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黄埔军校(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罚弦岛蟛糠峙赏1军。
  第3期,1924年12月陆续进校,学期1年,1926年1月毕业,加上在潮州分校修业期满的学生,毕业生共1225人。从第3期开始,新生入学要受3个月的入伍生教育,期满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生,编入学生队。张治中任总队长。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收编陈炯明旧部设立潮州分校,6月平定杨、刘战斗俘获滇军下级军官在广州设立训练班,此两部分学生列入第3期毕业生待遇。毕业生主要派往第1军工作,其余派往各军。
  《中国军人》杂志刊载的《革命军行军歌》
  第4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学期1年,1926年10月毕业,计2314人,加上潮州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2656人。方鼎英任总队长。本期入伍生设第1、第2、第3团,后转为正式生,设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四科。1926年5月改编为步兵军官团第1团、第2团两个团。部分驻扎在黄埔岛对岸鱼珠炮台和深坑一带,以后又迁到陈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营房,后搬迁到黄埔岛的蝴蝶岗炮台校舍。本期学生毕业后多选派参加北伐。
  一般说来,到第4期为止,标志着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黄埔军校结束。
  第5期,1926年1至3月,陆续招考本期入伍生2620名。这时,全国正处在革命高潮,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26年3月,国民党决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开办的军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归属军事委员会领导。把第4期中未能升学的入伍生编为第5期入伍生第1团,3月至7月分别招生10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2团。11月,入伍生升为学生队,分步、炮、工、政治、经理5个科。组成6个大队、17个中队、53个区队。11月15日开学,1927年8月毕业,毕业生2418人。1926年底至1927年初,政治、炮兵、工兵共1700人,先后从广州和南昌迁到武汉分校,并于1927年5月和7月先后毕业,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留在黄埔岛的步兵、经理科约1400人,由广州开赴南京,于8月15日毕业,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第5期及后续两期学生虽然有的招考在广州黄埔,但大部毕业于南京和武汉,因此一般不将本期及后续两期列入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本校时期内。
  第6期,1926年7月至10月入学,分步、炮、工科,1929年2月毕业,共4252人,其中黄埔本校718人,南京本校3534人。
  第7期,共有毕业生1518人,其中黄埔本校666人,时间是1928年12月至1929年9月;南京本校852人,时间是1928年12月至1929年12月。此期宣布毕业之时,设在广州黄埔的军校便宣告结束。第1至第4期是在大革命期间毕业,第5、第6、第7期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毕业。
  黄埔军校学生的青春年华,英姿勃发,蓬勃向上,金光闪亮;建校初期的黄埔军校,青春亮丽,阳光灿烂,军纛旗飞扬。新生的黄埔军校,有孙中山、周恩来等伟人挺作脊梁,无数青年在这里淬火成钢。壮哉!黄埔青春岁月,生机盎然,留给后来的观光客无限的遐思,留给那段历史耀眼的荣光。

  第三章 机构·组织·名录

  中国黄埔军校
  第三章
  机构·组织·名录
  黄埔军校从一开始就是全国军事政治精英云集之地,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和苏联政府在多方面的大力帮助,迅速发展成为组织机构严密、体制编制健全、有相当规模的军事学校。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机构日渐庞大。各级官佐、教官、职员在建校之初第1期时仅有48人,到1926年底第4期学生毕业时已增加到340多人。这些人,是黄埔军校的脊梁,构架了军校教学体制的大厦,担负起培育将帅之才的重任。其中,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特别区党部,在军校中发挥重要的骨干力量作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军校的发展壮大有着特别的重要影响。

  军校行政机构(1)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校本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在军校初建时,由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校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教育长先后是胡谦、王伯龄、何应钦、邓演达、方鼎英等。校长蒋介石统揽全校工作,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先后是王登云、张静愚、陈立夫。党代表廖仲恺负责监察行政,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事项。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后,汪精卫任党代表。
  初创时期,军校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以后日臻完善。校长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中挑选了众多人员,到黄埔军校任教供职。国共两党都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
  校本部是校长、副校长、教育长处理事务的机关,内设秘书长、顾问、随从副官若干人,分总务、秘书、军法3科。秘书科、总务科附设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和校党代表廖仲恺在一起调查股,秘书科还附设电务室。校本部总务科又称办公厅,负责人事、薪酬、财会和运输交通等事项。各部门和分校的报告呈校本部办理的,交总务科和秘书科处理。
  校本部最初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后期有所调整。除原来的政治、教授、教练3部不变外,增设入伍生部、经理部、军法处、参谋处,改军医部为军医处、军需部为管理处,后又增设军械处、编辑处、兵器研究处、俱乐部、军械库、医院等。全校各种机构约40余个,组织完善,规模宏大。学生也分为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无线电高级班等,各期的情况不尽相同。
  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先后以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为主任,张崧年(申府)、鲁易等为副主任,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于树德、萧楚女、张秋人、安体诚、李合林、高语罕等为政治教官,恽代英为政治主任教官,甘乃光、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政治部正副主任之下设秘书,秘书之下设宣传、组织、总务3科。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人戴季陶因反对国共合作,在军校开学12天时即辞职,预兆了未来黄埔师生的分裂。此后,周恩来从法国回国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1925年1月,军校调整机构,教授部和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除政治部外,其他3个部(管理、军需、军医)均改为处。从这个变化中,可以看出政治部在黄埔军校的地位之重要。至1926年3月,政治部职员达70余人,聘用专任政治教官和临时政治教官各10余人。
  原教授部和教练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教授部最早以王伯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以顾祝同、刘峙、钱大钧、陈诚、严重、陈继承等为军事教官,何应钦为军事总教官。此外,还聘请了一批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为总顾问,加伦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教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教练部下设学生总队,邓演达、严重等先后任总队长;总队下设若干队、区队,负责学生的训练与管理。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科等。学制为6个月。
  校长蒋介石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何应钦,第2团团长王伯龄。团、营、连均设党代表。教导团发展很快,几个月后就扩大成为两个师,到1925年7月又扩编为1个军,即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任军长,廖仲恺、汪精卫先后任党代表,周恩来任军政治部主任。
  1924年11月,黄埔军校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先后以胡谦、王伯龄、邓演达、何应钦、方鼎英等任教育长,周恩来兼任军法处处长,钱大钧任参谋处处长。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取消地方军的名称,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第3、第4、第5军,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为了集中统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1926年3月,把各军开办的军事学校合并入黄埔军校,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时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升任;增设入伍生部,部长方鼎英,下设步兵第1、第2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军士教导队,学生军总队,第1、第2科,政治部等;增设经理部,主任俞飞鹏,下设财政、粮服、采办、营缮等科;增设军械处,处长戴仁,下设军械库、护车队、械务科、事务科等;增设编辑处,处长孔庆睿,下设印刷所;增设高级班,下设军事科、各专科;增设兵器研究处,下设化学科、机械科。学生则分为入伍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和军士教导队5大类。

  军校行政机构(2)

  黄埔军校初期官佐教职人员名录如下:
  1.最初组织
  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
  ▲高级长官
  政治部主任:戴传贤;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教授部主任:王伯龄;战术总教官:何应钦。
  管理部主任:林振雄;军需部主任:周骏彦;军医部主任:宋荣昌。
  ▲校长办公室
  西文秘书:王登云;中文秘书:张家瑞。
  1926年,任副校长的李济深。▲政治部
  副主任:张嵩年(申府);秘书:甘乃光;教官:汪精卫、胡汉民、邵元冲。
  ▲教练部及学生队
  副主任:邓演达;总队长:沈应时。
  第1队队长:吕梦熊;副队长:陈复;区队长:王仲珩、汪鼎;区队副:张鲁、周得三。
  第2队队长:茅延桢;副队长:许用休;区队长:曹石泉、王声聪;区队副:吕敬藩;司务长:张仲侠。
  第3队队长:金佛庄;副队长:刘宏宇;区队长:郭俊、吴济民、张强渠;区队副:李鸿钧。
  第4队队长:李伟章;副队长:严凤仪;区队长:王禄丰、李春茂、李叔文;区队副:宋云竞。
  ▲教授部
  副主任:叶剑英;秘书:顾元丙;教官:钱大钧、胡树森、严重、陈继承、文素松。
  ▲管理部
  副主任:吴子泰;副官:赵世荣;卫兵长:胡公冕;军乐队长:杨维一。
  ▲军需部
  副主任:俞飞鹏;会计:徐浚溶;金柜:竺芝珊;代理储藏处管理员:周钦若。
  ▲军医部
  学生总队长严重军医:徐翼侯、古衔。
  ▲特别官佐
  徐坚、季方、徐成章、吴嵎、简作桢、刘宏宇、杭毅、徐桂八、江志航、王茀文、符腾光、严伯威、杨本烈、徐光武。
  2.第1期官佐教职员
  总理:孙中山;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
  中央执行委员、政治教官:汪精卫;代大元帅、政治教官:胡汉民;教练部主任:李济深。
  副主任:邓演达;总教官:何应钦;教授部主任:王伯龄;政治部主任: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
  军需部主任:周骏彦;副主任:俞飞鹏;管理部副主任:陈适;总队长:沈应时。
  战术教官:张元祜、严重、陈继承、顾祝同、刘峙、邹竞、陈焯、胡树森。
  兵器教官:钱大钧、文素松;地形教官:王俊、黄香凡;教官:陆福廷。
  英文秘书:张静愚;编纂员:徐坚;教练部副官:季方;管理部副官:黄晓沧。
  队长:茅延桢、金佛庄;副队长:严凤仪。
  区队长:蒋鼎文、惠东升、倪弼、郜子举、詹忠言、王禄丰、吴济民、张强渠、李春茂、郭俊、宋云竞。
  电信队长:韦兆熊。
  3.第2期官佐教职员
  1924年;任教授部主任的王伯龄。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教育长:王伯龄。
  前总教官:何应钦;前政治部主任、现党军第1师党代表:周恩来。
  ▲政治部
  主任:汪精卫;副主任:邵仲辉;秘书:鲁易;秘书股主任:黄鳌。
  干事:苏文钦、袁炎烈;书记:黄道;指导股主任:王逸常。
  指导员:周惠元、谭其镜、谢一寰;编纂股主任:杨其纲;编纂员:傅维钰、黄第洪、张镇。
  ▲教官部
  上校战术教官:张元祜;中校战术教官:邹竞、朱棠。
  少校战术教官:胡宗陈、林国光、杨膺谓、钱如一、陈复、葛金熔、章锡坤、杜廷英、欧阳钟、沈静、吴奂、张鼎家、陈克斋、吴树森、肖友松、何埒聪、郜子举、陈宪章。
  上尉战术教官:邹黄侠;中校兵器教官:杨焕新、蔡忠笏;少校兵器教官:朱毅、李尚庸。
  中校工兵主任教官:李卓元;中校工兵教官:陈哲;少校工兵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