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3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得《大唐律》,咦,这《大唐律》不是臭老酸编的么?这老家伙怎么一声不吭起来?王况不禁斜着眼瞟了一眼长孙无忌。

“呵,好一句不得不出兵,难道不得不出兵就不会事后解释原因么?可塘报上却是没说的。”曹四mén这一下就抓住了王况的语脚,开始反击起来,确实如他所说,塘报上还真的没有写明出兵的原因。

“报东瀛大捷东瀛大捷”王况正在使劲的暗示李靖赶快出面,而李靖却是故意装作没看见的时候,紫宸殿外,又是此起彼伏的报捷声响起。

 第三八八章 微妙转变

∷:∷

第三八八章微妙转变

大捷?有没搞错,不是才大捷的么?不是已经将东瀛给打下来了么?还打?这次打的又是哪?不对啊,说的还是东瀛,难道说前面的大捷是假的?

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不能说他们怀疑错了,只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原都是以正统自居,而且中原王朝疆域辽阔,不要说现在的大唐,就是以前chun秋时期随便拉个小国来,那也基本都不会比现在的一个州小到哪去。/ 

而东瀛有多大?这个是有数的,东瀛的遣唐使不止一次的说东瀛大约就是大唐的两个州左右大,那也不小了,作为一国来说,和大唐隔着海,有这么大的地盘,倒是不能当小国来看待。至少,和南边的南诏差不多大小罢?

问题就来了,遣唐使的倭人们怎么可能跟大唐说,哦,我们国啊,只是东瀛几十个部族之一,还不如你们一个县大呢,大约就和一个乡差不多大,要是这么说的话,估计整个大唐再没人会鸟他们了,一个屁大点的国家,怎么可能值得大唐如此关注呢?你敢跳试试?信不信一脚踩死你

倭人为了引起大唐的足够重视而故意的不说自己国家多大,都说整个东瀛已经一统了等等的谎言,而大唐官员及朝廷呢,见惯了大国大地方,一地父母哪个不都是管着诺大的地盘的,哪能想象得到就那么屁大点的弹丸之地也敢称国的?所以,也就想当然的以为整个东瀛就是一国了,还有人羡慕他们,说是四周无敌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这时候又没有卫星啊什么的,一看就知道,而且中原王朝一向以老大自居,视去其他地方如被贬,出使小国,那都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所以,没人愿意,也没人想着说去东瀛看看。

前一次的大捷,因为黄大只说了打下近江氏,其他的没多说,黄良和李业嗣又怕说多了说错了,在塘报上也是语焉不详的说打下了东瀛,俘虏了其国主;黄大远离东治港那么远,也没得办法通气,还不知朝廷已经发布了《讨贼诏》了,他敢去打只是因为倭奴掳了平盛田,小东家恨倭奴这个原因。「域名请大家熟知」再者,小东家已经上表朝廷,这打不打虽然还没个定论,但以以往朝廷对小东家提议的处理态度上来看,打的可能成分居多,既然如此,那干嘛不打?等你倭奴叫嚷着抗议的时候,说不定已经是大唐的敌人了,你找谁抗议去?

疑问归疑问,但捷报肯定假不了的,哪个敢吃了豹子胆来用此等大事欺瞒朝廷?而且黄良曾经跟了李世民几年征战,李业嗣又是李靖的孙儿,这都是李世民知根知底的人,还有长孙家的人也在建安呢,所以,这个捷报,李世民不会去怀疑真假,心中有疑问也只能先压着,将捷报传了上来看看。

这捷报来得可及时,李世民瞟了一眼李靖,但凡是军情捷报,只要不是十万火急的,都必定要先过兵部,由兵部核实无误才呈上来的,不然要是没经过核实,就这么呈了上来,要是出篓子,那笑话可不小,只有那些十万火急的,两厢利害取其轻,不管是真是假,先呈上来,让朝廷有个心理准备再去验证,就比起等到验证了再呈上来后时间万一来不及强得多。

打东瀛,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十万火急,而且前面已经有过大捷,从前一次的捷报上来看,那么这一次的捷报应该也是真的了,也是经过了兵部的验证后这才传上来的。

不需要李世民示意,那个站在秘书郎身边的黄mén一溜小跑的跑上前,接过殿mén口的当值黄mén递来的绑了红线绳的捷报,返身走到殿中展开读了起来。像这类报喜的,不需要皇帝先看过后再宣读的,唐宋时的君臣关系远没后来的明清那样的严苛,这时候的皇帝权力也没那么大,他要发布政令,如果大臣反对,一样是能被大臣给驳回的,事实上,唐宋时代的君主,更接近于君主立宪制的君主,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手握生杀大权,可以赏罚,有官员的任免权,而另一个只有否决权罢了,或许有人会说,就这,还说君主立宪?但可不要忘了,唐宋的君主想杀一人,比起宰相想杀一人来,难度上恐怕还更高一点。因此,在王况看来,李世民的权力比起红朝太祖来,可能还更小一些,说红朝太祖是皇帝,绝对不为过。

(灰雀突然想起中学时候语文老师在读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的点评:这就是想当皇帝了,不然怎么会拿自己和那些人相提并论?若是不想当皇帝,最多也就是和岳飞啊,霍去病啊这些人比较。)

捷报很简短,只有寥寥数语,但当听完捷报,几乎整个紫宸殿中的人当场大脑就当机了,什么?只半天的时间,就将号称东瀛第一族的出云部拿下?还不伤一兵一卒?只是黄军史一人上前,连砍了几人后,对方就马上投降?嘶黄军史强悍至斯,难怪啊,难怪,当初就敢一人独闯贼营,枭了贼首这是武官的第一感受。

而文官呢,对黄大如何神勇并不怎么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最后听到的那一句:银矿延绵数十里,其耀眼恍若星辰,另缴获出云部银锭银器及各种银饰合并百万两

乖乖,百万两那就是百万贯,比大唐一年的税还高出许多,要不是建安县伯这些年出的力,大唐的一年财税收入还不能上五十万呢,也就这两年,一年比一年多,但至今也还没突破百万大关,还是因为建安县伯的一句话,藏富于民胜过藏富于官。

再想一想,延绵数十里,耀眼恍若星辰,这该有多少的银子(灰雀不是学地质的,不知道真实的银矿是如何,但是从当时倭奴的落后技术来推,石见银矿应该是lu天矿,而且应该已经有许多成型银晶析出,当然这只是猜测,做不得数的)?要是将这些银矿开采了来,这,这简直是难以想象嘛。

当此时,没有旨意就擅自出兵如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建州水军为大唐得到了巨额财富,如果银两足够多,仿了chun秋楚王的例子,铸银币以取代铜钱,则天下物流就要顺畅得多,商贾平时的钱货往来也更加的方便,而且,以后就可以除了粮食外,其他的税全部真正的用钱来取代一些文官的心中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原先以为擅自出兵确实有罪而转变成为了,这个兵出得好啊,出得及时啊。

试想,若要是等到万事具备了后,再大张旗鼓的出兵,即便只是建州出兵,那也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这早几个月晚几个月,那就是大笔的收入差距呢。

黄四mén黄老头的脸sè也是一变再变,他已经发觉了众大佬们的表情起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之前大佬们是抱着瞧热闹的态度的话,那么现在,就已经是准备帮王家二郎子说话了,不成,不能让这事就这么揭过了。

或许他这一刻真的是被对王况的恼怒冲昏了头脑,本来作为李泰的智囊,不应该如此的不冷静的,也不应该如此的不懂看清形势,实在是先是尉迟敬德的怒骂,接着是程知节的威胁,再来就是王况那肆无忌惮的笑声并没被皇帝制止,这一连串的刺ji让他luàn了方寸,这时候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将王家二郎给拉下马来

“陛下,功是功,过是过,臣以为未诏而兵是为大不逆若都如此,倘若哪一天,建安县伯突然出兵剿了离福州并不远的琉求国,更或者说,他直接出兵奔长安而来……陛下,三思啊。”就在朝堂上嗡嗡的响起议论声的时候,黄老头声嘶力竭大喊道。

这话一出口,原来还有些是属于骑墙派的人顿时就挪了挪身子,将自己与黄老头的距离拉大了些,这条狗疯了,咱躲远点。

许多人的脸上就更是写满了夷鄙,这话说的?啊,拿长安和东瀛比了?拿大唐子民和倭奴比了?谁个不知道那琉求虽是号称一国,但一直都是以大唐子民自居的?再说了,建安县伯是那样的人么?你没瞧见,当初蒲少匠不也使了不光彩的手段,结果呢,人家建安县伯并没怪罪,反而扶着他一路上来;你没瞧见长孙家的,当初长孙家的子弟对建安县伯如何?结果呢,最后长孙家只将这个子弟除了名而已,长孙家这两年跟着建安县伯可是捞了不少的好处;还有那个太原王家,当初不是也嘲讽建安县伯一个小小宣德郎不自量力么?现在呢,人家一个子弟领着建州水军呢。倭人如此,那是他咎由自取,谁让他们敢去建安掳人建安县伯如此,咱可不是瞎子,明摆着的哪,对外人,建安县伯决不容忍半分,但对大唐官员百姓,只要不触碰了他的底线,他都是一笑而过。

 第三八九章 反坐

∷:∷

第三**章反坐

“曹四mén所言太过了”一直没吭声的长孙无忌说话了,说话是说话,却是连个正眼也不去瞧一下黄老头,他心里也恼,哦,若按你曹四mén的说法,合着当初王二郎就不该分点好处来给长孙家了这才是正常了?咱不说话,那是看在你是某家亲外甥的师傅分上,虽然是名义上的师傅,并没得到皇家承认的,但好歹沾点故么,你这倒好,一杆子就将这么多人全想打下去,帮着你把王二郎拉下马来,然后你好独享其成是不是?难道你真的想挑拨让王二郎从此撇开我们自己独自去搂钱?本来人家王二郎可能已经将前事都忘干净了,你这不是在提醒他么?

长孙无忌的又一个“曹四mén”把那曹老头憋得是眉máo上下突突直跳,嘴角也是一阵阵的chou搐,没握笏板的那只满是了年斑的手就像是安了个震动器,那震动频率起码有那么十几个赫滋,如果这不是紫宸殿上,如果不是他还保了一分的理智的话,在王况看来,曹老头简直就要和三国志游戏里发怒的武将一样,跳起来直跺脚了。/器:无广告、全文字、更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蒲熙亮也重重的哼了一声,如今他已经是将作少匠,这朝堂上的话语权也是不轻,不为别的,就为着那些大佬们都以有一套将作少匠亲手打造的家具为荣这一点上,都要卖蒲熙亮几分的面子。蒲熙亮这么一哼,有几个官员也跟着哼了一声,更有甚者,有那么一两个就如同王况在后世看的戏曲一样,冲着曹老头一拂袍袖,嘿,敢情那戏曲套路还真的是有来路的?

王况抬了抬眼帘,冷冷的扫视黄四mén一眼,缓缓道:“若是某有罪,那么,指使人盗取某给三弟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小册子,又是何罪?指使他人,去建安盗挖某给师父立的石像又是何罪?指使他人杀害建安孙家老族长,又是何罪见过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王况这话一出,四周哗然。

当年长安林府的那桩小窃案,不少人是有所耳闻的,都道是无头公案了,现在建安县伯在这个场合说了出来,似乎意有所指?还有,去盗挖建安县伯的石像,sāo扰那个前些时日出现在池州的那个邋遢和尚,哦,不对,是高僧大德的清修之地?等等,什么,还杀了人?这三桩,一桩比一桩的罪还重啊

天可怜见,建安县伯多好的人呐,瞧瞧,这三桩,若是你曹四mén不跳出来,建安县伯可能就此不提了的,你倒好么,自己跳出来,bi着建安县伯将这些全抖了出来。txt电子书下载**这还用问么,建安县伯可是从不做无把握的事,这三桩大事,若是没有确凿的证据,建安县伯肯定是不会说了出来的,现在既然说出来了,那么就是有把握一下就将你曹四mén打入十八层地狱去永不得翻身了,这个时候,建安县伯这么说,那就是你黄四mén指使的没跑了

偷小册子,盗挖石像那倒还罢了,可关键是杀害建安孙家老族长这一桩,这可不比天小,现在谁不知道建安孙家和建安县伯的关系,这些年里,建安县伯常说的一句就是,没有富来客栈就没有他王况的今天。建安县伯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到建安县伯是有恩必报的人物,还要这么说,就说明了孙家在他心中的地位,这是要给世人敲一敲呢,你们讨好孙家和讨好我王况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孙家子孙嘉翰在年初很是顺利的入了品,一个没参加武举,没有任何军功的人就这么轻易的当上了从九品上的陪戌校尉,还是陛下特批的

连陛下都要关照的孙家,你黄四mén竟然敢指使人去杀了其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