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地所收逆田作为公地,公开出售,拥有战争债券者优先,并享有优惠。地价暂定为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二点五倍。由承领农民分十年二十期平均摊还,不必负担利息;若拥有战争债券,则地价可为两倍全年收获量,可分十五年平均摊还”
    “宗室与在职官员可自由购买土地,所收赋税必须按照朝廷法令。如有违反,革职问罪,绝不宽恕”
    宣旨官的声音在殿中回响,众位大臣认真听着,琢磨着其中的关键。
    首先,朱永兴划了一条起跑线,只要你想种地,便可以不付现金和实物而先获得田地,然后再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摊还。而且还特意规定了拥有战争债券者的优惠,正是鼓励民众踊跃购买、支援国家的意思。
    其次,以法律条例限定租额,使得过分剥削成为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以保护佃户的利益。同时,地主仍能收取一部分,生活有着;而且,税额定为分成制,官府和地主不再能够任意盘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将普遍提高。
    最后则是放开了对官员和宗室购买田地的限制,只要剥削有度,对生产资料的投入主要还是要着落在地主身上。添置耕牛、修渠挖井、农具更新等等,产量高了,按照分成制,地主也会增加收益。
    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农业社会,土地作为财富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强力抑制兼并,倒不如用法令约束,这样更能适应人们的思想。起码在殿中的官员心中,他们对这一政策是欢迎的。
    “殿中诸卿多是南人,朕虽不分南人、北人,皆唯才是举,然亦要告诫一二。”朱永兴的目光转为凌厉,在殿中扫视了一圈,在鸦雀无声中朗声说道:“南方气候适宜,人口众多,朕知道很多地方的田租竟收到五成以上。如果法令一出,很多地主豪绅怕是要痛得如同割肉,暗中骂朕了。然汝等是朝廷官员,国家栋梁,朕希望你们不会象那些贪婪无度的短视之徒,希望你们作好表率,并监督亲眷,将此善政推行下去。”
    “陛下英明,此善政可使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户部尚书易成上前恭身奏道:“些许小人贪鄙,自有国法处之。”
    “易卿甚得朕心。”朱永兴夸赞了一句,拍了拍桌案上的一沓奏折,说道:“这些是各地督抚的奏折,皆是拥护此善政的。要朕说,慎初易,保终难。之前是禁止,现在放开,朝廷官员自然会为以后多了进项而高兴。但时间久了,便难免有人抱怨收之少也,有人会挖空心思钻空子,以致加重盘剥。朕在这里要说明,这善政既是要使国家长治久安,便要行之久远。朕,朕的儿子。朕的孙子,世世代代都要遵循。谁敢以身试法,哼哼,朕虽宽厚,然国法无情,众卿当慎之。诫之。”
    正如朱永兴所说,一放开禁制,官员们自然欢喜,但怕就怕时间长了,难免就有人贪念大起,以身试法。而且,这次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农民而不是地主,在江南所遇到的阻力是可以想见的。但朱永兴敢于在此时推出,便做好了排除障碍的心理准备。官僚受益了。宗室受益了,农民受益了,只剩下地主,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永历退尊号、归藩的上奏已经允准,并且也搬到杭州,远离了朱永兴。虽然不把永历当回事,但这到底让朱永兴心怀一畅。为了支应北地的决战,他也加快了自己的计划。断然推出土地新政,以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而且。对于土地的渴望,并不只是农民。相对于收地租这种最为稳妥的收益,以及怡然养老的选择,很多人都对此极为向往。
    而北地经过战乱,经过八旗的圈占,能被政府收为公地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如果将其转换为战争所需的资金和物资,也就差不多解决了目前的困难。况且,朝廷还有其他的举措。
    
    “既然握有战争债券便有优惠,那咱们张家也应该买些田地,为子孙后代计。这也是个安稳的办法。”张川天将明发的诏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又盘算思索了半晌,终于下定了决心,“甘、陕、晋、豫、鲁、辽,还有苏省的一部分皆属北地,若是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话,离江南也不是太远,经营也比较容易。”
    张施华不太关心爷爷为家族所做的打算,正专心地给鸟笼子上拴着小装饰,笼子里有两只从婆罗洲捉来的艳丽小鸟儿。作为送给柔儿公主的玩物,自然要精美一些。
    “入官一成,北地地租为二成五,主家也就能得一成五。”张川天继续估算着,“如果北地两三亩地能养活一个人的话,十亩是一亩半,百亩是十五亩,嗯,五六个人是衣食无忧的了。少是少了点,可也值。嗯,对官员也放开了,他们怕是不会放过这额外的进项吧?”
    土地的价值便是能够循环往复,可以世代受益。而且,随着耕作水平的提高,收益也是会随之增长的。
    “爷爷,咱们行商不是很好吗?”张施华头也没回,随口说道:“干嘛要买田地呀?”
    “风里来,雨里去,大海颠簸,行商稳当吗?”张川天轻轻叹了口气,对孙女说道:“人老了便得找个安生地儿,还得在外面跑一辈子?爷爷这也是在为家族谋长远啊!”
    “要我说啊,田地的收益就不应该由朝廷定。”张施华忙完了手里的活儿,左右端详了一番,才走回到桌前,指了指桌上抄来的诏书,不以为然地说道:“主家有田地,收多少自然是主家说了算。你愿租就租,不愿租就不租呗!爷爷,孙女说得对吗?”
    “说得倒是有点道理。”张川天淡淡一笑,却是话风一转,“可你这眼界太窄,比不得圣上的深谋远虑。这些政令啊——”手指用力点了点诏书,张川天继续说道:“如果可以保证实施,那就能使江山稳固。”
    “我看那些地主就不愿意,怎么保江山稳固?”张施华不相信地摇头。
    “地主?嘿嘿,他们有兵吗?他们能打吗?连地都不是他们自己在种,那些佃户会听他们的话,会不想按照法令得到好处?”张川天问出一连串的问题,停顿了一下,又自问自答道:“况且,圣上也给他们留了富裕,没把他们逼到死路上,他们敢冒着抄家灭门的危险,犯上作乱?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
    张施华歪着脑袋认真思索,有些恍然,也还有些不解。
    “历朝历代,官逼民反的事情多了。”张川天继续给孙女作着讲解,“造反的多是些什么人,没了田地,活不下去了,自然要铤而走险。现在呢,你没了田地不要紧,地租定死了,你就是去当个佃户,所得的也够填饱肚皮——”
    “这样一来,他们也不会成为乱民,造反作乱了。”张施华有些理清头绪了,眨着大眼睛说道:“官员呢,朝廷已经涨了俸禄,又放开了土地的禁制,只要遵纪守法,官儿当着,又能多了个进项,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买国债者优惠。”张施华不等爷爷开口,抢先说道:“本来买了国债便能白吃利息,又有了这个政策,大家肯定会踊跃啊!只是——老百姓手里真有钱吗?”
    张川天嘿嘿一笑,语重心长地说道:“有,肯定有。你想啊,现在市面上的东西不多吧,大多都运到前线去了。老百姓可都没闲着,女的织布缝衣,男的种田作工,挣的钱可没处花啊!”
    “嗯,是这个道理。”张施华指了指茶壶,笑着说道:“听说好茶叶都被朝廷收去换钱、换马了,爷爷有钱都买得少哩!”
    “臭丫头。”张川天呵呵一笑,捋着胡子说道:“快去吧,小公主该等急了。”
    (未完待续。。)
    
   

第七十章 正面决战
    通常在成功只剩一步之遥,或者近在咫尺时,会让人产生急躁的心理;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在付出了千辛万苦,历经了胜败沉浮后,反倒会让人有忐忑不安、如履薄冰的感觉。
    任命魏王马宝为前敌总指挥,朱永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在官职、爵位上担当此任的,也就是几个一字王。晋王是不可能的,赵王白文选坐镇西南,也不方便,那就只剩下吴三桂和马宝二人了。
    对吴三桂呢,朱永兴还有着一点疑虑,留在自己身边应该是最合适。而马宝呢,从他之前曾有自解兵权的提议,便知道他已经变得有些谨小慎微。虽然朱永兴对此并不赞赏,但现在这个时候,持重谨慎便是他最希望的。
    几十万大军对峙,嗯,只是对峙,便已经足以耗尽已经丢失大部占领区的清廷的财力物力。所以,不求急攻进取,只要稳扎稳打,便已经胜券在握。当然,这对明廷的后勤也是巨大的考验,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朱永兴不相信耗不过满清。
    所以,选择已经觉得升无可升,想善始善终的马宝作总指挥,无论是从朱永兴的信任度,还是从马宝的心理状态,都是非常合适的。相对而言,连晋王和赵王都未必会比马宝更希望能够稳稳地取得胜利,给自己征战沙场的军事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然后,他便可以进兵部,成为内阁要员之一。
    在初冬的瑟瑟寒风中,数十万大军,连绵数十里的壕沟木栅营帐。在河间防线上对峙攻守。
    大仗小仗打了不少,双方互有伤亡。明军正从各处调兵,又从后方和战船上运来各式火炮,准备一举破敌。清军面对明军的密集布阵,也难以发挥骑兵穿插机动的优势。便继续掘壕立栅,与明军相持。
    对于掘壕固守,清军也并不陌生,只不过吹嘘的是骑射无敌的进攻手段,而被人们所忽视或淡化。在松锦大战时,清军便是掘壕数十里。切断了明军的退路,以致明军惨败,九边精锐为之一空。
    而早在那个时候,八旗便对明军以车营为主,步步稳进的战术支拙无计。抵挡困难。现在,明军的火炮更加犀利,数量更加巨大,兵力更加雄厚,战意更为坚决,后勤补给也更加充足。
    “万岁圣明。”魏王马宝向南拱手,然后沉思半晌,开口说道:“圣上不催战。乃是体恤将士,亦是要稳中取胜。嗯,就各方的情报来看。鞑虏求战不胜,已经在做撤回关外的准备。”
    “如果我军能提早发动攻击,鞑虏可能来不及做好准备。”晋世子李嗣兴试探着说道:“我军稳胜当无问题,只是若时间久了,百姓恐遭荼毒。”
    “只是我军骑兵不多,象穿插、迂回之类的战术无法实施。”吴三省觉得要替老长官说话。便从明军的实际困难出发,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当初圣上也曾有侧后登陆,将鞑虏尽歼于北地的设想。只是经总参谋部研究商议。认为困难很大,且风险不小。而就目前敌我两军的实力来看,我军强攻固然有可胜之机,但若是等到援军齐至,火炮更多的时候,则胜券在握。”
    “如果鞑虏的主力被我军牵制在河间一线的话,侧后登陆成功的可能性是不是会大增呢?”魏君重谨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年轻的高级将领,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不象李嗣兴那样,所以说话行事一向持重小心,“而且在辽东,我军也行动顺利,想必是牵制了不少敌人。依照我军登陆胶东的经验,如果敌军沿海兵力虚弱的话,还是大有把握的。”
    马宝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转向夏国相问道:“夏指挥,你比较熟悉辽东,说说实施敌后登陆的想法吧!”
    夏国相认为稳进既然是圣上和总参谋部的策略,自然是有他岳父吴三桂的进言,他不想唱反调,便沉吟着说道:“如果实施侧后登陆的话,至少要有一个军的兵力,才有可能堵住北逃南进的敌人。而且,如果我军不能尽快形成两面夹击的话,登陆阻击的部队可能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清军呢,骑兵多,得知后路被断的话,必然全力北上,我军恐怕追之不及啊!”
    显然,夏国相分析得很有道理,也让众将清醒冷静了许多。为什么采取稳进的战略,不就是因为骑兵不如清军吗?你想断其退路,两面夹击,可正面的部队能跑过急速撤退的清军吗?如果不能,那切断清军退路的部队岂不是要独力支撑,面对南北两个方向敌人的夹击?
    况且,明军的优势在火力,特别是在火炮方面,海军用的长炮、加农炮,步兵用的野战炮、佛朗机,比满清多出数倍不止,且性能也大大超越。但限于当时的运输工具,以及火炮的重量,大型火炮的运送很是费时费力。现在火炮正源源不断地向正面战场集中,再分兵,再运输,恐怕时间太久了。
    “圣上也是料到了种种困难,方才放弃了一举全歼鞑虏的计划。”魏王马宝见基本上无人反对了,也是无奈地叹了口气,开口说道:“但稳进非不进,等到火炮集结完备,我军便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击破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