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藩臣礼。用金银换土产?还被人家拒绝,可叹如今不再是泱泱天朝找感觉,而是落难皇帝买安全。
    此时的小朝廷,兵卫寡弱,每日仅有百名左右没有武装的士兵“守卫行宫”。而竹城外,则由缅兵把守。自从杀入缅境的南明军队接敕旨即收兵返回后,永历倒成了土王自保的“人质”。正因为看到奇货可居,缅甸土王更严加阻塞内外消息,千方百计阻挠南明军队找到永历帝一行。
    但永历君臣却只知苟安,皆恬然自乐,很多大臣再不穿官服,各个短衣跣足,挎篮提兜,坐在地上与摆小摊、做买卖的缅甸妇人打情骂悄,讨价还价,乐得逍遥。更有不少官员掏钱买酒,大醉喧哗,豪赌狂博,全无天朝大臣的风范。
    永历帝为了维护小朝廷的安全和体统,决定派官员轮流巡夜,奉派官员即乘机“张灯高饮,彻夜歌号”。绥宁伯蒲缨、太监李国泰、杨国明等更是大开赌场,日夜呼幺喝六,一片喧哗。永历帝大怒,命锦衣卫士前往拆毁赌场,诸臣赌兴正浓,那管什么皇帝圣旨,换个地方重开赌场,喧啸如故。
    “苦中作乐,毫无共赴国难之意,如何不让缅人轻看?”沐天波叹息着,连连摇头。
    对于朝廷官员的行径,一些缅人也颇为鄙夷,纷纷议论:“这几多老爷越发不象个兴王图霸的人,如此嬉戏无度,天下安得不亡?”连充当通事(翻译)的,身为大理人,也深表不满,私下对人说:“先前入关,若不弃兵器盔甲,尚有自卫之力,现身无寸铁,又废天朝礼法,恐亡无日矣!”
    这些言语传入沐天波等人耳中,有的人置若罔闻,却使他忧虑在心,秘密同原属晋王的总兵王启隆商议办法。
    “在井亘时不用国公之言,以至今日进退维谷。如今车驾已在虎穴,如之奈何?嗟乎,嗟呼!”王启隆苦笑连连,双手一摊,表示毫无办法。
    沐天波透过简陋的草屋窗户向北而望,喃喃道:“屡发敕旨令迎驾兵将退去,岂不令将士寒心。若是忠勇不退,迎驾又成逼宫。亦不知岷殿下情况如何了,是已与晋殿下会合,或是——”
    王启隆沉默了一下,说道:“岷殿下执意入滇倒也有先见之明,国公不见由陆路而来的人马皆妻离子散,家产荡尽,更有众多死难。”
    由潘世荣带领,取陆路南行的明朝官员士卒在三月份就到达了缅都阿瓦城隔河对岸处,由于人马杂沓,引起缅甸国王的不安。遂派出兵丁加以包围,强行把这批南明人员不分男女老幼分别安插于附近各村民家看管,一家一人,禁止往来。这批南明人士顷刻之间妻离子散,家产荡尽,失去了人身zì you,有不少人不堪其辱,愤而自杀。
    沐天波目光闪了一下,霍然站起,慨声道:“趁缅人尚未拘执,不若拼死一搏,组织敢死志士杀掉jiān臣,保护太子突围投奔晋巩二藩。”
    王启隆大吃一惊,好半晌才讷讷说道:“国公之谋过于cāo切了,不若先与马吉翔透露一下护太子归国之事,然后再作计较。”
    沐天波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太狠,一下子把王启隆给吓住了,不由得强笑道:“是极,马吉翔掌管锦衣卫,自当先与其商议。”
    王启隆岂能不知沐天波话中的jiān臣所指为谁,马吉翔自当为jiān臣之首,但此时也只能装糊涂,陪着笑道:“阉人李国泰实jiān臣也,吾亦早有为国除jiān之心。呵呵,哈哈。”
    “尚需谋划详细方可行动。”沐天波见王启隆把太监李国泰推出来,知道其胆怯疑虑,便放缓了语气,“突围入滇,路途漫漫,没有向导,难以成行啊!”
    “是极,是极。”王启隆见事情有缓和的余地,连忙点头称是,“不谋划细致,岂不陷太子于险地,吾等万死难赎也。”
    沐天波随口附和,却是心中叹息,看来不到危急时刻,人总是下不得决心,可等到缅方派兵严加看守之时,恐怕时机已经不再了。
    
    亚热带的可怕雨季并不是一刻不停地下雨,一点晴天也没有,而是多以雷暴雨的肆虐来显现天威,而促使朱永兴最后下定决心的则不仅仅是天空放晴这一个因素。
    下雨冷得发抖,太阳一出来,竟烤得跟伏天一样。朱永兴轻轻捂住了鼻子,cháo气、尸臭等各种复杂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蛆虫、蚂蚊乱爬,在山顶上也能随处看到,直令人作呕。原以为把清军的尸体抛下山坡便能暂时隔绝瘟病之源,看来还是想得简单了。
    幸好自己早让明军将士捆扎绑腿,这个简单的小东西既可以起到长筒靴的作用,防止蚂蝗山虫叮咬;还有助于行军,能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甚至可以当绷带裹伤救治。
    新晋赵王白文选曾经请缨督战,想让朱永兴去往后方,但被朱永兴婉言拒绝,并把他安排到龙川江渡口驻兵,保证退路万无一失。而现在,白文选连夜赶来,就在朱永兴的身边。
    白文选此来,既是担心朱永兴的安全,又有些不放心前线的战况。他还带来了最新的腾冲方面的情况。可能来的时候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但在南斋公房,白文选震惊于战场的惨酷,决意倾向于朱永兴所筹划的后备方案。
    ;

第七十六章 再弃险要?
    “殿下,此地如此恶劣,恐怕会有瘟病流行,不宜久守啊!”白文选随着朱永兴巡视阵地,眉头微皱,也很不适应升腾而起的异味怪臭,“不如暂且收缩,就按殿下设想的,在腾冲城下尽歼清军。”
    朱永兴没有立即表态,他在计算着敌我双方现在的力量对比,权衡着胜算有多少。
    白文选信心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腾冲又来了一支明军,乃是咸阳侯祁三升和孟津伯魏勇袭联兵从耿马赶来会合。这支明军与白文选一样,带着兵马入缅迎驾,后来接永历敕旨才无功而返,及至后来投降了清军。但现在,因为朱永兴在腾冲的大张旗鼓,祁三升和魏勇袭接驾未成后,作出了和白文选同样的选择,出铜铁关至腾冲来投效朝廷留守朱永兴。
    这是一支颇有实力的部队,足有四千余人,否则也不能打得缅人故伎重施,搬出永历这个挡箭牌。总体一算,明军的总兵力应该已经超过了敌人。而线国安和张勇显然并不确切知道明军数量的变化,最起码他们少算了靳统武、刘震,以及祁三升、魏勇袭这两支人马。
    永历啊,永历,如果你不是仓惶入缅,且屡迎不回,以致将士堕心,失去斗志后纷纷降清。如此多的明军会聚一起,应该会在云南与清军多周旋很长时间吧!
    起初,朱永兴对于入滇之后的号召力也有过忧虑,对于能招集多少人马也心中无底。如果能将历史上投降清军的十营明军减少三分之一,也就是能招集一万多人马,他也觉得足够满意了。但现在看来,这个最低的目标似乎又快达成了。
    扑唧,朱永兴的战靴踏在泥泞中,又踩着几条蛆虫,白色的浆汁溅到了他的靴头。一阵恶心,也让朱永兴稳守取胜的决心更减弱了几分。
    “赵王认为我军在腾冲取胜有几成把握?”为了更加确定,朱永兴又追问道。
    白文选沉吟了一下,说道:“之前或有六成,但见了清军攻山的惨状,现在则至少应有七成以上。先从兵力上来讲”
    等到白文选给朱永兴详细地分析解释了一遍,朱永兴不由得连连点头。自己也有在腾冲作战的设想,也跟白文选等人说过,但战阵经验的不足使这个计划中多了不少异想天开、想当然的东西。而白文选和手下诸将则弥补了这个设想中的漏洞,使其细致而切合实际。
    “殿下谋划深远,令吾等钦佩备至,斗胆稍加修改,还请殿下不吝指正。”白文选讲述完毕,又巧妙地给朱永兴戴了顶高帽,顺便也把原来计划中的疏漏一下带了过去。
    “呵呵,赵王过誉了。”朱永兴并不觉得承认不足有什么丢脸的,便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谋划远倒还勉强,这深可是不敢当了。吾经验不足,亦知纸上谈兵不可取,所以想出了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却也没有信心真正去实施。多亏赵王和众将把此计划加以完善,才使我军能脱离此瘟病之地,更使我军能有大胜清军之机。”
    “殿下虚怀若谷,实是我军之幸,朝廷之幸,大明之幸。”白文选见朱永兴坦承不足,倒更为赞赏,这可比不懂装懂、死要面子强多了,特别是朱永兴身份尊贵,若不虚心而独行其事,聚拢在他手下的明军可要遭殃了。
    朱永兴淡淡一笑,终于下定了决心,对白文选说道:“就依赵王所言,再弃险而退,争取歼清军于腾冲城下。”
    “那吾这便去布署安排。”白文选欣喜地一拱手,转身而去。这地方实在不是久留之地,特别是朱永兴,若是他有个三长两短,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兵将就有可能四散,积攒起来的士气就有可能瓦解殆尽。
    朱永兴把目光从白文选的背影上移开,眺望着山谷久久不语。自己欠缺的就是这种决一死战的勇气,老想耍小聪明,或者是投机取巧。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辅助手段,有效,却不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一场酣畅淋漓而风险稍大的全胜,一场最为稳妥却战果有限的小胜,朱永兴选择了后者。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战场形势千变万化,采取何种策略也要应时而变。归根到底,还是朱永兴起初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明军战力的信心不足。
    此战过后,应该组织个参谋部了,朱永兴意识到了如何把自己的优势与其他人的长处结合起来的好办法。从战略层面看,他能预知很多将要发生的事情,目光之长远无人能比;而从战术层面上讲,久经沙场的明将对于布阵厮杀却也是朱永兴想学而还没有全部学到的。
    自己以后只提出大方面的设想,具体的实施方案就交给别人去制定,去完善,这才是各取所长的办法。之前所以没往这方面想,还是朱永兴不熟悉众将的脾气禀性,其中也未尝没有尚存疑虑的原因。
    现在,朱永兴心中所存的疑虑已经大大减去。经过这些日子的作战,诸将的表现朱永兴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再加上他的一些小手段,使兵为将有的局面已有所改观。而刚刚投效的咸阳侯祁三升、孟津伯魏勇袭,既然能入缅地迎驾,又能见敕旨而退兵,显然是还有忠心,可以信任的。
    至于史书所载之如云降将,朱永兴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毕竟是以后的事情,是没有自己这个宗室留守入滇苦撑危局的事情。历史上,中兴大明这条无限坎坷的路,连白文选都没能坚持到最后。若是始终不能放开心胸,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还有谁可信任?
    大浪淘沙,方显真金。就让一切在战争中进行检验吧,以后的路还漫长得看不到头,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应该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吧?朱永兴想到这里,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脸上浮起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

第七十七章 意外之功
    他娘×的,真以为抬了旗就了不起,不过是满人的干儿子,溜须舔腚的龟孙子。张勇忿忿地骂着,在帐篷里走来走去,心中的火气却一点也不见消减。
    这些天来张勇一直压抑,自甘陕绿营的那些善唱降兵得了朱永兴的授意,每日便编了花样地骂他。初时还是朱永兴编的词儿,后来便是随兴而至,粗口俚语尽皆而来,老爹老妈八辈祖宗都不放过。
    而攻山的惨烈更给了这些降兵发挥的余地,或者是感同身受的怨气。不顾士卒死活,让同乡同土的兵丁暴尸荒野,只管自己富贵,用血染红顶子越骂越毒,张勇简直比畜生还不如。
    初时张勇还不以为意,身为大将,类似的心理战他见得多了。可时间一长,再加上手下士兵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伤病者众多,怨言肯定不会少,连带着张勇也受到了影响。或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他觉得营中士卒看他的眼神已经有了变化,鄙视、怨恨、愤怒越想越是令人不安。
    而逃兵的出现,让张勇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军心将要崩溃。偏偏线国安也是满腹怨怒无法发泄,正好他的手下汉军抓住了几个甘陕绿营的逃兵,竟然未知会张勇,便全都砍了头。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逃兵嘛,自古以来被抓住就没什么好结果。可关键是两人心中有了嫌隙,就难免产生另外的想法了。对此,张勇心中忿怒,但还是忍了。当然,他也做了安排,等粮草不敷之时,便以此为借口撤回永昌,不再陪疯子线国安玩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过去,随着一场夜间的偷袭,线国安的汉军与张勇的甘陕绿营矛盾骤然尖锐起来。这是白文选的安排,也算是当时对待俘虏的一个常用手段。把俘虏组织成炮灰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