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轴心国总共出动两百二十万各种部队驻扎法国北部,其中陆军就多达一百二十万,空军的战机经过加强后多达一万三千架,至于相对比较薄弱的海军也紧急改装了大量的商船。
众所周知,轴心国的海军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比盟国弱小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轴心国一再推迟不列颠战役的主要原因。在海军没有优势的情况下,登陆作战只能是去送死,这是不可改变的硬伤。
海军的薄弱环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改变的事情,目前整个轴心国只有两艘航空母舰,不到超过百艘的战列舰,其余战巡、巡洋、驱逐、护卫等等船只的数量也比盟国少很多。
至目前为止,德意志第三帝国总共两个集群舰队前往威廉港进行停住,先后服役的两艘航空母舰在经过紧急的加强和改装后已经完成战备动员,“齐柏林”号航母和“塞德利兹”号航母全部拆除了那些惹眼的防空炮,多出了槽位安防飞机或是停kao战机;两艘俾斯麦级大型战列舰也紧随其后到达威廉港,其中“俾斯麦”级战列舰还是经过紧急修补后划入参战名单。
值得一说的是一种新型船只的出现,那便是商船改装而成的火箭型火力支援舰。这种改装而成的火力支援舰的航速并不快,不过相对于航母的二十余节来说还算过得去,在装甲防御方面由于是提供远距离火力覆盖要求也不高。
在一次实验中,数十艘火力支援舰齐射的画面让人记忆犹新,那恐怖的火箭炮幕一度吓坏了前来参观的轴心国军事观察员。虽然火力支援舰极度依赖侦查才能够使用,但这与海军舰队并不产生冲突,毕竟海上作战本来就需求侦查,没有侦查便是一堆飘在海面的肉。
这一次,德意志第三帝国还特别提供了十五艘实验舰。所谓的实验舰其实就是经过改装的护卫舰,这些护卫舰被拆除了炮塔,在合理的位置安装了V2火箭发射器。当然,尽管经过初步的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海军将领们还是对于这种实验舰保持迟疑态度,这让某些人感到好笑之余深深感到不爽,其中就包括提出这一理念的德意志元首阁下。
至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等等船只,包括为数不多的战巡、巡洋、驱逐等船舰,他们在电令中则是前往比利时与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支援过来的舰队进行会合,开始了在北海海域的磨合操演。
由于意大利的主战场是在地中海战区,这注定意大利不会为轴心国进攻不列颠提供多少武装支援。就目前为止,调动的命令下达了两周,意大利只为轴心国提供了三艘战列舰、六艘前无畏舰、四艘战列巡洋舰、八艘驱逐舰,相关的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特勤舰等只在三十艘左右,而且有些船舰根本是只在参战名单并没有到达集结地点。
在空军力量方面,轴心国各个参战义务国先后以原材料的方式向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武装部购买各型号的飞机,终于使得各轴心国的参战部队拖离只是名单番号的空白,列装的空军部队除了个别建制被调回本土,其余已经核实了参战建制。
对于登陆部队,意大利只是调动了两个师外加一个旅的兵力,而这些部队的装备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经由贷款的方式出售给意大利的参战部队进行列装。同理,西班牙、葡萄牙的陆军也是用贷款的方式向德意志第三帝国购买,至于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两个早早就跟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后面的小dd,他们由于参战得早基本已经换装完毕,而且用的还是现金!
为了能使参战部队的指挥更加便利和快速,在征调之前轴心国就已经达成了相关的协议,轴心国陆军全面采用德意志武装力量的编制,目前轴心各参战国已经完成参战陆军的改建。
西班牙为这次军事行动提供了二十个师,鉴于这个老牌国家的国力问题,参战部队其中大部份为步兵师。或许是眼红于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装甲部队在战场的战果,西班牙咬牙采购了两百辆坦克和相关装甲设备组成了一个装甲旅。当然,西班牙买的坦克和装甲车大多数是德意志国防军换装后的老式装备,最新的黑豹式和釉鼠属于非卖品。
葡萄牙,这个在十七世纪生龙活虎的国家,受于国力的限制,他们东抠西抠后才凑出七个步兵师,其中根本没有机动部队。
在轴心国中,除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之外,武力排行第二的并不是意大利,令人意外的是罗马尼亚这个东欧国家,跟随其后的是匈牙利这个小老弟。
经过德意志参谋部参考战争爆发后的数据进行的一些演算,得出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事实,那便是意大利不愧为废材国家,数量陆军全是挂着“懦夫”牌子的准战俘,如果不是海军还有点成绩,真搞不懂意大利还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
严谨的数据推算下,一个德意志师可以击败五个意大利师;一个罗马尼亚师可以击败三个意大利师;一个匈牙利师可以击败一个半意大利师。
意大利真是茶几上的杯具,简而言之就是好看,一碰就碎……
令人哭笑不得推演在一些元帅大佬的训斥下终结,不过将领们倒是起了另一种心思,那便是打死都不能和意大利配合作战,就算要配合也绝对不能让意大利的军队担任主攻部队,实在不行就让意大利佬运送运送装备看管战俘啥的?反正懒散的意大利人肯定也乐意这么干。
概括而言,德意志的将领们一番合计后惊讶的发现,原来轴心国是那么地脆弱,失去了德意志的轴心国什么都不是!
这个结论让知情者一阵狂冒冷汗,他们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旗舰的第二帝国,那时候威廉第二帝国几乎是独力对抗全世界,过程是好汉架不住人多,下场是极度悲惨悲惨。
一个紧急的会议在得出这个结论后开始了,会议上将领们心虚地做出提议,强烈建议德意志第三帝国赶快武装轴心国,让轴心国至少在武装力量上得到必要的提升。
这个提议没人反对,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该怎么去武装盟友们的部队,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武装?总不能白白将装备输出而不追求回报吧!那样的话还不被国内的军工业龙头们给活撕了?
西门子和克劳伯联合提出一个议案,根据以前的惯例,不使用贷款方式而是采取资源换装备的方式进行列装。
资源换武器的议案得到诸多军工业龙头的赞成,新的问题是各个轴心国会是什么样的想法,愿不愿意拿本国的资源来折换武器?愿意换的情况下,德意志的武装部队会不会因此遭受影响,别列装了别人而亏待自己,导致战斗力受损才好。
原本是列装盟友的提议改变成诸多议案,经过复杂的沟通,在德意志元首的亲自拍板下,军火工业必须加强,不但在设备方面需要成规模的增加,员工招聘上面优先选择日耳曼人后向轴心国开始全面招工!
徐阳早就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德意志在开战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个五年计划,但是方案伴随时间的推进必须做出必要的修改,其中就包括军备这个重点项目。
在战争没有爆发前,五年计划里面主要是对科研项目进行重视,经过试验的装备大规模量产后的囤积,附属的弹药、石油、钢铁、橡胶等等……,但是战事的规模增加后,后勤部经过计算,原本以为可以使用五年的储备根本不够,参照法兰西战役的消耗,储备的资源最后只能消耗三年,其中各种油料,特别是航空油料更是令人忧心……
一个新的计划正在被讨论,讨论过程中,第一次有专家明目张胆的提议必须占领更多的石油原产地,他在不知道《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前提下,将目标直指巴库油田,并强烈要求必须在一年内占领那个地方。
这个专家在发表言论后随即被警告,一个还没产生的风波随即消失。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德意志第三帝国和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动静,盟国方面对此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法国的关注,新的导火线被悄悄地埋下,等待点燃。
很多人都意识到油料的问题,特别是当战备的提升,在为不列颠之战做前提的惑敌前奏下,大量的油料消耗让许多人紧皱眉头!
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八十九章:最长的一天(二)
更新时间:2011125 12:28:20 本章字数:3232
石油!石油!石油!战争的脉搏,没有石油轮子就转不动,可悲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并没有成产量的石油产地,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需要依kao进口。
战争爆发之前,考虑到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部队异常依kao石油才能运转得动,在战前储备局就储藏了大量的油料。不过,光是进口储藏根本不是个事,毕竟有支出也得有收入,而依赖进口实在太不可kao了。
因为战争的关系,德意志第三帝国获得石油的渠道当然会变少,其中大部份的石油都是依赖瑞典和瑞士向国际社会采购。然后,这两个国家再倒卖给德意志第三帝国,这无形中提高了许多的成本。
先不谈重金属方面的难题,光是几个战役来下,数量庞大的装甲部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用了百分之三十五的石油储备量。这是个可怕的数据,表明再来几次大型战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石油储备就要见底。当然,这是在石油进口渠道完全失去的情况下。
徐阳并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上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到底依kao什么样的手段取得石油,而且在盟国封锁下竟然能顶住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他在战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极力提出储备石油的建议,其实不用他去提德意志第三帝国自33年开始就在储备石油,到39年初石油的储备量便很客观。
后来,斯达克家族上台之后,庞大的“容克体系”更加重视石油的储备,这也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更是战争准备的首要目标。经过那么多的努力,想象中的“足够”经由几次战役变成了“不够”,如此对苏战争的设想在取得石油产地的驱使下彻底成了渴望……
回顾历史,一战的最后两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鲁登道夫当时指出“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第二帝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鲁登道夫称为“对我们的沉重打击”。
社会党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
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阿道夫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
1939年上半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断绝,德意志第三帝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
1940年5月27日,德、罗两国签订石油协定,当年德意志第三帝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另外根据《苏德贸易协定》,进口近65。7万吨。
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上半个世纪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己的丰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约占美国能源总量的一半,但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来说,却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约仅占5 %。可是,渴望战争的阿道夫希特勒在1932年已经在为未来筹划,石油对于他的雄心壮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总理,一年半以后他又攫取了全部权力。他不失时机地发动了一项他称之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汽车交通史上一个转折点”的汽车运动。不受时速限制的单向高速公路贯穿全国。1934年,制造一种新型汽车的计划开始。它被称为“人民的汽车”,亦即“大众汽车”。
但对于阿道夫希特勒企图将整个欧洲置于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及他本人统治之下的宏伟计划来说,这些仅仅是枝节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他迅即开始整顿经济,加强国家对大企业的控制,并建立社会党的战争机器包括轰炸机、战斗机、坦克和卡车,所有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进行的合成燃料生产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对合成燃料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有同样的预计,认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规模石油开采的趋势将会使世界上传统的石油供应迅即枯竭。社会党政府之所以提供资助,是因为对外国石油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使至关重要而又不足的外汇大量流失。阿道夫希特勒明白,德意志第三帝国将为战争作好准备。必须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德意志第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