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忽必烈驾崩的消息,已经全面振动了大宋朝野,按照蒙古和宋朝的深仇大恨,原来是不应该过问的,但是为了得到详细而又准确的情况。还是捏着鼻子向大都方向派出了使节。得到的消息确实忽必烈由于死的突然,却是连个继承人也没有指定,现在整个江北一片混乱,派系林立。随时就有大战一场的可能。
陆秀夫等人不由的欣喜万分,沉默了许多年,终于有了希望的曙光在前面闪烁了。他们自从姜明走了之后,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建立一些功勋,将文天祥等人的威望压下去,然后由文人执掌军事堂,逐渐恢复士大夫的统一调度之中。
前几年没有这样做,一直是由于文天祥和侯强等人的干涉,在军中,他们还是有绝对的威信,远远不是陆秀夫他们所笼络的黄华和黄去疾等人能比拟的。所谓的蓝军,一直在江南操练,文天祥始终没有将其划入战斗的序列。
因为姜明临走时所说的,千万不能让文官再过问军权,一群没有实战经验和只会掉书袋的文人管理兵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对是一个悲哀。文天祥虽然也是状元及第。江南士族出身,但是当初国破之日,也就是他受到的压迫和倾轧最为严重。所以对姜明的这个提议深以为然。并牢牢的把握着尺度。
关于江南蓝军的建立,当初陆秀夫是借着整编江南各部军队以卫戍地方为由进行的,虽然是和军事有关,但是为了地方的政务安定打基础,文天祥不能干涉,但是蓝军成立几年,一直分散在地方进行戍守,文天祥一直不同意将其参与战争之中,就是不想让其有战功。用战功再来找寻更多的借口进入军事堂。
大宋为了稳定江南局势,少量的对外用兵,让陆秀夫等人有了一种无从着力的感觉。不过现在机会来了,文天祥的嫡系大部分精力都被牵制到云南、四川方向,而赤红军按照姜明以前的约定,一般是不做攻击之用,何况,纯粹的水军加上少量的水军陆战队,对于大面积的陆地作战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正在发愁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北伐的同时,传来拖欢大军压境,好像要是进攻四川大宋唯一的根据地重庆、泸州和钓鱼城一线的消息。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宋伐(二)
政事堂得知拖欢入川,剑指重庆的时候,没有感到愤怒,也没有感到压力。几个人对视了沉默了片刻,竟然从彼此的眼光中看到了一点点欣喜。
因为大家都在彼此的眼光中看到了机会,四川的形式如何,对士大夫一系的危害不大,因为那里本来就是姜明和文天祥一系的地盘,天高路远,上次就连派张镇孙接替那个要叛逃元朝的王立也没有能够通过。
在他们的眼里,估计不完全是大宋的利益,可能在现在的形式下,大宋的胜利已经是必然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功勋到底是该谁得到。
由于以前的连年战争,使大宋的军事力量一度达到了顶峰,现在朝堂之上,很多由积军功而问政事的武人是越来越多,武人的势力也算是达到了顶峰,至少百余年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此不能不引起一班政事堂老夫子的担忧。
不过陆秀夫和邓光荐、谢仿得等人,也不完全是死读书的哪一类人,因为在景炎年间能坚持不投元而留下的人,不但都是一些极为有骨气、气节的人,而且还都算是有些头脑,不会莽撞的去做一些争执了。
他们也在不断的总结,这个。也是军、政双方暂时能相安无事的原因之一。
把从高宗皇帝定临安为陪都之。后所发生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排列了出来。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相识之处,就是大宋对武人真的有些太苛刻了,在皇帝的身边,基本没有武将的存在,而在外地的武将也大都收到文官的节制,导致了主将不知道军事,知军事者做不了主的局面。才让大宋节节败退。
更有武人刚立功勋,遂被言官。弹劾。但是这是太祖立下的国策,是谁也不敢质疑太祖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因为这样的策略从根本上杜绝了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虽然他们也觉得确实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精兵归于禁军,地方上兵力空虚,地方官事权不集中。而朝廷诸宦,都是文官出身,其本身的局限性更使其认为口不言兵便是国家的大福。
从太祖开始朝廷就对武将有着天生的疑忌心,远。的时候比如狄青,虽然宋仁宗极为信任,但难当文彦博、欧阳修一班文职重臣的攻击,结果忧惧而死。近在眼前的有几十年前的余阶也是同样的下场,否则大宋不会落个如此下场。
换一个角度看的话,对于孟珙的利用,朝廷几乎。是完全信任的情况下,无论是灭金之战,还是连续多年的抵抗蒙古大军,都取得显著的成效。
在那么多的大。小事实面前,几个人在以前的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沉默,在心里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默认了军事堂的发展,可是在他们的眼中,军事堂只是枢密院又重新的换了一个名字而已,不过一个名字的差异,却导致了军权被牢牢的把握在以文天祥为表面,而侯强和凌震为首的武人手里。
特别是哪个侯强,据有人说,只是一个疍民的出身,不知道从哪里又重新购买的户籍从军的。疍民算是什么,只能说是危难之秋,姜明没有兵源之时的随机应变而已。他们都不相信,真的能靠这些疍民保卫大宋的江山。
没有他们的治国之论,没有他们的治国理念,江山怎么能全部指望这些泥腿子呢?恐怕这些人当中,会写自己名字的人都很少,更不要提什么吟诗作画了。
关于以上的话题,是他们在一起聚会议事的时候,经常提出来的话题,在福州行朝和刚刚迁移到南京城作为行都的时候,他们说,只是由于自己的不得志而聊以发泄一番。用于发泄自己饱读诗书却是报国无门的怨恨。
但是身为饱学之士,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打仗的时候还是要靠武将在前线厮杀,所以一般的情况之下,不去多说什么,但是随着江南的稳定,由于治理地方的需要,文人的重要性愈加的显现出来,这种发泄随着自己的劳苦功高也渐渐的变成了一种轻视。
武夫、毕竟是武夫而已,但是这些武夫毕竟是有功于国家,他们只能用合理的办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像是姜明一样。但是总不能让杨太后认一队义女同时嫁出去吧,那样不但皇家的颜面无存,而且很容易的就给别人找到借口。
这些武夫可都是头脑简单而又冲动的人物啊,兼之手握重兵。一个不留神,又投向蒙古,那么对于大宋刚刚起步的中兴大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不冷了士卒们的心,而且可以顺利的将兵权归于天家,而且可以皆大欢喜,唯有学习太祖皇帝的杯酒释兵权了,可是他们不敢和赵普相提并论,现在的皇帝赵昺和太祖皇帝相提并论也少了很多霸气和威望。
想重新回到建国的那一瞬间,只有让百姓和重臣看到自己的文治武功,然后再一视同仁,那么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商议了几天的结果,将北伐的事情终于算是提上了日程,因为没有比现在更加好的机会了。此时江南一带所剩下的军事堂的力量已经不多了,张钰带走一部分去打云南。张僖和黄去疾带走一部分去曲靖那里威慑云南,虽然拖欢已经向四川境内逃了,但是要想平定云南诸部和实现完全接受,估计没有几年是不行的,短期之内的撤兵想都不要想,只要四川那里的元军还在,云南就朝不保夕。
光是云南一地就吸引了大量的人马。另外,重庆应该是你军事堂的军管范围吧,前几年想调张镇孙为重庆制置使,都被拒绝了,现在拖欢出兵攻打的时候,自然也是由你们军事堂负责了。想调用蓝军,想都不要想。
那样一来赤红军又按照当初的规定,只能在长江一线驻守,而不做攻击之用,陆秀夫等人也明白姜明的用心,这样做只是为了确保江南的安全,有赤红军在长江一线防守,无论怎么说,元军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为了牵制政事堂的决定,无论怎么说,有一支超拖于朝廷约束的军队,可以使大臣们心怀忌惮。
相对而言,彼此的约定对于双方也都有相对的制约。赤红军也不得干涉朝廷政务的正常执行,而也不能作为一个军队攻击,当初,姜明为了减少朝廷的猜忌。所以在赤红军内基本上没有建立步军编制,只是作为水军陆战队的形式保留了几万兵卒。这样一来,对于其的战斗力也算是打个折扣,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作为威慑有余,攻击确实不足。
赤红军、文天祥的三军还有张钰的人马既然都用不上,现在在江南驻扎的大军只有蓝军可用,而且已经训练几年之久了,对于战法或者是令行禁止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这就是在陆秀夫他们眼中的最佳机会,当然,最佳机会也要有最佳借口,蒙古人破除合约,率先发动对重庆一战,大宋理所当然的要展开报复了。
而这个报复,就是以鄂州挟势,由二郢州为大本营,展开收复襄、樊之地。由张镇孙统帅,完成大军的集结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是张镇孙率领三万人蓝军,再由吕文焕率本部人马为先行,攻取郢州后;顺汉江而上行直击襄阳。一路则由黄华率领蓝军三万人,以程鹏飞为先行,从东路直取扬州,在淮东插进一个坚实的楔子,以便随时掌握这一带的军事局面。
之后,又将剩余的蓝军分成三个小队,每队一万人左右。一路由姚良臣统领,负责枣阳至司空山一带的巡逻、警戒;一路由黄华之弟黄福和陆广、马胜等率领,从荆南奔老鸦山一带巡行;一路是邵武人高日兴、高从周叔侄二人率领,水陆并进,直奔郢州。
中兴十一年三月,蓝军和吕文焕、程鹏飞诸部集结完毕,此次出动蓝军十万人马。加上吕文焕和程鹏飞原来所部,攻击近二十二万人。号称三十万。在采石矶召开了誓师大会。陆秀夫等人为了增加皇权,特地请了皇帝赵昺为诸将饯行。
历数了蒙古人的罪状之后,按照姜明以前所定下的悬赏手段开始执行。有皇帝亲自为各军诸将斟酒饯行,陆秀夫等一班文人虽然经历过很多场战争,但是怎么比的上是自己策划的来劲,一时间也是意气风发、满面通红。
皇帝曰:“逢山过山,遇水过水,不得有所阻隔。”众将士轰然声应,一时间,南京城数十里之内,都能听见如山呼的“万岁”。各军打起精神,整顿收拢着各自的人马?朝着既定的目标而去。只见前后数百里路程,成日里旌旗蔽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中兴十一年四月,暴雨后的江汉平原,河水猛涨,低洼地方,积水成湖。这给大军的行动带来很大的困难。陆秀夫奉旨亲随大军前进,督军前进。
此时,一艘快船驶进了玄武湖中,望着还在匆忙进出的运粮队伍,柳七伤在船上暗叹了一声。心道,还是晚了。拿着姜明奏折的手,颓然的垂了下来。
第一百五十七章 宋伐(三)
柳七伤在陆秀夫提出要收复襄樊之地还有扬州的时候,就感到有一些不妙,不过以他的阅历还不足于看出是陆秀夫立功夺权的心思,只是姜明原来交代过,蒙古在没有完全被分化之前,千万不能妄自进军江北,这样反而会使蒙古人的内部矛盾缓和,产生一致对外的心思。
而蒙古人游牧的习性注定了他们没有长久打算的心理。得过且过的蝗虫性格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果。只要给他们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在没有忧患意识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自相残杀到最后一人,像忽必烈那样有远见的大汉毕竟是蒙古罕见的异数,成吉思汗的成功不过是在没有强敌和本身凶残威慑的情况下才诞生的。
这些都是姜明在后世和朋友谈论中得到的结果,没有事情的时候,经常说给手下的诸人听听。所以当柳七伤得知陆秀夫策划北伐的时候,就借口有事离开。其实是往台湾而去问询姜明的意见了。
姜明知道之后立刻就明白陆秀夫的心思,回到宋朝十余年的时间了,耳闻目染的全都是政治方面的事情,虽然最近几年的不问世事,但是比别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加上十余年的磨练,陆秀夫这些把戏当然瞒不过他了。
不管是因为那个原因,这次北伐的成功或者是失败与否,对于整个大宋都不见得是好事,成功了,稳固了文官们的地位,在那种声望之下,军事堂优惠沦落会枢密院,而自己创建的政务院和军务院则会变成他们的舆论殿堂。经过文人有意识的换血之后,反而会更快的转变成士大夫的口舌。
那样,姜明所做的一切不过。只是挽救了一个王朝而已,对于国家本身并没有起到什么推进作用。那么大宋暂时可能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吏治清明,或者出现所谓的中兴盛世。但是用不了多久,就又会成为文人士族追逐名利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