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朝刘-拓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改国号需要智慧和莫大的勇气。代国雄霸草原百余年,拓跋珪复兴家国,靠的就是这面招牌,你把自己的招牌砸碎,生意还做不做?看看人家慕容鲜卑人,这个复国,那个复国,都叫燕国。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就为了大燕那块金字招牌。这也给后人留下些难题,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分清楚很费劲。

  为什么要改称魏国呢?历史学家们曾经进行过无数次探讨。其中有一种说法:古人看重五德历运,按照五行说法,魏居土德,接续汉晋之间的曹魏。北魏所居的土德,就是曹魏的土德,承续的是汉朝的火德。拓跋之魏,即曹魏之魏。

  八王之乱后,中国大地建立大大小小十多个政权,各自纷纷,都说自己是正统。拓跋珪怎么办呢?去掉代王称号,就是要为自己寻个正统,不能承晋是必然的,因为晋朝仍在,承匈奴汉国?承羯族赵国?承氐人秦国?不行!干脆一起否定,我即魏国,曹魏的魏国,你司马氏篡魏而立,我就是曹魏,我复国了。

  十六岁的年龄正是憧憬理想的时期,今天的我们沉迷在游戏、网络中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喜欢战争游戏的玩家会精心选择扮演的角色。拓跋珪心中的偶像是三国魏国的曹操,他认为代国称号不足以威服四海,而且也不希望别人指手画脚地说:“你能有今天,无非靠着祖辈的荣耀。”
此儿有志高天下(2)
南北朝的北朝魏国在漠南云中川大草原上正式建立,拓跋珪亲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代王爵位是晋朝册封的,拓跋珪抛弃了晋朝正统地位。虽然东晋取得淝水之战胜利,但是经过苻坚苦心经营,晋朝在北方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各路英雄都想取而代之,大晋国不再是那个为少数民族所尊崇的天朝上国。代国更名魏国显示出拓跋珪的雄心壮志,不再受晋朝束缚,定下了更高的战略目标,要与各地群雄角逐天下。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认同拓跋珪的志向和勇气。拓跋联盟中有些部落看不到魏国的前途,认为拓跋珪狂妄,把保护伞扔掉,数十年的老店换了门面,整个一败家子。代国虽说复国,用不了多久,就会让这位牛气哄哄的少爷败掉。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他们哪里懂得拓跋珪的凌霄壮志?古来英雄皆寂寞!

  护佛部首领侯辰、乙弗部首领代题率各自部众叛离魏国,独自游牧去了。二部的叛逃更激起联盟内部的不稳,人心惶惶。拓跋各部落的首领和将领们愤怒不已,齐聚魏王大帐,请命追击叛徒。

  拓跋珪出奇的冷静,他有自己的判断:“侯辰和代题的部落世代为我们拓跋部做事,有罪过能忍则忍,当今国家草创,人们的想法不同,愚昧的人看不清形势,自然进退无常,不值得追赶。”

  两个月后,没能找到合适水草、安全又得不到保障的代题率乙弗部重新归附魏国。拓跋珪不冷不热,代题再次叛离魏国。这一次,乙弗部众不愿相随,代题只得单身投靠独孤部刘显。拓跋珪任命代题的孙子倍斤为乙弗部的首领。这一手非常精明,不计前嫌,不搞牵连,遇上这样的老板,员工怎么会不安心工作呢?

  安定住部落联盟的人心,拓跋珪开始注意最大的敌人匈奴独孤部。拓跋部的强大在于团结,匈奴的衰落在于不团结。从南北匈奴开始,匈奴人就陷入到这个怪圈之中。

  拓跋珪和母亲贺氏一道对独孤部开展瓦解工作。草原民族由一些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组成,独孤部也不例外,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在刘罗辰领导下。刘罗辰是刘眷的儿子,刘眷被刘显杀死。拓跋珪利用二人的矛盾,继续老代王什翼犍时代与孤独部联姻的政策,娶刘罗辰的妹妹刘氏为夫人。拓跋珪这段姻缘非常完美,既有综合部族利益的因素,又有两人的多年感情。

  拓跋珪小时候寄居独孤部,与刘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二人的婚姻彻底拉拢住刘罗辰部,引起独孤部的分化,刘显的另一个弟弟刘肺泥也率领部落降魏。刘显被逼无奈,选择战略退却,退入长城内,南走马邑(今山西朔州一带),把草原让给了拓跋部。

  生性残忍、狡猾多诈的刘显难道会坐以待毙?当然不会,他正在策划着一个更大的阴谋。胜败在此一举,这是匈奴人最后的机会!
三岁犊岂胜重载(1)
什么阴谋呢?刘显派弟弟刘亢泥出使山西的西燕国,向西燕国主慕容永索要一个人,一个叫做拓跋窟咄的人。

  拓跋窟咄是老代王什翼犍的幼子。前秦灭代国时,拓跋窟咄已长大,留在代北怕生变故,被强逼迁往长安,入太学读书,实际上是监视起来。长安战乱,拓跋窟咄随慕容鲜卑东归,随行军中。他是什翼犍所剩的唯一一个儿子。

  西燕主慕容永是个很奇怪的人,命运跌宕起伏。他的遭遇可以印证一句古老的格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是前燕国的贵族,与慕容皇族是远亲。前秦灭燕,苻坚迁徙鲜卑人到关中。慕容永流落长安街头,老婆在家缝制皮靴,他出去练摊。千万不能小瞧卖鞋的,三国蜀主刘备早年也卖过鞋子。你也不必感叹命运多舛、人生多难,只要有足够的信念一定能够成功。从万人景仰的贵族沦落为寻常小商贩,并没有让慕容永丧失斗志。

  前秦淝水战败,慕容永毅然踢掉摊子,跟随帅哥皇帝慕容冲起兵关中,成为慕容冲手下的一员悍将。慕容冲被思乡东归的鲜卑人杀害,慕容永乘机夺取了西燕国的大权,率军东归,击败天王苻坚的长子、盘踞在晋阳的苻丕,独霸山西称帝。

  以慕容永的阅历和聪明,他对刘显的用心洞若观火,知道拓跋珪在草原光复代国对独孤部构成威胁,所以他另外寻出一个代国的继承人,想要引起魏国内乱,趁机消灭拓跋珪。帮助刘显等于向魏国宣战,与之为敌。不帮助刘显,对西燕国没有什么害处。可慕容永做出一个奇怪的选择,帮助刘显。

  原因不难猜测。慕容永认为刘显的独孤部在草原势力最大,而拓跋珪的魏国毕竟是新生力量,再者拓跋窟咄一去,名正言顺,势必引起魏国分裂,一个内乱部落如何经得起强敌攻击。帮助独孤匈奴称霸草原,自己凭空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慕容永同意将拓跋窟咄送给刘显。

  慕容永猜得没错,刘显用意险恶。既然代国复兴成为现实,拓跋珪称王,可你毕竟是代王什翼犍的孙子,我把代王的儿子请回来,看你怎么办?按照草原规矩你就该让出王位来,如果不让,打你师出有名。刘显的计策一方面争取到西燕国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使魏国刚刚团结起来的部落联盟陷入分裂。刘显的奸计差一点就得逞了。

  黄叶纷飞,秋风乍起。刘显尽起独孤部兵马护送拓跋窟咄回盛乐继承王位,此举造成魏国部落联盟大地震,诸部骚动,人心顾望。拓跋珪亲信左右侍从勿忸于部族的于桓兄弟与莫那娄等八家部落首领密谋发动叛乱迎接拓跋窟咄。

  八家部落密谋,莫那娄首领莫题提议派人送箭给拓跋窟咄以示效忠,并轻蔑声称:“三岁犊岂胜重载?”三岁小牛犊拉得了重货吗?言下之意,拓跋窟咄年长,拓跋珪年幼难以成事。

  莫题这个人很聪明,然而聪明人往往为聪明所害。莫题献给拓跋窟咄的长箭为他埋下了杀身之祸。莫题不仅是一家部落的首领,而且以幢将身份率领拓跋珪的禁兵,连亲兵中都有人反对,可见局势岌岌可危。

  之所以有这么多部落图谋叛乱,因为他们和莫题的看法相同,认为拓跋珪年幼无知,行事鲁莽,掌控不住形势。再一个抱怨拓跋珪和贺兰部闹得太僵,以至于四面树敌,不会是拓跋窟咄和刘显的对手,准备及早效忠新主子。

  讨好新主子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抓捕拓跋珪。于桓等人迅速制订出抓捕拓跋珪的计划。可就在当天晚上,以于桓兄弟为首参与密谋的勿忸于部五位头领,却被鲜卑武士从羊皮被窝里硬生生拽出来,扭到魏王的帐篷,迎接他们的是拓跋珪那张冰冷的面孔。于桓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可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拓跋珪这么快获悉密谋,直到舅舅穆崇站到身边,他才明白。但他一直以为穆崇是一个最不该告密的人。

  穆崇记得吧?就是和奚牧两人到七介山向拓跋珪母子通报刘显阴谋的那个穆崇。穆崇是代人,祖先从拓跋力微开始世代效忠拓跋部。他为人机灵敏捷,“少以盗窃为事”, 就是小偷。

  他虽然职业不光彩,但非常重义气。看看穆崇是怎么做的,当拓跋珪母子寄居独孤部的时候,他时常救济帮助,没有人能比得上。在拓跋珪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送信。
三岁犊岂胜重载(2)
当年刘显要杀拓跋珪,梁六眷让穆崇通风报信,知道刘显会疑心是他走漏风声,临行前对穆崇说:“刘显日后肯定会疑心我,你一定不要泄密,现在骑上我的骏马,把我心爱的女人一起带上。如果刘显怀疑到我,你就说偷了我的马,抢了我的女人畏罪逃跑。”

  刘显从七介山败兴而回以后,越想越不对劲,在驻地里调查,发现梁六眷手下的奴才穆崇失踪,并且梁六眷少了一匹骏马。他联想到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又参与了此事,一定是他泄密。刘显正要派人去抓,穆崇此时却回来了,四处张扬说:“我看不惯梁六眷那副奴才样,背主沽恩,忘记自己是代国的奴才。我夺他马,抢他女人,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刘显听说后,又觉得梁六眷不会背叛自己,便不再深究此事。

  穆崇大可和拓跋珪一道逃到贺兰部去,远无必要冒着凶险再回独孤部。可他重“义”,对拓跋珪母子重“大义”,对梁六眷重“小义”,算得上侠义中人,义薄云天。讲义气的人吃亏,但并非所有讲义气的人都吃亏。拓跋珪不是一个轻易被感动的人,穆崇义气还是打动了那颗冰冷的心。穆崇日后参与策划谋反,当时陷入极度疯狂猜忌的拓跋珪杀死了弟弟,却原谅了他。

  当外甥于桓告诉穆崇,八家部落密谋抓捕拓跋珪时,穆崇却大义灭亲,连夜告密。拓跋珪临危不乱,当机立断,斩杀于桓等五人,对莫题等七家部落首领则全部原谅,并不追究。这一手显示出他高人一等的政治手腕,诛杀主犯立威,从犯一概赦免来稳定各个部落的人心。

  拓跋珪为防备联盟内部的人继续发难,率领诸部落向北翻越阴山,再次去依附贺兰部。拓跋珪果然能屈能伸,先前和人家贺兰部闹得那么不开心,这次居然扯下脸皮来再去。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以一个离心离德的部落联盟去和拓跋窟咄、刘显联军交战又能有多少胜算。

  拓跋珪第二个优点就是坚忍。坚持、不放弃,不到最后一刻不认输。即使来到贺兰部地盘,也指望不上贺兰部会帮你出兵打仗,拓跋珪想到了中原帝国后燕。慕容燕国与拓跋魏国是姻亲,拓跋珪是后燕国皇帝慕容垂的孙外甥,他的祖母是慕容垂的亲妹妹。拓跋部的使者长孙贺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求援,没想到长孙贺半道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

  长孙贺之所以半路投奔拓跋窟咄,一方面出于对拓跋珪的轻视,另一方面他不认为慕容燕国会出兵帮助魏国,因为燕国的老皇帝慕容垂正忙于和黎阳的丁零人以及南方的东晋开仗,哪有闲工夫管草原上的事。

  拓跋鲜卑人和匈奴独孤人的命运竟然掌握在遥远的中山皇宫里。慕容鲜卑真是鲜卑人吗?慕容垂又是个怎样的人?他会帮助拓跋珪吗?
一代枭雄慕容垂(1) 
 世间不乏常胜名将,但有不败的将军吗?极少,但有!慕容垂就是其中之一。慕容垂十三岁开始带兵,大小千余战,从无败绩,人们称之为枭雄。前燕灭亡后,他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复国,成为慕容家复国第一人。然而,他死后仅仅一年,依靠一场场军事胜利建立起来的后燕王国最终兵败河北,退出中原。对于百战百胜的名将慕容垂来说,上天似乎对他太不公允。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与鲜卑慕容家相媲美。慕容这个名字如同烟花般绽放出绚丽色彩后便湮没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慕容家族起初并不住在江南水乡姑苏燕子坞的参合庄,而是驰骋纵横在广阔无垠的辽东大地。金庸先生说得没错,他们拥有盖世武功。

  慕容鲜卑是东北的林地民族,祖先不讲汉话。那么,慕容这个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来源于一顶帽子,很奇怪吧?东晋十六国时代奇怪的事多着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