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宜中点头道“启禀太后,正是此人。”
张世杰还是对于观感不好的姜明持有偏见,从中插嘴道“丞相,你可看仔细了?这小子赤身**,出言不逊,吾看乃登徒子已。”
好像早就习惯张世杰这大大咧咧的性格,陈宜中并不理他,仍朝杨太后道:太后,微臣虽然眼拙,但是大贤良师的“七星隐龙戒”还有随身法器“寸芒剑”微臣不会认错的,何况刚才的寸芒剑还断了张大人的。
说道这里,陈宜中瞟了一眼张世杰,适当的时间收住了嘴,多少要给张大将军留点面子是不是。
张世杰老脸一红,也不忌讳的说了出来,“原来断我刀的是“寸芒剑”怪不得那么锋利,还未出鞘就断我腰刀,要是出鞘了还能了得!”
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也证实了陈宜中的判断。
听到众人的一番话,杨太后也有了精神,“既是大贤良师所说之人,何不请进来大家一起参详一下,也好有些指引。”
候着的太监见没有人反对,及时的躬身“诺”声就退走到帐篷口后,转身去请姜明。
先不说杨太后和众大臣露出的激动之色,姜明此时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救世主,心里也正坎坷不安,初来就见皇上大臣,老天也真的是太会开玩笑了。
第七章 烈士陵园?
听到通传,从太监谄媚的表情中,姜明知道自己暂时并没有风险,但是伴君如伴虎这个古语还是让他心生警惕,虽然是一个连牙也没有扎齐的小老虎,但是在他身边的可是一群狼啊。
怀着对陌生无名的恐惧,走进帐篷,见到众多的面孔,看着一个个都露出满面的沧桑,都在或明或暗的注意着他。不过夜并没有感到害怕。
和他见过面而又和蔼的陈宜中首先迎了上来,满面笑容的道:“快来拜见皇上和皇太后”说着,将姜明面朝的方向转了一下,正对着卧在榻上的皇帝和坐在榻前的皇太后,姜明心道,要跪下磕头吗?却鬼使神差的将手伸了出去,习惯的想同皇太后握手,吓得陈宜中恨不得一脚将他踹跪下,但是当着皇太后有不敢,顿时有些尴尬。
张世杰露出不屑的神情,哼了一声,但是没有动,而几个侍卫虽然没有出声,却不声不响的往近处靠了一下,手也扶上了刀柄。
姜明听见张世杰的冷哼声,知道不好,习惯成了自然了。但是自己的确也不愿意跪下叩头,只能顺势将另一只手也伸了出来,抱拳弯腰算是行了礼,口中也不伦不类的说道“化外之人姜明,拜见皇上皇太后。”说完,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就愣在了那里。
陆秀夫看见冷场,遂走了过来,拍了拍姜明的肩膀,问道“老夫陆秀夫,你是哪里人士?”
姜明也不好回答,只能说:“我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父母早亡,在海外历练多年,刚刚回返,却中途遇见海盗,被迫流离于荒岛。”
听姜明说是在海外流离多年,杨太后脸上好看很多,挥挥手,“罢了,又不是在行宫里面,大家还是随意点吧!”
“哀家问你,“七星隐龙戒”还有“寸芒剑”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听见“七星隐龙戒”还“寸芒剑”的名字,姜明若有所思的看看手戴的和拿的那个匕首,才知道他们真正的名字。
看来此些物件还是大有来头的。姜明想到这里就想往海边沉船处看看,谁知被杨太后误解,扭过头来,吩咐道“闲杂人等下去吧,陆大人,张大人,陈大人和国舅、卫王留下,其他的先出去。”
话音落地。几个御医和太监等依次退下。帐篷里面顿时显得空旷了一些。
“有什么话就说吧。现在在场地诸位大臣都是国之栋梁。四周有御前侍卫围着。都是皇上和哀家深信之人。”
姜明不由地一愣。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眼神竟然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随后听到在场地各位大臣地姓氏。闭目思索一下。没来由地发出一阵长叹。
陈宜中。字与权。浙江永嘉。在大宋倾覆地时刻逃离皇帝一行。携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后来元军攻占城。他又奔走遥国(泰国)。后卒于此。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
杨亮节。杨太后之弟。护宋帝为元兵追逐至于海隅九龙驻跸。后移师大屿山驻节大澳。亮节侯护驾并御元军。旋杨侯婴疾。然军为旁午。仍运筹帷幄。求却强敌。带病奉公。不幸药石无灵。薨逝九龙。
杨太后,前度宗杨淑妃,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也相继投水殉国。
赵昰,南宋第八位皇帝。因元军追兵逼近,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省雷州湾),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4月病死。
赵昺(bǐng),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范阳(今北京)人。原为金国人,从张柔戍杞,蒙古灭金后后投奔,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统帅。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投水殉国。
睁开双眼,发现大家都在诧异的望着他,不由自主的惨笑一声,整个帐篷像是一个烈士陵园一般,每个人的头上在自己的眼里仿佛都立了一个墓碑,每一个人恐怕都活不过明年了,但是自己呢?
自己该何去何从,据自己所知,最大的张世杰估计今天才四十五岁左右,而其他人大都正处壮年,小皇帝和卫王也就是10岁和7岁,这样的年纪在现代还在小学中过着快乐的童年。
自己想帮助他们,但是自己能帮助他们吗?
姜明这样的问自己。但是现实的情景又不由的自己去思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看见惨笑的样子,杨太后不由的心头升起一丝不安起来,姜明看到杨太后的神色,已经猜出她所想问的问题,心中一酸。不由的跪在地上。
“太后,请恕小人不礼之处,这“七星隐龙戒”和“寸芒剑”乃至身上的道服,是一位高人所赠。赠送与在下时,曾说过“学过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让我凭此匡扶大宋,为国家尽一些绵薄之力。”说罢,就将扳指及匕首双手奉上。
陈宜中接过,反复看了一下,点点头,传到陆秀夫手里,陆秀夫也是看看,遂恭恭敬敬的把物件呈给杨太后。
杨太后那里见过这些东西,当时谢太后掌权时,他只是宋度宗的一个妃子而已。只是接过来看看了,就让陆秀夫还给了姜明。
不过心里仍然感到仿佛见到曙光一样的希望。
母凭子贵,凭空得来的荣华富贵。已经使本性善良的他战战兢兢了。本性纯良的她,指向安守本分做个正正经经的皇太后,看着儿子安安稳稳的做皇帝,母子共享繁华盛世,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但是在这国破家亡,眼看就要陷入绝望境地的时候,陈宜中和陆秀夫的话又让他生出了无比的希望,如果眼前的人真的像他们说的是大贤良师找来的大宋救星,此时此刻的杨太后就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满怀的希望,就在姜明的身上。
第八章 救皇帝就是救自己
看着太后这样殷切的望着姜明,四周大臣各自都在思量着,在信任和不信任之间徘徊,刺客的姜明看着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一头与当时时代格格不入的短发,怎么看只像个和尚而不是一个道士,身为大贤良师,道教的开宗立派的人物,怎么会找了一个这样的人来拯救大宋呢?
光凭着几个信物吗?还是姜明的一面之词,几位大臣的心思远比杨太后缜密,这个时间,听见躺在杨太后怀里的景炎皇帝咳嗽了几声,随即又呕吐了起来,,心痛的杨太后连忙帮其擦拭,看着小皇帝难受的样子,杨太后的眼睛顿时红了起来,姜明心里也不是什么滋味,可惜自己不是学医的,也帮不上什么忙。
由于自己还在宋氏皇族和诸位大臣的考察阶段,争取一个印象分还是很有必要的,姜明想到,最有优势的是自己知道历史,小皇帝绝对不会死在这个无名的小岛上,既然是这样,凭着比宋代多出的700余年的经验,难道连一个晕船也治不好吗?
姜明不信这个邪了,信步走向前去,向杨太后道:“太后,可否让臣试一下呢?”
杨太后狐疑的看着他,毕竟姜明有着大贤良师指定救世主的身份起了作用,“你说该怎么做。”扭头喊道:“常福,拿笔墨纸砚来”
“不用了,太后”姜明急道:“太后可将陛下平放在榻上,并将四周布幔撤去,陛下患的是晕船之症,此症由于微臣在海外历练,所见很多,一般患上此症者都会感到头晕、冒汗、肤色苍白、恶心,最后可能呕吐。微臣刚才观察陛下症状正是如此。”
杨太后边听边观察小皇帝的反应,果然同姜明所讲相差不多,不由的也放心许多,在想刚才为皇上诊治的太医大都是医学大家,对于姜明所说晕船之症,说不定还真的不如一个常在海外游历之人,何况大贤良师所托付之人,想来本领应该不差吧。
杨太后在这里心里琢磨,姜明却流了一头的汗,自己文绉绉的说了半天土不土、洋不洋的话,居然能过关,真的可以为自己骄傲一番了。眼见杨太后没有反对,又继续说:“太后,凡患有晕船之症的人,一般离开船后片刻就会慢慢恢复,但是需要通风以顺畅呼吸,而太后支起布幔是害怕陛下受了风寒,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听着姜明所说也算是有些道理,杨太后遂命人将帐篷撤去,暖暖的阳光照了下来,一阵海风吹过,帐篷内原来聚集的浊气一吹而散,只过了一小会,就看见小皇帝的呼吸渐渐平缓过来,众人皆舒了一口气。
姜明更是出了一大口气,原来小常识也能救命。自己算是过了这一关了。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容易。
趁热打铁。姜明有适时地继续说道:“太后可令御医熬制安神汤药。但记得要清淡。另外要是带有虎骨、麝香等药材地话。待到陛下醒来。用完药后。可令将其研制成粉末。制成香囊。贴于陛下肚脐处。用布裹紧。这样我们再返还大陆之际。可令陛下不是太过难受。”
杨太后听完也不怀疑。头也不回地吩咐道常福去照办了。
一席话下来。姜明觉得自己地舌头好像短了半截。古代话真地不好说啊。要不是自己经常看一些古装片。能说成什么样子。还真地不知道。还有什么虎骨、麝香研制成粉末。制成香囊。贴于肚脐处。完全取材于自己小时间为了预防晕车而将虎骨麝香膏贴于肚脐后到达不错地效果地经验之谈。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看见没有事情了。大家又各忙各地了。张世杰去调动护卫和船工们检修船只。统计这次风暴所带来地损失去了。
而陆秀夫继续安抚小卫王了。杨亮节却只是配着姐姐照顾小皇帝。看见没有人理他。姜明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这个时间只有陈宜中慢慢地走了过来。含笑看着他。也不说话。姜明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有尴尬地望了他一眼。随即将目光投向远方。但是又觉得不太礼貌。连忙又将目光收了回来。一时间有些狼狈。看见这一切。陈宜中善意地笑了起来。
姜明愈加显得不安,只得抱拳问:“丞相,不知找在下有什么事情?”
陈宜中拍了拍姜明的肩膀,问道:“大贤良师现在何处,大师知道吗?”
姜明心道,大贤良师是谁我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上哪里了,不由的又望了望那块礁石的方向,多半是在沉船里面或者是在船触礁前就落水了。但是又不能这样说。沉吟了半晌,只得回答道:“在下真的不知,将物事交给在下后,就驾舟飘然而去,”
“唔”陈宜中抚须沉吟了一下,“临去之时,可曾有什么吩咐?”
姜明硬着头皮讲道:“其实当时在下并不知赠物之人是大贤良师,交与在下信物时,只说了“学过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现在国有大难,汝可持物前往助之”便驾舟西去。没有回头。”
陈宜中面上稍稍露出一点失望和落寞,“原来如此,大贤良师乃是世外高人,做事定有他的道理,但是大师临去之时,在告别之时曾说了一句“路在海上”,不知道大师可能解之?”
“在下不知,但是天机不可泄露,大贤良师这样做自由他的难处,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不能理解,可能是时机还未到吧。”姜明实在不能忍受再说下去的痛苦,看见陈宜中刚想再问什么,赶快抢道:“丞相,离岛在即,在下要去收拾一番,请恕罪。”
说完回头就想走,但是一想又连忙回头抱拳鞠躬道:“丞相,在下并未出家或修行,万万当不得这大师之称,还望丞相见谅”。
说完也不等陈宜中答话,几乎是落荒而逃的大步走开,只留下满脸苦笑的陈丞相,摇着头,无奈之极。
姜明走到自己醒来处,看见狗儿还在那里乖巧的卧着,心里一暖,低身抱着狗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