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沟紫拇∈保僖裁挥性染仍炅菏保鞘本褪倾炅合萋渲薄�
    历史上,湘军就是围绕着天京,不断的耗尽太平天国主力,直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心中虽然是这样想着,可是赵朴心中却是失望到了极致,皇帝哥哥还是没有跑路,靖康之耻将要发生了。
    
    无奈之下,赵朴只能是移师大名府,向着东边的那个大都市行进而去。
    而此刻汴梁,已经被围困的水泄不通,四面的城池彻底被围困,粮草彻底断绝。,这一刻,宋钦宗才知道金军这一回事玩真的,是要一举攻陷汴梁,玩一场灭国大战,而不是简简单单打了就走。
    汴梁的守军很快与金军剧烈的碰撞了起来,杀声不断,厮杀不休。
    金军的攻城再度失败,汴梁城显示出了它霸道而强悍的一面。
    身为都城,汴梁的城墙太高,太厚了,根本难以攻克。就连一向是善于攻城的完颜粘罕也是头疼不已,围困太原时,可以实行锁城之法,可是围攻汴梁根本无力施展锁城之法。汴梁太大了,根本不是辽国的五京,太原之流的小城可比。
    辽国的五京、太原之流,与汴梁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若是一味的强攻汴梁,即便是十几万金军精锐全部死光了,也未必能攻下汴梁城,幸运的是汴梁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人口太多了,巨大的粮食压力,在和平年代,靠着汴河的转运,还不是太困难;一旦到了战争时期,被掐断了汴河,断绝了外来的粮草,汴梁就会出现饥荒。
    可能最后,汴梁不会被攻破,却可能被饿死。
    攻陷汴梁的战略,重点不在于攻破汴梁的城防,而是消灭外来的援军。只要是援军灭了,汴梁可能不战而降。
    汴梁失守,已经成为了定局。
    此时的完颜斡不离,却有些闷闷不乐。汴梁失守之后,该如何对待宋国,金国上层发生了剧烈的争吵,他支持立宋钦宗为傀儡皇帝,建立伪政权,为消化河东,河北这些战果,赢得时间;而完颜粘罕却是坚持废掉宋钦宗,再立新皇帝,让宋国再度出现五代时期的乱世。
    而在两种意见的交锋中,完颜斡不离完全败北。



第108章移师大名府
    在急行军后,赵朴已经率领着大军,来到了大名府。
    而大名府,更是北宋四京之一。
    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初沿五代晋、汉、周旧制,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为西京。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又升为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东京为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京为分司所在;北京是河北重镇;南京在四境中规模最小。
    公元1042年,即宋朝仁宗庆历二年的时候,在宋朝的北方有个强国辽——契丹。他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即现在的北京以东蓟县、通县、唐山之处,声言南下攻宋。这个消息,使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惊慌异常。宋朝廷召集东京的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他们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往西迁到洛阳;一是主和派,他们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无非是割点地、赠点金,讨个和平局面;另一派是吕夷简,他主张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敌如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打他个头破血流。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在《水浒传》中,蔡京的女婿梁世杰梁中书镇守于此,手下天王李成、杨志、索超等强将如云。卢俊义、燕青出身此地。
    身为四京之一,大名府统领着河北,是河北的枢纽,抗击辽军的前线。只不过,在两次金军南下的行动中,大名府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金军很是聪明,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直接直向了汴梁,打算攻克汴梁,从而迫降整个大宋。东路军的铁骑,也仅仅是在大名府之下,一走而过。此时的大名府,满是紧张,城内尽数是风声鹤唳。
    得知,仪王殿下的大军赶到之后,大名府内大大小小的官员纷纷赶到,开展迎接活动,拜见这位王爷。
    之后,就是接风宴,好酒好菜,丰盛无比。
    宴会上,谈笑风生,各个官员打量着这位王爷,而赵朴也在观察着这些官员。
    在宴会结束之后,赵朴开始查看大名府的钱粮,兵丁、武备等各种情况,一摞摞的堆积如山,检查起来极为麻烦,不过赵朴不在乎,在几个师爷的帮助下,开始梳理起账目,只是越是检查,越是吃惊,越是检查,越是心中突突。
    半天的时间,也只是查出一部分账目,只是看到冰山一角。
    此时的大名府完全是一个渣渣,原本有五万的兵丁,结果吃空饷严重,实际上只有三万。而这三万中,有五千是老弱病残之辈,别说是打仗了,就是跑路也是大问题。而这两万五千人中,有一万人去汴梁勤王。
    勤王很重要,不管能不能打过金军,不管是战力多么掉渣,都得去,这是取信于皇上的策略。即便是为了装装样子,也得去,于是此时的大名府只有一万士卒。
    一万就一万吧,有总比没有比没有强。
    可是实际战力惨不忍睹。
    军队本是为了打仗,可不是时时刻刻打仗。在不打仗时,在闲暇时,这些士兵自然是成为最好的劳动力。这些士兵充当着佃农的角色,为官员、士绅之流种地,收取外快。因为火耗严重,因为粮饷克扣严重,没有外快怎么养活孩子。
    直到金军南下,这些当佃农的士兵再度拿起了武器,守护大名府。
    可想而知,这些士兵的战斗力有多低下。
    可能是偃武息戈太久了吧,府库内的刀剑枪矛之流,早已尽生锈了。而即便是生锈的武器,也是严重不足。有些管理府库的官员,借着手中权力,打起了这些兵器的主意,将这些兵器外运而出,再重现炼制成农具,赚取巨额利润。
    而府库的钱倒是很多,有三百万贯之多。只是粮食很少,多数粮仓看起来满满的,可是仔细检查粮食囤子,就会发觉,在中间隔了一层木板,底下却是空的。
    而看着大名府,依旧是繁华不断。战争的紧张气氛之下,酒楼依旧开,青楼依旧营业,完全没有战前动员的样子。
    看着这个情形,赵朴忧心忡忡。
    万幸的是,金军主力全部南下围攻汴梁了,留在河北的金军多数以防御为主,没有进攻大名府的意图,于是大名府才安然无恙。
    “真是坑爹呀!”赵朴眼神中满是绝望,大名府的情况太危机了,一旦金军攻击而来,根本是守不住,绝对是失守的料。况且大名府处在河北的要地,是金军必然攻取之地,一旦汴梁陷落,大名府失守也在旦夕之间。
    看着糟糕的账目,赵朴有种砍人的冲动,把大名府上上下下的官员全部砍了。可这也只是想一想而已,注定是梦想。
    如今大名府糟糕的情况,不是某些人的过错,而是有太多人参与。一旦动手,大名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七层以上都跑不了。一旦动手,牵连太大,将意味着大名府军、政、财等各系,全面崩盘。
    “这个时代,果然不是后世。在后世,若是出了这样的篓子,枪毙的枪毙,判刑的判刑,双规的双规,开除党籍,几路出手,干净利落的搞定;可是这个时代不行,即便是他们办下了这样大的篓子,也只能是忍着,权当没有看见!”
    赵朴很是无奈。
    宋朝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可是都不上书,文盲水平依旧较高。不说进士、举人之流;就是秀才童生,在地方乡县之间,也是凤毛麟角,珍稀动物。这个时代可没有义务教育,全面文化水平处在较低的位置,注定了文人具有稀缺性,官员也具有稀缺性,一旦砍掉老大官员,未必有合适的人顶替,必然会动摇社会稳定,甚至是引动剧烈反噬。
    而在后世,砍掉大量官员也无所谓,反正天朝最不缺当官的人,一大批人顶上去,根本不会出现社会动荡,反而是百姓会拍手称快,有砍掉了一大群贪官。
    “大名府,也不是一个好地方。呆在大名府没有前途,我还是继续跑路吧!”看着这个局面,赵朴再度做好了跑路的准备。不跑路,留在大名府,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跑路总的有借口?
    正在赵朴思考,跑路借口时,一个邀请函送上,邀请仪王前往大名府最大的花楼——听云轩,小聚一场。
    “正是好兴致,汴梁打的如火如荼,这里玩得如火如荼!”
    赵朴冷笑道。世界上有一种动物,名叫猪,明知道未来可能会被砍了,卖肉,可是随着之后就忘记了。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
    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
    而此刻,大名府的各路重要官员,汇聚于一堂,商议着什么。
    “这位王爷不简单呀,手下有能人,一拉便是查账!”
    “那么多账目,就靠几个师爷,一个月也处理不完!”
    “即便是查出什么,有任何,难道将我们流放海南不成?”
    “那倒不会,王爷这是嫌我们怠慢了他!”大名府府尹王安中,眼神中闪现出精明。“如今,汴梁被围,大名府也处在风雨飘零之间,必须有强军护卫。八字军是强军,还要多多仪仗八字军,不能怠慢!”



第109章听云轩,花魁娘子
    夜晚之时,在侍卫的护佑之下,赵朴来到了听云轩。
    看着听云轩,赵朴恍然间有种回到汴梁的感觉,那时他还在汴梁,是宋徽宗的儿子。宋徽宗,书画皆是一流,更是与李师师闹出了绯闻事件,只是世人都是赞赏风流,而很少指责轻佻。身为儿子,在这样的艺术家的熏陶之下,赵朴也是艺术细胞格外发达,诗词歌舞无一不通,那时参加各种诗会,画社等,风流不断。
    只是一切从金军马踏汴河,威逼汴梁的时候,彻底的梦断了。
    梦断之后,就是梦醒来。
    踏入听云轩,这里的布局很好,典雅别致,少去几分奢华,多了几分古色。在二楼的最为雅致的包间,赵朴见到了大名府的几位头头,分别是大名府知府府尹王安中,还有通判等人。
    “王爷,这是听云轩特有的美酒,清朗爽口,饮下犹如飘飘欲仙,极乐无比,仿若是仙人附身一般!”王安中一拍手,旁边的侍者取过一坛酒,揭开酒盖,立时间清爽的香味传来,气味而言,是极好的酒。
    清酒倒下,赵朴微微抿了一口,赞叹道:“不错,不错,淳而不厚,香远如醉“在想说出一些赞美的语句,却是发觉没有词语了,着坛子酒味道不错,可也仅仅是不错而已,在汴梁的王府中,有诸多美酒可以媲美。
    话谈开了,渐渐的进入了主题。
    宴会嘛,吃喝玩乐,再有美女作陪,歌舞不断,你做一首诗,我填一首词,在吃喝玩乐的应酬中,联络关系,套交情。
    这样的场合,赵朴经历了太多,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喝道了尽心时,歌舞就开始上场了。环肥燕瘦,各个美女开始上场,表演歌舞。
    赵朴脸上作出很高兴的样子,认真的观赏起来,只是有些失望,比起汴梁的还是差了几分,不论是衣服搭配上,还是歌舞节奏上,都是略逊色了几筹。而最为重要的的是,在汴梁时,赵朴在各个花楼,早已见识过各个样子的美女,睡掉的名妓亦是不少,早已经养成来审美疲劳。不是特别优秀,根本难以如他的法眼。
    酒杯交错,在一边欣赏歌舞,一边喝酒中,气氛渐渐进入佳境,都有些喝得高了。虽然没有醉倒可是脑袋已经有些迷糊,不再像初开始那样拘谨,大声的说笑着,对美女们的身材评头论足,说一下不雅的言语,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当有人敬酒时,赵朴就好言说上几句,借以表达我是为和平而来,不是跟大家伙搞不愉快。
    过了许久,喝得有些迷糊了,一个官员道:“王老,好东西不应该藏起来,该见识一下花魁娘子吧!”
    “对,王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