命令一样。”
岳飞成了高宗的一员得力干将!
做了太尉的岳飞,可谓是兵多将广,手握实权。受到高宗如此恩惠,岳飞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在他看来,唯有北伐才能报效高宗,自古以来,有哪个帝王不喜欢拓疆扩土呢?况且那些以前就是大宋的领地,又有哪个皇帝不喜欢把祖宗留下的基业夺回来呢?
他觉得,高宗如此器重自己,就是为了北伐,为了中兴,为了匡复祖业。
所以,在高宗给他加官扩军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给高宗上奏,要求出师北伐。
这是高宗所不情愿的,岳飞的理解与高宗的真实想法是相左的。
但高宗这个人高就高在,他不当面反驳你,甚至还夸赞你,鼓励你,不打消你的积极性,总之得罪人的事情他不干,让谁干呢?秦桧来干。
高宗就对岳飞说:“我有了你这样的大臣,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进退的时机由你把握,我不从中干预。”
是进是退,都由你岳飞说了算,我这个皇帝不干预。
绝对的放权!
这还不够,高宗又把岳飞召到自己的寝宫,可见对岳飞多么重视,特意找个僻静的地方,语重心长地向岳飞交代:“大宋中兴的事情,就全部委托给你了。”
难道高宗真的决心北伐了吗?当然不会,这时候的金国正是挞懒掌权,主张议和,高宗也看到这个机会,启用了秦桧,宋金之间使臣来往不断,紧锣密鼓地商量议和之事。
那明明是要议和,为什么高宗还要装作一副大力支持北伐的架势呢?高宗是多个心眼,他觉得金人也未必可信,能议和最好,不能议和就得打仗,打仗就需要岳飞这样的将领,所以,现在还不能打消岳飞的积极性。
高宗是议和、备战两手抓,一手让秦桧主持议和,一手让岳飞抓军备。
秦桧也看到了高宗议和的诚意和岳飞北伐的决心,所以在给岳飞扩军这个问题上,他反对。高宗不想得罪岳飞,那只有我秦桧来得罪,如果把王德、郦琼兵权给了岳飞,那岳飞肯定不顾一切北伐,到时候,高宗纵使想阻止,也未必能阻止得了。
正好这时候的宰相是张浚,他也起了贪心,想自己管理王德、郦琼的军队,所以,他和秦桧一致反对给岳飞扩军。
高宗已经下了诏,答应把军队给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