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了 希望。许多老布尔什维克,当时事件的见证人回忆说,在 1934年 1月党的十 七大召开前,党内许多人不满意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专断,为党的命运 和国家的前途担忧。在十七大的许多代表中, “首先是了解列宁遗嘱的代表 认为,已经到了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职位上搬开安排以别的工作的时候了。”  (20)十七大代表,当时的政治局候补委员 A ·И米高扬死后发表的回忆文 章证实了这一情况,他说:“一些老党员找到基洛夫,建议他出任总书记。”  (21)1962 年出版的 《苏联共产党历史》第2 版也肯定了这种说法。 (22) 十月革命胜利后任陆海军人民委员的安东诺夫—奥夫申柯的儿子、历史学家 安东·安东诺夫—奥夫申柯,在揭露贝利亚的 《一个刽子手的官运》一文中 披露说: “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克里姆林宫特洛伊茨大门旁一幢 两层的楼房中,来找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的有谢尔盖·基洛夫、罗伯特·埃 赫、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柯秀尔、鲍里斯·舍博尔达 耶夫、马米亚·奥拉赫拉什维利、奥西普·皮亚特尼茨基、瓦西里·沙兰戈 维奇和奥尔忠尼启则的助手马霍韦尔。大家认真地谈起了总书记,谈起了他 的专断。” (23)  当时党内的政治分野已经相当清楚:一方是坚持个人独裁权力的斯大林 等人,另一方是要求改换斯大林及其政策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十七大的代表 Л·邵武勉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党内的这种情绪,斯大林是不可能听不到的。  “他懂得,对于他的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对于他对更大的独裁权力的掌握来 说,具有决定意义的障碍是党内列宁主义的老干部。” (24)  但是,面对党代会代表的忧虑和期望,基洛夫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谢绝 了大家对他的推举,使人们大失所望。  代表大会期间,当基洛夫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受到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 欢呼。 “代表们全体起立,站着向他鼓掌”,使得基洛夫只好“举起双手, 苦苦哀求着代表们安静”。 (25)这样的情况无疑表示了代表们的情绪,也 表达了党员们的期望。但是,对于斯大林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祥之兆。  在大会对中央委员的选举中,代表们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权力。基 洛夫得票最多,只得了3 张反对票,而斯大林得了292 张反对票,得票最少。 
 Page 14

若不是等额选举,斯大林肯定会落选。负责大会组织工作的卡冈诺维奇命令 将反对斯大林的绝大部分选票秘密销毁,然后向大会宣布反对斯大林的票也 是3 票。专制战胜了民主。  斯大林如何看待这次代表大会,准备如何对待企图把他搬开的代表们, 人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20 年代坚决而无情地踢开向他提出权力挑战的托 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样坚决而无情地踢开企图限制他的权力 的昔日战友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的情况看,如果人们这一次作出他同 样会坚决而无情地清除权力挑战者的结论,恐怕是合情合理的。  代表大会后,斯大林叫来了基洛夫。   “我听说,有人提议你担任总书记,是吗?”   “是的,可是这是你自己的错误呀。我们给你说过多少次,不能再这样 下去了,可是你常常离开政治局会议,把门关得啪啪响   ” (26)  斯大林对基洛夫的这样的谈话是否具有什么政治含义呢?是了解情况, 商谈国家大事,还是摊牌呢?  十七大会议期间和会后,斯大林与基洛夫仍保持过去一直存在的良好关 系,但是 《真理报》上突然发表一篇对基洛夫进行人身攻击的小品文,文章 虽没有提基洛夫的名,但谁都知道指的是基洛夫。另外,在一次政治局的会 议上,甚至提出了基洛夫远在十月革命前写的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观点,对其 进行了批评。这些在以往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实际上是向基洛夫发出警告的 信号。  代表大会以后不到一年,基洛夫就被暗杀了。接着几年内十七大的代表 受到了无情的镇压。后来,苏联史学界有人把这次代表大会称为“被处决者” 的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总共1966名代表中有 1108人被镇压,大会选 出的139 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 98 人被镇压,占总数的 70%。 (27) 人们把联共 (布)十七大前后一场隐蔽的政治斗争、基洛夫的死以及此后的 大清洗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斯大林插手谋杀基洛夫的推论,不是没有道 理的。或许正是根据这样的分析,《大恐怖》一书的作者、美国历史学家罗 ·康 奎斯特,在回答 《莫斯科新闻》周报记者关于“谁是杀害基洛夫的幕后人” 的问题时说: “看来,几乎所有苏联的政论家都认定这是斯大林的罪行。或 许,证据材料不存在,但是,任何别的解释看来都不符合公认的事实。”(28)  以上就是有关基洛夫被谁杀害的三种主要说法。当然,从基洛夫事件的 政治和历史意义来看,最重要的事情并不在于对基洛夫究竟是谁害死的这一 问题的考证,而在于基洛夫事件对苏联历史发展的影响。基洛夫案件在苏联 历史、国际共运史和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就在于此。而在这一点上,对基洛夫 之死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却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即不管基洛夫死于个人报复 者之手,还是死于斯大林之手,还是死于其他什么集团之手,他的死是被斯 大林利用来作为一种借口,以镇压和消灭原反对派以及一切反对他的集权统 治和个人迷信的人。而在当时它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借口。原苏共中央监察委 员会领导人谢尔久克谈到了这一借口。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列平在 苏共二十二大上也说: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被暗杀的事件被斯大 林和与他接近的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利用来作为对他们不称心的人,对我 国著名活动家进行迫害的借口。” (29)30 年代苏联最高法院副院长克拉希 科夫的养女莉季娅·沙图诺夫斯卡娅,当时生活在克里姆林宫,对苏联高层 领导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她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对基洛夫事件的看法: 
 Page 15

 “尼古拉耶夫暗杀的结果首先把最危险的对手,党的第一书记这一重要职务 的唯一竞争者清除出政治舞台。不仅如此,它还给斯大林带来了另一种结果, 也许是最大的好处。其最后结果给斯大林创造了他久待的时机,使得他建立 了巨大恐怖组织,并开动恐怖机器首先清洗那些能成为他前进路上障碍的 人,然后清洗他一贯仇视的、被他的独裁气势吓坏了的党内所有的 ‘老近卫 军’”。 (30) 《布哈林政治传记》的作者说得更明确,他说,基洛夫之死 对于斯大林来说, “不仅除掉了他的主要政敌,而且还为进行一次新的、更 大规模的恐怖制造了借口”。 (31)  就在基洛夫被害的当天晚上,斯大林就用电话从列宁格勒发出了三条指 令,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书记叶努基泽予以签发作为苏共中央执行委员 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修改苏联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没有征得政治 局同意的情况下发出的指令,政治局在两天以后才以个别征求意见的形式非 正式通过。指令如下:  1。指示调查人员迅速审查那些被控告为准备或实行恐怖活动的人的案 件。  2。指示司法机关不要考虑对犯死罪的人执行死刑可否赦免,因为苏联中 央执委会主席团不可能考虑接受这种申请。  3。指示内务人民委员部机关对上述罪犯一经判决后立即执行死刑。(32)  实际上,这是在和平时期作出的实行恐怖的决定。因为根据这三项决定, 公安司法部门可以把任何 “政治事件”当成恐怖来惩治。加速调查程序和处 决,只能使调查机关进行表面的审查和干脆的伪造,使公安和司法机关不顾 任何法制,随意进行镇压。  引起人们思考的还有一点,即斯大林未必可能在出事当天从列宁格勒发 出上述指示。因为斯大林是乘火车到列宁格勒的,而列宁格勒离莫斯科有650 公里之遥,他恐怕只能在 12月2 日拂晓到达。可是上述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团的指令,所署日期确实是 12月1 日。可见,斯大林在出发之前已发出指示, 而在列宁格勒只是指示签署指令并下发有关机关。12 月 10 日,苏联刑事诉 讼法新增加的第466—470 条付诸实施;这些条款反映了上述指令的精神。  当时还通过了一项《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 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在侦查和审理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 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有关事宜进行如下修改:  1。有关这些案件的侦查工作不能超过 10天。  2。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  3。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  4。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  5。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  这些规定是对社会主义法制严重的歪曲和破坏。它为执掌政权的人任意 迫害和镇压干部和群众,实行恐怖统治,提供了法律根据。  基洛夫的灵枢停放在莫斯科联盟官圆柱大厅,最高领导人站在两边守 灵。据报道:斯大林守灵时,因失去朋友和战友而万分悲痛,并怀着对基洛 夫的 “深切”爱戴几次俯身灵枢,亲吻死者。季诺维也夫也表达了自己的哀 悼之情,但 《真理报》拒绝刊登他的悼词。在1936年第一次莫斯科公开审判 时,维辛斯基还就此发作一番: “这是一个恶棍、凶手在哀悼他的牺牲品! 哪里见过这样的事呢?用什么话,挑选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人的卑鄙和 
 Page 16

下流呢?这是侮辱!奸诈!两面派!阴险!” (33)究竟谁是恶棍,谁在哀 悼自己的牺牲品。历史有时确实被完全地扭曲了。  12月4 日,内务部列宁格勒分局局长麦德维基被宣布撤职,他及其7个 同事因在保卫基洛夫问题上的失职而受审,但其中没有扎波罗热茨。新任分 局局长是雅哥达的亲信阿格拉诺夫。同时公布了一长串被捕的白卫分子的名 单,他们被说成是参与了基洛夫事件。按照新的刑事法典,对他们进行了审 讯。苏联最高法院巡回军事法庭来到了列宁格勒,审判长伊·马图列维奇宣 布判处37 名对苏维埃政权领导人进行恐怖活动的 “白卫分子”死刑。在莫斯 科,军事法庭由更加严厉的弗·乌尔里赫担任审判长,他宣判了39 名 “白卫 分子”的死刑。12月13 日,乌尔里赫在乌克兰宣布判决28 名乌克兰人死刑, 几乎所有的人都属于知名的作家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其中只有一个年轻的外 交官和一个诗人曾在德国呆过,其余的人根本没有出过国。尽管如此,三次 被处决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宣布为白卫分子,是从国外秘密潜入国内进行恐怖 和破坏活动的。除了公开的判决外,还有不少秘密的处决。列宁格勒的监狱 已经暴满,为了新的逮捕的需要,常常在监狱的地下室里枪决人犯。全国出 现了一股逮捕的浪潮,政治上受到怀疑的21 人朝不保夕。国内战争结束后的 10 年和平安定的时期因基洛夫事件而突然中止。注释:① 《赫鲁晓夫回忆 录》,北京 1988年版,第 111页。②阿·基里林娜: 《背后的枪声:基洛夫 的生与死,事实与说法》, (苏)《红星报》,1988年 11月12 日。③ 《背 后的枪声:基洛夫的生与死,事实与说法》。④⑤ 《背后的枪声:基洛夫的 生与死,事实与说法》。⑥斯蒂芬·科恩: 《布哈林政治传记》,北京1988 年版,第529 页。⑦亚历山大·奥尔洛夫: 《斯大林肃反秘史》,江苏人民 出版社1988年版,第21 页。  ⑧罗·麦德维杰夫: 《让历史来审判》上卷,北京 1983 年版,第 256 页。  ⑨ 《斯大林肃反秘史》,第13页。  ⑩ 《赫鲁晓夫回忆录》,第765—766 页。   (11)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上册,第331—332 页。   (12)尼·赫鲁晓夫、维·维达利: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苏共“二十 大”日记》,北京 1989年版,第 18页。   (13)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报告,载 《苏共22 大速记记录稿》, 莫斯科 1961年俄文版,第2 卷,第583 页。   (14)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下册,第1298页。   (15)罗·麦德维杰夫: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北京1989年版,第 162页。   (16)罗伯特·康奎斯特: 《大恐怖》,纽约1968年英文版,第 46 页。   (17) 《华盛顿邮报》1990年9 月24 日。   (18)扎尼·罗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