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年5月,大快活率先在同业推出早餐。仅隔几天功夫,大家乐就推 出“醒晨益大家”的早餐与其抢市。 两家突破快餐单一经营始于1991年。这年2月,大快活在黄埔花园开设 马里奥意大利餐厅,不久又在沙田和尖沙咀开设两家分店。大家乐则开设吉 太郎日本餐厅,由于经验不足,开张8个月便关门大吉。而重酬聘请意大利 餐厅管理及烹任人才的大快活,经营传统意式美食的业务异常顺利,至1993 年底,马里奥已增到20间分店,是高收入的港人饮食消遣的好去处。 老大大家乐岂能善罢甘休,扯老二衫尾?大家乐创办洋式餐馆不成,索 性斥巨资收购意大利粉屋餐厅,得手后又倾巨资,到1993年3月,粉屋分店
… 页面 105…
已达16间,继而,大家乐又插手本地特色食品市场,一掷千金,把港人家喻 户晓的阿二靓汤集团揽进大家乐家族。 从以上事例可窥知,自从罗开扬挂帅后,大快活不再是人们嘲讽中的“跟 屁虫”,而是不断创新,频频出击。不少地方,成为老帅大家乐模仿的对象。 到1993年9月底,大家乐快餐分店数110间,大快活快餐分店96间; 大家乐营业额的市场占有率为25%,大快活为15%。然而,大快活虽落其后, 分店数或营业额却每年呈大幅上升趋势,而大家乐几年都“胶”在原有水平。 大家乐收购意式粉屋与阿二靓汤,耗尽财力,故在快餐业上呈强弩之末之势。 行家认为,大快活必后来者居上,如百事可乐紧逼可口可乐、富士挑战柯达 一样。 星桥先生分析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乐和大快活的竞争是良性竞 争,竞争结果对双方都有利,总体上促进香港中式快餐的形成和发展。” 大家乐、大快活几乎占了香港中式快餐半壁山河。而中式快餐的市场占 有率更是高达80%! 资料显示,1993年,香港人出外饮食消费达359亿港元,快餐消费约35 亿港元,占饮食业的 10%。而日本快餐的市场占有率为20%,美国更高达 35%。专家认为,香港快餐业的发展潜力仍很大。罗开扬则认为,香港市场 已日趋饱和,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洋人更 注重食物热量,中国人更讲究口福。洋人不愿把时间过分消耗在饮食上,中 国人只要有钱有空,便会极有耐心地坐在餐桌上慢慢等菜,细细品味。 大家乐、大快活,几乎同时把目光盯在中国内地。据估算,内地快餐消 费可望达到1000多亿人民币,而目前,只有大中城市才有屈指可数的快餐连 锁集团。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开张之初,排队等候的食客竟有几千之多!这 如何不使罗氏兄弟怦然心动? 1992年初,大快活与北京的公司,合资在公主坟开办第一家大快活分 店。继而马不停蹄南下,在深圳、广州开办分店。到1994年3月,在内地的 分店数已达16间,到1996年,已突破50家。 大家乐仅迟两个月进军内地,首间分店开设在深圳。其后以广州为大本 营,在珠江三角洲的卫星城市开设分店。大家乐正在广州建设中央食品加工 厂,把食品用冷藏车分送到旗下的各分店,在1996年,将形成由20间分店 构成的快餐网络。 在香港的快餐业,大快活逊于大家乐一筹;在内地的快餐业,大快活则 胜于大家乐。因此,大快活与大家乐,在整体上已势均力敌,不相伯仲。罗 氏二家族,双双坐上香港快餐大王的宝座! 这是曾在香港电视圈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周梁淑怡。
… 页面 106…
第七十二章 传媒争霸 于品海法术玩完 1993年,香港传媒争霸战高潮迭起。郑经瀚以千万港元年薪挖去《明报 周刊》的雷伟坡;马澄坤斥资8000万港元,筹办《东方快讯》,大展银锄挖 《南华早报》墙角;风头最劲数《明报》新老板于品海,他创办《现代日报》, 光宣传费就高达2000万港元,四面出击,欲做传媒大王,然而法术使尽,陷 入困境不可自拨 香港的书籍出版与发行 香港是大陆文化人眼里的文化沙漠。确实,香港的出版社及书籍没有内地多。但 香港仅600万人口,出版社却有200多家。1989年港府统计资料,注册登记的新书有 7100多册,其中外文书4500多册,中文书2500多册,平均每天有近20本新书出版。 这种水平,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城市能与其相比。 香港出版社虽多,规模均很小。不像内地的大出版社,由独院群楼构成。香港的 出版社可小到仅一间租用的写字间,社长、总编、编辑均是一人,外加一名身兼数职的 秘书。香港出版社人员虽少,但效率高,和内地比,一名编辑的出书量可以一当十。 香港新版的图书种类虽多,但每种的印数却少得可怜——香港本地市场太小。在 这点上,拥有上1O亿汉文读者群市场的内地出版社,得天独厚,一种书没发过10万册, 就不算畅销书,在香港,畅销书的概念是1万册,新书的第一版,只敢印一两千册,销 完再考虑重版。故香港出版界人士自嘲道:“要败家,就去开出版社。”香港只有极少 出版大亨,如黄玉郎、郑经瀚。黄氏的大半业务是非图书出版,不过,他的漫画丛书如 此畅销,确属异数。 香港的书少量是色情暴力类的,大量是实用性的,学术性的更少。无论哪种书, 均印刷精美,内地图书莫能比拟。 发行商是出版商与书店的媒介。书交发行商推销,付10%佣金。因香港书籍种类 多,一般书店只是一种书进两三本,有的一本也不进。一个发行商要做多家出版社的发 行。香港的书店书档有1000多家。最大的是商务、中华、三联等几家,历史悠久,铺 位地点好,面积大,书的品种多。香港的出版社,不少是“前店后社”,实行产售一条 龙,但出的书不限自家店卖,自家店亦不专卖自家书。香港铺位租金昂贵,故有相当的 小型书店设在当街的二三楼,招牌挂在醒目处,购书者“按图索骥”迂回上楼。书店仅 一间房,书籍排列紧凑,一尘不染,通常只有热销书能见其封面,一般的书只能见其书 脊。书档卖的书,多是色情暴力消遣类的中文书,近似内地的地摊书。 1993年,香港注册出版的报纸共77种,其中,综合性中文日报16家, 中文晚报2家,英文日报2家,每周出版5天或6天的英文报纸5家,不刊 登国际国内电讯的日报3家,影视娱乐报2家,马经报23家,盲人报1家。 香港的期刊,至1990年已突破600种大关。按出版周期论,可分半周刊、 周刊、旬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 按内容分,影响大的有这么几类。 八卦周刊:“八卦”不是“阴阳八卦”,香港称喜欢说三道四、揭人隐 私的人为“八婆”。八卦周刊所“八”的对象是娱乐界的明星,“八”他们 登台、拍戏、拍拖、买楼、买车、养狗、嗜好,以及生病打喷嚏等内容。八 卦周刊的市场定位是追星族,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读者群又不限于追星 族。影响大的八卦周刊有 《明报周刊》、《东方新地》、《良友》画报等。
… 页面 107…
综合杂志:综合性杂志以政治、经济、娱乐、体育新闻为主,内容包罗 万象。影响大的数《壹周刊》、《东周刊》。 政治杂志:政治杂志不是内地人概念中的《求是》、《支部生活》这类 杂志,它也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综合性杂志,内容偏重政经方面。读者的层次 较高,多为知识分子,如《明报月刊》、《镜报月刊》等。 成人杂志:通常指色情杂志,是受美国《花花公子》的影响而创办的— —香港本身也有《花花公子》中文版。香港出的成人杂志有《龙虎豹》、《藏 春阁》、《男子汉》、《西急》、《香港九七》,以及《西洋阁楼》中文版 等10余份。里面有大量裸照及淫文,但无杂志社社址及电话——可见出版商 做贼心虚,见利忘义。 财经杂志: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杂志,70年代后异军突起,影响日隆,如 《信报月刊》、《经济导报》、《资本》、《资本家》,等等。 除了成人杂志,香港的报刊发行大部不赚钱,收入来自广告。在内地读 者看来,香港的传媒广告铺天盖地,泛滥成灾。一份成功的报刊,就是一家 盈利丰厚的企业。香港已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报刊,竞 争会愈加激烈。 香港传媒业一直未太平过。一位资深报人说:报刊林立,饱和得插入一 枚针也会激起浪花。现在却不断有人扔石子,甚至投炸弹。 期刊擂台 1989年初,佐丹奴连锁集团老板黎智英,斥资4500万港元,创办一份 模仿美国 《新闻周刊》与香港《明报周刊》的新杂志。不惜以巨万年薪的代 价,挖取总编副社长一级的人才。 1990年,大16开的《壹周刊》问世,立即以创刊代价之昂而轰动香港。 动辄千万元的花销,宣告了山寨式传媒业时代已成为历史,更宣判了文人办 报办刊的死刑。在新时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投资,只能是杯水车薪。 《壹周刊》是一份综合性杂志,图文并茂,读者既可获取信息,又可消 遣。加之该刊不遗余力宣传,发行量节节上升。两年功夫 (104期)突破10 万大关,跻身畅销杂志金榜。每月广告有600多万港元,除去开支,每月净 赚200万港元,年纯利2400万港元!《壹周刊》成为黎智英第二只收入稳定 的聚宝盆。 东方报业集团老板马澄坤见猎心喜,物色叶一坚为新杂志的总编辑,目 标是与 《壹周刊》分一杯羹。1992年暮秋,东方隆重推出《东周刊》,大张 旗鼓在香港第一大报 《东方日报》进行广告轰炸。 《东周刊》业绩不俗,不过,却引来传媒界一片嘘声。191期《信报月 刊》引用某权威人士的话说,《东周刊》无论在包装、版面设计、题材等多 方面,都“予人的印象是学《壹周刊》,学到十足。” 《东周刊》总编辑叶氏,是这样解释他们的办刊动机的:“我们是一本 消闲性商业杂志,当你发现市场潜力大,广告潜力大,有一个新阶层需要这 份读物时,你自然会去搏一搏。” 《壹周刊》的总编辑表现得很轻松、很坦然,他说:“除非他抄得很聪 明超过我们,那才会有影响。”事实上,《壹周刊》是外松内紧,大敌当前, 绝不敢松懈一分。
… 页面 108…
目前,《壹周刊》销量已突破20万大关。《东周刊》创刊一年就达16 万,步步紧逼,欲与《壹周刊》比肩重排座次。有人说,两刊平分秋色已为 期不远。在自由的社会,任何一家都不可在市场上长久一手遮天,这情景, 将有如美国的 《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 《壹周刊》、《东周刊》战火未熄,八卦周刊烽烟再起。郑经瀚为创《星 期天周刊》,抛出一枚千万港元的挖角银弹,过档者是《明报周刊》的雷伟 坡。一时石破大惊,全港传媒哗然。 郑经瀚是出版业奇才,腰缠亿贯,数年前曾狙击黄玉郎的玉郎集团,虽 未得手,却也闹得个沸沸扬扬。真正给他带来长久声誉的,是他创办《资本》 杂志,出版美国《福布斯》(Forbes资本家)和《花花公子》(Play Boy) 中文版。 八卦周刊曾红极一时,《明报周刊》的成功,引来一批竞争者,结果不 少人难以维系。许多入认为,八卦周刊市场饱和,再挤上这条羊肠小道是傻 瓜。郑经瀚却不这么认为,“很久之前,我已觉得八卦周刊还有市场。全盛 时期八卦周刊有10本认为已没得做,部分甚至要执笠(收摊),其实这 是错觉市场仍在,只是大家放弃,所以我们就进去,希望谷大番个市(把 市场撑大)。” 郑经瀚筹备中的八卦周刊是“套餐系列”。一套三刊,为香港首创。三 刊是《星期天周刊》(最充实的家庭周刊)、《星期天汇报》(最完备的新 闻财经周刊)、《星期天黄巴士》(最有趣的儿童周刊),声称“国事港事 天下事,星期天向你汇报”。郑氏雄心勃勃,要使他的套餐系列,全家老少 都有得睇。 办这样的周刊,人才至关重要。郑经瀚把挖角的银锄掘到八卦周刊的发 源地——《明报周刊》。其时,明报集团的金庸已退休,传媒后起之秀于品 海接替掌门。《明报周刊》总编辑雷伟坡与于品海不咬弦,萌发退休之意。 雷氏是八卦周刊的祖师爷,早年以柳鸣莺的笔名写“伶星专栏”,不知 倾倒多少追星的少男少女。郑经瀚与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