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证是一张由 上市公司发给股东的证明文件。持认股权证,可在有效期用指定价格认购 由该公司发出指定数日的新股。 本书前面许多章节,曾涉及股票股市。香港从60年代未起,各大公司 的发展与衰落,各大公司间的联合、参股、控制及兼并,均是以股市为战 场的。证券市场日益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香港股市形成于上世纪末,1891年2月3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香港 股票总会)成立,宣告了民间性质的、不规范的股票交易时代的结束。1914 年,该会改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至二战结束前,香港股市发展缓慢,从1946年起,香港股市波澜起伏、 发展迅猛。其间牛市熊市交换更替,令人眼花缭乱。寻其规律,不外是政 治经济两大因素的影响。
… 页面 185…
1946年起,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加上沪资的流入,造成3年时间的股市 小兴旺。1949年,香港动荡不安,股市狂泻,低迷也有3年之久。 1953年,香港人心趋稳,股市牛市抬头,加之香港工业化进程加快, 市民投资踊跃。 1955年,由于银行实行收缩贷款,股价下滑,但跌幅不大。 到50年代未,香港工业起飞,地产步入兴旺,带动了股市的繁荣,到1965 年初,股市牛气冲天,形成战后股市第一次高潮。然而危机也由此而埋下, 许多银行大量贷款给地产商,甚至自己也倾资投入地产。结果由明德银号 破产引发全港性的挤提风潮,银行大批抛售所持股票套现自救,导致股市 暴跌。 1966年,内地文革,其动荡局面波及香港股市,刚刚复苏的股市又步 入萧条。 1967年香港事件,股民疯狂抛售股票,香港股票交易所两次停牌约两 周,以阻股市崩溃。 熊市一直持续到1969年。 这一年,香港经济又以薪的势头发展,许多工商业者急需通过公司上 市融资。而当时香港只有一间为西人控制的证券交易所,该所规定的上市 条件极为严格,不少规模较大的华资公司的上市申请被拒之门外。许多华 籍工商业者极为不满,迫切希望有一所为华人控制的证券交易所,打破西 人的垄断局面。 1969年12月17日,李福兆等人合组的远东交易所有限公司开始营业。 自此,李福兆如一颗耀眼的星座,高悬香港股市,叱咤风云,名震港九。 神童精股 本书的第十三章,曾专门介绍过李石朋家族的发迹史,李福兆为李石 朋的孙子。该家族至今日,人多财巨,是香港最具势力的古老世家之一。 李石朋传有六子一女,其中长于李冠春传有12个子女,李福兆排行老 么。李氏家族的第三代多出专业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会计师出身的李福 兆。 李氏家族多出神童,李冠春8岁帮父亲打理船务业务,13岁任船务公司 经理。李冠春最大业绩,是与冯平山、简东浦创立东亚银行。李冠春的老 么李福兆,6岁时就有收藏股票的嗜好,知道股票股息的基本常识。 李福兆这一禀赋,到他中年发扬光大,成为股坛赫赫威名的人物。1991 年,香港联交所出版一本名为 《SHARES INHONGKONG》的纪念册,展示香港 开埠以来证券业的历程,文内对李福兆生平有一段简述: “李福兆在1929年出生,为李冠春第12个孩子,也是最年幼的儿子,17 岁进入香港大学,但他只读了一年,便随身携带5万美元飞去美国,在俄亥 俄州威丁堡大学完成工商硕士课程,时年21岁。 “不过,当时香港政府只认可英国教育,所以李福兆的学位不被承认, 李氏不想在家族的庇荫下做事,于是他飞往英国考取专业资格,1958年回 港时,已是注册会计师。” 家族的祖业有银行、船务、物业,就他兴趣讲,他希望进入父亲为大 股东的东亚银行,但其中忌讳较多,故他以会计师的身份,打理家族船务
… 页面 186…
及物业生意。当时航运业上海帮一枝独秀,李福兆毅然卖掉旧船,把资金 投入物业和股票。他曾参与兴玮大厦的重建、购入物业、改建楼宇等工作。 时值房地产日趋热门之时,李福兆的兴趣还是炒股票。他精于此道, 购进抛出,财富增长幅度比地产大得多。炒股风险极大,可一夜暴富,也 会一朝破产,李福兆对股票独有情钟,简直到了神痴意迷的地步,别人问 他炒股经验,他竟说: “不要与股票谈恋爱。” 这句话,成为日后股坛教父李福兆的经典名言。 1967年夏香港事件,人心惶惶。股票大户大肆抛股套现,股价一泻千 里。李福兆携带股票,匆匆爬上飞往伦敦的飞机。同机的,尽是草木皆兵 的香港富人。 在伦敦蜗居的日子,李福兆常去几间证券交易所转悠。伦敦证券交易 所多,经纪会入会简便,会员众多,公司上市也容易。而香港,却是另一 番情景。 香港的证券交易,为一家垄断。香港会基本为西人所控制,华人寥寥 无几。经纪会员只限60个,其地位犹如世袭贵族制,新人有钱都难厕身其 中。几年前,李福兆曾向香港会建议把会员扩充到80个,每个新会员依章 交会员费,遭香港会主席断然拒绝。 李福兆耿耿于怀,欲开股票经纪行的梦想化为泡影。他开办了一间会 计师楼,只能以普通股民的身份炒股。而股民的命运,操纵在香港会的大 亨手中。滞留伦敦期间,传来香港会 (香港证券交易所)宣布停市两周的 消息。李福兆望着抽屉里数百万计的股票,气就下打一处出,发誓要打破 一家独霸的局面! 香港动乱平息,李福兆回到香港,与胡伯熙等人密谋创立一间新的证 券交易所。李氏唯恐香港会拥有专利权,找律师咨询,方知香港会仅是一 家普通公司,港府未对证券交易实行专利管制。这就是说,香港会不可在 法律上占据垄断地位。 李福兆兴奋异常,为防西人先发制人年请专利,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 其中150条接往华人行大厦旧址的电话线,是由筹备会成员之一的伍秉坚, 以私人名义向电话公司申请安装的。 经过两年多的秘密筹备,1969年12月17日,远东交易所成立。李福兆 任第一届主席。 股坛教父 李福兆开创了香港股市的新纪元。远东交易所开市首年,成交额只占 全港总成交额的10%,1970年上升到49%,1971年高达6成——超出香港会 的成交额。 远东会的成立及业绩,推动了金银贸易场成立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 会于1971年3月15日开业,主席为胡汉辉。胡氏是职业记者出身,曾就读于 中国新闻学院。战后开设利昌金号,在香港金市有金王之称,金银会成立 之前,他是金银贸易场理事长。胡氏也有一句名言:“金可买不可炒”—— 敬告那些投机心理太强、又不谙金道的人。胡汉辉长袖善舞,金银会的证 券成交额渐渐超过香港会,而次于远东会。
… 页面 187…
1972年1月5日,九龙证券交易所开张营业。这样,香港证券业就有四 会。九龙会是四会中规模最小的一间,通过九龙会上市的公司大多是小公 司。 四会的出现,使不少素质较高,而又被香港会拒之门外的华资公司得 以上市——仅一年多时间,新上市公司达60间。同时,四会的竞争,又导 致大量上市公司的素质下降。一些鱼龙混杂的公司纷纷上市集资,甚至有 的公司当年成立,当年上市。股市购销两旺,股价飙升到与公司实绩完全 脱离的状况。1973年3月,假股票的发现,触发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 怨声载道。 为此,港府加强了对证券业的监管,制定出一系列证券法例。这项工 作,一直到90年代,仍在不断强化与完善之中。 李福兆是香港证券热的领潮人,他同时对香港证券业的本土化作出卓 越的贡献。 远东会的交易形式,是采用伦敦惯例,但具体做法,灵活变通。交易 以广东活进行,书面文件应有中英两个文本。原来的香港会只甲英语,势 必把不懂英语的人排斥在外。远东会允许沿用华人经纪“咬耳朵”的交易 方式,但极力鼓励经纪运用电脑。李福兆特设奖金制度,对每天用“电脑 化”交易最多的经纪发给奖金。 远东会的经纪会籍,只需付50万港元就可获得,故有不少缺乏股票及 经纪知识的商人入场做经纪。远东会的职员也基本上是生手。在李福兆看 来,他们都是小学生。 李福兆虽饱喝洋水,由于出生于封建大家族,故李福兆不自觉地把封 建家长式的作风带到交易所。他常常召集经纪及职员训话。曾任立法局议 员的大哥李福树说:“当他站起来的时候,没有一个晚辈敢坐着。无论在家 在远东会,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违抗,更无人提异议。” 李福兆在远东会得了一个尊号——李校长。当他后来成为联交所主席, 家长式的作风依然如故,“股坛教父”的绰号不胫而走。 1973年的大股灾,导致1974年新上市公司仅4间,股市到1975年才恢复 元气。次年,内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政府提出四化的口号,到1978年 提出搞改革开放。投资者信心加强,股市大旺,香港经济增长率高达12%。 外国公司纷纷来港设点,资本大量流入,股市趋向国际化。 李福兆始终处于股市的潮头,他认为四会各自为政,不适应新形势的 发展。他首先找到金银会主席胡汉辉商议,胡氏大力支持,他们的建议正 与港府的设想合拍,港府力促四会合并。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德高望重的 胡汉辉任主席。 可不久,胡汉辉在例行的健康检查中,发现头颅骨黑点,被确诊发生 癌变。胡汉辉赴美治疗,与病魔抗争。 1985年,胡汉辉不治离世,未能亲睹联交所开幕。 1983年,李福兆接替治疗中的胡汉辉,就任联交所主席。当时香港股 市一片萧条,原因是年前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赴北京商讨香港问题,引起政 局动荡,投资者疯狂抛股,欲入市的投资者更是望而却步。 股市空前不景气,致使已延期开幕的联交所,再次延期。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布,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人
… 页面 188…
心趋于稳定,股市渐显牛气。 1986年4月2日,李福兆人生达到光辉的顶点——他任主席的联交所开 业。 10月6日举行开幕盛典,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主席、港督尤德爵士及其 他香港政要、香港工商巨子、商会代表等出席开幕仪式。开幕晚宴上,尤 德夫妇与丰福兆夫妇合坐一席,并合影留念。 9月,联交所被正式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会员。李福兆又一次名 声大噪,蜚声国际证券界。 怒斥记者 七八十年代,香港证券界最著名人物,首推李福兆,另两位大人物是 胡汉辉与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冯景禧,胡、冯两人都在1985年逝世。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李福兆:“他的一生,就是一部香港证券史。” 联交所的成立,抑制了四会竞争导致上市公司参差不齐、各会报价混 乱的局面。联交所以电脑交易取代过去公开叫价上牌的传统方式,每宗交 易的时间、买卖双方的身份均储存于电脑,有案可查,便于政府监管和专 家研究考证。香港证券交易与国际接轨,进入90年代,香港与纽约、东京、 伦敦并列为世界四大股市。 1994年,联交所上市公司市值高达3160亿美元。 香港本来就是一个世界自由港,股市的国际化使其对国际股市的变化 更敏感。1987年,股市牛气冲天,股价飘飞,炒股空前疯狂,到10月1日, 恒生指数攀升到历史最高峰3949。43点。 10月16日,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108点,立即引发全球性大股灾。香港 股市于19日周一开市,一天内恒生指数竟下跌420。81点,滑落至3362。39。 同日,美股再暴跌508点,伦敦、东京等国际股市均跌幅惊人。 李福兆阅看海外电传,彻夜未眠。次日(20日)晨,联交所宣布10月20 日至10月23日连续停市4天,以改善交收情况,让投资者冷静下来。 港府表示对停市绝对赞成 (故有人推测李福兆的停市决定是经港督同 意的)。传媒对停市众说纷红,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反对派占上风,最令 人费解的是李福兆的侄子李国宝 (东亚银行总经理〕,直言批评停市的错误 决定,为当时传媒一大新闻。 股市复市,虽港府安排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