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等着建安侯搬来万均大山狠狠的将你砸成烂泥吧。可你武元爽倒好,竟然连建安侯的女人都敢调戏,还想夺人的神猴。一下就犯了两桩随便哪一桩他武元庆想都不敢去想的罪过,却只是被关在大理寺里个把月,这已经是非常轻的处罚了。
就说现在吧,建安侯竟然又送了这么个功劳来,提议让自己出面引出新罗人的意图,并随机应变来处理,这可是皇帝亲自交代的任务呢,若是能完成这么个任务,建南军改建南州,自己从一军统帅改任一州总管那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么?
因此。武元庆根本就没有因为武元爽的入狱而对王况有什么怀恨的意思。虽然他并不知道王况之所以推荐他来做这个镇南军的主帅的根本原因是不想让武家人进入朝廷中枢里去,整个镇南,没什么大的丈好打,建东建西各在其两边,而且建东已经开始往南往西探了,建南军已经成了彻底的腹地。不和他国接壤,如此一来,武元庆在将来就没有了立大功的机会。可以说,王况这一招就是先把武元庆捧起来,然后部分架空,如此一来,武媚娘自己一个人在宫里,所能掀起的浪花也几有限。
至于发展到现在,王况想起用武元庆来当刀,一个是不得已,棒子就是奔建南去的,武元庆是最合适的刀手。另一个原因则是经过这么些年的压制,武媚娘的作用已经很小,至少,她已经影响不到李治小子了。真实的历史上,武媚娘之所以能够得手,主要就是因为李治成天的呆在宫里,人情世故上都不成熟,轻易的就能被媚惑了。但现在的李治已经完全变了个人,论见识或许暂时还比不上李恪,可比太子李承乾又要强过甚多,等他到了李恪的年纪后,超越李恪那是肯定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武元庆再上一两个台阶已经无关大局的发展了。
什么王家的营生由他武家来接受,开什么玩笑呢,那可不光光是王家的营生,这里面水有多深你新罗人岂能知道?这里面不光有王家的营生,朝里所有的相公级别的,有足够分量的都有份在里面,甚至皇帝也有很大的比例的利益在里面,这个营生是你想接就能接的?况且,武家也有那么点份子在里面,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自己知道,其他人不敢说,但武元庆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别看营生庞大,但真要让他接手,怕是不用十年,就要破败了,那些个大佬们会同意?皇帝会同意?到时候别吃不着羊反惹出一身骚,那才真真是武家的末日到了呢。
既然自己当不了这个掌勺的,那就老老实实的跟在后头喝口汤就是了,况且这口汤也不是谁都能喝得起来的,一口汤就绝对可以将这整个天下大部分的所谓富豪之家给噎死!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王况那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和后世那如海一般的资料帮了他的忙。王况深深知道,中原王朝和其他王朝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一个以方块字为纽带紧紧维系着的统一的文明,后世许多老外研究了中国的方块字后,也不得不承认,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不断,正是因为方块字的功劳,方块字是一种有着极高凝聚力的带有魔力的文字。相反的,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因为他们采用的是字母体系或者是类似的体系,不同的地方就有了自己不同的语言文字,长久的演化之后,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观人文观和世界观,所以造成了分崩离析的结果而最终灰飞烟灭,而华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管经历过多少年的分裂,最终还能在统一文字的向心力之下走到一起。
同样的,正是因为华夏文明的这个特性,当一个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时候,作为臣子,基本上不会有反叛之心,除非他们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朝廷逼得他们家破人亡了(当然不是绝对的,也有特例,只是很少,夺位之争不能算在此例,只能算做是皇家的家长之争)。不像其他地方的王朝,臣子有了实力,哪怕君王再贤明天下再安定,也会想方设法的取而代之。这就是东方文明的凝聚力和延续多年的儒家思想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哪怕是朝廷糜烂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反叛的臣子们大多也都只是会打出类似“除奸臣”、“清君侧”的旗号,以期获得最多的支持者,而没多少人敢说他想当皇帝的,说他想当皇帝这话的,最终都没落到个好下场。可现在的大唐之强盛已经到了一个前朝任何一个皇帝都做不到的地步,子民们的生活品质也是前所未有的好过,朝廷的威望也达到了以前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想象的地步。在这样的境况下,谁敢反?没有百姓的支持,谁反得起来?
所以王况料定就是把武元庆丢到建南,让他独领一军,在这个海外飞地上,他也绝对不会生起一丝反叛朝廷的心来。这就是棒子的悲哀了,他们学了华夏的文化,学了华夏的字,不过依旧是东施效颦,并没有学到根子上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华夏人和棒子的本质区别,就想着要策反这个策反那个,白日做梦都没这么yy的。
所以,在王况看来,要想保持一个大中华的凝聚力,除了方块字之外的其他文字要不得,你可以保留你的方言,你可以有你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传承,但是在文字上,必须统一起来,后世的倭人,在占据夷洲几十年的时间里,正是不遗余力的推行倭文,不允许方块字的存在,这就造成了虽然夷洲最后还是收回了,但那里的人对倭人却是多有亲近之意,老老少少,多少都能说几句倭语,甚至不少人还以此为傲。这也正是王况千方百计的要将东瀛人给迁离开了原地的原因,他就是要让倭人远离故土,在融入华夏人时,为了生计,主动的去接受华夏的文明,这样要比强迫他们去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新罗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并不知道儒家思想在华夏人的心中已经深深的扎下了根,哪怕再是分崩离析到了最严重的地步,哪怕曾经是几十个小国林立,最终华夏还是会在其骨子里的文化印记的号召下走到一起来,而君权神授,皇权天命的思想,不是他们这些刚脱离野蛮的人所能理解的。(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六七二章 让他们改邪归正
最后一点,关于建州水军,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建州水军,只有四五艘大楼船和十几艘小楼船,所以新罗人以为大唐水军的威胁只有那四五艘大楼船而已,而对于用作往来于建东建南唐林港和东治港间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大楼船,新罗人不认为是多大的威胁,毕竟,它们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建南。说*mm阅读网无弹窗广告然而新罗人又哪里知道,如今的建州水军,就算扣除了明年要被徐国绪带出海的楼船,随时随地的都可以集结起十艘以上的大楼船,只不过这些楼船大多都在外海的隐密基地里训练着,普通人看不到而已,新罗人的海运能力低得可怜,哪里能知道这些?就是普通的大唐人都不清楚建州水军有多少楼船。
千算万算,新罗人漏算了建州水军,或者说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建州水军究竟强大到了什么地步,毕竟当初去东瀛的只有一艘小楼船,就是现在的东瀛两州一场里,也只有一艘大楼船是守军在使用的,另外就是各有一艘小楼船往来于对马岛及耽罗岛到北瀛州的航线上,这两艘小楼船是反向开的,一艘从北瀛州到对马再到耽罗然后回北瀛州,另一艘则是从北瀛州到耽罗再到对马,最后回到北瀛州。
大唐的子民或者说持有大唐路引的人坐这两艘小楼船,转一圈回来,只需要百文,而新罗人?对不起啦,没有两贯别上船!因为这船是大唐的,大唐子民每一刻都在为大唐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所以他们可以有这样的福利待遇,不是大唐的子民或者说被大唐允许长期定居在大唐内的持有路引的人,因为你们对大唐几乎没有贡献,所以就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而从登州和东海及明州等地去北瀛州的楼船,不是大唐子民是别想坐上的,而且也不在同一个码头上停泊,至少隔了有几十里远。为的就是好控制非大唐子民的动向,也是为大唐子民营造出更强的成本优势,让番外人和大唐商人的竞争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些都不是新罗人所能了解到的情况,这也是他们一直摇摆不定的后果。如果他们一直坚定的站在大唐这一边,如果没有一个高句丽,或许他们的待遇就能得到不少的提升。
但在新罗人的眼中,那就是大唐的楼船不够了,否则怎么会收这么多钱呢?否则怎么从耽罗及对马到中原本土还要绕道先去北瀛州再改乘北瀛州到建南的船然后才能折回大陆呢?还很难买到船引,若要是他们新罗人,还不赶紧的多加几艘船多赚钱?却不知道。曾经在建州干了不少年头的长孙煜在这一点上是深收王况的影响,并不指望着靠楼船赚钱,有位置,先给大唐子民留着,多余的那么点可怜的位置才会拿出来卖,而为了应付万一有什么巨变,这两艘楼船都能在不影响航运的情况下,尽快的向对马和耽罗派出足够的人手去。这两艘船还至少留了一层的空间下来,宁可空着,也不卖位。所以分配出来的高价船引自然就少得可怜。每艘船就那么几十个位置拿出来高价卖,对于新罗百济甚至高句丽那落后的航海技术,自然是大家都来哄抢,就造成了这么个楼船不够用的假象。
甚至新罗人至今都在嘲笑东瀛人的不堪一击,几百人就把你们打下来了?换我们来试试,就是来几千我们也至少扛得住一年两年的,大唐水军不过就是在水上能逞能而已,到了陆地上还不是离开水的鱼一样任人宰割?这也是他们没见过当初王霖泊只率了一大一小两艘楼船,连船都没下就把个食人部落轰得连渣都没剩下来的场景,这才敢说这话。
最最重要的是。在见棒子之前,武元庆就接到了皇帝的信!
所以武元庆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一面表现出对建安侯名下营生的贪婪,一面又表现出了对未来东窗事发产生的可能严重后果表示了极大的担忧,要求新罗人在那“未知的强大的大唐敌人”面前,多提一下建南军将来可能面临的困难。最好是让他们多多派人来,越多越好,如果他们能派了万人以上过来帮助建南军防守,那么他宁愿将整个建南划出一半去,还包括了一半的金矿!
一半的金矿啊!新罗人在听到建南竟然有年产几百斤的几处大金矿后,当场就石化了。可以说这是他们此行最意外的“收获”,有了这么大的金矿,还愁什么?还愁那建安侯不乖乖就范?先将他绑了去,然后在许给他一年多少多少黄金,这个贪财的家伙还不乖乖的把他知道的东西都如同竹筒倒豆子一样的倒出来?
可笑他们竟然不知道,那金矿在王况的眼中,远不如一根手指头,王况如今的身家,一年的收入两个建南所产的黄金都赶不上。而且,如果王况真想要建南的黄金,还会说给李世民知道么?就那么轻易的拱手让了出来,以建安王家的财力,造楼船是显眼了点,但多造点大船,自己组织人来挖金矿不就结了?新罗人并不知道王况的贪财究竟是什么原因,以他们就连王宫的屋顶都只能用茅草来盖的经济水平,哪里能想象得到王况现在拥有的财富?
可以说,新罗人的穷,甚至连流求的一半都比不过,若是安逸王当时在建南的话,怕不要笑到肚子都抽筋了?可想而知武元庆当时是要以多大的毅力来忍受住不能放声大笑的痛苦了,就你们这穷样,还敢来图谋建南,敢打建安侯的主意?难怪建安侯说你们就是那喂不饱的狼崽,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
不能不说武元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成功的用大金矿干扰了新罗人的判断力,使得新罗人很干脆的就跟武元庆签了协议,不过新罗人还是留了个心眼,担心武元庆反悔到时候来个黑吃黑,硬是让武元庆写了字据按了手印和将军印信。直到这个时候,武元庆才知道那个为首的人竟然是高句丽王子!难怪敢拍着胸脯打包票水援军一定会到,至少是两万人。
如果不是有皇帝的亲笔信要他一切听建安侯的安排,武元庆真想当场就将那高句丽王子给拿下!不过想一想,等到那两万人陆续开了过来,被建南军及建州水军悄没声息的一个个拿下,而大唐军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轻易的削减了高句丽人两万精兵,这个功劳可比抓了个王子大多了,王子被抓一个还有许多个,可两万精兵呀,没了就没了,对于身处苦寒之地的高句丽人来说,没个五年八年的别想恢复过来。所以武元庆以莫大的毅力,硬是挤出笑脸来把那帮人送走,并且亲自安排了一艘据说是“武家的”大商船及几个“武家心腹”一路的护送这帮人回新罗去了。
当然商船是富来商会的商船,所谓的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