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招抚会成功吗?”吴世恭没有直接回答刘泽清的问题,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你有个几万强兵,又屡战屡胜的,不想着割据一方,就想着接受招安受文官们的气啊?再说,接受招安又有什么好处啊?难道皇上会给你个国公、侯爵?如果那样做,那不是鼓励我们军将造反再接受招安嘛!”
“话也不能够这么说!不接受招抚,难道孔有德他们想做流寇啊?那天下之大,就没有他们容身的地方了。难道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一条退路啊?”
刘泽清的话,就反应了当时明朝官员中的普遍思想。因为大明朝已经建立了快三百年了,这中央帝国和大明朱家王朝的思想已经是深入人心。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在明朝做个奴隶,也比到海外做个君王来的好。也根本不敢去想什么改朝换代的事情。
可来自现代的吴世恭可是知道这世界之大的,于是他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以为除了大明朝,天底下就没有其他地方了。那倭国你可知道?佛郎机人也是来自极西的一个大国。反正说这些你也不懂,就说一句,那孔有德他们就算是败了,他们从登州一乘船,天涯海角太多地方可以去逍遥啦。”
“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孔有德他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那么他们的下场又会是怎么样的啊?不说秋后算帐的事。就算是不秋后算帐,那《水浒传》的说书你总听过吧!那宋江招安后的下场你也该知道吧!凭什么孔有德他们不知道这种下场啊?难道他们想往这死路里去钻?”
听了吴世恭的话,刘泽清眨着眼睛眨了半天,最后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唉——!”
“反正我们是做最好准备,做最坏打算吧!”吴世恭最后强调说。
连吴世恭和刘泽清这样的粗鄙军头都明白了,孔有德那些叛军接受招抚的可能性是很小了,那么守在莱州城里的那些文官就更明白这个道理了。
当张国臣命令城中的军民和各路援军不许擅自出战,以免破坏抚局以后。深知叛军本性的徐从治立刻派人趁夜潜出城,将一封奏章送到了北京,阐明了战况,并请求皇帝不要再招抚,要全力以赴地围剿叛军。
但这道字字泣血的奏章,竟然在首辅周延儒的示意下,被压了下来。以致于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么重要的一封奏章。
可以这么说,明末的那些文官,为了自己的官位,为了自己的党派,就根本没有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当送走了满怀孔有德他们信誓旦旦地接受招抚的承诺的张国臣以后,叛军也再次做好了攻城准备,接着脸一抹,杀气腾腾地又向莱州城进攻了起来。
而这时候的周延儒再也压制不住了,连有些主张招抚的官员都和周延儒有了意见分歧。这起码也要把叛军打败,解了莱州城之围以后,那么朝廷招抚那些叛军才会少支付一些不必要的利益吧!
而这时候各地的援军也汇集青州,但由于山东巡抚徐从治被围莱州城,无人统一协调指挥援军,所以援军停顿不前。为此,朝廷再次任命兵部右侍郎刘宇烈为总督,全权指挥各路援军,而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京城神机营和五门红夷大炮,用以和叛军对抗。
但这时候的周延儒又起了私心。那位总督大人刘宇烈也是周延儒的亲信。更为奇妙的是,刘宇烈也是个主抚的文官。好了,来了一个积极求和,不会打仗的文官来指挥军队了。
可为了和平事业,刘宇烈确实积极。他来到青州以后,立刻汇合了山东总兵丘磊的八千人马和其他各地援军的一万一千人马,加上他自己从京营中带来的神机营,总共是二万六千兵丁,加上了七千多名民夫,共三万三千人马,即刻向着莱州城开去。
顺便说一句,和吴世恭一同派遣出来的河南援军,山寨赵子龙江游击率领的两千人马,也在这支军队中。
刘宇烈是这么的心急。他根本不愿意等上那么几天,等着吴世恭和刘泽清的联军到来汇合。因为这时候的吴世恭和刘泽清的联军也只是距离青州城明军主力才三天的路程了。
刘宇烈只是派人给了吴世恭和刘泽清下了这么一道军令,要求他们随后跟上。做为后军尽快赶上明军的主力。
可是虽然刘宇烈的明军这样急速行军,但吴世恭他们的后军却因为已经在原地休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再加上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充足的粮食让兵丁吃饱,使得这么兵丁有了良好的体力。所以,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后军行军的速度反而比明军主力快上许多。两军之间的距离最后也缩短到了两天的路程了。
在三月二十八日,在莱州城西五十里的地方,明军主力遇上了从莱州城分兵打援的,以孔有德为领军的叛军二万二千兵马。这时候的刘宇烈还想着以兵势压迫叛军招安。因此,他就下令全军扎营,不主动向叛军进攻。
可叛军方面却完全没有给刘宇烈面子。他们根本不让明军扎好扎实的营盘,立刻展开兵力向明军进逼。
而明军在遇袭后,急促之下也只好就地反抗。可要知道,在没有现代通讯条件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得力的基层军官层层指挥,一个指挥官根本没有可能把命令传递到几万大军的每一个人那里。
而刘宇烈下达的扎营和作战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令又造成了明军混乱。而仓促之下,明军的兵力也根本没有完全展开。
可是总督大人刘宇烈却不明白这些基本的军事原理。他还以为着自己人多,那总打得过那些人少的叛军呢。刘宇烈仿佛感觉到自己戴着文士冠,摇着鹅毛扇,一副山寨版的诸葛亮,指挥若定的模样了。
不过两军相遇的时候已经接近了黄昏,双方都并不愿意进行夜战,所以在短暂战斗以后,两军都主动撤退,就地扎营。
这天的接触战,双方的损失都不大。因此,刘宇烈就认为叛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所以他对以后的战斗也更有信心了。
因此,当第二天清晨叛军用过早饭以后出营列阵,刘宇烈也毫不畏惧地地下令明军主力出营对阵。
三月二十九日,会战正式开战了。
第二百八十五章就地扎营
从会战一开始,刘宇烈指挥的明军主力就陷入了慢一拍的节奏。
总督刘宇烈一开始根本没有感觉到叛军要出营列阵。
其实在古代,判断一支军队今天是否会出营打仗是件很简单的事,就是看清晨敌军营地里的炊烟。如果敌军的炊烟出现的比平常时间早,炊烟的数量又很多的话,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敌军今天要出营和自己作战了。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兵丁们在打仗前,总是要吃顿饱饭吧。当然,这个现象也反映出另外一个情况:在古代的打仗中,除了那些少量的精兵以外,军队中普通的士兵在不打仗的日子里是很难吃饱的。军队也不会供应给他们足够的饭菜的。
而这一点,几乎就是明朝当时打仗的常识。但是文官出身的刘宇烈可能翻过几本兵书,但这种兵书中不会记载的军事常识,刘宇烈是根本不懂的。
可是刘宇烈不懂,他所带的那些武官中,总有人懂啊?但是刘宇烈带着的那些可是一批明朝的高级武官啊!
对于那些武官来说,打仗的事他们不一定全懂,可官场上的事都是门清。有哪位会不开眼向刘宇烈说:“看你不懂,所以我告诉你。叛军用完早饭以后就要出营来战了。所以我们也要抓紧时间用早饭,尽快排兵布阵吧。”
这不是赤裸裸地当众打总督大人的脸吗?难道不怕总督大人事后算帐,把自己用作炮灰啊?还是等着哪位愣头青先出面与总督大人分说吧。
可是事实证明,那些明朝的武官素质很高,没有一位是愣头青,他们都是聪明人。所以直到刘宇烈看到叛军出营,展开队伍列阵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地立刻下令让明军出营列阵。
可这么一来,明军的大多数兵丁都只啃了几口干粮,有的甚至都没有吃一口早饭,就这么饿着肚子开始打仗了。
与我们以往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明朝,这种正面的会战,战前的军队展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只要想一想现代奥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仪式吧。就这么几千名运动员,都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而现在明军和叛军两方,都各有几万人,他们还都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队列训练,因此,这出营展开军队的时间就相当长。
直到一个多时辰以后,孔有德的叛军才排列好了队列。一排列好,孔有德就立刻下令从右翼派遣一支二千人的部队,开始试探性地进攻明军的左翼。
而这个时候,明军因为人数多,各位武官又互不统属,因此,明军的部队就没有完全展开完全。当刘宇烈见到叛军发起了进攻以后,就这么匆匆地命令明军迎战了。
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后军这时候就在战场后面五十几里的地方。他们正集合了所有的武官,在听派到前方的探子,打探回来的消息呢。
当得知了两军已经出营列阵的时候,所有的武官都知道今天双方一定会发生大战。那么自己的这支后军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
等到探子退下去以后,刘泽清就问道:“各位,我们又该如何?”
作为这支后军事实上的二把手的吴世恭当然首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参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也很尴尬。离战场有五十几里,一天的时间肯定赶不到。就算是我们抛弃了所有的辎重,急行军赶到战场,手下的儿郎也没有了气力打仗了。”
“再说,我们这么匆匆赶过去又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如果总督大人打胜了,连打扫战场这种事都不会轮到我们去做。那我们赶过去又是干什么啊?难道和友军抢功劳啊?那可是犯了大忌讳啊!”
“如果要打上几天,那我们晚上那么一、两天的,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可是万一前方打败了呢?如果我们在行军途中,被败军、乱军这么迎头一冲,我们自己这支后军也凶多吉少。”
“还不如先就地扎营,扎个扎实的营盘。反正我们手中的民夫和辅兵人数也不少,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就让他们都留下来扎营吧。这样的话,万一前方有失,起码我们自己可以保住,也可以让前方的败军有个后退的落脚点。”
“至于总督大人那里,明天本官就带着我手下的骑兵和众位同僚这里抽出来的骑兵,凑上那么上千骑,赶到总督大人那里,这起码也是对总督大人的一个交待。”
说实话,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军事学习和战争磨练,吴世恭的军事素养确实合格了,甚至在明军武官中,可以勉强说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了。
听了吴世恭这么有条不紊的分析,在座的武官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们都等着刘泽清做最后的决定。而刘泽清的心中,其实早就赞同了吴世恭的意见。
不过为了谨慎,刘泽清还是向其他的武官询问了一番。见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他立刻就决定道:“就按吴守备所说的去办!”
刘泽清其人,早先为天启年间户部尚书郭允厚的家奴。在其二十一岁的时候被郭允厚安排入军。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内,就高升到了参将的高位。
而在原先的历史上,作为后来南明四大军镇之一的刘泽清,他的一生其实没有打过什么大胜仗,军事才能也并不突出。
刘泽清唯一的长处就是死死盘踞在自己的家乡不出,不肯外出打仗。而且他和家乡曹州的地方官员和士绅关系十分融洽,因此,他才能够大肆吞并土地敛财,大肆招收兵丁扩充实力。以致于在当时,明朝都灭亡了,刘泽清还能够保存一支有相当人数的军队,使得南明不得不给予他高位。
由此可以看出来,他对保存实力是有着天生的敏感性。也知道自己的指挥能力确实不如吴世恭。因此当然是从善如流啦!
另外,刘泽清和山东总兵丘磊的关系也十分恶劣。这倒不能够怪刘泽清。那山东总兵丘磊做事更是过分。
在当时,明朝朝廷拨给山东各军粮饷的时候,因为粮饷要从通州拨运,那就一定要通过丘磊的驻扎地——济南府。
而丘磊总是扣押住这些已经被文官们扒皮扒得少的可怜的粮饷,以做自己直属军队的粮饷。而且事后打官司也不怕,丘磊的衙门就在济南城内,和山东的衙门联络感情也是相当的方便。而且丘磊向那些衙门的官员塞得也足,因此,这种官司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为此,有些山东的军将甚至放下身段,哀求丘磊不要心太黑,商量一个比例,就让丘磊扣除一部分粮饷吧。而刘泽清在以前也在丘磊身上吃了太多的亏,俩人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
因此,如果后军和明军主力汇合的话,起码后军中的刘泽清的直属部队要听从山东总兵丘磊的指挥。而落在自己的冤家对头的手中,刘泽清用屁股想想也知道,自己的直属部队的下场会怎么样。所以他就想着拖上一天是一天。
而在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