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业的繁荣,带来的是文化和思想的繁荣。
行知书堂坐落于枝江,近期由于大规模推广实学,几乎执全国文化与思想之牛耳,成了大明首屈一指的文化思想繁荣之地,无数的士子对枝江顶礼膜拜,千里迢迢地奔赴枝江。
与士子奔向枝江相反的是,无数的快马将行知书堂出版的《行知学刊》送往全国各地。
行知学刊创办将近十年来,已经形成了格物、经济、儒学三类。格物一类,容量最为庞杂,什么地理、天文、工程、数学、医学等等?
?部包含在内。至于经济,则来源于“经世济民”一词,成为了专门的一类,专门研究货币、流通、生产、销售等等规律。
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行知学刊从刚开始的无人问津,已经发展成为荆州官场的必读物。
最初,荆州官场读行知学刊,是因为林纯鸿每期必读。读着读着,倒从里面吸收了不少真知灼见,将其列为每月必读之物。荆州官场读行知学刊成风,那么,一些敏锐的商人也开始读行知学刊。
书嘛,只要读,就有收获,更何况是行知学刊。一些商人从格物之类中,很轻易地知晓技术的发展进度,对投资方向有了清晰的思路。比如,崇祯七年时,荆州商人贺仪铭偶尔见到《论陆地交通》,大感兴趣,一番调查后,觉得培育重型挽马有利可图,立即投入重资,招募育马师,从大食、西洋及蒙古草原引进马种培育重型挽马。
贺仪铭的运气不错,不仅培育出合格的重型挽马,还正好与林纯鸿着力推广重型四轮马车契合。贺仪铭的生意一下子好得不得了,马场不停地扩大,近期还至朔州租了五万亩的草场,一举成为荆州最大的马商,而且还是荆州军最大的民间供货商。
贺仪铭仅仅通过培育重型挽马,就成了荆州首屈一指的商人,着实让人羡慕。这就是读行知学刊的好处。
另外,敏锐的商人们还从行知学刊揣摩荆州的政策动向。
郑梦帆显然属于敏锐的商人之列。现在,他的面前就摆着最近一期的行知学刊,经济学类有一篇文章《工坊的布局与发展趋势》深深地吸引了他。
这篇文章乃马世奇所著!马世奇本身就是武昌府总管,郑梦帆自然一字一句地揣摩。
马世奇认为,工坊的布局受到政治和运费的影响,从长远看,运费占决定性因素。比如,荆州境内并无大规模铁矿,也无煤矿,埿,却发展出大明无以伦比的炼铁、铸造、锻压等工坊,主要原因就在于政治。然而,政治虽对工坊的发展有影响,但最终还会让位于运费。
运费在布局中发挥主导因素,外在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工坊靠近原材料产地。比如,冶炼钢铁、棉花纺织、炼焦等等工坊,由于铁矿石、棉花、煤炭等原材料运输费用过高,工坊必然靠近原材料产地。第二种就是工坊靠近市场。一般而言,这类工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难以运输,或者运输费用相当高,如造船工坊、锻压、铸造、马车制造工坊等等。
马世奇最终得出结论,如果某地既有原材料,又有发达的水运,离产品市场又近的话,迟早会发展成为新的工坊中心。
马世奇根据结论做了一些推论。
首先,荆州的钢铁冶炼会急剧萎缩,逐步向大冶移动。马世奇相当看好大冶的未来,认为大冶会成为大明首屈一指的钢铁制造中心。从水运来看,大冶位于长江边,交通相当方便;从原材料来看,大冶境内有丰富的铁矿、铜矿资源,而且萍乡的焦炭可以方便地通过赣水运送至大冶;从市场来看,大冶靠近武昌府,可以通过长江将产品方便地输运至荆州和江南。
马世奇还认为,除了大冶这个钢铁中心外,在广州也会兴起另外一个钢铁中心。这与广州靠近海南和安南的锦普,又有庞大的海外市场有关。
其次,马世奇判断,江南的棉纺织业最终将整体性衰弱,最终让位于湖广。江南本不产棉花,所需棉花均从两淮运至。仅从这点来看,江南棉布的成本就比湖广高。而且,在湖广基本上都采用水力纺织,而江南水流平缓,很难找到合适的水车点,湖广的成本要比江南低不少。
郑梦帆读到这里,悚然一惊,难怪江南最大的棉布商李多义最近与朝廷勾勾搭搭,看来,原因就在这里了。江南的棉布成本已经比湖广高不少,而且质量也不如湖广。
可怜可叹,李多义一味埋怨湖广抢夺了他的生意,只会怨天尤人,不知从根本上考虑原因!
郑梦帆又紧紧地抱起了行知学刊,看得更为仔细。
马世奇认为,荆州的造船工坊不会持续扩大,而上海和广州的造船工坊将急剧增多,满足长江、珠江等内河的需求,并且发展成为两个制造海舟的中心。
马世奇还推断,北方水运不发达,陆运价格奇高,相当长时间内很难发展出足以媲美江南、荆州和广州的工坊。唯有一种可能,就是出现廉价的陆运方式后,方有可能追上南方的节奏。
读完之后,郑梦帆感慨万千,掩卷沉思。思索之余,又有点怅然若失。以前,他总是自诩于眼光长远、敏锐,但现在看来,个人的力量在专业的学术研究面前都是渣。
他不禁想起了他的家乡温州。温州这个地方,八分山地、二分平原,人口也不多,更无矿产资源,一条瓯江穿境而过,靠着海边,水运还算发达。温州除了在南宋时依托海外贸易有过短暂的辉煌外,一直穷得叮当响。
要让自己的家乡富裕起来,唯有着力发展工坊。可是,按照马世奇的工坊布局论,温州适合发展什么工坊呢?
他想来想去,觉得温州还适合发展原材料和成品运输都不太麻烦的工坊,如成衣工坊。可是。。。
;,单靠成衣工坊能济得何事?
郑梦帆茶饭不思,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也是马世奇所说的工坊靠近原材料产地的原则。对了,瓯江周边层峦叠嶂,不缺木材资源,又在海边,正适合发展造船行业!
上海的木材需要辗转数千里从湖广西部、四川运送木材,而温州的木材
就近在眼前。应该说,温州发展造船业的条件不会比上海差。唯一的劣势就在于熟练的大木师傅极度欠缺。
这个……
郑梦帆突然觉得,自己当初准备购买板甲工坊属于典型的盲动。要买,就应该将百里洲或者荆州的造船工坊买下来,为温州的造船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是,林纯鸿会允许自己将造船工坊的大木师傅和技术带到温州去吗?
郑梦帆不敢确定,只好决定明日探探消息再说。
他再一次抱起行知学刊,继续往下看,又看到了一篇经济学文章《金本位、银本位利弊之辩》。
郑梦帆突然兴奋起来,金本位、银本位,这不是说的金票银票吗?难道林纯鸿在为反击朝廷的银票宣传造势?
他凝神往下看,却被文章的观点吓了一跳:文章罗列了大量的数据,证明白银一直在贬值,而黄金的价值则一直在小幅上扬,所以,荆州应该适时调整金银兑换率。
郑梦帆突然意识到,一直貌似强大无比的朝廷,居然在荆州面前如此脆弱。按照这篇文章的观点,稍加分析推论,荆州只需要稍稍调整一下金银兑换率,朝廷费尽心机搞出的银票马上就会胎死腹中,无疾而终!
这篇文章要是没有林纯鸿的授意,绝无可能出现在学刊上!
只是,林纯鸿这么做,到底是警告朝廷,还是为反击宣传造势,与或有着其他更长远的计划,郑梦帆狐疑不定。
不过,有一点,郑梦帆笃定:将手头的大圆、铜钱全部换成金票,绝对错不了![本章结束]

第五百八十五章更长远的打算
;十年以前,大明境内流通的货币乃白银和铜钱,以白银为主。现在,大明境内流通的货币为金票、大圆和铜钱,大规模交易,以金票为主,一般的交易,多集中于大圆和铜钱。
得益于张彝宪和荆州开足马力冲压大圆,大明境内除了北方偶尔用散银进行交易外,几乎已经绝迹。至于票据,实质上更倾向于虚拟货币,就相当于现代在银行里开了个户头,可以进行异地汇款、相互划账等等。
黄金虽然贵重,但一直都未成为流通货币。
林纯鸿不顾荆州内部反对重重,坚持采用金本位,用黄金来衡量金票的价值。
无论是菲利斯,还是郑天成,甚至包括后来的钱秉镫,都对此不解,但摄于林纯鸿之威,只好照此办理。
金票还未出炉之前,荆州就不惜提高价格筹集黄金,以至于全大明乃至西洋商人都知道荆州有个独特的癖好:喜好黄金。
将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之下,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荆州。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市面上已经很少见到黄金,只有在一些土豪压箱底的物件中,方能找到金首饰之类的玩意。
而且,海外的黄金也源源不断地流往荆州。比如,郑芝龙在棉兰老岛开采金矿,几乎一分不剩地流入荆州金库内,然后在面额上翻了好几倍后,以金票的形式重新流入市面。
在整个地球上,每年黄金的产量极为有限,黄金的价值非常稳定。
相比较黄金的稳定,白银就不同了。随着新大陆的发现,白银产量急剧增加,顺带着也影响到大明。大明境内银矿不多,但胜在一直贸易入超,白银犹如潮水一般涌入境内。
尤其自崇祯七年以后,白银流入的速度显著加快,这也是荆州、江南银贱谷贵的原?
??之一。
银贱,大圆在贬值,铜钱和黄金在升值。
铜钱面额小,携带不便,也不便于作为储存货币,百姓们又难以购买到黄金,只好将金票作为了储存货币,这让荆州大发横财,方有财力以几府之地,数百万人口独抗大明朝廷、郑芝龙、江南及满清等诸多势力。
鉴于甚少有人拿着金票直接兑换黄金,荆州一直未感觉到黄金升值的压力,所以,黄金兑换白银的比率一直维持在十比一。
这个比率显然不正常,要知道,后世的黄金和白银比率可是一百多比一!
郑梦帆推测《金本位、银本位利弊之辩》一文乃林纯鸿授意发布,实则冤枉了林纯鸿。事实上,林纯鸿从不干涉学刊刊载的内容,即使要宣传造势,完全可以通过报纸发布该文。报纸的受众可比学刊要多得多。
从崇祯九年开始,如郑天成、菲利斯及钱秉镫就敏锐地察觉,白银在贬值,并上书林纯鸿,希望调整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
林纯鸿没有立即答应三人的请求,反而令三人从行知书堂中抽调精干人手,对金票、大圆的流通现状进行调研,并预估调整黄金、白银兑换比的影响。
三人带领团队一干就是一年,最终他们发现,若真调整黄金、白银的兑换比,荆州的货币体系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截止到目前,荆州金库内储存黄金大概九百万两,共向外发行金票的面额相当于两千多万两黄金,本金率为四成。如果按照十比一的比率,大约相当于两亿多圆。
按照郑天成团队的估计,不计算商家及百姓储存的白银,单单计算市面上流通的大圆和铜钱,价值几乎超过十五亿圆。
如果调高金银的比率,必然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无论是商家还是百姓,都会蜂拥将手头的大圆兑换成黄金。然而,市面上几乎找不到黄金,为了保值,商家商家和百姓必然疯狂追捧金票。
在这种情况下,以黄金作为本金的金票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荆州方面保持金票的本金率不变,金票被民间作为储备货币迅速退出流通领域;一种就是荆州方面降低金票本金率,开足马力印刷金票,回收市面上大部分大圆,致使十五亿圆的白银迅速退出流通领域。
无论哪种情况出现,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荆州会面临什么风险,郑天成等三人都无法预知,也就是说,风险根本不可控。
最终,郑天成等三人建议,在没有找到十全之策前,暂时不要提调整金银比率一事。
然而,无论是林纯鸿,还是财政司其他高层,均没有想到,在朝廷推出银票、荆州大肆出售重工坊这个节骨眼上,这个问题又被抛了出来,成了摆在林纯鸿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林纯鸿将郑天成唤来,直言道:“学刊上的文章,你看到了吧?”
郑天成大叫道:“岂止是看到啊!”
说完,郑天成从袖中掏出一份报告,呈给林纯鸿。
林纯鸿接过报告一看,苦笑道:“这帮人,反应还真快,文章面世不过七八天,就已经波及到邦泰钱庄了。”
郑天成道:“从五天前开始,钱庄里就挤满了人,全是兑换金票的!最狠的要算郑梦帆,直接将帐头上的大圆全部换成了金票,五十多万圆!”
“哦?”
“都督,这样下去可不行!金融讲究一个信心,即便我们不调整金银比率,跟风者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再不采取对策,恐怕不到一个月,市面上就难以见到金票了!”
林纯鸿揉了揉额头,道:“这还真是个难题!”
“都督,财政司就这事商量了一番,觉得有两种办法来应对。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