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百多名吴军勇士顿时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求生欲望,纷纷拼死冲向敌人,砍杀不已。秦军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壮烈的情景,无不为之惊骇。
夫概眼见着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纷纷倒在血泊之中,悲恸之极,他仰天长号,小宇宙大爆发,疯了一般冲进目瞪口呆的秦兵之中,带着一身伤痕,孤身突围而出。
也不知过了多久,下弦月从厚厚的云层中蹦了出来,照着河两岸的战场,也照亮了三三两两吴军溃逃的路……
夫概的五千吴军精锐在楚国北部遭到了秦楚联军的重创,兵力折损大半,其残部在夫概的率领下竟一口气撒丫子撤回了吴国老家。这只从前吴国最凶猛的老虎,此时已经完全退化成了一只可怜的Hello Kitty。
这就有点弄不懂了,猛将兄夫概曾经用五千兵就敢冲囊瓦的二十万楚军,现在怎么区区三万多秦军,就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了?其实答案很简单。
一、士气。很显然,吴军初入楚境时,舍舟登陆长驱数百里,连战连捷,锐不可当,其士气比之草包囊瓦率领的楚军,其差别可不是一丁点儿。可是现在,吴军在楚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已经腐败了半年多,什么锐气都消磨没了,再加上楚军哀兵必胜,秦军又为申包胥的忠勇所感,此消彼长之下,五千吴军当然不会是数倍于自己的秦楚联军的对手。
二、地形。当初柏举之战发生的地点,是吴头楚尾的丘陵地带。这正是吴军步兵最能发挥其机动性优势的地方,而如今吴军却是和秦楚联军在河南平原上交战。这样一来,秦国的大规模战车集团善于冲锋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不管怎么说,在春秋时期,兵车才是平原地区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
三、指挥者。柏举之战中吴军的实际军事指挥者是兵家圣祖军事天才孙武。无论从战局的总体把握还是实际的战略战术,楚军的军事领导人草包囊瓦和孙武都不在一个级别上。这就好似一个街头混混与世界拳王比赛拳击,谁胜谁负傻瓜都猜得出来。可是现在秦楚联军的指挥者是久经战阵的秦将子蒲和保护着楚昭王数次脱离险境的牛人楚将子期,而吴军的指挥者却是勇猛有余智谋稍嫌不足的夫概,结果一交手,自然高下立判。
与此同时,在随国的楚国抵抗组织也在子西的领导下对吴国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的战略反攻,伍子胥的助手伯嚭贸然出击,结果在军祥(今湖北随县西南)这个地方被沈诸梁(沈尹戌之子,后被封在叶地,又称叶公,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里面的那个叶公)和薳延左右夹击,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伍子胥的援军适时赶到,才将伯嚭救了出来。命运啊,伍子胥要是这次没救到白眼狼伯嚭,他日后的结局也许就不会那么悲惨了!
战局开始朝秦楚联军这边一面倒。是年七月,楚将子西、子期、薳延、沈诸梁和秦将子蒲、子虎等各路好汉奏着一路凯歌,从各个方向直逼吴军大本营郢都。吴王阖闾这时候也豁出去了,他命全部吴军主力分屯各路要塞,与秦楚联军针锋相对,准备和他们来个正面对决!
阖闾想来个正面对决,秦楚联军的最高统帅子期和子蒲却不想这么急着动手。他们一面与其对峙,暗地里却分兵绕道偷偷地袭灭了吴国的盟国之一唐国,刚发了笔小财的唐成公还没等享受够,就兵败身亡了,蔡哀公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赶忙倒戈投降了老主子楚国。
这可好,吴军后方两个重要据点算是没了。
至此,吴国的三万海军陆战队,不但伤亡过半,而且已经变成了一支身陷楚境的孤军。形势对阖闾越来越不利了,可是上天似乎还嫌阖闾的头不够痛。是年九月,猛将兄夫概见自己老哥阖闾在楚国越混越差,竟然在吴国自立为夫概王,一面派兵阻遏阖闾归路,一面勾结越国,准备与其夹击留守姑苏城的太子波。
这都是阖闾自己酿的苦果。当初他不也是弑了弟弟王僚自立为王的吗?夫概王这叫做有样学样。
消息传到楚国,吴王阖闾大惊,赶忙率军回国平叛,好家伙,这还得了,可别楚国没捞着,自己老家被人给端了。
夫概王正等着和越军一起夹攻姑苏,结果越军没等来,等来了回国拼命的阖闾。这下可好,夫概王夹攻别人不成,自己倒先被阖闾和太子波给夹攻了,没两下,夫概王大败,无奈只好逃奔自己的敌人楚昭王。昭王现在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一见曾击溃自己二十万大军的猛将兄来了,大喜,遂不计前嫌将其封在棠溪(今河南遂平县西北),是为棠溪氏(后世吴姓的一支)。夫概从此开开心心地做起了自己昔日死敌楚国的臣子。
而在吴王阖闾回国平叛的当口,伍子胥和伯嚭却依然赖在楚国。他们不甘心,总觉得自己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不久,伍子胥率领吴军在雍澨一战击败了楚军,可是还没等他开心够,秦国的援兵一到,又夺回了胜利的果实,吴军大败,退扎在麇地(今湖北郧县、岳阳一带),又被楚军火烧连营了一番,伍子胥败走公婿之溪(今湖北襄樊市东),还没等他站稳脚跟,秦楚联军又乘胜赶上,一通海扁,吴军损失惨重。
大家发现了没有,同“柏举之战”一样,楚复国之战也属于“连续作战”的一个经典战例。不同的是,这回轮到吴军被人追在屁股后面狠揍了。
说起来,秦国人还真是挺厚道的。当初秦穆公三定晋君,从而帮助晋国获得了数百年的霸局,如今又换成秦哀公大义助楚,赶走吴国侵略者,恢复了楚国的社稷。好人有好报。数百年后,秦国人终于尽得六国之地,建立了伟大的秦帝国,完成了中国大一统。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伍子胥明白楚国的局势已经不可挽回,只好率军退回吴国。他安慰自己说:“自群雄争霸以来,人臣报君者,我也算做到极点,也该满足了!”
回首往事,郢都的岁月犹如一场大梦。
就这样,吴军带着大批在楚国抢来的金银财宝和百姓子女,也带着数不尽的荣耀与遗憾,回到了阔别一年之久的吴国,而留给楚昭王一个空荡荡惨兮兮的劫难之城——郢都。
至此,吴楚之间的恩恩怨怨总算是告了一个段落。
叁 郢复
饱经劫难的楚昭王回到了饱经创伤的郢都,一眼望去,但见故都残破,满目疮痍,不觉凄然泪下:“宗庙被毁,社稷遭难,百姓受苦,此均寡人之罪,寡人之罪呀!”
群臣们陪着昭王一起哭,有个叫扈子的乐师甚至还边哭边弹唱起一首自创曲来:
“王耶王耶何乖烈,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伯氏族几灭。二子东奔适吴越,吴王哀痛助忉怛,垂涕举兵将西伐,伍胥、伯嚭、孙武决。三战破郢王奔发,留兵纵骑虏荆阙,楚荆骸骨遭发掘,鞭辱腐尸耻难雪!几危宗庙社稷灭,严王何罪国几绝。卿士凄怆民恻悷,吴军虽去怖不歇。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是的,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楚昭王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化悲愤为力量,收拾民心,重建家园。
说得简单,具体怎么实施呢,楚昭王学习了当年晋文公重耳归国后的宝贵经验。
第一,论功行赏。当时得到奖赏的有王孙由于、王孙圉、王孙贾、钟建、斗辛、斗巢、斗怀、申包胥、宋木等九人。王孙由于自不必说,当初要不是他为昭王挡住那一戈,昭王早就去地底下见他老爸楚平王了;斗辛、斗巢、钟建等人也不必说,昭王逃亡期间,他们保驾护航,不离不弃;而申包胥更是七日哭秦庭,感天动地;可是这个斗怀斗老二曾经想谋弑他,楚昭王却依然不计前嫌,给予其和老哥斗辛一样的奖赏,并说:“大德灭小怨,道也。他们一个对君王有礼,一个对父亲有礼,寡人同样对待他们,宜哉!”
另外,当年楚昭王奔随渡臼水(又名臼成河,在京山、钟祥一带)时,楚大夫蓝尹亶只顾自己逃命,不把船给昭王用,按道理这样的卑鄙小人应该被处死才对,可是昭王一样赦免了他,对他说:“我不惩罚你,是为了用这件事来记住以往的过失。”
大家看这种行为,像不像当年晋文公重耳归国后对待头须和履鞮一样宽宏大量呢?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样让更多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越是多事之秋,团结与稳定越是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楚昭王从不断的失败中学来的宝贵政治智慧;而像伍子胥这样有仇必报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人,注定只能当一个毁灭者、一个孤独的英雄,政治这种虚伪而阴暗的东西,他玩不来,非要玩的话,只能是玩火自焚。
斗氏兄弟和王孙由于等人站对了队伍,得到了好处,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自然都皆大欢喜,唯有立了最大功的申包胥,却学起了当年为晋文公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死活不要楚昭王的赏赐,说:“我作秦庭之哭,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自己,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我还要那区区赏赐做什么,再说我虽尽了对大王的臣子之忠,却违背了对伍子胥的朋友之义,我若是为了一己之私接受赏赐,一来对不起伍子胥,二来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逃入深山之中,隐居起来,终生不出。
申包胥的所作所为,真当得上“忠肝义胆”四字。如此高的觉悟,几乎已是圣贤了。唉,试问当今之世,可找得到这样的人半个?
另外,吴人入郢时,为楚国保存了“鸡欢之典”(楚国法律大典)的蒙谷,以及随从和保护楚昭王有功的屠羊说,也均拒受奖赏,前者“自弃于磨山之中”(《战国策·楚策一》),后者返其“屠羊之肆”(《庄子·让王》),这也是春秋历史上的佳话。
君一个劲地要赏,臣一个劲地要辞,个个觉悟都这么高,看来楚国在春秋末年能够复兴,绝非偶然。
第二,重修法治。楚复国后,五官(古代五种重要官职之统称)失法,社会动荡。幸好这时候蒙谷及时献上“鸡欢之典”,使五官得法,百姓大治,社会日趋稳定。这一切,蒙谷居功至伟,真是为楚国干了一件大好事。
第三,迁都。吴国虽然已经退兵,但强大而好战的吴国,对楚国而言,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楚昭王和大臣们经过一番商量,决定把都城迁到离吴较远的鄀城(今湖北宜城东南),名曰新郢,以便休养生息,重整国力。
迁都虽是个无奈之举,但却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鄀城离江较远,可以避免吴国强大水军的威胁,又临汉水,便于交通,发展生产。又西邻荆山,北接南阳盆地,进可取,退可守,而其时与秦盟好,与晋关系亦趋缓和,这一环境,正可让楚国安心发展,不惧外敌。经过数年的整顿恢复,楚国的情况日渐好转,开始秋后算账,教训那些年因楚国遭难而落井下石背叛自己的属国。公元前496年(楚昭王二十年)春,楚国灭顿(今河南项城),公元前495年,出兵灭胡(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4年春,楚昭王又对当年引吴侵楚的罪魁祸首蔡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蔡昭侯不是对手,只得再投降。公元前491年,楚昭王将都城又迁回了故郢。至此,楚国又以强劲的姿态,重新步入春秋大国之列。
楚昭王君臣的这一番举措,使楚国在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之后,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获得了宝贵的危机意识和空前的团结,从而得以重返争霸行列。楚昭王不失为楚国历史上有作为有贡献的君主之一。所以孔子说:“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而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会更加的成熟与强大。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民族,莫不如是。
楚昭王和大圣人孔子还有一段渊源。据说当年楚昭王流落在外的时候,某个正月十五日,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是一种外白内红圆乎乎的甜美食物。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楚昭王听说孔子学问很好,就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后来楚昭王果然复了国,从此对孔子佩服得一塌糊涂。再后来,孔子在鲁国混不下去,开始周游列国四处求官,结果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最后还被困在陈蔡之地,没吃没喝,差点变成了叫花子,多亏楚昭王想起旧事,派使者把孔子师徒接了过来,还要封他做大官。可是孔子的命也够衰的,眼看他就要梦想成真,楚令尹公子子西却阻止昭王说:“孔子有一帮极其牛逼的徒弟,若是封他做大官,大王您就不怕他们师徒在楚国作乱?再说孔子鼓吹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只认周天子是王,可不承认咱们楚国的王是王,这样的危险人物,大王绝对不能要!”昭王一听,也是这么一个理,于是就打消了重用孔子的想法。从此以后,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