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命之不存,性将焉附?”,故宗教修养当从锻炼身体入手,“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修命之要,在乎金丹”。①他用八十一首诗词,对内丹功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其弟子翁保光在《悟真篇注序》中,对张伯端的内炼思想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其文如下:“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时,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次辨真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假此炉之真气,施设法象,运动周星,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晨,结成一粒,附在鼎中,大如黍米,此名金丹。取金丹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捕鼠,如鹯搦鸟,不能飞走矣。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之火,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忽尾闾间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逆上泥丸。舌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美,此名金液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即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无饥渴寒暑之患,刀兵虎兕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这个修炼过程,基本和当代气功家练习气功的方法类同,其健身强体的功效被实践所证明。在“修命”的基础上,张伯端又借用佛教禅宗的思想,大谈“修性”之功,这是传统 

① 参见《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① 《悟真篇·序》。

道教所没有的。他认为:“既性命之功未修,则运心不普,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②身体锻炼得再好,也只是健康长寿,精神上还不能达到无限,成为神仙。所以,“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③张伯端从道教的角度,吸收大量禅宗思想来“修性”,把三教融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张伯端身后,其弟子经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人的传承,形成了金丹教南宗的系统,元代以后并入全真教。 

 在内丹道发展的同时,传统道教的符箓派也在发展,天师、上清、灵宝诸派也曾产生过颇具社会影响的道士,受过朝廷的策封。另外,一些符箓派道士又吸收内丹学的思想,创出了新道派。如王文卿(1093 年——1153 年)所创神霄派,号称其所炼的“先天祖气”可以和天地之真气相感应,小则可以为人治病,大则可呼风唤雨,祈雨求晴。他们的法术曾得到过一些帝王的重用。

金、元时期“河北新道教”的崛起


 河北新道教包括全真、太一和大道三个流派,尤以全真在后世影响最大。由于全真道领袖们的发展,使道教从理论到活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被称为道教史上的“鼎革”。河北新道教异军突起,与当时中国北方沦为异民族统治区的现实有关,许多汉族士人不甘心于“亡国奴”的地位,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收复中原,使他们彻底失望。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具有正宗华夏文化色彩的思想作为精神的慰藉,道教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金、元统治者及时加以利用,结果使新道教反而成了他们辅助统治的工具。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喆(1113 年——1169 年),陕西咸阳人。他幼习儒业,长入府学,本希望以儒术经世。青年时代恰逢宋金战争,报国之望破灭。在金代他也曾几次试图从科举出身,但皆未能如愿,心灰意冷,遁入教门。王喆出家修道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他掘地穴居,内修丹道,外佯疯狂,人称“王害疯”。后他云游到山东半岛,打出了全真旗号,发展教徒,先后收留了马钰(1123 年——1183 年)、孙不二(年——1182 年)、谭处瑞(1123 年——1185 年)、刘处玄(1147 年——1203 年)、丘处机(1148 年——1227 年)、王处一(1142 年——年)、郝大通(1140 年——1212 年)等七大弟子。他们长期追随王喆从事创教活动,成为全真道的骨干。传统道教讲究个人修炼,因而组织松散,全真道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在山东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三光会”等五个教团组织,道风朴素,纪律严明,在民众中获得了好评。王喆死后,相继由马钰、王处一、丘处机掌教,教团队伍不断扩大。金廷也转而从压制改为拉拢。金、元之际,南宋、金和元三派政治势力都派使者来邀请丘处机,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作了一番权衡,最终决定接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不顾七十高龄,远赴雪山绝域,到蒙古军队的大营所在

② 《悟真篇·序》。

③ 《悟真篇·序》。

地和林拜谒太祖,因而得到了蒙古贵族的支持,为全真道在元代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真道的主要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大潮流。他们以内丹道为基础,但是宣扬“先性后命”,以此与金丹南宗相区别。

他们更多地接受了禅宗的“直证本心”和理学的“主静立诚”,认为:

“人之修行,先识取性命宗祖,然后真以保命修行。”①修性功夫就是要在反观内省上著力,因为人之真心圆满自足,清净不染,只要反身识取,“全其真性”,即可获得一个圆满的人生。王 喆将新道教命名为“全真”,就是取“全本无亏,真元无妄”之意。从全真哲理出发,他们对“成仙悟真”进行了新的证明。王喆认为传统道教所宣称的肉体成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②,“欲永不死而离凡,大愚不达道理也”③。真正的长生,乃是对真性的识取,精神的超越,丘处机说:“所以不言长生,非不长生,超之也。……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①这样的“长生不老”,和佛教的“顿悟涅槃”,儒家的“存诚立性”已经相去不远了。

河北新道教还有两个流派,即太一道和大道教。太一道创始人肖抱珍(?——1166 年),生当宋金交兵激烈之时,摆脱异民族统治的强烈愿望和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恰成反照,对现实的无望使他转向宗教,欲效法汉代道祖张陵,创教以号召人心,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太一教以崇拜太一神而得名。太一本是先秦古籍中对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混沌状态的描述,汉武帝时才上升为人格神,具有主宰四方之神的至上意义。肖抱珍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可是创教之后,金廷迅速召见了他,并赐以观额,使之在维持现行统治的轨道上发展。肖抱珍去世以后,其徒韩道熙(1156 年——1189 年)成为第二代祖师,并按照本教规则改姓教主之姓。三祖肖志冲(1151 年——1216 年),四祖肖辅道(1191 年——年)、五祖肖居寿(?——1280)、六祖肖全佑、七祖肖天佑,以下传承世系不详。总体来讲,太一道在金代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规模,在元初曾兴盛一时,不过由于其自身理论缺乏,道徒文化素质不高,数传之后便难以为继了。

大道教入元以后又称真大道,由刘德仁(1122 年——1180 年)创于金初,他本是一名举人,适逢靖康之变,不愿仕金为官,但也无力组织抗金,唯有创教以慰藉心灵,以教团联络自保。大道教以重视宗教伦理而著名,他们吸收儒、释而订九条戒法,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刘德仁又以祈禳治病称名于世,据记载他“治病不用药,仰面视天,病无不愈。”

所以在朝野很有名气,吸引了大批教徒。大道教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金廷的注意,金世宗曾召见过刘德仁,赐号“东岳先生”。刘德仁以后下传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五祖郦希诚、六祖孙德福、七祖李德和、八祖岳德文、九祖张清志等。在郦希诚时,正逢金元之交,由于他的杰出活动,大道教曾兴盛一时,至元末逐渐衰落。大道教衰落



① 《晋真人语录》。 


② 《立教十五论》。 


③ 《金关玉锁诀》。 


① 《重阳授丹二十四诀》。 


   的主要原因也是未能建立起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仅仅依靠宗教领袖的 个人品质和魅力,终难流传久远。


十七、东亚地区佛教的传播与繁荣 



佛教在印度创生之后,先是经西域传入中国,然后再以中国为中介, 传向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因此这些国家的佛教具有明显的中 国化色彩。佛教传入后便立即在当地生根、发育,成为东亚诸国民族精 神中的重要成分。 



1.朝鲜佛教的兴衰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山水相依,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佛教传入中国 不久,便开始有僧人向朝鲜传教,此时适逢朝鲜的三国时代。 



(1)三国时期佛教的初传与发展 

公元 4 世纪至公元 7 世纪,在朝鲜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三个国家:高 勾丽、百济和新罗。高勾丽在朝鲜半岛的北部,首先从中国接受了佛教。 据高丽僧一然的《三国遗事》载:在小兽林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 372 年),有前秦僧人顺道到达高勾丽,送来佛经、佛像。二年后又有阿道 来传教。高勾丽王为顺道建立肖门寺,为阿道建立弗兰寺,佛教事业从 此开基。到广开土王三年(公元 394 年),平壤已建寺院 9 座。 

百济在朝鲜半岛中部,佛教传入稍晚。枕流王元年(公元 384 年), 印度僧人摩罗难陀从东晋到百济传教,受到国王的热情欢迎。第二年, 摩罗难陀在汉山建佛寺,度僧 10 人,以后佛教迅速流布全国。百济国王 对佛教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建寺度僧,派遣学僧赴东晋留学,又 遣僧人到新罗和日本传教,把百济变成了佛教的二级中转站。 

新罗在朝鲜半岛的东南部,传入佛教最晚,但发展最快。大约在高 勾丽传入佛教 50 年后,有一名墨胡子的僧人到新罗传法。当时梁朝使臣 送来了一批礼物,其中有香,新罗人皆不知用途,墨胡子告诉他们,焚 香可以发愿、乞灵,向三宝祈祷,新罗人始知有佛。当时朝内有的大臣 拥护佛教,有的反对佛教,国王近臣异次顿自愿舍身殉道。据说杀死异 次顿时,他的头飞上庆州的金刚山,脖子里喷出数十丈高的奶白色血, 还发生了大地震。反对佛教的人大为惊骇,不敢再诋毁佛教了。以后新 罗国王建了许多寺院,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并派遣大批学僧到中国求法, 产生了一大批名僧,其中圆光法师最为著名。圆光(公元 532 年——630 年),俗姓陈,25 岁到中国求法,兼学儒术。他对《成实论》、《大涅 槃经》深有研究,又曾讲解《般若经》和《摄大乘论》。在高勾丽、百 济攻打新罗时,他代表国王向隋朝请求增援,并且回国抗战。在反抗外 敌入侵的环境下,他提出了“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 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显然他是把儒 家伦理和佛教五戒结合了起来,用于战时环境,朝鲜的佛教从一开始便 具有了“护国”的色彩。 



(2)新罗统一时期的佛教 

新罗王朝联合隋、唐,逐渐吞并了高勾丽和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 的统一。当时中国国内也是政治统一,佛教发展出现了鼎盛局面。受中  国影响,新罗王朝的佛教也开始走向辉煌。 

元晓(公元 617 年——?)大师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僧人。他自小出 家,31 岁时与学友义湘共同赴中国求学。途中夜半遇到风雨,他们到一 土窑中躲避。元晓口渴,在黑暗中摸到一块有水处,痛痛快快地喝了一 气。第二天早晨一看,原来他们是在一个坟墓中,夜间所喝之水竟是死 人骸骨中积存的。恶心之余,心中忽有所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 故龛墓不二,”“心外无法,何为去唐求师?故不赴唐”。元晓的经历 颇似日后中国禅宗的“开悟”。他返国后,或入酒肆猖寮,或持金刀铁 锡,言语狂悖,行为乖张,但是他的佛学理论是无可否认的。国王请为 《金刚三昧经》作疏,疏成之日,国王与众大臣临门听讲。他所作《大 乘起信论疏》称为“东海疏”,连中国名僧法藏作《大乘起信论义记》 中皆多引用之。他另外还有许多著作,在当时的佛学界声望巨大。 

义湘(公元 625 年——702 年)是朝鲜华严宗的创始人,他到中国后, 在长安终南山师事智俨,研习《华严经》。回国后在太白山奉敕建浮石 寺,聚徒讲解《华严经》及其有关论、疏,名声广被,弟子众多。他本 人著有《华严十门看法观》、《一乘法界图》等,朝鲜的华严宗从此流 传。 

圆测(公元 613 年——696 年)大师是朝鲜法相宗的创始人。他出身 于王族,到长安慈恩寺求法,成为玄奘大师手下的得力助手,协助译经。 著有《成唯识论别章》、《二十唯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