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刚刚接到来自伏俟城的情报,禄东赞率一个使团抵达青海境内,!”李业诩把译好的情报交给李世民,“如今天气严寒,青海之境都是大雪堆积,战后我们的情报人员除少数一部分追着弃宗弄赞的残部去了逻些,其他都归队了,没有及时探听到吐蕃人的情报,且有情报在寒冬里也无法及时送达!”
“这个朕知道,朕不怪你们!”李世民是领兵打过仗的人,自是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传递情报的这种小鸟基本无法长距离放飞,只是又皱眉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报?为何没有青海的奏报送来?”
吐蕃派使团再来长安,并未出乎李世民的意外,但如此大事,没有青海来的军报,让他意外。
李业诩示意边上的吴朋作答,吴月说道:“陛下,这是五天前发自青海的消息,军报按正常速度应该还要几天才能到!”
“朕明白了,!” 李世民看着吴朋点了下头,又似自语道,“如此严冬,禄东赞这么急来做什么?”
“陛下,我们要采取如何对策?”李业诩再问道。
“禄东赞既已经入我境,那朕就让他到长安来,朕倒要看看,他来做什么!”李世民寒着脸说道。
其实李世民和李业诩都知道,禄东赞冒着如此严寒天气来到长安,要做的事无非就是许多战败国一样会做的,不外乎割地、赔钱、称臣、纳贡、内附之类的!
“陛下,臣明白!”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也只得应承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恪回京
离除夕只有三天了。长安又下起了大雪。整个世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许多亭台楼阁都隐在风雪中,不见了踪影,天地也都失去了界线。
长安城外,灞桥尽头,长亭边,有一大群人骑着马站着,里面一些着官服的朝廷官员,后边还有许多身着铠甲的军士。
如此天气,除这些官员与军士外,灞河边不见其他行人。
“业哦,李将军,你说吴王殿下怎么挑个这样的日子回京啊!?”一个长得五大三粗,满是络腮胡子的青年将领拂去身上的雪花,上前一步,对在最前边的一位骑在青色骏马上的青年将军道。
“我说,处默兄,你若觉得这天气差,呆不住,你可以先回去,我保证不会与皇上禀告!”这名青年将军侧转头说道。也顺势抖了一下落在披风外面的积雪。
“唉,你别这样,我不是这个意思!嘿嘿!只是说吴王为何不早几天进京,前几天天气都挺好的”
“一会你自己问他就行了!”
说话的正是李业诩和程处默。
李业诩奉李世民之命,率领一群官员的军士出长安城迎接凯旋而归的李恪,却没想到是如此恶劣的天气,一大早起床就发现天在下大雪,这李恪回京挑得还真不是时候。
李业诩已经清楚李恪在这一年内所做的事了,这位好战的皇子率数万大军,还有诸多的将领,转战南方千余里,以快速的攻击和铁血手腕,俘虏、消灭了十数万獠人,使得整个南方为之震动,一些心怀不轨的部落,闻风而降。
战事进展的很是顺利,经过几个月的奔袭战斗,九月初,平叛的战役即告结束。李恪当即奏报朝廷,建议大量移民往这些原本獠人占多数的地方,并将这些反叛的獠人押解到其他地方,进行苦役劳作。此议得到李世民的认可,朝廷的诏令下发后,各地的官府即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李世民宣诏李恪和原龚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一道进京述职。
上年初李恪离开长安,至今已经快两年了。这段时间两都各自忙着事儿,也只有可数的几封书信来往,李业诩也很是想念这位无赖王爷。
这次李世民让李业诩作为朝廷的特使,到长安城外迎接凯旋后带着战功进京的李恪和张士贵,天气虽然是如此之差,但李业诩还是很兴奋。
李恪是十月初从桂州出发的,一路行来,速度也颇快,历经快两个月的行程,将抵长安。这段时间长安附近连续遭遇几场风雪,也使得李恪等人行程缓慢,但为了过年前抵达长安,如此恶劣的天气,李恪一行也顶着风雪往前赶了,终于赶在年前到达长安,却已经是只离除夕三天了。
几位以前一道玩的纨绔,也都要跟着李业诩来迎接,李业诩在挑选迎接人员时也把带有军职的他们拉了进来,一道来迎接的还有一些礼部和兵部的官员。
李业诩作为守兵部尚书,正三品的特卫大将军,是此次迎接凯旋将士的主使。不过那些礼节什么的,只有礼部的官员会去安排。
李业诩低声地和边上的程处默聊了几句,即不说话,盯着前方被风雪遮掩的道路。
这时,隐隐地传来马蹄声,接着风雪中冲出来几骑,跑到李业诩面前,跳下马,单膝屈礼,“报告李大将军,吴王殿下和张大将军一行已经离此一里外,马上到达!”
这些是李业诩所派出打探情况的人员。
“明白了!”李业诩还了一礼道。
接着李业诩传令身边一道来迎接的苏定芳、程处默等人,还有诸位官员及其他军士,“所有人员听令,下马,跟着本将迎接吴王殿下和张大将军!”
随着李业诩的命令,众人都下马,排成列,仪仗的鼓乐也奏了起来。
很快,白茫茫的天地间,隐隐出冒出来几骑,接着骑者越来越多,李业诩带着众官员迎了上去。
风雪中看不清是哪些人,待行的近了,才看清,骑在最前面的正是李恪。虽然有披风遮盖着头,但那张英俊的脸,李业诩还是一下子认了出来。
“参见吴王殿下,见过张将军。奉陛下之令,末将在此迎接吴王殿下和张大将军,!”李业诩上前行了礼,身后的诸位将领和官员也都上前行礼。
鼓乐声更加响亮,在风雪声中都传得老远。
“业诩兄,是你!”李恪被风雪迷住了的眼一下子没看到前面来迎接的是谁,待听了李业诩的话仔细看了后才看清楚,很是惊喜地喊道,飞快地跳下马,冲上来拥抱着李业诩。
李恪一行是不知道朝廷派谁来迎接他们的。
也是长久未见李业诩,如此场面下,李恪表现的有些失态了。
“正是末将,末将奉陛下之命,率众官员在此迎接吴王殿下,!”李业诩也紧紧地拥抱了一下李恪,再退后一步,重复了一遍迎接的话,也想借机提醒,这不是私下来迎接,他是代表皇帝来迎接凯旋而回京的将士的。
“哦,本王感谢李将军冒如此风雪来此迎接,!”李恪也马上反应过来,也还了一礼。
在边上有些惊异的张士贵这才上前还了礼。
接着李业诩身后的诸位将领和官员也一道上前再次行了礼。
一番简单的礼节后。所有人都重新上马,往长安城方向过去。
“李将军,业诩兄,我就已经听闻了你在剑南一带将吐蕃数十万大军全歼的事儿,真是可喜可贺,!”李恪与李业诩并排行着,张士贵在身后,李恪表现的很是兴奋,也不顾什么,扯着喉咙和李业诩说话。
风雪中即使在近处,说话也比较费力。
“殿下和张将军一道。在南方也打了不少漂亮的战役,当是可贺之事!”李业诩知道身边的张士贵听得到话儿,也把他们的战事一道说了进去,“往后,西南将会逐渐地安定下来,这是殿下和张将军之功!”
“不敢当李大将军夸奖,与将军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战绩微不足道,!”行在李恪右侧的张士贵也忙回话,“末将听闻了侯大将军和李大将军所指挥的战事,唯有佩服了,他日还想向李大将军请教一番!”
张士贵说话间很是客气,不过看李恪的神态,与这位张士贵相处的应该不错。
“张将军客气了,你是长者,应该是末将向你请教才是,!”李业诩淡淡地说道,对张士贵不了解,也不想说太多,“殿下,张将军,陛下还在宫内等着我们,我们快行一步吧!”
“好吧,张将军,传令后面的众军士,护着马车,我们几个先行,让他们随后进城!”
“是!”张士贵停下马,和李恪的侍卫长往后跑了几步,大声地命令道,“保护王妃和小王子回府!”
李业诩与李恪对望一眼,相视一笑,李业诩想着的是,这样的天气,李恪还带着王妃和儿子一道回来,真有些难为他了。
…
“恪儿,此行辛苦了。父皇看到如此天气你还在路上,未抵京,很是心痛!”李世民脸上露出痛惜的神情。
“父皇,儿臣想早日见到父皇,因此也是快马加鞭行来,哪知天气如此差,耽搁了一些时日,幸好赶在年前进了京,不然都赶不上给您拜年了!”李恪恭敬地说道。
李恪在外两年多,也成熟多了,连眼神都变了不少,让李业诩觉得有些陌生了。
“好了,此行辛苦,你回去休息吧,还有你的王妃及我的孙儿,待过些日子再一起过来见朕吧,!”李世民看着李恪,一脸慈爱的神情道。
“是,父皇!”
“恪儿,还有张爱卿,你们军务的交接,都与李爱卿说吧!”李世民指着李业诩道。
“臣明白!”李恪和张士贵在回京的路上时,已经知道,李业诩领兵部职了。
随后几人也都告退,张士贵先行一步,去布置自己的部下了,李业诩和李恪一道出了宫。
“业诩兄,你太厉害了,恪听到你升任了大将军职,还领守兵部职,真为你高兴,过几**得好好请我喝次酒才行,以示庆贺,!”刚出了宫门,李恪就露出了原形,没了正经。
不过李业诩倒一下子有了亲切感,两人间还是这样相处才有味儿。
“吴王哦,恪弟,!”李业诩看到李恪一脸不满意的神态,赶紧换称呼,“请客是小事,要上哪随便你挑!”
“这是你说的,待过了年,诸事安定下来,我就来找你!”李恪一脸猥琐的笑,看起来有想把李业诩吃穷的念头。
李业诩也是心情大好,两年过去,与李恪之间的交情还是没有变味,这是他最高兴的事。
“听说你也有了小王子,待过几日我上你王府中来看望一下!”
“我才一个,哪能与你比!”说到这,李恪有些受打击。
“你加紧努力就行,能赶上我的。好了,恪弟,先回府吧,一路劳累,早些休息,为兄还要去处理你们回来要交接的军务!改日再聊!”
“一定,不和你聊,我要憋死的!”李恪说道。一路行来,李恪确实累着了,都忍不住打个哈欠。
两人互拍肩膀,各自回府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五十七章 上了李恪的当
贞观十一年,李业诩因在出征时立下卓着的战功。在年终论功行赏时,与侯君集一道,被李世民再次重赏。
除夕前一天,宫中人送来一大堆钱物。
看着府中叠着一大堆绢帛类的织物,还有喜滋滋在清点的郑燕和小月,李业诩很是觉得无趣,不知道这能代表钱财的绢帛类东西有何用处,拿来做衣服什么的显然是用不完的。
其他那些金银物倒还好一些,李业诩知道金银是贵重的金属,历史中诸多的朝代都是将金银作为大额的货币使用。
钱财的概念在李业诩心中很淡,他也不管家,府中有多少财物也不清楚,此时李业诩考虑的却是另外的事。
这时候所使用的钱币中,铜钱占绝对的多数,连银两也是很少使用,更不要说是金子。铜钱作为最主要流通的钱币,一次消费花费很多,又过于沉重,带着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铜还是兵器上制作的重要原料,李业诩准备新研制的炮筒类。都计划用铜作原料。只是如今朝廷产出的大部分铜都用来制作钱币,若以后火炮研制成功,开始大量生产,每年铜的产出量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
这是个比较头疼的事,若在战时炮筒折损率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在作战方式转变后的征战中,特别是攻城行动时,对敌的打击效果将打折扣,得想出个法子来解决,加大金银类使用范围,减少铜钱的使用量,还有如接下来钞票类有纸币也应该弄出来才好,以节约铜的用量,保证军中的供应。
只是如今事太多,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钱币之事过于重大,李业诩也没好好去考虑过,还无法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来。
这个年节,朝廷给百官放假的时间延至上元节,放开宵禁至上元节后,这也是历年来所没有的事,以李世民所说的,要让百官和百姓一道,分享胜利及丰收的喜悦,尽情玩乐。
也同时可以促进消费。
过了年,李业诩正式开始谋划兵制改革的事,虽说是以房玄龄、侯君集和李业诩三人作为主要负责的人。但更多细节上的事,还是要李业诩谋划。
因朝中大臣反对的多,李世民原计划过了年即开始实施的兵制改革,也只得往后推,同时也要将温彦博所制定的计划作一些修改。
这是件工作量非常大的活计,所写的报告更是多,李业诩懒得写那么多字,裴行俭被李业诩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