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月15日以后部队出动南下。
4 月16日,毛泽东指示刘伯承、邓小平:“所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以西,以利粟裕行动。”
就在这时,4 月18日,毛泽东收到粟裕要求改变渡江跃进战略方针的电报。电报长达3000字,提出改变华野1 兵团不渡江南下,而在中原配合刘邓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并建议:一、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并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
二、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多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面主力作战。
三、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问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片游击队,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广大范围辗转游击。
四、以上三线武装部队,依据战局的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
五、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敌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主力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间地区,则由华野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陈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和湘鄂西地区。
毛泽东展读完电报,感到非常突然,也非常着急。粟裕部南渡长江的战略已经酝酿了很久。
派华东野战军主力纵队跃进到江南,毛泽东思考了很长时间,还在1947年7 月,邓刘大军即将南下建立大别山根据时,毛泽东就有了这种打算。那是作为整个战略反攻全盘计划的一翼加以部署的。他相信这也应是得意之作。
刘邓大军进入长江北边的大别山区后,陈谢大军从晋南南渡黄河i 切断陇海铁路,进军陕南、豫西,实施战略展开,创造豫陕鄂边根据地。9 月上中旬,陈粟大军在鲁西南歼敌一个整编师,接着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根据地。
三路大军的外线作战,胜利完成了创建、巩固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对此,毛泽东作了高度评价:“三路大军渡河南下,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160 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
据此,毛泽东在9 月1 日为中央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正式提出了“我军执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方针。”
三路大军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军,是人民解放军实施外线作战的第一步。虽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毛泽东就同时谋划由华东野战军第1 (叶飞纵队)、第4 (陶勇纵队)两个纵队渡过长江,把战线进一步推向国民党军战略后方的构想。
7 月23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华东局的电报中预示:陈赓兵团8 月下旬出豫西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陈士梁、唐亮来往陇海南北机动,叶飞的华野1 纵、陶勇的4 纵等两纵出闽浙赣,两广纵队受叶、陶指挥随行。
电报说:“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在休整数日,迅速歼击泰安、大汉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地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内(或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到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致闽浙赣根据地。”
同时,毛泽东还考虑组织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准备将外线出击到长江以南。
可是,由于雨季打得很苦,华东野战军部队损失较大,陈毅和粟裕对方案十分慎重,于7 月17日致电中央,建议华野西兵团暂不出动:“如中央最近期内,准备以1 、4 、6 纵队向长江以南出动时,则将1 、4 纵队开河北整补一个月,待机南下,执行新任务。如无此必要,由拟将两纵分到西南方面,执行游击任务,自求整补。”
收到此电,毛泽东和其他四位书记反复进行了研究,认为派兵南下的时机尚不成熟,复电陈粟“半年内,不拟派l 、4 纵去江南”。事情暂时搁了起来。
此后的半年,战局发生重大变化。10月15日,毛泽东电示陈、粟:“战局可能发展得很快,6 个月内(10月至3 月),你们各纵在河淮之间作战6 个月后(约明年4 月),你们须准备以一个或两纵队出皖浙赣(不是闽浙赣)边区。那时拟由刘邓方面派一个或两个纵队出湘鄂赣边区。当你们派部出迫浙赣时,拟由许谭所部四个中抽出一个加强你们两兵团兵力,但此是预计,须待那时考虑方能确定。”
11月20日,陈、粟复电中央,如实汇报了华野进入预皖苏的情况:“南下后,脱离后方,无休息整顿,连续作战,艰苦疲劳,情绪受影响。打了几个胜仗后逐渐好转。但部队水土不服严重存在,从而影响指战员决心与信心。有的部队风闻要南渡江南,思想波动。”
8 天后,毛泽东又亲自复电粟裕并转告陈毅:“在明年8 月以前,不准备派主力部队,各部均要在现地安心工作与作战,又准备在明年8 月以后,派一部队渡江南进,究派何部,临时决定。”
就在毛泽东与陈、粟筹划渡江事宜时,邓刘大军已由大别山区直捣长江北岸的望江地区,控制了长江北岸300 余里。
1947年12月,陈毅到陕北中共中央所在地米脂县杨家沟准备出席“十二月会议”时,毛泽东就与他多次研究并定下了计划。
这是一个极端机密的战略问题,只能由几个直接有关的,要决定和执行的高级负责人来研究和掌握。
毛泽东风趣地对陈毅说:“去年八九月,中央只说反攻,反不过去还可以退回来。现在刘、邓和你们反出去站住了,不会被赶回来了,我们才下决心说:进攻。”
1948年初,蒋介石为了改变其战略上的被动地位,采取了尽可能坚守东北、力争华北,集中力量加强中原防御的战略部署,改“全面防御”为“分区防御”。在南线,为了不让我军在大别山根据地,蒋介石宣布从九江到汉口各口岸同时戒严,并派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到九江组织护航,在国防部特设“九江指挥部”,由白崇禧统揽豫、皖、赣、湘、鄂5 省军政大权,指挥33个精干旅,加紧围剿大别山,严防解放军渡江南进,力保中原。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因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连续行军作战,没有得到决定性胜利,处境相当困难。华东野战军向外线出击后,同敌人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可以说,此时的中原战局,国共两军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的状态。
为粉碎蒋介石的企图,毛泽东命令刘邓回师中原逐鹿,蒋介石在那里部署了37个整编师共66万人,约占当时蒋军总作战兵力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蒋嫡系精锐主力第5 军和第18军,桂系精锐主力第7 军和第48军;其指挥官白崇禧、顾祝同。胡宗南也都个个不同凡响,而摆在中原的共产党军队共50个旅35万人,由刘邓统一指挥,斗争十分尖锐激烈,逐鹿中原,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深信刘邓大军能够闯过这一关,但从全局看,又亟需派一支精锐兵团再次向南进击,这次是真的要向长江以南作前所未有的、一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战略跃进,在那里给蒋军以痛击,牵制蒋军一部兵力。因为蒋介石非常害怕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以南,那样中国大陆就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解放军一过江,蒋介石必定会再次调重兵迎击,从而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希望把解放战争第三年上半年(1948年7 月中旬算起)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
见了从前线回来的陈毅,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先让陈毅看看文件,并幽默地对陈毅说:“有空我们再详谈,一天谈不完谈两天、三天,白天谈不完可以来个通宵达旦;饮水烤火,还可以吃辣椒,四川人、湖南人都是汤辣的!”
在杨家沟,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周恩来、陈毅比较集中地商讨了战略进攻以来的形势和如何打破中原僵持局面的问题。
1 月26日,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致电刘邓、、粟裕、陈谢,提出了南线3 个月行动的方针: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线,先打小仗,后打中仗,3 个月后南北配合行动,可能进入打歼灭战阶段;陈粟、陈谢两军在休整后,用3 个月时间调动敌人打中等规模的歼灭战,以配合刘邓大军。
同时,毛泽东还考虑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两个纵队出苏北,在苏北苏东开辟一重要战场,威胁南京上海。
这是第一方案。
发出电报后,毛泽东仍在反复思索,并同周恩来、陈毅继续商议,毛泽东提出由粟裕率军过江的问题。
毛泽东对陈毅说,我们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然后是转入外线作战,而“转入外线又有两个方式,一为北伐军方式,背靠后方,逐步前进;一为跃进方式的前进,超越敌人。有阵地的前进是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
毛泽东的这种大胆构想是在刘邓直趋大别山的战略壮举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使全国解放区的形势大大改观,各战场的胜利大大发展,以致扭转了战争局势,蒋介石正在走向灭亡。毛泽东预见,1948年的渡江跃进,则预期必将促进蒋介石统治迅速走向崩溃。所以称之为“第二次战略跃进”,与刘邓那一次有着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一设想得到了周恩来、陈毅的赞同。
陈毅深深领会毛泽东那高超指挥艺术,在由东南来陕北的路上,他说收到了毛泽东1947年11月28日给他的电报,感到毛泽东8 月以后派一部兵渡江南进的计划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他在回华野途中,所到之处作的报告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的这一构想:“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大的兵团渡过长江”;“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甚至设想:“今年秋天能组织ito 万兵力渡过长江,今后就能结束战争。”
当亲自聆听了毛泽东那带有恢宏气势的战略构想时,陈毅表示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渡江跃进方针,并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研究了南进方案。
于是,1948年1 月对日,一封“绝密”电报从陕北杨家沟发往华东前线粟裕的手上:“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 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
在详细介绍了三个方案后,电报指出: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优劣,请“熟筹见复”,并对具体行动作了进一步指示。
收到这封署名中央军委的密电后,粟裕立即召集叶飞等人进行研究,四天之后复电中央。
电报首先对叶、王、陶三个纵队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感到无论在兵员、干部、物资、装备等方面都很不足,尤其是整党整军、思想工作上还很差,都需要时间,最近即行动恐较困难,遂对行动时间提出两个建议:(1 )即将叶、王、陶纵调至陇海线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至3 月下旬出动;(2 )叶、王、陶各纵照目前部署随南下参加一二个战役,3 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5 月中旬出动。并说以第一方案为最好。
接着,粟裕就中原战局谈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将3 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在鄂豫皖、陕豫鄂、预皖苏地区辗转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期内打几个歼灭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取得对敌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甚至可能根本改变敌我态势。
这是一个稳妥大胆的设想。
粟裕对渡江路线,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渡,易于阻敌兵舰;缺点是须较长时间方能到闽浙赣地区,一路将要减员一半。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从南京到江阴间,采取宽正面的公路与分梯队的偷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