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9年2月10日20时,邓峰下达了全线进入预备攻击的命令。各部队开始进入进攻阵地。2月11日2时30分,邓峰宣布“猎熊行动”开始的命令,通过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同一时间传达到所有进攻部队团一级指挥机关。
敢犯我中华者,灭!
一时间,各远东兵团各集团军各种短程导弹,远程火箭弹,飞向了苏军阵地的交通枢纽、对师、团一级的指挥机构及炮阵地、雷达站、部队营房,大量的使用温压弹,对其施以毁灭性打击。
这种温压弹十分的“霸道”,它采用固体炸药,而且爆炸物中含有氧化剂,爆炸时固体炸药以气雾剂形式散开,形成爆炸粒子云后引爆。由于微小炸药颗粒的爆炸力极强,因此,温压弹的爆炸效果比任何常规爆炸物更强劲、更持久。据后来在这种温压弹轰炸中存活下来的一位苏联上校说:“,中国人使用的这种炸弹爆炸时,能产生持续的高温、高压,并大量消耗目标周围空气中的氧,对于打击一个相对密封的目标效果显著。在有限空间中爆炸时的杀伤效应比开放区域中高出60%~100%。在我们师部的半地下的指挥部里,一颗这样的炸弹爆炸,使当时在这间地下室中值班和休息的102人无一幸免,全部牺牲。这种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超压,即能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又能摧毁无防护或只有软防护的武器和电子设备。在我们师部的半地下的指挥部中爆炸所产生的气流,破坏了我们备用的发电设备和全部通讯系统。使我们师部的指挥系统受到了功能性损伤。而在外面吸烟的我和执勤的10名哨兵只有3名被炸死,3名被炸伤”
远东兵团的各集团军对自己战区内的苏军目标,只要是一个营以上进行集结,一经卫星发现,他们就以最快的速度,把带有杀伤钢珠弹头的远程火箭弹送到集结地的苏军头上。
中国远东兵团中程导弹部队在接到邓峰下达的总攻命令后,第一时间就对苏军设在海参崴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和设在伯力的远东军区总部以及在赤塔的后贝加尔湖军区的总部进行了饱和式的轰炸,以摧毁苏军在远东地区的各战区指挥系统。
同时,为了彻底的解除苏联对中国的战略上的威胁,对苏军战略火箭军的4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21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进行了精准的打击。
在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境内,咸海南部,植被稀少、人烟罕至、满目疮痍的茫茫沙漠之中,有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秋拉塔姆火车站,在这个小站的附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苏军火箭发射基地,在这个基地直径50英里的圈内,可能是世界上防卫最为严密的地方之一。
在四盏探照灯灯光交叉的照耀下,一枚雪白色的火箭高高耸立,直指苍穹。由圆锥形对接舱连为二体的一、二级发动机舱宛若一位拥有修长身材的美女,为导弹平添了一种别致的美丽。微圆的弹头和尾舱上的整流罩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导弹构造显得愈加完美。站在140吨重的导弹近旁,你会愈发感受到她内在的力量。无怪苏军的战略火箭军司令聂捷林元帅象看着自己的情人一样,目不转晴地的上下端详良久,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一遍遍地感叹:“美人啊!你真太完美了!你美的让一切敢于挑战我们伟大苏联的人感到胆寒!”
这个被战略火箭军司令聂捷林元帅称之为完美的美人,就是苏联刚刚服役的P7,代号“警棍”,射程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
2月11日2时39分,在邓峰宣布总攻命令9分钟后,远东兵团中程导弹5营在新疆伊利地区,向苏联的秋拉塔姆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发射了一枚地对地中程战术巡航导弹,这枚导弹在卫星的引导下,携带着400公斤高爆常规战斗部,准确的击中了这个“美女”的腰部,随着巨大的爆炸声,这位身体修长的“美女”被拦腰截断,火箭中的液态氧随着爆炸迸溅的到处都是,为大火补充了充分的燃料。
此时,苏军的这个秋拉塔姆导弹发射阵地如同超级火山爆发,在短时间内喷发比这颗400公斤高爆常规战术巡航导弹高出上百倍的能量,发射阵地上一片几十米高的橙黄色的火焰……大火迅速向四周蔓延,摧毁着这里的一切和各种坚固的建筑,吞噬着所掠过之处的一切生命。
大火引爆了离发射台不远处的一个制氧厂,产生了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剧烈爆炸的轰鸣。炽热的有毒气体和熊熊的烈火几乎把整个基地湮没,睡梦中的人们瞬间便被火焰吞没,一些没有死在梦中的人们惊恐的四处奔逃,竭力想远离这个喷火的地狱。更多的人没跑几步就被空气中致命的毒烟熏倒,在也爬不起来了。一些幸运的已逃到安全地带的人,有的试图爬过有刺儿的铁丝网被划的遍体鳞伤,有跳入流淌着泄漏燃料的壕沟,被聚积在里面的酸烧的体无完肤。大火引爆了火箭上的导弹,发生了二次爆炸,又一次的把这场灾难推向**。值得庆幸的是常规弹头。
在这个基地4000多人中,只有1000余人逃过了这场浩劫。他们一个个目光呆滞,面如土色,在严冬中光着身子,惊恐地望着远处的发射场烈焰腾飞,烟雾弥漫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景象。
大火持续了几个小时。所有能烧着的全都化为灰烬:发射架被烧的七扭八歪,全部倒塌,发射场所有的设施,设备和电缆管线都被熔化和烧毁,大火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用特种耐热强钢制成的火箭发动机的残骸。
中国的这次打击,造成苏军战略火箭军司令聂捷林元帅和100名苏联的导弹专家以及3000多名苏联官兵葬身火海和毒烟之中。苏军战略火箭军司令聂捷林没有死在1960年10月24日那场事故,而是提前一年多“为国捐躯,”成了中苏边界战争中第一个死掉的苏联元帅。
中国远东兵团空军在总攻发起的第一时间,对苏军在远东地区的40多个机场发射了内装填有30枚小炸弹和200颗小地雷的反跑道导弹。用于破坏苏军的机场跑道。这种反跑道导弹是采用后世70年代的技术生产的,它钻入跑道后能在最佳深度起爆,以到达对其跑道破坏程度的最大化。爆炸的同时把内装填有30枚小炸弹和200颗小地雷抛洒向四周,以阻止苏军机场场站跑道维修人员对其进行修复,破坏维修设备,杀伤修复机场的人员。反跑道导弹的使用,破坏了苏军远东空军的各机场跑道,使苏联远东空军飞机不能正常起飞,对赢得开战初期制空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东部战区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利益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政治谈判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只能通过这种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来解决。它是政治斗争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在中苏两国之间,通过谈判以无法解决两国领土的问题时,中国只能选择这种最为极端、最为快捷、最为行之有效的战争手段来解决了。
邓峰怀着对新老沙皇强烈的民族义愤,指挥着中国的百万雄狮,以一种史无前例全新打法,对苏军这只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展开先发制人的凶猛攻击。导演着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为了遮蔽苏军信息的传递。中国空军使用了大规模电气毁伤性武器——电磁炸弹。
电磁炸弹在战场上的应用主要是破坏敌人的电子系统。灵敏度越高的无线电电子系统越容易被电磁炸弹爆炸时,瞬间释放出来的强大电磁场所破坏。它作为中国远东兵团对苏军实施信息打击的主要武器,并且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中国远东兵团在“猎熊行动”一开始对苏军进行首轮攻击时,就向苏军的各雷达站和防空部队投放电磁炸弹,使苏联远东军区大部分地区的防空系统和常用的指挥、通信系统及其它军民用电子设备受到了巨大电子杀伤,使苏军装备中的大部分电子器件被烧毁击穿,损坏严重,雷达系统和防空高炮的指挥通信系统全部瘫痪。对苏军电子发射实体一经探明,空军的电子对抗机便对其从空中实施精确的打击。
这种既有‘硬摧毁’,又有‘软杀伤’”对苏军实施的电磁压制,成功的瘫痪苏军战场“神经网络”系统,使苏军成了聋子、哑巴、瞎子。
随后中国远东兵团空军对苏军的44座机场和防空高炮阵地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大规模轰炸,苏联空军面对着这种跑道被炸,雷达失灵,电台被毁前所未的打击,完全傻了,拿不出一点办法。苏军的远东空军在开战的一开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2000来架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上。中国远东兵团空军一举夺取了整个战区的制空权。
不对称,完全的不对称,这是一场单方面信息透明隔代的战争,是苏军的各级指挥官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但实现战争的最终的目标,能否收回被苏联几代人占去的领土,还就要看地面部队的硬功夫、真本事。
东北的冬大,白雪皑皑,千里冰封,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的树枝,不留半片残青,忍受着数九寒冬来自西伯利亚的呼啸的冷风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第2集团军按照对苏战争的统一总指挥远东兵团司令员邓峰的命令,于2月10日晚20时许,开始沿着十多条伐木的林道和临时修建的简易公路进入了黑龙江右岸预设的进攻阵地。他们的对面就是被沙俄通过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占去的中国领土海兰泡和被沙俄强行抢占的江东64屯。
江东64这块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满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或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沙俄和苏联占领这块领土的合法性。就是按照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个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规定,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
江东64屯,是指黑龙江左岸,从爱辉县黑河镇对岸的精奇里河口处开始,往南直到孙吴县霍尔莫津屯对岸处为止的一段土地,南北长约140里,东西宽50——70里。这里很早就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历史上曾有过64个中国居民村屯,因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江东64屯。江东64屯居住着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中国居民近3。5万人,“土地膏腴,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是黑龙江中游最富庶的地方。
在1858年,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中国的机会,强迫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以黑龙江为中俄两国边界,割占了江左的大片中国土地。但该条约的第一条,对处在黑龙江左岸、为中国人历代居住的64屯作了如下规定:“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着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根据这个条约规定,中国人在64屯享有居住权,中国政府对该处人民享有管辖权。可是1900年(清光绪26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沙俄乘机开始驱逐江东64屯的中国人过江出境。1900年7月,俄军警接得“消灭我境内出现的中国人,不必请示”之命。7月17日,俄国派出一支军队越过精奇里江,扑向江东64屯。俄军驱赶大批屯民“聚于一大屋中”,举火焚烧,逃出者不足半数。俄军沿着江边,一个屯子挨着一个屯子,将中国居民房屋纵火毁尽。死里逃生的中国居民扶老携幼,逃奔黑龙江边,因江水阻隔,绕越不能,只得露宿江滩,哭号凄惨。顷刻,俄骑兵追来,枪击如雨,中国居民的鲜血又一次染红了黑龙江水。7月18日,又一支俄军渡过精奇里江,继续焚烧“满人村屯”,仅在博尔多屯一处就枪杀了上千名中国居民。又将未及渡江者,不分男女老幼,农夫工匠,各业人等,一同逼入江中。除数十人游过江岸得生外,其余人等皆被逼溺死江中,浮尸蔽江数日不绝
沙俄就是这样的霸占了这块上地。1902年中俄议和后,虽经清朝政府多次交涉索还,但沙俄政府却采取种种无赖手段,拒绝原住这个地区的中国人民返回世代久居的家园。江东64屯问题遂成历史悬案。
一直到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前苏联划定边界时,由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订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放弃该地主权。
海兰泡原名叫孟家屯,后改称海兰泡。是蒙古语“哈喇泡”转音,意思是黑泡子,是黑龙江上中游北岸重镇。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县市区对岸。1858年5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