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均衡方面完成了部分战略调整部署,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局面开始逐步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另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8年之前,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相继成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大经济协作区,后因“文化大革命”,经济协作区被撤销。在1970年编制的“四五”计划中,又决定以大军区为依托,将全国划分为西南区、西北区、中原区、华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等十个经济协作区。此阶段中国区域经济是一种均衡协作状态,不存在人为的非均衡因素。

    均衡发展战略对中国沿海与内地实现统一发展起到了制衡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但均衡并不等于合理,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优势分布的区际分工格局,同时也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压制了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积极性。

    由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投资效率等因素的差异及资源因素的约束,使得全面均衡发展的状况不可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实现。在现有资源前提下,应该先行发展具有绝对优势或具有相对优势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地区,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区域的共同发展。这是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区域的发展也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逐步进行的。

第一部分 第73节:制衡(15)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区域发展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下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的限制,实施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的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981年通过的“六五”计划,将全国经济区域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其特长,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六五”计划开始,中国的区域政策重心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此阶段在东南沿海地区实施的建设沿海经济特区战略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很快把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东南沿海城市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拉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腾飞。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邓小平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其中“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思想指导下,国家的投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及优惠政策大幅度向东南沿海倾斜,促使东南沿海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1986年通过的“七五”计划,则将全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三大地带,并对每个地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同时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还是一如既往。

    到了20世纪90年代,1991年3月,通过的“八五”计划又采用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区域划分法;1996年3月,“九五”计划在划分经济区域时,除了划分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又划分出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西北地区等七大经济区。

    而在这一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此阶段实施的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战略,迅速使浦东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头堡”,带动了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九五”计划后,在北方沿海地区规划实施的京津唐及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让该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及“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的梯度开放布局。

    也就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凸显出来。在这20多年里,中国实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总体是一种东部偏好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将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推向了顶峰,使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进入21世纪之后,解决地区间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制定区域政策的立足点,中国政府就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战略。至此,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正式建立起来,以此形成了新的四大经济板块。对于这四大经济板块,有人比喻为中国大地的四个“轮子”,彼此之间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共同前进。

    当然,这四大经济板块都是有各自分工的,国家对其支持的性质也不一样。比如,东部地区本来发展水平高,中央鼓励其继续率先发展,并不给予财政上的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落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转移上给予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多,几代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有针对性地支持其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其转型;中部地区由于“三农”问题突出,政策支持力度弱,国家就从政策上、体制上进行支持。

    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珠三角、海峡西岸、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珠海横琴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图们江区域和黄河三角洲等多个区域经济规划。各地新提出的区域经济规划如雨后春笋涌现,国家批复数量之多、出台速度之快也前所未有。据有关分析称,中国之所以如此集中、快速地批复这些区域经济规划,除了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所迫,这一年世界经济危机仍在持续,为减少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扩大内需,拉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市场消费,调整经济结构,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所以才如此迅速、集中地批复了这些区域经济规划。《7区域规划获批我国新经济版图成型》,《济南日报》,2009年11月25日。至此,中国四大经济板块又分别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如江苏沿海经济带将成为东部新跨越的又一个“助手”、“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支撑点;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为中部崛起注入活力。

第一部分 第74节:制衡(16)

    “任何经济总是在均衡与非均衡(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均衡、非均衡、再均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一切经济运行的轨迹。无论什么经济,其发展是不均衡的,有时候各方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情形,其基本形态则是不均衡的。不均衡是绝对的。但是,决不会停留在不均衡上。不均衡总会向新的均衡转化。人们必须为这种新均衡而努力。”《五个统筹的经济理论创新》,杨圣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2月19日。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和调控过程来看,改革开放前更多地侧重于国防和军事考虑,注重公平而忽视对于效率的追求,依赖计划经济和财政手段,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到2003年,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实施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其中1978—1999年实施的是东部偏好发展战略;1999—2003年实施的是西部偏好发展战略;从2003年开始,随着“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是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而随着2003年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的提出和贯彻,从2006年开始,中国并没有按照“均衡—非均衡—再均衡”的轨迹实施区域“再非均衡”发展战略,而是选择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就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的互动协调发展。

    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对城乡、行业、区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因此,在21世纪前十年间,是中国对过去多年来实施的城乡、行业以及区域等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制衡协调的十年。

    〔导读提示〕

    中国商业大片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日益奇特的中国大片为什么总是“雷人不感人”?十多年里,为什么仍然是“洋大片”走俏,“土大片”受气?中国大片缺什么?

    经典传奇女子陈晓旭为何会看破红尘、削发为尼?二十年一梦红楼,是现实演员的骨,还是书中黛玉的魂?演艺圈里星光闪闪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脆弱生命?

    “超级女声”是对艺术的玷污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抑或是庶民精神的胜利?选秀是如何走上中国的娱乐舞台的?“恶搞”是低级恶俗的“审丑趣味”还是大众娱乐的“另类精神”?“草根娱乐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其掀起的泛娱乐化思潮会永无穷期吗?

    中国80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关心政治的一代人吗?抑或是最郁闷、最不得志的一代人?中国80后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背景?70后、80后、90后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为什么穷人很苦,富人却很烦?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呢?转型中国步入压力社会,何以减压?何以解闷?

    HAPTER6

    寻

    乐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林语堂

    目前中国处于20岁到29岁之间的年轻人,可以叫做“MeGeneration”,与80年代中国出现的“LostGeneration”相对应。

    ——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8月

第二部分 第75节:寻乐(1)

    第六章寻乐

    第一节艺海浮沉

    “大片”景象

    黄昏时分,天空飘起了雨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人们直打哆嗦。2002年12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古城西安,大街上已经很少能看见行人的影子了,隆冬的严寒让北方的人们早早就回到了家里。

    在西安几家电影院门前,热闹火爆的景象却与这寒冷落寂的隆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售票窗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买了票准备进场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等待进场,现场人群涌动、热情高涨。巨幅《英雄》电影海报和向“向老乡张艺谋致敬”的横幅在寒风中哗哗作响。这些热情的人们都是赶来观看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名叫《英雄》的“传世”电影的。

    影院放映大厅里,观众们都痴痴地盯着银幕,他们完全都沉浸在了影片所带来的神美世界中。

    黑色的宫殿,红色的枫林,绿色的山水,青色的书房,白色的沙漠在杳无人烟的世外桃源里,在秀色江南的空山灵雨中,在等级森严的皇宫大殿前,在塞外漠北的残阳下此景只应天上有,挥袖回眸全作古!

    弦断音绝,剑出人决,雨滴凝结,棋琴剑枪化雨飞曲韵依稀绕梁,银枪落地绝响,战鼓琴音悲怆,耳鸣心撼胆摧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随着电影最后一个场景的落幕,观众们都还意犹未尽,在眼角恋恋不舍地离开屏幕的那一瞬间,尽管已经是严冬季节的午夜时分,但不少人还是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已经湿热了脸庞,恍然间才明白,那是一种久未谋面的感动泪水。

    除了在西安外,这一天,“传说”中的《英雄》在全国14条院线42家影院同时上映,各大影院都出现了爆满的场面。

    伴着刀光剑影呼啸而来的《英雄》,票房持续火爆,业内人士用“全线飘红、走势良好”八个字来概括其闯入电影市场后的表现。到2003年2月,3个月内,《英雄》在国内的票房收入累计达到2。5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

    《英雄》的“降临”,不仅给国内沉寂多年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活力,在欧美等海外市场也创下新的纪录。在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票房也相当可观,不仅登上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外语片票房榜首,还打破了当地外语片票房的纪录。200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